乡里乡气—从农村进军城市到城市下放农村(云想衣裳)
RE:乡里乡气—从农村进军城市到城市下放农村(云想衣裳)
谢谢小荷的编辑!喜欢着--这翠绿,这清纯的歌曲,这吹箫的女子。。。。。
乡里乡气—从农村进军城市到城市下放农村(云想衣裳)
乡里乡气——
从农村进军城市到城市下放农村
文:云想衣裳 编:小荷
去年十一月份,老爸打电话来,说村里房前屋后的路都修成了水泥路,他骑单车到处都是一毯平阳了,轻松得很,还要我们尽量回家过年,那时说不定都装好路灯了。 腊月二十二我们回家了,走在乡村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上,感觉是万般的清爽,但那种喜悦的心情,颇带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 乡里的泥巴路,早已经在我的心里根深蒂固。跟随丈夫进城后,曾经害怕回家,害怕一回到家乡就碰到下雨天,生怕那一路的泥泞,踩到了自己光鲜的影子,使人狼狈。加上刚在城里落脚,孩子读书要收插班费,于是乎,发动一切关系,动用一切可以支配的外力资源,把户口落到了岳阳市市内。望着那个斜盖着‘非农业户口’的印章,那感觉是多么的舒畅呵,从此不再与泥泞为伍,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着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鞋子了,不禁心情摇曳......
事隔多年,城市户口不再吃香,国家政策向广大农民倾斜。农民的户头上不再摊派下来诸如人头税,耕田税、水利税,屠宰税等等各种税收,一年下来,农民也逐渐地有了积余。站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放眼望去,一幢幢设计独特,装修气派的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许多年轻的农妇,在家守着几亩耕田,然后外出打工的老公寄钱回来打点日常开支。会享受的,菜园子都不侍弄任其杂草丛生,反正每天都有人送菜上门,方便得很;余下的时间,便是东家进西家出地串门,邀到‘老三友’,摆一桌好赌。农村的光景一年比一年好了起来,侄子们的学费都落到实处的免费了,田地不但不征税,每年每亩地还有七八十到一百元的补助----政府对农民工的大量外出进行刺激,让耕地不再有荒芜,让农民付出就有收获,而不是原来单纯的粗茶淡饭落个填饱肚子,甚至老早以前的肚子都填不饱。
我的眼珠皮子浅,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如此逍遥快活,当年进城的豪情变成了羡慕和嫉妒----我又想打回原形了!这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啊。 老公说,反正我们将来是要告老还乡的,现在不如把户口又迁回去,留份薄田在,保住杨家的祖屋。当然,国家政策的门槛不是菜园门,怎由得你想进就进想出就出?我们想回归家乡的愿望并不容易实现,这条路走得也如履薄冰,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庆幸的是,公公守住了那片祖屋,虽然稍显破旧,却仍然是我们回家的避风之所。无论沧海桑田,无论岁月变迁,我们回家仍能喝道甘甜的井水,仍能吃到柔软的糍粑,仍能尝到酸溜溜的臭皮柑,仍能折到带着泥土味的莲藕,我们的骨子里仍然有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小农意识。 如今的乡村大道,拓展得越来越宽敞;如今的农村生活,进展得越来越红火。 在错落有致的楼房中,看着老家门前水泥铸就的灌溉渠里,涌动着不再有血吸虫的资江河水;几个小妇人坐在台阶上一边晒太阳,一边折着野藜蒿;完了,泡一杯很浓的芝麻姜盐茶,在紫外线格外柔和的爱护下,摆开龙门阵,打一桌豪气冲天的湘阴麻将。其时有南风拂来,卷发盖住了我的眉梢,隐去了眼角的鱼尾纹,有点白的皮肤显得有点黑了,可那是健康的颜色,生命的本色啊。
小桥流水人家, 信步瓜田李下;问得春来几日, 风景如诗如画。 在这样自然的环境下,人的本性变得无欲无求,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斤斤计较。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我毫不怀疑: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一定能寿与天齐。
从农村进军城市到城市下放农村
文:云想衣裳 编:小荷
去年十一月份,老爸打电话来,说村里房前屋后的路都修成了水泥路,他骑单车到处都是一毯平阳了,轻松得很,还要我们尽量回家过年,那时说不定都装好路灯了。 腊月二十二我们回家了,走在乡村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上,感觉是万般的清爽,但那种喜悦的心情,颇带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意味。 乡里的泥巴路,早已经在我的心里根深蒂固。跟随丈夫进城后,曾经害怕回家,害怕一回到家乡就碰到下雨天,生怕那一路的泥泞,踩到了自己光鲜的影子,使人狼狈。加上刚在城里落脚,孩子读书要收插班费,于是乎,发动一切关系,动用一切可以支配的外力资源,把户口落到了岳阳市市内。望着那个斜盖着‘非农业户口’的印章,那感觉是多么的舒畅呵,从此不再与泥泞为伍,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着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鞋子了,不禁心情摇曳......
事隔多年,城市户口不再吃香,国家政策向广大农民倾斜。农民的户头上不再摊派下来诸如人头税,耕田税、水利税,屠宰税等等各种税收,一年下来,农民也逐渐地有了积余。站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放眼望去,一幢幢设计独特,装修气派的小洋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许多年轻的农妇,在家守着几亩耕田,然后外出打工的老公寄钱回来打点日常开支。会享受的,菜园子都不侍弄任其杂草丛生,反正每天都有人送菜上门,方便得很;余下的时间,便是东家进西家出地串门,邀到‘老三友’,摆一桌好赌。农村的光景一年比一年好了起来,侄子们的学费都落到实处的免费了,田地不但不征税,每年每亩地还有七八十到一百元的补助----政府对农民工的大量外出进行刺激,让耕地不再有荒芜,让农民付出就有收获,而不是原来单纯的粗茶淡饭落个填饱肚子,甚至老早以前的肚子都填不饱。
我的眼珠皮子浅,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过得如此逍遥快活,当年进城的豪情变成了羡慕和嫉妒----我又想打回原形了!这真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啊。 老公说,反正我们将来是要告老还乡的,现在不如把户口又迁回去,留份薄田在,保住杨家的祖屋。当然,国家政策的门槛不是菜园门,怎由得你想进就进想出就出?我们想回归家乡的愿望并不容易实现,这条路走得也如履薄冰,问题至今悬而未决。
庆幸的是,公公守住了那片祖屋,虽然稍显破旧,却仍然是我们回家的避风之所。无论沧海桑田,无论岁月变迁,我们回家仍能喝道甘甜的井水,仍能吃到柔软的糍粑,仍能尝到酸溜溜的臭皮柑,仍能折到带着泥土味的莲藕,我们的骨子里仍然有着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小农意识。 如今的乡村大道,拓展得越来越宽敞;如今的农村生活,进展得越来越红火。 在错落有致的楼房中,看着老家门前水泥铸就的灌溉渠里,涌动着不再有血吸虫的资江河水;几个小妇人坐在台阶上一边晒太阳,一边折着野藜蒿;完了,泡一杯很浓的芝麻姜盐茶,在紫外线格外柔和的爱护下,摆开龙门阵,打一桌豪气冲天的湘阴麻将。其时有南风拂来,卷发盖住了我的眉梢,隐去了眼角的鱼尾纹,有点白的皮肤显得有点黑了,可那是健康的颜色,生命的本色啊。
小桥流水人家, 信步瓜田李下;问得春来几日, 风景如诗如画。 在这样自然的环境下,人的本性变得无欲无求,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斤斤计较。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我毫不怀疑: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一定能寿与天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