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出书文章(流云)
流云出书文章(流云)
第一篇:冬上桃花山
不经意随着车队进了桃花山,上了桃花山顶,在桃花山依水山泉山庄短暂停留了一阵子。 天色灰朦,远山如雾,高峻而模糊的轮廓里,山如梦山如黛山如线,不饰任何雕琢的山群自有灿烂之景,令人遐思。 只看近处竹林,便惊叹人间还有如此宁静的胜景。没有经过人工破坏的这一片竹林,在漫山遍野中独显了它的郁郁葱葱,盎然展现着它的绿意。远方天山合一,山谷山脊山顶,处处苍叶岿然不动,一份份不沾凡世的冷竣纯妙地展示开来,或是山和林历尽人世变迁而洗却铅华独秀于宇宙吧。这时放一曲音乐,让古筝顺流泉汩汩而下,天籁之音便在心空弥散开来,恍若已入仙境,随嫦娥舞袖,听伯牙抚琴,唱不完天上人间的仙曲,道不尽心魂畅游的美妙。不远处隐约见一些红檐瓦房,为山间平添了些许活力,古穆静肃的山就有了一些奔放的气息。直立眼前的一株老树,干枯的枝丫傲然地挺立着,将生命的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站立在山庄平地,看哑口水库憩于山下,人造石阶层层相连,自然和人的力量让人惊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也是世间能工巧匠的创作,天人便绝妙合二为一了。不用抬头,已是四周高山朗朗环拥其中,视野开阔,山间景象尽收眼底。便想像疑有仙人,或一路清脆脚步,或一路仙乐相随,也疑自已踏入人间仙境,忘了俗世,悠哉游哉。 回归自已,见天宇苍穹神秘博大,陡叹人生的渺小,便顺手捡一根衰草,看它从山顶徐徐飘落而下,忽忽地,轻柔的,静静的......它一定会回归大地的怀抱,回归到自然的沃土中......
第二篇:苦楝树,我的父亲
在我记忆中,屋前存活了多年的苦楝树终于在我家第三次做屋时被砍倒了。 苦楝树好像总是长不粗壮,叶儿稀稀,枝儿瘦瘦,在我的记忆中都是如此。我不知道这棵树是什么时候栽下的,只知道,从我有记忆的那天起,它在我家屋前为我儿时的玩耍挡过烈日艳阳,这里也留下过我爬树时的笑声和足迹! 小时候的生活是在贫困中单纯地快乐着。春天,我在树下种下过指甲花,太阳花,夏天,我在树上抓过知了和蝉,秋天,我和伙伴们跳绳或荡秋千,冬天,我在树旁扑雪人打雪仗...... 在这些生活的记忆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父亲瘦弱的身影! 父亲读过私熟,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之乎者也能脱口成章.父亲的个子并不高大,慈眉善目,心地实诚。在当时的农村,没有强壮的身体而要负担全家十一口人的生活非常不易,好在他的品行很得乡邻们的称赞,他总是充分发挥自已所有的知识,在乡邻婚丧喜庆事时营造应有的文化氛围,例如写对联,做祭文......也只有在这时,他才觉得自已的价值得到体现和认同,有时东家只捎一个口信,哪怕是在田地,他也会放下自已的农活,洗净泥脚,带上自已的笔墨,兴匆匆前往帮忙。边裁纸倒墨,边推敲平仄,总是能做出合乎时宜,既体现东家心情又能结合实际很有特色的文字来。每每如此,东家往往会递上两包烟,打上一个小红包,父亲就会乐呵呵收下来,高高兴兴拿回来交给妈妈以贴补家用。东家如没有什么表示,父亲也绝不会见怪,他觉得叫他帮忙就是对他的看重。 父亲由于身体不是很强壮,干体力活总是没有别人做得快。但他起早贪黑,从不叫苦叫累,默默地扛着生活的重担。一如门前的苦楝树,在寒来暑去之中,抵挡着春秋的凄风苦雨,庇荫着家人。父亲认为,作为农村人,种田是根本,所以他要求子女们要尽力为家庭分担一份责任,积极参与田间的劳作,有一次,我五姐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去插秧,他还发了很大的火。虽然事后妈妈解释了原因,他也为自已发火感到惭愧,但这件事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敢轻易偷懒. 父亲特真诚,但又老实得过头了。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年轻时,父亲曾在生产队当过会计,平时生产队的社员们要透支个三元、五角的,父亲总给人应急,与人方便。当时农村人大多不识字,也有些人懒得打欠条,出于信任和理解,父亲只是记一下帐,没有留下财务手续。结果在当年年底结算时,总共有八十多元赤字。但欠帐的人不承认借了钱,结果这个帐务就归父亲顶了。那时的八十元对于我们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是个天文数字,纵使全家都是全劳力,一年下来也还不完这个帐务啊。在妈妈的责备声里,全家忍饥挨饿,节衣缩食二三年才了清这个帐务。生活的霜刀雪剑并没有斩断父亲的人生信念,父亲那段时间除了叹一句“人心不古”之外,并不责怪他人,只说是自已没做好,认为是自已对工作没严格要求造成的。就像苦楝树伤痕累累,却依然挺立在家门前。 父亲并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农家,他和我县多年前一任老县委书记一同参加过考试并考取成功,但父亲由于家的牵绊,由于爷爷奶奶的劝阻,父亲以“父母在,不远游”扯断了自已远飞的梦想远飞的翅膀,但他因此更为重视我们这些子女的教肓,即使养育的全是女儿,他也全力以赴支持和鼓励我们通过读书来改变人生。家里穷困是一方面,我们家庭成份也不好,上面几个姐姐读书虽然聪明,但也没有办法读更多的书。直到四姐上学时,生活才稍微有所转机,但爷爷奶奶的传统思想中固守着女孩子是外姓人,不用多读书,送读也是替别人家送,反对父亲花“冤枉钱”。不过,父亲认为,读书是为改变自已本身的命运,坚决支持四姐读完大学,我也读完了大学,五姐六姐没有读完大学是因为别的原因,但决不是父亲的态度问题。在我们农村,一家人能走出两个女大学生,很让乡亲们羡慕,也让父亲很自豪。 由于劳累,由于生活的困顿,父亲不到四十岁就掉光了牙。在以后的生活中,说话关不了风,吃饭难咽下喉,营养更加跟不上,父亲因此衰老得很快。但他依旧全力为家庭为我们努力劳作,他希望自已能以有生之力给予我们最多最多。可父亲,在69岁那年,如屋前的苦楝树,终于倒下了......
多年后,我听老人们说:门前种植苦楝树,这个家也会很苦很苦。我不知道,是不是苦楝树带走了我的父亲,但我知道,父亲的一生际遇真如苦楝,苦而又苦,苦中坚强......父亲的一举一动给我们留下了甘甜的回忆,也为我们树立了面对生活坚韧不拔、不屈不饶的榜样!我记着我的父亲,我记着他的爱!
第三篇:仰望山头那片蓝天
我站在地平线上,仰望。
天空辽阔,地平线上,我很矮很渺小,远方,是群峦叠障,高高的山头看上去已和天空接壤,我就想,我若站上山顶,便与蓝天为伴。
也许我只是一滴露珠,能享受太阳便可升腾,沿着山坡,顺气而上;也许我是一只小鸟,有风吹拂,我自可托清风跃上云霄;也许我只是一个攀登者,备足干粮武装,我也能开路而上。那远方的山头,给了我梦想,那里一定能眼观世界,能感受空气清凉。站在山顶,便手可摘星辰,心可近天脏,挥挥手就能让心随风飞扬。
山头的那片蓝天,或许就是世界文化的集聚,或许就是人类飞天的梦想,或许就是人性至善的展望,或许就是艺术的峰颠,或许就是广博的宇宙,或许就是民族的脊梁......我只能仰望,站在地平线;我只能拼搏,从地平线上伊始。
前行的路可能孤独坎坷,不会有车轮疾驶的顺畅和快意;攀登的道可能曲折布满荆棘,不如春光明媚那般美丽舒适。
不用怕高处不胜寒!仰望山头那片蓝天,首先要有克难克艰的思想。准备着,就能出发!
不经意随着车队进了桃花山,上了桃花山顶,在桃花山依水山泉山庄短暂停留了一阵子。 天色灰朦,远山如雾,高峻而模糊的轮廓里,山如梦山如黛山如线,不饰任何雕琢的山群自有灿烂之景,令人遐思。 只看近处竹林,便惊叹人间还有如此宁静的胜景。没有经过人工破坏的这一片竹林,在漫山遍野中独显了它的郁郁葱葱,盎然展现着它的绿意。远方天山合一,山谷山脊山顶,处处苍叶岿然不动,一份份不沾凡世的冷竣纯妙地展示开来,或是山和林历尽人世变迁而洗却铅华独秀于宇宙吧。这时放一曲音乐,让古筝顺流泉汩汩而下,天籁之音便在心空弥散开来,恍若已入仙境,随嫦娥舞袖,听伯牙抚琴,唱不完天上人间的仙曲,道不尽心魂畅游的美妙。不远处隐约见一些红檐瓦房,为山间平添了些许活力,古穆静肃的山就有了一些奔放的气息。直立眼前的一株老树,干枯的枝丫傲然地挺立着,将生命的抗争展现得淋漓尽致。站立在山庄平地,看哑口水库憩于山下,人造石阶层层相连,自然和人的力量让人惊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也是世间能工巧匠的创作,天人便绝妙合二为一了。不用抬头,已是四周高山朗朗环拥其中,视野开阔,山间景象尽收眼底。便想像疑有仙人,或一路清脆脚步,或一路仙乐相随,也疑自已踏入人间仙境,忘了俗世,悠哉游哉。 回归自已,见天宇苍穹神秘博大,陡叹人生的渺小,便顺手捡一根衰草,看它从山顶徐徐飘落而下,忽忽地,轻柔的,静静的......它一定会回归大地的怀抱,回归到自然的沃土中......
第二篇:苦楝树,我的父亲
在我记忆中,屋前存活了多年的苦楝树终于在我家第三次做屋时被砍倒了。 苦楝树好像总是长不粗壮,叶儿稀稀,枝儿瘦瘦,在我的记忆中都是如此。我不知道这棵树是什么时候栽下的,只知道,从我有记忆的那天起,它在我家屋前为我儿时的玩耍挡过烈日艳阳,这里也留下过我爬树时的笑声和足迹! 小时候的生活是在贫困中单纯地快乐着。春天,我在树下种下过指甲花,太阳花,夏天,我在树上抓过知了和蝉,秋天,我和伙伴们跳绳或荡秋千,冬天,我在树旁扑雪人打雪仗...... 在这些生活的记忆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父亲瘦弱的身影! 父亲读过私熟,四书五经能倒背如流,之乎者也能脱口成章.父亲的个子并不高大,慈眉善目,心地实诚。在当时的农村,没有强壮的身体而要负担全家十一口人的生活非常不易,好在他的品行很得乡邻们的称赞,他总是充分发挥自已所有的知识,在乡邻婚丧喜庆事时营造应有的文化氛围,例如写对联,做祭文......也只有在这时,他才觉得自已的价值得到体现和认同,有时东家只捎一个口信,哪怕是在田地,他也会放下自已的农活,洗净泥脚,带上自已的笔墨,兴匆匆前往帮忙。边裁纸倒墨,边推敲平仄,总是能做出合乎时宜,既体现东家心情又能结合实际很有特色的文字来。每每如此,东家往往会递上两包烟,打上一个小红包,父亲就会乐呵呵收下来,高高兴兴拿回来交给妈妈以贴补家用。东家如没有什么表示,父亲也绝不会见怪,他觉得叫他帮忙就是对他的看重。 父亲由于身体不是很强壮,干体力活总是没有别人做得快。但他起早贪黑,从不叫苦叫累,默默地扛着生活的重担。一如门前的苦楝树,在寒来暑去之中,抵挡着春秋的凄风苦雨,庇荫着家人。父亲认为,作为农村人,种田是根本,所以他要求子女们要尽力为家庭分担一份责任,积极参与田间的劳作,有一次,我五姐因为身体不适,没有去插秧,他还发了很大的火。虽然事后妈妈解释了原因,他也为自已发火感到惭愧,但这件事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敢轻易偷懒. 父亲特真诚,但又老实得过头了。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年轻时,父亲曾在生产队当过会计,平时生产队的社员们要透支个三元、五角的,父亲总给人应急,与人方便。当时农村人大多不识字,也有些人懒得打欠条,出于信任和理解,父亲只是记一下帐,没有留下财务手续。结果在当年年底结算时,总共有八十多元赤字。但欠帐的人不承认借了钱,结果这个帐务就归父亲顶了。那时的八十元对于我们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来说,无异于是个天文数字,纵使全家都是全劳力,一年下来也还不完这个帐务啊。在妈妈的责备声里,全家忍饥挨饿,节衣缩食二三年才了清这个帐务。生活的霜刀雪剑并没有斩断父亲的人生信念,父亲那段时间除了叹一句“人心不古”之外,并不责怪他人,只说是自已没做好,认为是自已对工作没严格要求造成的。就像苦楝树伤痕累累,却依然挺立在家门前。 父亲并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农家,他和我县多年前一任老县委书记一同参加过考试并考取成功,但父亲由于家的牵绊,由于爷爷奶奶的劝阻,父亲以“父母在,不远游”扯断了自已远飞的梦想远飞的翅膀,但他因此更为重视我们这些子女的教肓,即使养育的全是女儿,他也全力以赴支持和鼓励我们通过读书来改变人生。家里穷困是一方面,我们家庭成份也不好,上面几个姐姐读书虽然聪明,但也没有办法读更多的书。直到四姐上学时,生活才稍微有所转机,但爷爷奶奶的传统思想中固守着女孩子是外姓人,不用多读书,送读也是替别人家送,反对父亲花“冤枉钱”。不过,父亲认为,读书是为改变自已本身的命运,坚决支持四姐读完大学,我也读完了大学,五姐六姐没有读完大学是因为别的原因,但决不是父亲的态度问题。在我们农村,一家人能走出两个女大学生,很让乡亲们羡慕,也让父亲很自豪。 由于劳累,由于生活的困顿,父亲不到四十岁就掉光了牙。在以后的生活中,说话关不了风,吃饭难咽下喉,营养更加跟不上,父亲因此衰老得很快。但他依旧全力为家庭为我们努力劳作,他希望自已能以有生之力给予我们最多最多。可父亲,在69岁那年,如屋前的苦楝树,终于倒下了......
多年后,我听老人们说:门前种植苦楝树,这个家也会很苦很苦。我不知道,是不是苦楝树带走了我的父亲,但我知道,父亲的一生际遇真如苦楝,苦而又苦,苦中坚强......父亲的一举一动给我们留下了甘甜的回忆,也为我们树立了面对生活坚韧不拔、不屈不饶的榜样!我记着我的父亲,我记着他的爱!
第三篇:仰望山头那片蓝天
我站在地平线上,仰望。
天空辽阔,地平线上,我很矮很渺小,远方,是群峦叠障,高高的山头看上去已和天空接壤,我就想,我若站上山顶,便与蓝天为伴。
也许我只是一滴露珠,能享受太阳便可升腾,沿着山坡,顺气而上;也许我是一只小鸟,有风吹拂,我自可托清风跃上云霄;也许我只是一个攀登者,备足干粮武装,我也能开路而上。那远方的山头,给了我梦想,那里一定能眼观世界,能感受空气清凉。站在山顶,便手可摘星辰,心可近天脏,挥挥手就能让心随风飞扬。
山头的那片蓝天,或许就是世界文化的集聚,或许就是人类飞天的梦想,或许就是人性至善的展望,或许就是艺术的峰颠,或许就是广博的宇宙,或许就是民族的脊梁......我只能仰望,站在地平线;我只能拼搏,从地平线上伊始。
前行的路可能孤独坎坷,不会有车轮疾驶的顺畅和快意;攀登的道可能曲折布满荆棘,不如春光明媚那般美丽舒适。
不用怕高处不胜寒!仰望山头那片蓝天,首先要有克难克艰的思想。准备着,就能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