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印记(绿萝梦)
RE:童年印记(绿萝梦)
童年印象,是永远不能磨灭的,万贯家财也买不来那种纯真无邪的乐趣,所以怀念,所以铭记——
RE:童年印记(绿萝梦)
还有跳房子,还有老鹰抓小鸡,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游戏呢。绿萝梦的文章让我在回忆中又好好地陶醉了一把,呵呵,童年总是那么地快乐那么地让人神往。
RE:童年印记(绿萝梦)
童年让我们有太多的追忆与回味,更加的留恋与神往,曾蒙鼓励、赏识与启发,故留此拙笔!谢谢朋友们的赏析和共鸣!
童年印记(绿萝梦)
童年印记
作者:绿萝梦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那年的节日虽已久远,却记忆犹新浮现眼前,一个人坐在这儿依然有些许期盼,即便这快乐的节日已不属于我们这般年纪,可还是有些许沉浸......
岁月的车轮滚滚前行,新旧的更迭、时代的更新催促我们成长的脚步,想驻足想挽留,可是什么都抓不住停不下,只有那记忆烙印在意识里,在回忆的年龄里,翻阅着、回味着、享受着......这不,前几日在朋友的空间浏览到七十年代儿时故事的画面,不由得勾起了我想书写、想记录的欲望,于此就当做六一儿童节的礼物,给我及喜欢的同龄人。
我们这个年代的故事——
画面一: 捏泥巴
儿时在乡下度过的,我们的泥巴就是现在那五颜六色的橡皮泥和彩陶的前身。在老家生产大队的院墙外,有一条小河,穿过整个村落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下,流入生产大队的一座水库。我们常常去那里挖岸边的黄土泥,这里的土是黏土,被水冲洗浸泡就成了有粘性的泥,我们挖上来,坐在岸上用手揉捏,在硬板上摔拍,做成各种形状,糖球、饼干、小房子、小泥人、手枪、土篮儿,还用竹签在上面“涂鸦”,就是按自己的想象乱七八糟的划,让自己的作品变成七分不像三分相像的工艺品,然后玩起过家家的游戏。玩儿腻了,就去河边轰鸭子,让它们上岸下蛋,也不计较是哪家的,我们经常在岸边泥窝窝里、青草堆里拾到鸭蛋,谁捡到了就屁颠屁颠地拿回家,其他伙伴就气恼恼的一哄而散了。
画面二: 吹泡泡
吹泡泡,在那时简直是奢望,因为肥皂、洗衣粉都是限量购买的,洗衣粉在乡下很少见,胰子也就是肥皂也不是家家都丰足,每当大人洗衣服时,我们就可怜巴巴的凑上前蹲在那里,用肥皂盒崴点水就跑开了,有时还偷偷地拿起肥皂背着大人泡在水里使劲搓,被发现了还要挨骂。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然后就去一边用苇杆(中间是空的)蘸到里面吹泡泡,飞起的泡泡在阳光下五彩缤纷,我们就跳起脚用嘴追着泡泡吹,用手去托,托着那美好的欢乐。
画面三:捉昆虫
捉昆虫是我们的拿手好戏,现在的庄稼地里很少见昆虫的影子,很少听到昆虫的啾鸣声,科技发展了,庄稼要高产,各式的农药让虫子销声匿迹了,现在的孩子也享受不到夏日里田野里“百家争鸣”此起彼伏的热闹情景了,我们拿着空酒瓶子,到草地里、高粱、玉米的地头草尖上捉蚂蚱和扁了勾,也就是蝗虫。装满满一瓶子,装不下了,捉虫能手们就用猫猫草根的那头穿过蚂蚱的腮,穿成串,左拎右拎的带回家,大的挑出来备用,小的散在地上,呼啦啦的大鸡小鸡扑愣愣的飞过来捕食主人奖赏给它们的美餐,还不时咯咯的叫着,好像在回应主人的犒劳,要多食多产回报主人呢。趁着大人没在家,折腾起来,我去抱柴火,是那时晾晒干了的高粱桔和用钉耙搂的毛毛烘(草片子搂下来的干草),大把的塞在灶坑里,姐姐把大锅里添上水,小哥哥用铁丝把蚂蚱窜成串,我不敢划火柴,哥哥总是嫌我笨,让我一边呆着去,等他们给我烧蚂蚱吃,一通忙活,蚂蚱的糊香味越飘越浓,馋的我酣揦子都掉下来了,和哥哥姐姐偷偷地美味后我们开始打扫“战场”,销迹毁证。其实蚂蚱并非我们的最佳美味,清早天蒙蒙亮的时候,哥哥们去机场草地踏着晨露捕获的鹌鹑和在屋檐下逮的麻雀那才叫上乘佳肴呢,烧着吃,炒着吃完全不用背着大人们,也许那时在人们的意思中麻雀是家雀,偷食粮食,在房檐打窝竟祸害人,老人们痛恨它们呢,对于鹌鹑的概念不是太清晰了,好像是碰到鹌鹑不吉利之类吧。所以,哥哥们用弹弓打家雀、扑鹌鹑还被夸奖呢。
画面四:纸飞机
我们的童年时代正赶上国家不富裕,小家也紧吧,我们没钱买更多的玩具,抱的娃娃也是用手绢卷八一起折过来用皮筋或线绳系上就有头和眼睛了,悠来悠去的过家家,我们在屋子里还折纸飞机,不像现在有手工纸有模板,我们就用使唤过的作业本和废报纸折飞机,复杂的不会折,只折最简单的,结果不是头太重了砸头飞不远就坠落了,就是头太轻飞不起来。因为外面有风,纸飞机的天空就是屋顶,在炕上向地下投掷,有一次姥姥端着篜好的一帘饺子从外屋走进来撞到我们的纸
飞机上了,把饺子撒了一地,我和伙伴吓得直哭。我们的天空太狭小了
画面五:手指游戏
我们的手指游戏不是做皮影似的投影,我们的游戏名称是抓老头 ,设定五指中的一指为老头,被抓者把老头藏起来,多数是手指缠绕别着,用另一只手把老头捂住,这么简单的游戏,也不是回回都能把老头揪出来的;我们还用自己的手指打响大拇指和中指摩擦看誰的响亮;我们还时常把手指扣紧,摁着每指的骨节让其发出响动,尽可能的拉直每根手指听响声,我们在无知的年代里寻找独特的乐趣。
画面六:推铁环
推铁环,是男孩子的强项,我们只能跟在小哥哥的后面给喊加油,小哥哥常常牛哄哄的让我们走远。铁环言外之意就是铁的,是用粗点的铁弹(铁丝)做成V形的勾,推着圆铁环走,在凹凸不平的乡村土路上,控制铁环不倒还要让它向前滚动,真需要一番功夫的,此项游戏锻炼了我们的耐力、平衡力。
画面七:打仗
打仗是我们革命的一代、备战备荒的一代才有的思想意思。红色儿童团是我们的偶像。我们的战场选在西河套的沙子堆成的小山上,我们以抢占山头为胜利,我们的枪不是现在的塑料版、实木版、钢铁版的,只有司令才拿上好的木头枪,其他人都是用高粱桔威成的,有的还拿出家里的红缨枪,头是梭镖状,插在长木棒上,再系上红色的布带子,老威风了。我们小孩子在沙场上撒开丫子拼喊刺杀,举起枪对准敌方piupiu,然后一窝蜂的抢占山头,胜者欢呼,败者骂骂嚷嚷。
画面八:打板
打板也叫打宝、扇piaji,叠方宝和三角形宝。方宝有两面一样的活宝,还有就是单面的,有的是用两张纸叠在一起的,有的是一张纸叠下来的,摔在地上,用自己的宝去扇别人的,掀翻过来了就归自己了。我们用烟盒纸叠的,可漂亮了。赢者成摞的往家里拿,输了的有的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也许真把piaji当成了宝,也许是为自己的自尊吧。
画面九:拉陀螺
拉陀螺也叫抽鞕猴。陀螺是用木头磨成螺旋状,底部安一个铁疙瘩,用鞭子把它绑上,放在地上使劲拉,它就不停地旋转起来,快要停的时候再给上一鞭子,用力的甩抽过去,它就不停地旋转,有时拿到冰上抽冰猴。记得上五年级的时候,和同学去上学,带着冰猴去的,路过结冰的水库,我们就在上面边走边玩抽冰猴,冰猴被我们抽的蹦蹦跳跳,玩得正起劲,冰很滑,我用力抽的时候没掌握好平衡,咕咚一声后脑勺子和冰碰撞了一下,立马天旋地转起来,脑袋瓜子浑澄澄的,上课老师让背的课文真的跑脑后头去了,结果罚站听别人背的顶呱呱,还委屈的哭了呢,那时在老师的眼里俺还是第一呢。
画面十:打弹子
打弹子我也玩过,整个一假小子,因为我上面年长我的是哥哥,他经常带我出去玩。打弹子就是弹玻璃球。画道横线,我那时的印象好像是在十几二十几厘米处开始挖弹坑,间隔三五厘米一个,大小不一。玻璃珠子有无色的,有单一色彩的,还有五颜六色的,女孩子就爱看花里呼哨的东西。刀子剪子拳头布,谁胜了谁先弹,弹到坑里为胜,把其他人的玻璃球子弹得离坑越远越好,跪在土地上,专注的盯着那小球子,瞄准,弹,中了,玻璃球收入囊中,小哥哥总是把最漂亮的弹子带回家,然后我拿出来扭扭的炫耀。
画面十一:弹弓、火药枪
这弹弓、火药枪我没玩过,射弹工,因为力气小,拉不动,只好看小哥哥玩,他放上石头子,一拉,石头就飞出去了,打下树上的榆树钱、槐树花还有麻雀。火药枪也看过,小哥哥把纸炮(纸里夹着火药的小鼓炮,排在一张大纸上)押到枪里,勾动扳机,枪就响了。接着一股火药味,升起一股烟。
画面十二:泡泡糖
一提起糖这个字眼,就会想起那时咬着酥脆,嚼着粘稠沾牙的小锅白糖,说是白糖其实是米黄吧唧的颜色,有老师用的粉笔那般粗细长短,再有就是糖球,圆圆的一圈圈粉、一圈圈蓝、一圈圈绿,通透好看,含在嘴里舍不得嚼碎,藏在嘴里故作肿腮状,还不时地吸溜吸溜的砸吧嘴。记不清是哪年了,爸爸到上海出差,带回来栗羊羹、方便面和两大盒泡泡糖,每个小方块泡泡糖都有不同的颜色包装,爸爸说这泡泡糖不能咽到肚子里,会堵住气管,会粘住肠子的,它是用来吹泡泡玩的。听着很恐怖,当时也确实胆怯,嚼在嘴里都小心翼翼的怕掉到嗓子里滑下去。也许是女孩子的天性,我嚼着嚼着就能让糖裹住舌尖,轻轻用气一吹,鼓呶呶的大泡泡突在嘴边,小哥哥却吹不好,索性放弃了泡泡糖,不如吃那栗羊羹来得快来得好。之后,只要爸爸一出差就给我买泡泡糖,乡亲们也时常让爸爸给捎带。由泡泡糖还让我想起了那打蛔虫的塔糖还有预防用的糖丸,我们都当做小食品享用过。画面十三:收音机
那个时代的家用电器——收音机(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同龄的咱们想起来没?)
这个“古老”的东西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这就是匣子,能发出声音的无线电播音器——收音机。一般家庭买不起,听妈妈讲爸爸喜欢这个东西,可那时孩子多工资低,买个匣子是相当高的消费呢,姥姥就拿出自己的存款资助了爸爸,之后我也喜欢上这个家伙了,因为下午四点多那个时段是孙敬修爷爷讲故事,打开收音机,一个稚嫩的声音伴着音乐:小喇叭开始广播啦,滴滴答——滴滴答——滴滴答——滴答,然后孙敬修爷爷就用他那亲切、逼真的声音讲述小动物们的故事 ,一想到这些,那熟悉的声音就在耳畔萦绕,那深刻的记忆已烙在了脑海中永不消失!
编辑/撕裂苍穹
文学风网站祝小朋友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