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之争与黄金大战--《货币战争》笔记12(比烟花寂寞)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云想衣裳
帖子: 5724
注册时间: 周日 10月 25, 2009 9:06 am

RE:白银之争与黄金大战--《货币战争》笔记12(比烟花寂寞)

帖子 云想衣裳 »

老师辛苦了!原谅我跟不上您的节拍了!嗐!
花开的声音
帖子: 106
注册时间: 周日 3月 28, 2010 12:36 am

RE:白银之争与黄金大战--《货币战争》笔记12(比烟花寂寞)

帖子 花开的声音 »

学习了。谢谢比烟花还寂寞老师的资料提供。
珍妮
帖子: 2048
注册时间: 周日 7月 19, 2009 11:06 am

RE:白银之争与黄金大战--《货币战争》笔记12(比烟花寂寞)

帖子 珍妮 »

学习了,谢谢老师!
比烟花寂寞
帖子: 707
注册时间: 周六 4月 18, 2009 7:06 pm

RE:白银之争与黄金大战--《货币战争》笔记12(比烟花寂寞)

帖子 比烟花寂寞 »

我看了何仁发过来的两个电子邮件,一篇是关于美国和世界金融巨头如何血拼掌控白银和黄金.以达到他们控制世界经济命脉和政治取向的目地.我不明白,美国并没达到目地,在此情况下,我们为何还要买他们的国债.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买,这不是我们给它的经济危机买单吗?先写到这.晓群.
迷雅惊风
帖子: 77
注册时间: 周四 3月 25, 2010 10:36 pm

RE:白银之争与黄金大战--《货币战争》笔记12(比烟花寂寞)

帖子 迷雅惊风 »

世界上所有有条件的非国际流通货币国,为了防止本国的经济危机都会建立大量的外汇储备(如美圆、欧元、等)。这是必要的,更的必须的!

大的背景下 中美关系已经从冷战时期的安全主导型转化为复合依赖型。可以说 中美关系已经正为了紧密相互依赖的双边关系 经济领域上 中美两国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世界工厂之一,中国生产廉价产品出口,而美国是这些产品的主要买家,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的到巨大的贸易顺差 形成了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购买美国的国债某实际上是把钱借给美国人,扩大美国的消费,以便进一步向美国出口商品。这就像是一个食物链一样,任何环节的变化,都会引起整条食物链的波动。

外汇储备的投资无非有两个方向:一是具有保值增值可能的实物资产,如黄金、白银等,也包括房地产;二是证券类的虚拟资产,如股票、期货、债券等。


这些储备起来的外汇资金,为了不贬值,必须用它来投资赢利。而美国以国家名义发行的债券,就是一种低风险、收益稳定(虽然不高)的投资手段。这种债券以美国的国家信用作为担保,除非美国从世界上消泯,否则绝对保证连本带利偿付。而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强大和稳定的经济体,显然是不会突然消失的,安全性很高。所以美国国债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都经常购买的一种投资债券。我国、日本、欧洲各国都大量购买。
这种债券以美国的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美国政府绝对不会赖帐不还,否则就违背了美国在经济领域的立国基本准则,更无以在世界上立足了。至于美圆贬值的风险,当然是存在的,尽管美国素有操纵美元汇率和滥发国债的传统,但作为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政府不得不付出努力,确保美元和美国国债体系的大体稳定,以维系庞大经济、金融机器的运转,在这方面,美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债主”们利益是一致的。投入美国国债固然要冒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但不至于如贝尔斯登债券持有者那样血本无归;借钱给美国政府固然要忍受“欠债大爷”的讹诈,但不至于如破产“大限”前的通用或克莱斯勒“债主”那样,面临要么把债券换成一堆废纸般股票、要么干脆连废纸都换不回的无情选择题。

我们国家处于金融安全的考虑投资的都是美国长期国债,这种债券的收益率很低,只能冲销通货膨胀率,但是不能抵消人民币升值对外汇储备造成的损失

但其它各种货币的贬值风险更大,相对来说还是作为世界基本储备货币的美圆更安全。何况任何投资都是不可能没有风险的,美国国债相对来说还算是比较安全的投资。
比烟花寂寞
帖子: 707
注册时间: 周六 4月 18, 2009 7:06 pm

白银之争与黄金大战--《货币战争》笔记12(比烟花寂寞)

帖子 比烟花寂寞 »




白银之战与黄金大战

——《货币战争》笔记12


作者:比烟花寂寞/编辑:云想衣裳





















(上接《货币战争》笔记11)

2. 白银美元的的历史地位
白银在美国成为合法货币始于1792年的《1792年铸币法案》,奠定了美元的法律地位。一美元包含纯银24.1 克,金银比价1比15。此后美国长期保持金银货币双轨制。
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铸币法案》在欧洲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压力下,废除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了单一的金本位。
这是由于罗斯切尔德家族掌握着世界上大部分的黄金矿产,而白银的产地比黄金更为分散,控制起来难度更大,所以在1873年前后,罗斯切尔德家族先后胁迫欧洲国家和美国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完全的金本位。这个法案在美国西部产银州激起了强烈反对,人们称这个法案为“1873年恶法”,随后产生了轰轰烈烈的支持白银的民间草根运动。
美国国会为了平衡纽约地区欧洲势力背景的银行家的影响力,又通过了《1878年布兰德-埃勒森法案》,要求美国财政部必须每月购买价值200到400万美元的白银,金银比价重新设定为1比16。银币与金币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和“黄金券”一样,财政部同样发行“白银券”,一美元的“白银券”直接对应一美元的银币,以便于流通。1890美国国会通过新法案增加了财政部必须购买白银的数量,达到每月增加450 万盎司的购买量。
到30年代,美国财政部已经拥有高达60多亿盎司的白银,大致接近20万吨的庞大储备,要是全部实现货币化由美国财政部直接发行“白银券”,势必成为国际银行家最大的梦靥。
不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国际银行家掠夺公民财富的计划就会受到牵制。
二战后,美国的白银储备急剧缩水。 到60年代初肯尼迪入主白宫时,已锐减到19 亿盎司。“劣币驱除好币”的效应显现了出来。
这一切就是肯尼迪签署11110号总统令的大背景。保卫白银和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成为肯尼迪和国际银行家斗争的焦点。

3. 美元银本位的终结

围绕银本位的保留与终结,国际银行家与美国政府展开了殊死的争斗。“白银券”如果占了上风,美联储的生存就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国际银行家采取种种办法,以最快速度消耗美国财政部仅存的白银储备。当财政部拿不出白银的时候,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肯尼迪自然是对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对国际银行家表态适当时机可以考虑废除白银的货币地位,另一方面却另作安排。不幸的是,他的财政部长道格拉斯.第伦并非他的心腹。
第伦上任后,他的首要工作就是以最快速度消耗财政部的白银储备。他以91美分一盎司的超低市场价向工业用户大量倾销白银。1947年成立的美国白银用户协会,与第伦遥相呼应,强烈要求“卖掉(财政部)剩余的存银来满足白银用户的需求”。
1961年3月19日的纽约时报这样报道:参议员抱怨美国(财政部)低价抛售(白银)。参议员艾伦.百博向财政部提出重新审查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大量抛售白银的政策。
同年8月19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主要来自产银州的13个西部民主党参议员今天向肯尼迪总统提交了一封联名信,信中要求财政部立刻停止抛售白银的行为。10月16日,纽约时报:财政部抛售白银储备已经对白银市场的价格加上了一个紧紧的盖子。
1961年11月29日,纽约时报:肯尼迪总统已经下令财政部停止向工业界抛售非货币白银。白银的工业用户被震惊了。11月30日,纽约时报:白银价格冲上了41年来最高价位,随着星期二肯尼迪总统宣布全面改变美国
政府的白银政策,决定由市场来决定白银的价格。第一步就是立刻停止财政部倾销白银。
肯尼迪总统终于出手了,虽然时间已经稍显晚了一些,因为财政部的白银此时已剩下不足17亿盎司了。但是他的果断措施已经使市场银价向世界各地的白银生产厂家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白银公司的股票一飞冲天。
肯尼迪的这一行为颠覆性地破坏了国际银行家的图谋。
按照一般规律,要保住白银地位,保留美国政府发行货币权,需5 年左右的周期,关键时刻将是1966 年。
一旦白银重新开始大量供应,肯尼迪就可以加大“白银券”的发行量,“白银券”势必再度崛起。到那时,肯尼迪签署的11110 号总统令就会立刻成为对付“美联储券”的利害杀招。
可惜的是,国际银行家也同样看出了肯尼迪的部署。这个深受选民热爱的总统几乎可以肯定会在1964 年底的大选中获得连任,如果肯尼迪再作4 年总统,局面将变得无法收拾。
除掉肯尼迪成了唯一的选择。
当国际银行家中意的副总统约翰逊在肯尼迪被刺当天在飞机上继任美利坚第36 届总统时,他深知国际银行家们对他的期许是什么,他不能也不敢辜负这种“期许”。1964 年3 月,约翰逊上台后不久,就下令财政部停止“白银券”与实物白银的兑换,从而事实上废除了“白银券”的发行。财政部又开始向工业界大量抛售白银储备,以继续压制白银价格,打压白银生产商的生产动力,防止白银供应量上升。
紧接着,约翰逊又在1965 年6 月下令稀释银币纯度,进一步降低白银在硬币流通中的地位,
到1967 年夏天,财政部基本没有“闲置”的白银可供抛售了。终结白银货币的大业终于在约翰逊手中实现了。

4. “黄金互助基金”

在废除金银的货币地位的进程中,国际银行家采取了“先银后金”的战略方针。处理不好黄金问题,是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金融风暴的。在白银战役尚未结束之前,必须稳住黄金这边的战线。
由于美联储自30 年代以来的大规模通货膨胀政策导致美联储货币发行严重超量,无可避免地推高了金银价格。
1961 年11 月,经过密集协商,国际银行家达成一个“高明”的计划,由美国和7 个欧洲主要国家建立了“黄金互助基金”,它的主旨就是压住伦敦市场的黄金价格。
“黄金互助基金”的首要目标就是如果金价超过35.20 美元时,予以迎头痛击,绝不允许越雷池一步。
在“黄金互助基金”开始运作的最初几年里,大获成功,甚至好到完全超出预先的想象。在21 个月中,“黄金互助基金”的黄金弹药库暴涨到13 亿美元,国际银行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
但是,越南战争的不断升级导致美联储不断加大美元的供应量,美元很快就吞噬了“黄金互助基金”的盈余和大部分家底。法国眼看大势已去,率先退出“黄金互助基金”,
从1962 年到1966 年,法国从美联储手中兑换了近30 亿美元的黄金并运回巴黎储存。到1967 年11 月底,“黄金互助基金”总共损失了10 亿美元的黄金,接近900 吨。此时的美元已处在世界范围内的信心危机之中。
约翰逊接受其高参近乎疯狂的建议,孤注一掷,拿出全部黄金,淹伦敦金属交易市场,一劳永逸地解决黄金对美元升值的问题。上万吨的金砖被装船运出,准备给全世界投机者一个惨痛的教训,将金价打到35美元以下,投机者势必大规模的抛售黄金。待彻底打垮黄金买家的人气之后,再以低价逐渐买回黄金,人不知鬼不觉地把黄金还回金库。这实在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计划。
在1968年年初实施这一计划的几个星期里,让人极度惊骇的是,市场全部吸收了黄金,使美联储总共损失9300吨黄金。输得一塌糊涂的约翰逊总统,不久即宣布不再竞选总统连任。
1968 年3 月,“黄金互助基金”已陷入崩溃的边缘。
3 月9 日,总统特别助理罗斯托在给约翰逊的备忘录中写道:我们最终不得不关闭‘黄金互助基金’。
1968 年3 月17 日,“黄金互助基金”计划终于关门大吉了。
在美联储黄金大战惨败的同时,越南战争的情况也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1968 年1 月30 日越南游击队对南越30 个省的省会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顺化古都也被攻陷。基辛格认为,如果美军对业已失去了游击队掩护的北越主力部队进行大规模进攻,越南战场的前景可能会有根本改观。
让基辛格扼腕长叹的是,约翰逊放弃了这样一次机会。此时的约翰逊在金融战场上的惨败,已经使他丧失了坚持越南战争的底气。
伦敦黄金市场的惨败,让美国的决策精英们陷入了全面恐慌,坚持与废除金本位的双方,都认为在如此混乱的金融局面下,越南战争该收场了。
于是,美国的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发生根本转变。《时代周刊》3 月15 日说,“1968 年已使得美国人觉悟到,在越南获胜……已经不是(美国)这一世界强权力所能及的了。” 曼斯菲尔德则宣布:“我们在一个错误的地方,从事一场错误的战争。”
1968 年3 月31 日,约翰逊宣布对北纬20 度线以北地区中止轰炸行动,他还表明不再增派大量军队前往越南。他又宣布放弃竞选连任总统。
越南战争结束的本质原因,乃是伦敦黄金战场的惨败导致统治精英阶层的金融“底气”损耗殆尽。

5. 特别提款权

在“黄金互助基金”打光所有“子弹”之后,国际银行家们又想起凯恩斯在40 年代最早提出的“纸黄金”的思想,对之加以重新包装,最后提出“特别提款权”这个“伟大发明”。正如法国著名经济学家雅克.鲁夫所指出:“货币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玩意儿, 来掩盖美国货币的破产状态的事实。
甚至在特别提款权的扶持下,美国仍然无法偿还它的美元债务的一小部分。”
但是华尔街, 却欢呼这是个现代金融史上的创举:美国获得了纸黄金的胜利。
财政部次长保罗.沃尔克满面笑容地告诉新闻媒体,‘我们终于实施了它(特别提款权计划)。” 华尔街日报欢呼这是美国经济学派的一个重大胜利,因为它是对老旧的黄金必须是货币价值的唯一指挥棒和经济万能药的直接打击。
但是,特别提款权也是以黄金含量来定义的,所以黄金仍然是货币的指挥棒。
任何纸币或信用单位只有在固定比例下毫无限制地可兑换黄金才能被视作‘等同于’黄金。故而,霍普把它定义为等同黄金,而却不能兑换成黄金,简直可以申请荒谬专利了。
德国经济学家帕尔义对‘纸黄金’的概念也提出了尖锐地批判:这种新的SDR 储备货币只能在世界范围内刺激更加鲁莽的金融扩张和通货膨胀。采用SDR 是通货膨胀分子的胜利。它搬开了挡在完全受控制的‘世界货币’道路上的最后一块石头,它永远不会在世界上‘短缺’。
1969 年3 月18 日,美国国会取消了美联储发行的美元, 必须拥有25%的黄金支撑的强制要求,这一行为切断了黄金和美元发行的最后法律强制关系。世界离最后的真相不远了。
当然,国际银行家的计划并不是每次都能如愿现…….没有估计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独立浪潮来势凶猛,亚洲的崛起又动摇了世界力量的基本对比,特别提款权始终没有修成正果。

6. 废除黄金货币的总攻

黄金何以如决堤的江河奔涌外逃,无论美国政府如何阻挡都无济于事。问题的本质在于美国收支账目出现了爆炸性的赤字,美国实际上已无力保持对黄金的固定汇率。不是黄金数量太少,而是美国的银行系统创造出了太多的美元。
美联储的约翰.埃克斯特, 讲述了这场黄金决战的最后一段故事:“1971 年8 月10 日,一群银行家、经济学家和货币专家在新泽西海边举行了一次非正式讨论,探讨货币危机问题。大约下午3 点,负责货币问题的财政部次长保罗.沃尔克来了。
不论问题有多严重, 美国不愿意向人民承认货币被贬值的实际情况。这实在太尴尬了,保罗.沃尔克转过来问我,应该怎样做。我告诉他因为不愿升息,又不愿黄金涨价,那就只有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继续以35 美元一盎司出售国库的黄金已经毫无意义了。
5 天以后,尼克松就关闭了黄金窗口。”
1971 年8 月15, 最后的真相终于来到了。美国已经无力履行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国际承诺了,这是美国继1933年罗斯福,对美国国内人民赖账以来,再次对国际社会赖账。
尼克松在当天晚上发表的演说中,猛烈抨击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分子制造了金融市场的混乱,为了保卫美元必须“暂时”放弃美元兑换黄金。
问题是,谁是尼克松所指的“投机分子”呢?
当黄金和美元的最后一丝联系,在1971 年8 月15 日被尼克松总统斩断之后,让国际银行家紧张激动的时刻终于来到了,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全世界第一次一起进入法币时代,这对人类社会和文明,究竟是福是祸,现在下定论还为时过早。
以美联储为首的西方工业国, 挣脱了黄金这一紧箍咒之后,果然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信贷扩张时代,货币发行已达到毫无节制随心所欲的程度,到2006 年为止,美国的政府、公司和私人欠债总额, 已经高达44 万亿美元,如果按照5%的最低利息估算,每年仅偿还利息就高达2 万2000 亿美元。
问题是这样的债务,已经到了无法偿还的程度,而债务又必须被偿还,如果不是欠钱的人还,就是借钱的人还,更糟的是,最后会由辛勤劳动的世界各国纳税人来偿还。
(摘编自《货币战争》第7章2-6节)
(《货币战争》可在百度里搜索)
(待续)











文学风网站欢迎你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