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戏(荆棘鸟)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梁山泊
帖子: 168
注册时间: 周二 6月 07, 2011 11:36 am

RE:听   戏(荆棘鸟)

帖子 梁山泊 »

任何一种地方文化,都有一些痴迷不悟的传承者,你就是其中一个忠实的粉丝,值得一赞!
梅韵玲心
帖子: 388
注册时间: 周六 6月 05, 2010 7:36 pm

RE:听   戏(荆棘鸟)

帖子 梅韵玲心 »

我却大模大样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来,以手当枕,跷着二郎腿...呵呵,好一副小大人的派头。文如其人,欣赏鸟儿的真性情!
涟清
帖子: 455
注册时间: 周三 4月 20, 2011 1:36 pm

RE:听   戏(荆棘鸟)

帖子 涟清 »

我想起家乡的黄梅戏,每年秋冬闲暇的时候,镇里附近四面八方的村民都会聚在一处看戏,不过因为没有字幕,我听不懂,大多是凑热闹罢了。呵呵
轻轻地我走了
帖子: 109
注册时间: 周二 7月 05, 2011 2:06 am

RE:听   戏(荆棘鸟)

帖子 轻轻地我走了 »

文章娓娓道来,思路清晰,行文流畅,情感唯美!
华子
帖子: 487
注册时间: 周四 5月 21, 2009 2:06 am

RE:听   戏(荆棘鸟)

帖子 华子 »

很喜欢鸟的文章。那么多的花鼓戏,我最喜欢《补锅》
朴实、明快、活泼。
荆棘鸟
帖子: 1250
注册时间: 周四 11月 26, 2009 4:06 pm

听   戏(荆棘鸟)

帖子 荆棘鸟 »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center border=0>

听 戏
 
 作者:荆棘鸟 编辑:一缕清风
 









 
在30多年前的乡村,流行歌曲很难听到,我最早的音乐启蒙,是来自花鼓戏。大概四五岁的时候,修堤护坡的指挥所驻在我们村,只隔上几所房子,加之父亲又是工作人员,我便经常跑去玩耍。有个不知道是工作人员还是参与修堤的老乡,一个人边拉琴边唱戏。或许大家都习惯了,并不太在意,我却大模大样在一条长凳上躺下来,以手当枕,跷着二郎腿,在那静静地欣赏。听着如怨如诉的哀婉琴声和他动情的演唱,我平生第一次有了那种“感动”的感觉,尽管那时我还不会说这个词。一个大婶见了大概觉得很滑稽,恶作剧地作势在我身上轻轻坐下,那时候我觉得很生气,不是因为疼痛和惊吓,而是怪她打搅了我的雅兴。
大概高小那时候,家里有了录音机,慢慢地就有了一些戏曲选段或整部戏的磁带,《打铜锣》、《补锅》、《张先生讨学钱》这些家喻户晓的戏不必说,还有很多已记不起名字的戏曲选段,其实除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外,戏文里天文地理、人情风俗、包罗万象。那时候我最钟情的是一盒《山伯访友》的磁带,胡华松和谢莲英的经典演绎,让我如痴如醉。尤其是“山伯”访友提亲路上的兴高采烈、得知“英台”即“九妹”后的欣喜若狂、被告知“九妹”已被许嫁马家后的悲愤欲绝……无一不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花鼓戏的方言特点,我总觉得比较适合演绎男性的阳刚、粗犷,女性的活泼、泼辣,要表现梁山伯这种文绉绉的书生特质比较困难。但是在这里,我认为是有了最完美的结合。有时,我觉得演员就是梁山伯本人,很遗憾,这大概是很久以前的录音资料了,我从未见到过有关他们的影像资料,但是很多年来一直在心里描摹他们的形象。现在年轻人多崇拜歌星,我不搞个人崇拜,对戏剧演员,大概比大多数年轻人稍微关注一点。
在多数年轻人看来,我大概是个异数。从小喜欢听歌唱歌,更喜欢听戏,没事就对着电视机,录音机,把大部份空余时间消磨在听戏上。无论是花鼓戏、还是京剧、越剧、黄梅戏……都听得津津有味。听戏是一件很费时间的事情,但我不介意,我已经习惯了从戏曲里听故事、了解一鳞半爪的历史片断、从戏文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初三那时候,家里又有了一盒黄梅戏《女附马》,应该是整个戏的下半部吧。故事是早就听得滚瓜烂熟,但韩再芬圆润醇厚、刚柔兼济的唱腔让我无比沉醉。在中考前的那段时间,我天天一边做功课一边翻来覆去听《女驸马》,居然没有被父母阻止,也可算一个奇迹,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考中专以七分之差落榜,后来妈妈悄悄和我说,邻居向她反映我每天晚上放录音机,认为我多半就是因为这个失手了。这时我才意识到,隔墙有耳是件多么麻烦的事情,父母每天守在家里没在意,却让邻居给盯上了,我天天听得不厌其烦,大概人家每天被迫跟着我听这重复的戏曲,早已烦不胜烦了吧?
这些都是全国著名的演员,我是无缘得见了。要说起本土的戏剧专业演员,我倒也见过。大概二十岁的时候,我在表姐家吃喜酒。晚上烤火,昏黄的灯光下,一个小伙子边拉胡琴边自顾自地唱着戏。那时候我不知道他唱的什么,只是凭直觉,感觉他的水平应该是相当不俗了。一段歇下,旁边一位半老的妇人不慌不忙吩咐道:“你收了琴,给大家清唱《清风亭赶子》中的《赶子》一段。”我有些许的纳闷,这是谁呢,这个毛头小伙子会乖乖听她的吗?没想到小伙子真就毕恭毕敬收了琴,给我们来了段清唱。喝彩声还没出口,这个妇人说道:“要说起学习,人家是六十分,他还是六十分的孙子!可是一说起唱歌唱戏,他就是无师自通,没办法,由着他去考了花鼓戏剧团。”小伙子并不介意揭短,依旧低头不语。这时,我才明白,他就是表姐村上的曹正军,这位妇人就是他母亲了。第一次见他,是在我上初二时。那时候全县举行了一次“校园歌手大奖赛”,他大概上五年级。在全区的选拔赛上,别的选手上台都多少有点紧张局促,唯有这个瘦小的男孩,不慌不忙上得台来,把手往后微微一拦,挡开拥挤的人群,就在讲台边的咫尺地方载歌载舞起来。后来,他毫无争议地以本区小学生组第一的身份进入了县里的决赛,再后来,几年以后,听说他去考了益阳县花鼓戏剧团。
前些日子回老家,老爸给我看本镇的诗词对联集《南湖洲风骚集》,有一段介绍当地的花鼓戏发展现状时,就提到“曹正军老师”,看样子是已经颇有名气了。回家后我上网一搜,首先看到的是他在河边上的一段即兴表演,网友猜测可能是资江防洪的现场,这大概是没错。现场的人虽然不少,可是没有戏台,观众都是席地而坐,他就坐在一个极小的凳子上,对着别人手里的话筒边拉琴边唱《武家坡》。还有一段视频就在乡下谁家的走廊上录制而成,房门口还偶尔有人进进出出,也只有一把胡琴伴奏,他戴着耳麦,唱的居然就是很多年前我常听的《山伯访友》,让我兴奋了半天。当然也还有戏台上的正式演出,有粉丝评价他“扮相美美的,帅帅的”,看样子他的演出在年轻人心目中是有相当的地位,这也可以侧面证明,我的钟情于戏曲,在年轻人中间还不算落伍得太厉害。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觉得很多剧种在各种传媒的推动下,发展得如火如荼,很担心花鼓戏却就此没落下去。也许我是多虑了,有这样天资聪颖的专业演员,有那么多活跃于民间的草根艺人,还有那些无怨无悔的忠实“粉丝”,花鼓戏也许还可以继续它的辉煌吧?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