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一年半(洗耳听风)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洗耳听风
帖子: 48
注册时间: 周日 10月 10, 2010 9:06 am

RE:我那一年半(洗耳听风)

帖子 洗耳听风 »

心血来潮使然 献丑了 请多多指教
菲菲
帖子: 15
注册时间: 周三 8月 03, 2011 6:06 am

RE:我那一年半(洗耳听风)

帖子 菲菲 »

这样的历史书本上读不到,感谢作者奉献给我们。
洗耳听风
帖子: 48
注册时间: 周日 10月 10, 2010 9:06 am

我那一年半(洗耳听风)

帖子 洗耳听风 »

我那一年半
文:洗耳听风 编:一缕清风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邻居,喀喇昆仑群峰是阻隔两国陆路交往的天然大屏障。那时,巴基斯坦有美国做靠山,没有陆路连接中国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
上世纪的60年代初,中、印关系剑拔弩张,边境武装冲突逐渐升级,中、印恶交不可避免。苏联也在我国漫长的边境线陈兵百万,虎视眈眈,蠢蠢欲动。就连和我国一直保持正常交往的巴基斯坦也处于无奈,紧随美帝国主义遥相呼应形影不离,8次在联合国投出了阻止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反对票。怎样才能突破国际反华重围?怎样才能破解似乎必败的外交这盘棋上的残局?北京,中南海,共和国领袖和美国总统同时关注着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克什米尔的领土纷争。印巴战争爆发后,毛主席、周总理洞察到巴基斯坦外交绣球必将抛向中国,当即把睿智的目光投向了了祖国西北边陲,构想要在喀喇昆仑山要修通一条通向巴基斯坦,连接南亚的公路。鉴于印度不断在我边境武装挑衅,就连温文尔雅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也指着地图上的喀喇昆仑山脉坚定地表态了:如果有了这条公路,只要印度再敢进犯巴基斯坦,我们就打到新德里去!很快,美国意外地目瞪口呆了,他们看见中、巴结盟,巴基斯坦义无反顾地站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位东方巨人的身旁。
于是与世隔绝的喀喇昆仑冰峰雪域里来了一支不穿军装的神秘部队,有了一项不为人知秘密工程,喀喇昆仑公路将把中国与巴基斯坦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直通南亚和中东。
----- 题记
我那一年半
开 篇

我是湘西大山里的共和国公民,履行服兵役的义务责无旁贷。
我的思想境界不是完美无缺的高大全,当年参军入伍像是井底之蛙梦想走出大山看世界,没想到我却一头钻进比家乡更大的大山里。那山我没有听说过,也没看见过。那里山脚没有草,山腰没有树,山顶望不到头。后来我才知道那山很有名,叫做喀喇昆仑山,古丝绸之路就缠绕在这山腰上,据说唐僧师徒一行前往西天取经这也是必经之地。
喀喇昆仑山,突厥语为“黑色岩山”之意,是世界第二高山脉。放眼望去,那里的山尖削陡峻,巍峨雄伟,终年积雪,恒古不化。那里的山平均海拔 6000米,绵延数千公里。喀喇昆仑山脉超过7260米的高山就有19座。那里人迹罕至,被世人称为生命的禁区。
如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就在这喀喇昆仑群峰之中,修筑这条接天连地宛若巨龙般喀喇昆仑公路的是三万多华夏子孙,这些普通龙的传人用的是最简单的铁锹、钢钎、十字镐,他们就是用这些落后的开山挖石工具啃大山,在这里与世隔绝了50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在这里究竟留下了多少震天撼地悲壮的故事谁也说不清楚。
普通人创造的惊世奇迹已经成为历史,喀喇昆仑公路像一条承载中巴友谊的大动脉,早已变成肃立在中巴两国人民心中的丰碑。
有人说这条公路是优秀的中华儿男用汗水铺洒,用血肉之躯铸就,伊斯兰信徒却说这是“胡达”把神的力量给了中国人,中国人用双手托举起了一条神奇的天路。
这条天路修筑的往事尽管在中国大地鲜为人知,那是因为这项工程属于国家最高机密。
巴基斯坦人民却永远不会忘记,那是因为他们目睹了顽强的中国人用鲜血和生命在喀喇昆仑山脉刻写了一条历史长卷---中巴友谊需要喀喇昆仑公路世世代代去传承。
世纪悄然交替,这段尘封了的历史终于被揭开。
令人欣慰的是巴基斯坦从阿尤布.汗到布托、哈克三位总统始终如一的关注着这条公路工程施工速度,关心着参加修筑公路的每一位中国指战员的衣食住行。尤其是他们的继任者,齐亚·哈克、谢里夫、穆沙拉夫和现任扎尔卡里始终没有忘记这条象征着中巴友谊的公路,他们曾经多次亲临喀喇昆仑公路体验中国军人用鲜血凝固的友谊。到这里看看是总统们走马上任最急于要做的一件大事情。
喀喇昆仑公路建成通车25周年庆典时,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毅专程来到这里。
2005年10月3日,又一个普通却不平常的日子。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在众多高耸云端的连绵群山簇拥下,早早地收起了遮天蔽日的浓浓雾漳,一改往日不可一世的桀骜不驯和野蛮无情。它们停止了撒落高山滚石,停止了雪崩和泥石流,停止了大大小小的山体坍塌。默默地垂首俯瞰着巴基斯坦北部重镇吉尔吉特不远处的丹沃尔村那座中国烈士陵园,它们要见证沉寂的中国烈士陵园再次迎来世人瞩目的中巴两国贵宾。
这天,红旗拉甫河,底河,洪扎河和吉尔吉特河一路护卫着喀喇昆仑公路与印度河携手并肩蜿蜒前行,那一路涛声依旧像呜咽着不停地讲述着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它要让印度河两岸人民永远记住,久远的故事就像发生在今天。
还是前一天的清晨,一辆辆小车分别从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和巴基斯坦几幢政府大楼鱼贯而出,车队离开伊斯兰堡后,一路疾驰,来到巴基斯坦北部重镇吉尔吉特。第二天,悬挂中巴两国国旗的两支车队几乎同时驶过被命名为中巴友谊桥的塔科特大桥,缓缓地驶向桥南不远的目的地。
过桥不久,车头挂着五星红旗的车队在丹沃尔村公路右侧分岔路口嘎然而停,两名驻巴使馆武官迅速分立在路口两侧。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春祥与同时到达的巴基斯坦政府官员并肩缓步前行。他们知道,在这里轻缓的步伐就是礼仪就是崇敬,也是代表了各国政府和人民为长眠在此的英烈们送来了最圣洁最虔诚慰籍。
这里就是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中国烈士陵园。这里早早地就有两名身份特殊的主人在恭候,常年守护慰籍在这里守墓人阿里·艾哈迈德和阿里·麦达德,引导两国贵宾来中国烈士纪念塔前。张春祥大使率领中方全体人员与巴方政府官员共同地排成了一个整齐的方队。

中国援巴公路牺牲烈士陵园按中国的传统风格修建,面积不大,处在雪山下一片开阔地带,四周用围墙圈了起来。陵园里种满了苍松翠柏,显得宁静肃穆。陵园的正中间,矗立着白色纪念碑。纪念碑后是中国烈士墓地。其中还有20座未立墓碑的空墓,是为20位尚未找到遗骨的烈士留下的。烈士虽然已经牺牲,可他们的英灵却随时注视着他们曾经倾洒过热血的土地。据说,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当地的巴基斯坦人把中国牺牲者墓碑的照片挂在家中,以纪念那些长眠在他们国土上的中国朋友。
上午10时许,中国驻巴使馆在巴北部地区重镇吉尔吉特的中国烈士陵园隆重举行中国烈士纪念碑揭幕仪式。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张春祥大使、巴旅游部长贾马尔、边境工程组织局长阿里少将、北部地区议长米斯基恩、北部地区首席秘书曼祖尔、使馆部分馆员以及中资机构代表等数十人参加了揭幕仪式。
张春祥大使和巴旅游部长贾马尔率共参加揭幕仪式的全体人员默哀一分钟后,同为纪念碑揭幕。
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建于1978年,这里是中国援建喀喇昆仑公路巴方段的88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长眠之地。为缅怀英烈,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在陵园建立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碑体(3米长×1.2米高×0.1米厚)采用新疆鄯善名贵红石材,底座(3.6米长×1.2米宽×1米高)采用黑色花岗岩贴面。纪念碑上用中、英、乌尔都文刻写了中巴联合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历史和先烈们的丰功伟绩。碑文是:“喀喇昆仑公路(中巴友谊公路)是中国援助巴基斯坦的重大建设工程,中方援助路段北起中巴边界红其拉甫山口,南至巴基斯坦塔科特大桥(现名“友谊桥”),全长613公里,1966年至1978年分两期建成。中巴两国建设者不畏艰险,在喀喇昆仑山的冰冻雪原、悬崖峭壁之间战天斗地,终使天堑变通途,架起了中巴两国之间的友谊之路,在世界公路建筑史上创造了奇迹。中国建设者共有数百人壮烈牺牲,以青春热血之躯,筑中巴友谊丰碑。80余人长眠于此,英灵永驻天宇,奇功长留人间。特勒石铭记,永志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敬立”。
揭幕仪式上,巴北部地区议长米斯基恩首先致词。他代表北部地区人民感谢所有参加建设喀喇昆仑公路的中巴筑路员工,称他们为巴北部地区的经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巴陆军边境工程组织局长阿里少将代表巴方筑路工程兵发表讲话,他回顾了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困难性和复杂性,盛赞喀喇昆仑公路是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
接着,作为主宾的巴旅游部长贾马尔最后讲话,他代表巴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宝贵援助表示感谢,称喀喇昆仑公路是中巴友谊的丰碑,希望中巴两国以公路为纽带,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和旅游合作,加强人员往来,推动中巴关系向前发展。
各方致词后,贾马尔部长、张大使、阿里少将、米斯基恩议长以及北部地区首席秘书曼祖尔分别向纪念碑敬献花圈,中方人员还以中国传统方式拜祭烈士英魂。张大使还慰问了烈士陵园的巴基斯坦守墓人。
作为主宾的巴旅游部长贾马尔最后讲话,他代表巴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宝贵援助表示感谢,称喀喇昆仑公路是中巴友谊的丰碑,希望中巴两国以公路为纽带,进一步发展双边经贸和旅游合作,加强人员往来,推动中巴关系向前发展。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高规格的揭碑仪式,是一次迟到的对长眠在喀喇昆仑山下英烈们的慰籍。
这天曾在修建喀喇昆仑公路期间担任中方联络官六年的张春祥大使怀着激动和沉痛的心情致辞。他讲述了当年筑路时发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强调这条公路是中巴两国之间的“友谊之路”。张大使说,中巴两国筑路员工手挽手、肩并肩,他们的汗水和鲜血融汇在一起,共同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我馆在烈士陵园内树立这座纪念碑,既是对牺牲中国筑路员工的永恒纪念,表达后人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真诚感谢;也是希望大家缅怀历史,不忘英烈,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巴两国筑路员工的优良传统,从这座丰碑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中吸取营养与动力,继续书写中巴友谊的新篇章。
然而就是再细心的人也没有看出,碑文中对烈士陵园的英烈身份称之为“中国工程技术人员”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张春祥大使当年参加修筑这条公路时,他是一名翻译也是一名军人。作为昔日的战友,如今张春祥以大使的身份亲自前来主持纪念碑揭幕仪式,即使他苦于无奈,不便在碑文中说明巴基斯坦中国烈士陵园英烈们的真实身份,这些上世纪70年代就长眠在这里的英烈们也会含笑于九泉。因为他们是共和国军人,他们知道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无愧于中巴友谊永远的使者称号。









文学风欢迎您
您迎欢风学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