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重游闽地八土楼(珍妮)审核∶叶的奉献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梦行千古
帖子: 182
注册时间: 周二 11月 16, 2010 9:06 pm

RE:连载重游闽地八土楼(珍妮)审核∶叶的奉献

帖子 梦行千古 »

“导弹基地”、“核反应堆”,不错,很有特色,是个好地方啊,
珍妮
帖子: 2048
注册时间: 周日 7月 19, 2009 11:06 am

RE:连载重游闽地八土楼(珍妮)审核∶叶的奉献

帖子 珍妮 »

叶的奉献你好,编辑很美,歌更有特色,喜欢,辛苦了,谢谢!
珍妮
帖子: 2048
注册时间: 周日 7月 19, 2009 11:06 am

RE:连载重游闽地八土楼(珍妮)审核∶叶的奉献

帖子 珍妮 »

梦行千古你好,谢谢至此,问候!
珍妮
帖子: 2048
注册时间: 周日 7月 19, 2009 11:06 am

连载重游闽地八土楼(珍妮)审核∶叶的奉献

帖子 珍妮 »


八,土楼

作者:珍妮
一,
2012年7月20日,当一缕金色的阳光,又一次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武夷至高崎的旅游专列已经穿过闽越腹地,把我们带到了美丽富饶的闽南——厦门市。在厦门吃过早餐,又上了去闽南永定土楼游览的大巴车。真是马不停蹄,十分辛苦,但乐在其中。
通往永定土楼的路有二百多公里,要经过3个半小时的车程。当车上的人都沉沉入睡时,我独自眺望窗外的景致,精神异常地好。这可能与常年累月锻炼出来的体能素质和经常外出的旅游习惯有关吧。我坐车很少睡觉,其一是不想错过浏览窗外不断更换的景色;其二就是怕出现意外,稍有一点知识的人都晓得,一旦车子发生意外,醒着的人肯定比睡着的人求生机会大得多。人最大的幸福是好好活着。人与人习惯不同,理念不同,旅游的心情与欣赏风景的结果也就千差万别。有的人坐车爱打瞌睡,有的人爱聊天或打牌。一样是消磨时间,我却喜欢看大自然,尤其是在有轻音乐伴随的时候更是神清气爽,心里那个甜,那个美,无以伦比。
汽车行驶在闽南漳州境内,这是一个富庶之地,水果品种很多。记得05年在海上遇险时就是在漳州境内,得益于解放军的鼎力相助才使得我们化险为夷.打那以后,每年到了买蜜柚时,我都专选该地出产的,主要是个儿大,水分足,酸酸甜甜的很适合我的胃口,再加上对漳州的眷恋与感激就产生了特有的漳州情结,一旦有了特殊的情感,独有的情丝就成了心中的永恒!今天重返此地这份情愫更加浓烈、厚重,所以没有理由丢盹。因此,望着窗外大片大片的蕉地,婆娑的丽竹,飞逝的山林影子,思绪万千,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与之媲美的瑞士田园风光,长白山的翡翠满溢,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美景……。
一路上有山、有水,有林,有地,有云楼、工厂,市镇、乡村。景色梦幻,清新玉翠,劳累与疲乏早就烟消云散了。
进入闽西南山区腹地的南靖县,经济条件明显不如漳州,重山叠嶂,苍茫四野,一座座土楼巍然屹立。看见土楼,我们就以为要到目的地了,想不到一座座错失,汽车依然在逶迤的山路上前行,不知道我们将要看的是哪些土楼?
中饭是在一个农家乐里吃的,饭菜真的是无法恭维,甚至成了忆苦思甜餐,但大家一样吃的津津有味。中途添饭时是我去的,在座的同仁都比我小,很是过意不去,我笑着说:你们都累了,我没有感觉到累,能为大家跑腿、效劳是荣幸,此言一出,把校长也惹乐了。
午饭后在返回停车场时,路旁有许多小时候见过的植物,倍感亲切。见着这些久违了的植物仿佛回到了童年,如蓖麻、红薯藤之类,尤其是蓖麻都好些年不曾见了,还有高高的芭蕉树,不仅叶子葱郁片宽,更有那芭蕉树上的紫色圆形状果果(非果实),晏春华老师的小仔仔喜欢得不得了,一心想摘一个下来看看究竟,于是就平地起跳,反复多次,后来队伍中的高个子也一起参与助战,结果还是因芭蕉树而人矮,相差甚远,恁是没有如愿。

二,
下午两点半,我们一行终于达到了目的地——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刚下车,天公作美,瓢泼大雨劈头盖脸就来了,停车场离检票处也就几百米的距离,可是没有一个人是没有湿身的。当我们检票进入时,雨越下越大,眼见景区内平地起水,工作人员建议我们最好乘旅游环保车进入景点,每人20元。很多人还真心动了,我想既然是来旅游,也不能总是坐车呀,还是走着看的好;再说近在咫尺还要花20元,也太不值了。我高声问:有愿意走路的吗?一声即出拥护者还真的不少。我们毫不犹豫地就撑着伞置身于雨中了,那些原本想坐车的人也跟上了我们的脚步。想不到的是,一会儿雨就停了,有位同事笑着说:“还是你有远见”。
刚才还在烈日炎炎下,汗流浃背的我们,一阵大雨过后,清凉气爽了很多,真惬意!
走在用青石铺就的大道上,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山松翠绿,一边是奔流不息的清泉小河,河道旁是耸立的古楼、新厦。道路两边还种了许多花卉,我能叫上名字的有三角梅和桑叶牡丹等,正值盛开季节,在它们的妆簇下使得这个古朴的乡村,添辉不少,生机盎然。老实说,这里虽然叫村,但从道路建设、绿化美化,灯光设施等来看与城市没有两样,唯一有区别的就是那些别致古朴的土楼。它们虽然座座年事已高,但和现代化的建筑融在一起,一样和谐,一样不失当年风流。走近这个村庄,走近这些古楼,你会感受到这里昔日的辉煌,今天的进步是彰显客家人不断进取的聪明与才智。宽畅的河流,干净的马路,古楼、新城与共的美景留给人们的是:唯美,幽静,舒适!
我们依山傍水而行,一边欣赏古楼,一边细数路边栏杆上镌刻的名人以及他们的生平事迹,一个个读下来就等于重温历史,重见古人。如文天祥,洪秀全,柳永,范仲淹等等。看着这些熟悉的名人,再看看这些夯土版筑成的土楼,一下子就把我们带进了独有的文化氛围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说起永定土楼,尽管它历史悠久,但真真扬名于世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个曾被美国中央情报局从卫星照片上误认为是大得无法想象的“导弹基地”、“核反应堆”而引起一阵惊恐后,再派“间谍”到实地考察后才恍然大悟。土楼像是一部记录中原汉民南迁的特殊词典,它古老、神秘、悠远、深邃。从远古走来的精灵西晋永嘉战乱及唐末宋初战乱后、“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中原汉人一次次告别家园,举族南迁,来到南靖这个重峦叠嶂、交通闭塞的山区地带安营扎寨。忍受长期颠沛流离之苦的人们,常有“恨藏之不深,恨避之不远”的感觉。为了获得稳固的居所,以便长期生存下去,他们沿袭中原的夯土建筑形式,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建造了一座座集居住、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土楼。据说闽地有土楼两万三千多座,在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就有三十六座之多。它们巍然屹立着,向人们展示着先民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求生护卫之所。它们是用生土、石灰、细砂拌和,经过反复揉、舂、压夯筑成几十米高的墙体,有的还在土中掺入红糖水、糯米浆,增加其土墙的坚硬度。看见这些土楼,我不免想起了布达拉宫的墙体和北方人现在还在沿袭的土坯房的建造,这样的房子在建造过程中工序繁琐,笨拙,但建造成功后,十分坚固且冬暖夏凉。
三,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庆云楼,这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的庆云楼,为长方形的土楼,坐西朝东,占地4500平方米,穿斗混合式架构。我们来到时它正要准备维修,所以东西都乱七八糟地堆放着,看着那些黢黑的檩子、椽子,那些残垣断壁,就知道它们凝固了多少岁月的芬芳与朴素,多少历史的沧桑与成败,多少动人的往事与辛劳。它们即凝结着客家先人的智慧,朴实,见证着这个民族的兴衰、荣辱,也考量着现代人的聪明才智。要修旧如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巴黎、在罗马、在奥地利几千年上百年的房子比比皆是,它们都是修旧如旧所致。在中国要么毁掉,要么重来,修旧如旧好像还很少耳闻。为了不打扰那些沉寂的历史见证者,我蹑手蹑脚地围着它们转了一圈,里面没有住户了,许多用具还存放着。既然是维修就无法进入里面看过究竟,只能退出来去追赶大部队的脚步。
来到大门口,一些兜售土特产的小商小贩们在那里热情地推销着他们的商品,我随手拿起一个被当地人称之为“四菜一汤”的土楼模型问:“多少钱一个”?答曰:十元。我看着这些用树脂造成的模型感觉物非所值,便放下了。
走出庆云楼,伴溪流而上,吮吸着山村特有的新鲜空气,浏览着两岸风景,享受着纯朴、宁静给人带来的独特风味的艺术美餐,也加快了脚下矫健的步伐。
当我赶上大部队的时候已经是在“振成楼”了,这座楼是当地人的骄傲也是所有土楼中的代表,它耗资最多,占地面积最大。从风水学来看是左青龙右白虎,依山傍水,门相开阔。我在茶余饭后时也喜欢翻看一些有关相人术、宅邸之类的书籍,虽然说不出个所以然,但根据导游的讲解,也似乎知道了些许原委。至于这座楼的解说词:什么吉祥啊、什么官帽啊,什么鲲鹏展翅啊……,依我看,其实这些并不重要,最关键的还是楼主人有经济意识。早在北宋年间,我国由菲律宾引进烟草,时称瑞草,后从南雄地区引进永定县,又称南雄烟,那时烟草就成为该区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楼主林氏三兄弟当时看准烟草走俏多国的时机,抓住机遇,回家乡洪坑自行经营,以3个银元起家,办起了第一家烟刀厂,字号“日升”。三兄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以质量、信誉为宗旨,因经营有方,3年中先后在邻村创办起10数个厂家。老大负责在各厂检验质量,老二负责外采,老三负责推销。由于烟刀的工艺独特、价廉物美,产品走俏全国。三兄弟在广州、上海等城市设点推销,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了大富翁。要知道,农耕收成永远也跟不上商业步伐,想要使一个苹果从一元钱变为十元,百元,千元,万元,只有依靠深加工或利用高智商方可成为现实。如果只把苹果在地面上买,而不把苹果带到太空去,怎么能实现一枚苹果一万元的价值梦想呢!所以,建楼的人发财靠的是商业头脑。振城楼建筑雄伟,工程浩大,做工精湛,最引起我注意的除了楼的精美外,还有那些很有内涵的诗词、楹联。厚重的福建土楼,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激荡着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
每到一处,我都用笔飞快地抄录着:如“带经耕绿野,爱竹啸名园”(这是清末最后一名状元胡瑞霖写的,据说右边的第一个字有二十多个看法,而且都可以连成一副联),“言法行则,福果善根”,“集益都从谦处爱,庆馀只在善中求”;“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振纲立纪,成德达材”,“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等。这些联不仅励志,且书法精美,都是不可多得的、名副其实的墨宝、文物。随着步步幽深地入内,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迷宫似建筑,它大院套小院,一院套一院,把门打开融会贯通,把门关上保护隐私,对外是一个整体,对内是彼此相通,却又分隔,互不干涉,现在依然居住着14户人家,70多人。
楼主人及子孙们发迹后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造福当地。他们捐献善款很多,最出名的是捐资修建了学校和村委会办公大楼。我在自由活动时还独自到了这个与时俱进的洪川小学。校门上那幅很有文化底蕴的对联已经添加在我的笔记本里了:“洪范焕人文庠序出硕彦,川清绕瑰宝土楼入世遗”。一副对联总括了地灵人杰的夙愿。之后,我又去了日升楼,然后在河边信步。
在这小山村信步很惬意。那与世无争的纯朴古风,使你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有人说这里是客家人共有的家,我看也是人类共有的家,把家安在这碧水灵山间是何等的逍遥自在啊!踏着鹅卵石与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怀着对当年土楼风貌的青睐,俯视着秦砖汉瓦,依稀能辨的王侯宅第,都在默默地炫耀着曾经的富裕与辉煌。
你看那“如升楼”:如日恭迎天下客,非阶共语小楼家。如升楼为迄今所计最小的圆土楼。该楼建于公元1901年,直径为17米,楼高3层,共有16个房间,为内通廊式的单圈圆楼,小巧玲珑。相传,楼主原先家中缺少住房,后得一梦“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己出工挑,用了3年时间建成如此圆楼。因楼小,外观形似客家人用竹筒做成的量米工具“米升”,故名“如升楼”。许多游客又把它称之为“袖珍圆土楼”。据说,取名“如升楼”还有更深一层意思,那就是寄托楼主的美好祈愿——如日东升,光明万年。
福裕楼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 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其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楼名也是张星炳题写的。看这座楼的雄姿,最佳点是在河对岸的观景台,我离开大部队独自来到河对岸远眺,它展示的是非凡气势,豪富与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也是考证福建客家人历史辉煌的佐证。然后又回到楼内,听导游讲解:清末,楼主林氏三兄弟,经营条丝烟和烟刀生意,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发了大财,富甲永定。他们还捐巨资兴办“日新学堂”。日新学堂也是由张星炳设计,是一所典雅富丽、中西合璧的学堂。这个学堂办起后,培育了不少人才,名气远扬,许多外乡人都来“日新学堂”读书。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对联总括了读书的重要,所以“福裕楼”里人才辈出,博士、官员不少。
瞧那碑林,展示着这里人才辈出的发迹史,那些高高的,有象征意义的碑林,从碑头上的图案既狮头和笔尖,就可以一清二楚地辨别出谁是文官,谁是武将,只要你用心清点一下就知道,这个村子走出了多少文武官员。

四,
参观完便原路返回,当走到“景福楼”前,听到另一拨游客的导游正在那里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即刻驻足详听经过:说话该楼主人当年还救过毛主席一命。有一次国民党部队穷追堵截,毛润之在身临绝境时遇见一个农民,那农民二话没说背起毛润之就跑,当他们跑进一座早被遗弃的破房屋后,刚一进门,门上的蜘蛛就立马结上了网,等追兵赶到时,看见门上有蜘蛛结的网,就断定里面一定无人,于是就去了另处,这样毛润之才躲过了一劫。导游讲的绘声绘色,游人听的目不转睛,我嫣然一笑。至于蜘蛛结网是否真实,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背毛润之的那个人很聪明,当时他把草鞋倒着穿,所以毛润之能化险为夷。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特意找到此人,让他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毛主席深明大义,情理之中。
一路上,随处可以看见悠闲的人们在那里乘凉、闲谈,或料理家务或带小孩,无论游人多少他们都视而不见,悠哉游哉地生活着。面对这些安居乐业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面对那几百年树龄的榕树,澎湃不已的心则平静了许多许多。什么帝王将相,什么王孙侯爵,都只是灰烟尘埃,那显赫一时的丰功伟绩也不过是过眼烟云。真正让人向往的莫过于此了,这种闲适的日子才是值得追求和拥有的。
土楼是这里的风景,当然,土楼的保护想必也成了官、民不可忽略的问题,虽然许多都保存良好,但更多的则是破落不堪。这跟卢森堡保护古城堡遇到的困或大致相同。望着那些倒下的土楼我不禁想起了“断碑衰草荒漠里,风雨年年上绿苔”。这些残亘断璧,雕梁画栋,揭示着历史文明的封尘,展示着智慧的结晶,它的兴衰与闽南发展息息相关,与时代久远密不可分。尽管如此,我并不希望取而代之的是一代新楼换旧楼,更期待的是修旧如旧。
古楼点缀着田野,绿树掩映着村落,小溪环绕着山庄,一切是那样的纯朴、宁静,一切又是那么的韵味、和美。
古楼!千百年来,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风雨,玉山永恒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流水谱写着世世代代春秋的歌。
随着光阴流逝,古今多少英雄豪杰,都被淹没在岁月无情的年轮之中,但山河依旧,古楼尚存,民风还在。今天展现在游人面前的是一个山青、水清、人有情的中原部落,这不,当地导游趁大家稍事休息的机会还把我们一行领进了她的住所,捧上了带有客家人深情厚谊的家乡茶。那种热情,那种厚爱,那种执着很是叫人感动,也令人难以忘怀。在她家里我还买到了心满意足的“四菜一汤”。
之后,我们一行又回到了“振成楼”前,在这里请当地摄影师为我们拍了全体合影照,每人一张,算是可以把古楼带走了。本来旅游的特点就是留下脚印,带走照片。我想来这里旅游的人每年都是成千上万,土楼随着他们也带到了大江南北,带进了千家万户,带入了所有游人的心里。
可惜的是:无论这里多么美好,多么幽静,多么闲适,但它是属于客家人的。作为游客的我们只能在依依不舍里,反复回眸中,踏上去鹭岛的又一旅途。


http://519033875.vip125.flashyc.net/swf/醉人的山歌(w).swf


文学風欢迎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