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四(赵沁)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四(赵沁)
读家门大叔《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四》赵沁佳作《三十年前西藏电视台的新闻碎片》,四个工作的碎片,1、布达拉宫强巴殿失火的报道,给人们敲响了预防自然突发事件的警钟;2、采访西藏首届格萨尔王说唱大会的报道,使广大的老百姓了解了说唱艺人的生活以及格萨尔史诗的传承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3、夏令营的冰川之旅的报道,让人们知道高原缺氧的难受,登峰道路的艰辛,以及冰川的魅力和这次的夏令营活动,同学们收获了知识和对大自然的了解,锻炼了自己的心身,坚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4、随阴法堂书记藏北无人区采访的报道,我们看到了向孔繁森一样的藏族干部阴书记平易近人不畏劳苦的工作作风。从四个小故事中我看到了:西藏,那里留下了你们青春躁动的岁月;同时我了解到了:电视工作者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永远丢失不了自己的梦想。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四(赵沁)
艰苦创业时的事情总难忘的,不管什么时候想起来,总会激动人心。平淡的岁月记忆没有留下什么。创业时的事情大概因为年轻记忆会非常深刻。
----爱羊
----爱羊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四(赵沁)
您写的很真实,很好!1982年能大学毕业到西藏的同学都是好样的,精神高尚的,因为那时都是自愿去的,怕苦的人是不会去的.你们把当时着火的情况拍了下来很珍贵,即使只有1卷也是宝贵的,我想今后再着火的可能性很小很小了.
--郝剑一天
--郝剑一天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四(赵沁)
读了赵沁先生、陈培云和侯秀兰的信,使我感慨万分。惊心动魄的布达拉宫强巴宫的失火,看到新闻工作者冒险拍摄现场,并参加救火的英勇事迹。为传承西藏非物资文化遗产,对格萨尔王说唱大会进行采访。神奇的托梦艺人玉梅有特异功能吗?82年的冰川之旅真是体现了教学改革的精神,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去冰川发扬同学们不怕困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磨练学生的意志。展现祖国的美好河山。是一种思想教育活动。太好了。随阴法堂书记去藏北采访,去西藏那曲无人片区考察调研,行走在颠簸的荒芜人烟的草原上访贫问苦。虽然辛苦,苦也甜。为西藏有阴法堂这样的好干部叫好。陈培云和侯秀兰的信虽然不长,字里行间让我看到不同年代的新闻工作者热爱新闻事业不计条件、尽心尽责、难能可贵的精神。向他们致敬。--赵老师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四(赵沁)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四
作者:赵沁/编辑:小荷
三十年前西藏电视台的新闻碎片
不多余的话
三十年前的1982年,我大学毕业来到了西藏电视台工作。其实我来到的时候,筹备当中的西藏电视台已经度过了她最艰难的时光。尽管如此,因为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她依然在艰难的前行。我在她初长成的时候与她在一起。回想起伴随在我身边的领导、同事,感触多多。尤其是我的领导老何、老曲,他们是我踏入社会的第一位师长。他们关心我的生活、教诲我的工作,批评我的不良甚至怒斥我的不争。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亲切、难忘、不舍……
三十年过去了,依稀一些工作的碎片,就呈现出来吧。
1、布达拉宫强巴殿失火
80年代初,当时的西藏电视台还在药王山下,与对面的布达拉宫遥遥相望,我们上班、生活都在这个院子里。记得是84年6月的一个黄昏,我和电视台的同事们还在院子里聊天,忽然发现对面布达拉宫里冒出了长长的浓烟,浓烟里还夹杂着火光。我们马上意识到布达拉宫失火了,作为西藏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报道失火情况,参与救火工作。随即,摄像朱学岩、灯光曹绥军\丹巴格桑等我们几个人叫上司机嘎松就奔往了布达拉宫失火现场。我们开车从后门直接到了布达拉宫,大伙儿下了车,各自提着自己的摄像机、灯光设备就冲了进去。
这时的拉萨夜幕已经降临,因为失火断电,布达拉宫里漆黑一片。一路上我们跌跌撞撞,摔倒了又爬起来,大家搀扶着手拉着手,迅速到达了布达拉宫强巴殿失火现场。不顾疼痛、劳累,同事们打开摄像机,调整好灯光,拍下了第一组失火救火现场镜头。这时候,我才发现,因为我们发现失火早,到达现场快,参与救火的喇嘛和群众并不是很多,黑暗中听见有人在喊,“电视台的来了”、“快,把灯光打亮一点,这里看不见”。也就是在此时,我才明白,因为我们肩上的摄像机,因为我们高举的电瓶灯开启照亮的那一刹那,带给现场救火的群众真的是一种希望、支持和力量。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参与救火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在布达拉宫曲折狭小的巷道里,排起了长龙,把一盆一桶的水传递到火灾现场。我们的镜头也记录下了这一个个的救火场面。因为我们救火赶得急,只在机器里装了一盒磁带,不一会儿,磁带就用完了;因为我们的电瓶灯又要为拍摄照明,又要为救火的群众照亮服务,渐渐地,电瓶灯也熄灭了。不能拍了,我们又投入到了救火的队伍当中,直至烧了三个多小时的大火逐渐的熄灭。
后来查明,大火是由于老旧电线短路所致。
因为西藏电视台首次报道自然突发事件迅速及时,表现了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新闻敏感性和责任感,并在新闻拍摄结束后又积极投入到扑救火灾的工作当中去,自治区人民政府还专门表彰了西藏电视台。我记得当时是给参加报道和扑救的同志每人发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
之后,布达拉宫成立了消防班;中央先后拨款5000多万修复了布达拉宫强巴殿。这是后话。
2、采访西藏首届格萨尔王说唱大会
82年秋天,西藏首届格萨尔王说唱大会在拉萨召开,台里派我去采访。事先做了些有关格萨尔王的功课,但是对说唱艺人的情况知之甚少。《格萨尔》是一部世界上最长的英雄的史诗,在过去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世代相传,至今仍在广大藏族人民群众中流传,是一部活形态的伟大史诗。它能够一直流传下来与说唱艺人密切相关,他们是史诗最直接的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
我记得当时采访了七八个来自于昌都、山南和那曲说唱艺人,有老的、年轻的,甚至女说唱艺人。记得比较清楚地是一个名叫玉梅的女说唱艺人,她来自藏北那曲地区,当时也就20岁左右,家里是地地道道的草原牧民。藏族的说唱艺人的类型有好几种,比如“托梦艺人”、“顿悟艺人”、“闻知艺人”等等。玉梅就是属于“托梦艺人”的类型。她说她十几岁时和弟弟放牛在山坡上,困了就躺在草地上睡着了,等她醒来时已在自家的帐篷里。爸爸妈妈守在她身边,说她发着高烧已经睡了五六天了,今天才退了烧醒来。她告诉父母她一直在做梦,梦见格萨尔王带领军队征战白潭黑潭草原沙场。
玉梅的病好了,她就把梦中格萨尔王的故事讲给草原上的人们。从此,玉梅就成为了那曲草原上的女格萨尔王说唱艺人。有了这些第一手的采访,我们做了几期的新闻,并配合了这些艺人的说唱连续播出,还综合编辑了一条新闻送往了中央电视台。新闻的播出使广大的老百姓了解了格萨尔史诗的传承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
一个生长在偏僻山村和牧区,目不识丁的农民或牧民,为什么能讲述十几部甚至几十部史诗故事,吟诵十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诗行?他们是怎样学唱、怎样记忆的?解开他们的记忆之谜?成了史诗研究领域里的“斯芬克斯之谜”。这是首届格萨尔王说唱大会留给学者们的课题,也是新闻报道留给人们的神秘话题。
3、夏令营的冰川之旅
82年8月份我刚刚从内地出差回到拉萨,当天下午台里就给了我一个采访任务。拉萨一所中学的老师要带领学生们到位于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湖边上的卡惹拉冰川开展夏令营活动,让电视台派一个采访组跟随采访。按过去西藏的规定,凡是内地出差休假回到高原的,为了适应高原反应,都会有三天的休假期。可我刚到拉萨,第二天就要出差。我还打听到这次还可能攀登到海拔5600公尺的卡惹拉冰川的冰舌以上,那就有可能是6000多公尺。但那个时候年轻气盛,天不怕地不怕,不就是冰川不就是海拔高嘛,走!
第二天天刚亮,我和采访小组的记者朱金辉及一名藏族技术员(名字记不住了)就随同夏令营的老师同学们出发了。记得和我们一起的还有新华社西藏记者站的一位记者,领队的老师是北京一所中学的援藏女教师。那时候西藏的交通条件和交通工具都不是很好,我们乘坐的是一辆带篷的大卡车,道路也十
分颠簸不平。尽管如此,一路上老师同学们都是一路歌声一路笑,年轻的青春活力洋溢在整个车厢。汽车经过崎岖十八弯的盘旋山路到达了海拔5000多公尺的岗巴拉山山顶,西藏著名的三大湖之一羊卓雍湖就宛如玉带般,在湛蓝的天空之下,在阳光的辉映中泛着清冽光亮展现在了我们的视野里。看见羊卓雍湖大家一下子就欢呼了起来,车刚一停下,同学们就一个个翻跳下来争相目睹这美丽的景色。而摄像记者朱金辉却扛起了摄像机,忙着拍摄同学们这次夏令营的第一组镜头。在羊卓雍湖边,我们稍作休息就直奔了这次夏令营的目的地卡惹拉冰川。
从羊卓雍错下来后,我们就来到了卡惹拉冰川的冰舌下。卡惹拉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冰川整体呈黑白分层形态。巨大的冰川从山顶云雾飘缈处,一直延伸到离公路只有几百米的路边,晶莹幽蓝中,捎来几许嗖嗖的凉意。虽然由于长年受公路上灰尘的影响,冰川整体呈黑白分层形态,但冰川上半部在阳光的照耀下,犹如一副巨型唐卡挂在山壁上,熠熠生辉。来到冰川脚下,同学们集合好队伍,在地质辅导员和老师带领下开始向冰川进发。
冰川看上去很美,但是它坚硬、光滑,而且已是5600多公尺的海拔,每往上一步都非常吃力,攀爬行走都非常艰难。稍不注意就会摔倒,尖利的冰川也会划伤身体。要想征服卡惹拉冰川,对同学们的思想、毅力、身体都是一个考验,对我们同样也是。我是刚刚从内地回到高原,一下子来到这么高海拔的地方,已是气踹嘘嘘、头晕脑胀,每往上攀登一步都要付出很大努力。摄像记者肩扛着沉重的摄像机,不停地寻找各种角度拍摄同学们的夏令营活动;技术员背着大块头的录像机前行中还担负着保护好身旁摄像记者的责任。他们同样也与我一样忍受着高原缺氧,坚持着自己身体的不支,圆满地完成了拍摄任务。从冰川下来,尽管老师同学们都已疲惫不堪,表现出的却是无比的喜悦。我回到冰川下的浪卡子兵站,躺在床休息了一个多小时才慢慢逐渐缓过劲儿来。
回到拉萨,我们又不顾旅途劳累,迅速编辑了夏令营活动的新闻特写在电视台播出。随同我们的新华社西藏记者站的记者,也为夏令营活动撰写了通讯,并在西藏日报刊发。这次的夏令营活动,同学们收获了知识和对大自然的了解,锻炼了自己的心身,坚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赵沁1982年在西藏浪卡子县羊卓雍湖边上的卡惹拉冰川
4、随阴法堂书记藏北无人区采访
84年夏天,自治区第一书记阴法唐率领一个工作调研小组赴西藏那曲地区的无人片区考察调研,西藏电视台派出了电视采访组随同采访,我作为采访组编辑参与了此次的采访活动。已经过往的点点滴滴,只有努力还原。
一同前往的电视台同事有记者朱雪岩、技术达扎、灯光丹巴格桑和司机嘎松。
那曲地区是西藏最为艰苦的地区之一,平均海拔在4500公尺。而那曲地区靠近或深处无人区的边远县,更是艰苦异常。往往是车走了半天还不见一缕炊烟、一顶帐篷、一群牦牛。我们跟随阴书记一行就是行走在这样的颠簸荒凉、渺无人迹的大草原上。
到了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草地上,拿出各自所到的干粮,就着水壶大口大口就吃了起来。阴书记看见我们吃的是干馒头,就从身旁的包里拿出军队的压缩饼干递给我,说“你们怎么都是干馒头?来,尝尝部队的的压缩干粮”。我们的藏族同事也拿起身边的食品递给阴书记:“阴书记,你也尝尝我们的藏式饼干,是我们家自己做的”。“好吃好吃”,阴书记吃了一口连连称赞,并号召所有的人把自己好吃的都拿出来放在中间,大家一块共同分享。那个时候,阴书记平易近人不畏劳苦的工作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驶往班戈县的路上,途经一座废旧的硼砂露天矿。残垣断壁满目皆是,走进沙土垒砌已经坍塌的房间,依稀可见糊在墙上充满60年代豪言壮语标题的人民日报报纸。一堆堆硼砂的瓦砾中夹杂着丢弃的镐头铁铲和破烂的锅碗瓢勺。不能想象曾经有人在这极度缺氧,荒凉寒冷、孤独无望的日子里是靠着什么力量熬过来的。一位同行的干部告诉我们,这座硼砂矿是当年为了偿还某个大国的债务而临时开采的,直到60年代末才停工关闭。西藏,也为我们国家度过困难时期做了贡献的啊。
到达班戈县已近黄昏。西藏边远的县,一般都很小。像班戈县整个机关、宿舍也就只有三排铁皮屋顶的平房,因为海拔高不长树,这几排房子就孤零零地矗立在广袤的草原上。因为没有多余的房间,县里为我们搭建了住宿的帐篷。西藏的夏天,天黑得很晚,扔下饭碗,我们又随阴书记去看望县里的干部群众。他带领干部们一家家一户户地问寒问暖,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一直到天黑,阴书记才走出了最后一家干部家的房门。
申扎是我们要去的另一个县。一路上车队沿着勉强可以辨认的车辙,飞驰在广袤的无人区大草原上,把扬起的滚滚尘土远远地抛在身后。一会儿,走在最前面阴书记的车停了下来,我们也停车跟了过去。只见他登上路边的小山坡,从身边的警卫员处拿过望远镜向远方瞭望。然后放下望远镜对我们说,那边有一家牧民的帐篷,好像还有人,我们过去看看。
来到帐篷前,疯狂叫吠的藏獒把主人引了出来。是一位老阿妈,后面还跟着两个藏族孩子。老阿妈喝退了藏獒把我们迎进了帐篷。有客人来访,老阿妈满脸笑容高兴立刻就为我们打起了酥油茶,一会儿,香喷喷的酥油茶就端在了我们每个人面前。一番扎西德勒的祝福之后,阴书记问起了老阿妈家的生活情况。从家有几口人,多少头牦牛多少只羊,收入多少,有没有安居固定的房子等等,询问地非常仔细。还不时地转身对旁边的干部说,牧民老百姓有这么多牛羊,看起来还比较富裕,可是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却非常低,如果我们政府我们的干部不注意对大自然的安全防范,保护好牧民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面对灾害,他们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变得一无所有。
离开了老阿妈的帐篷,我们又继续奔往申扎县。行走间,在很远的天际,一块绿色的宝石随着汽车的颠簸,忽悠忽悠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帘,那一定是色林错(错,即藏语湖的意思)。她是西藏第二大湖泊及中国第三大咸水湖,是镶嵌在无人区大草原上又一座美丽圣洁的湖泊。汽车一路跟随着色林错岸边行走,直至天黑才到达申扎县。
西藏无人区的夜空伸手不见五指,草原大地万籁俱静。整个申扎县不多的几排铁皮平房里跳跃着昏暗的烛光,只有县委办公室里一阵又一阵闪亮起的耀眼的光芒。那是阴书记在夜里听取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汇报,那是为我们电视新闻工作开启的电瓶灯。
夜深了,拍摄工作也结束了。我们还要把摄像机和电瓶灯的电池充满,以保证明天的工作。但整个申扎县晚上都是不供电的,全靠蜡烛渡过黑夜。因为地理偏远,交通运输极为不便,各种物资都非常匮乏。汽油供应不上,虽然有发电机也不能发电。我们只好去到县委的报务机房,那是全县唯一有电的地方。在那里冲上了电池,这才回到我们的帐篷休息。
整个野外的采访工作很累很辛苦,每天颠簸着与车为伴,经受着高原烈日的炙烤,坚持着缺氧带给我们的头痛和呼吸不畅。但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满满的快乐——趴在清亮的河边畅饮甘甜的圣洁之水;躺在草地上面对蓝天阳光,喘着粗气又同时大口吸允着纯净的空气;撒着欢地在无人区大草原上追逐黄羊,也追逐着我们的梦想……
西藏,那里留下了我们青春躁动的岁月。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右起达扎、赵沁、丹巴格桑、嘎松在随阴法唐书记采访时汽车陷在泥潭里,司机嘎松正在弯腰查看车况。
赵 沁
2013/5/12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