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七(朱金辉)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清风
帖子: 4701
注册时间: 周六 7月 26, 2008 3:06 am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七(朱金辉)

帖子 清风 »

拜读老一辈电视台工作者的文章,从内心充满对老前辈的敬仰与崇拜,没有你们当时的付出,西藏电视台就没有今天的繁荣昌盛,心中充满感激!
流云
帖子: 1192
注册时间: 周六 1月 30, 2010 6:06 am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七(朱金辉)

帖子 流云 »

电视,以多样化手段反映着事实.新闻,一个时段最真实的记录.前辈,永远是社会的财富.
比烟花寂寞
帖子: 707
注册时间: 周六 4月 18, 2009 7:06 pm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七(朱金辉)

帖子 比烟花寂寞 »

沧海一粟2013-07-15 15:41:47
朱金辉先生回忆了他在西藏电视台的点点滴滴,很令人感动。他突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所以能为党和国家献身一切是因为他们的信仰、希望和梦想都和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论是何仁同志也好,钱礼孝同志也好,老同志的表率、对年轻同志的传帮带,他们的·关心、呵护温暖了年轻人的心。他们的信任、放手、锻炼和培养了年轻人,使年轻人更快成熟,更快成为骨干。共同推动西藏的电视事业。人就是要有梦想、有目标。为实现这个梦想、目标坚持不懈的去努力。
云想衣裳
帖子: 5724
注册时间: 周日 10月 25, 2009 9:06 am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七(朱金辉)

帖子 云想衣裳 »

现在人们去西藏,去拉萨,去珠峰,交通方面是多么轻而易举的事情啊!看到你们的文字,深知过去进藏是多么艰辛而漫长的事情,但是,你们这群工作者却始终以工作为己任,建立了一个不亚于内地或改革的前沿阵地任何一个城市的电视台,真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比烟花寂寞
帖子: 707
注册时间: 周六 4月 18, 2009 7:06 pm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七(朱金辉)

帖子 比烟花寂寞 »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ilter:alpha(opacity=100,style=3);width:642px;height:426px" height="361" src="http://pic7.nipic.com/20100508/4887926_ ... 2384_2.jpg" width="390"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创办西藏电视台--二十七 西藏电视台的那些事 朱金辉 离开西藏已快20年了,每每想起又总是那么的鲜活,那里的一切让人难以忘怀。高原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神秘而遥远,但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感受一定是蓝蓝的天;大朵大朵的云;清澈湛蓝的河水;异域般的建筑风格和古朴虔诚的民风。然而,最让我惦念的还是在西藏电视台的那些往事,它是我永远无法释怀的昨天。 一、我印象中的西藏电视台 第一次进藏给人的感觉总是有种莫名的兴奋,但是90年以前交通却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最大困难。陆路交通漫长且艰险,乘坐飞机成为了安全、快捷的唯一选择。在80年代初期,空中只有成都到拉萨这一条航线,那时的拉萨航线不仅航班少、飞机小,而且乘机人多、限制条件多,所以能购买到机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听说为买到机票有人最长的在成都等了3---4个月,那时的成都办事处一、二招待所可谓是热闹非凡,很多人都把成都当成了临时生活地,现在想起为什么西藏干部都对四川有那么多的眷念,很可能就是因为成都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安逸和希望。1980年的5月,我在成都等待了两个月后,很幸运的等到一个特殊的机会,台里从北京运送发射设备的包机。 下了飞机后我们经过4-5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了拉萨。电视台当时还在筹备阶段,初到电台里给我的印象就如同到了一个公社大院。大院坐落在拉萨中部的药王山脚底,紧邻布达拉宫,院子三面土墙相围,一面靠山,院内有四排平房,两栋两层楼房,一个仓库般的厂房,厂房后面是一块菜地,院子中间是一片乱石杂草丛生的空地。这种感受和我印象中的电视台真是无法联系到一起,要知道当时内地电视台已是相当现代化的了,很难想象这就是未来将成为电视台的地方。 据说大院是刚刚搬迁走了的无线电厂区,当时的还没有完全腾空出来,我们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临时借用的乒乓球室和自己搭建的活动板房里,还工作过一段时间。现在的人一定无法想象,西藏电视台规划、建设一切都是靠自力更生。那时向我们这些年轻人对电视台如何建设还没有什么概念,技术建设、台址规划、机房设置都是老同志的事,那时印象最深就是我们的首任领导---何仁,什么事都要亲历亲为,整天都在为各种建台琐事跑东跑西,一会在政府要政策,一会到相关部门审方案、要资金;技术建设主要是靠李景才、钱礼孝、穷达、达扎、黄小成、邓玉龙刘长富等老同志。我们当时的任务就是跟在老同志后面干,那时第一感觉就是天天在干体力活,发射天线铁杆要靠肩扛、手拉往药王山上搬运,几十米长的铁塔杆十来人扛的是呲牙咧嘴、气喘吁吁,整整折腾了一天才把它们运到山顶。大院中的厂房后来被作为了演播和播控机房,说是演播和播控机房,不如说是工棚更准确。当时厂房里还堆放着许多废旧机床,又重又脏,为了清空厂房,全台整整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那时,我很不理解老同志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干劲,后来才慢慢开始理解,那个年代的人是可以为党和国家献身一切的,他们的信仰、希望和梦想都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那个年代的艰苦创业,才创造了如今西藏电视事业的辉煌。 为使有限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厂房被一分为三,最里用作演播室,面积也就100多平方,中间隔出一小块用作堆放器材和设备,靠门处被临时隔出了一个30多平米的播音间,紧邻播音间门外侧还有一个偏房,播控、录像设备全部被临时挤放在这一个房间里。当时的播音间用幕布围起来,起到吸音作用。一张老旧的办公桌搭上一块红绒布就成了播音台,一个废弃的木质包装箱成为了播音员首次播音用的坐椅,不仅坐着高低不合适,而且稍有晃动就有咯吱的声响,现在想起都不可思议。还好,当时所有的播音都是录播,不行了还可以重来。 我们台汉语播音员叫李晓梅,说来也很有意思,据说当年各地电视台在全国电视工作会议上都表示积极援藏,但最后真正落实援藏的只有何仁、李景才、李晓梅等三位同志,而且李晓梅是当时报名援藏唯一的女同志。李晓梅为实现援藏的理想,她冲破了重重阻力,克服了道道难关,这段历史我还是后来从老领导那里听说的。李晓梅在台里大家都喜欢她,她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配音水平也是相当的好。她能在配音时一边读被修改的花里胡哨的花脸稿,一边看记者在旁边的段落提示手势,播音质量还能始终如一,真让我佩服的不得了,现在想起我们的节目能被展示的那样鲜活和多彩与李晓梅的播音水平是分不开的。 二、新闻我所记忆的1-2事 记得80年代初期,恢复经济,肃清“文革”思想成为了当时全国的主要工作,但由于各项基础工作都受到了“文革”的破坏,许多工作都需从新开展。我们的电视新闻也及时反映出了那个时期的变化,首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就是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国家为摸清全国人口情况,为日后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做准备,在全国开展了首次人口普查工作,这一新闻事件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但对新闻界来讲,确是一次反应国家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标志,使多少人看到了国家未来的希望。自己也很荣幸的参加了当时的报道工作,在我印象中除西藏当地媒体外,中央新影、新华社等驻藏记者站等中央新闻媒体也都参加此次报道,其规模可谓空前,我也是那个时候结识许多新闻界的同行。大家跟随人口普查人员入社区、到草原、走边防、下工厂逐户开展调查,对那段历史的意义其实自己理解的也并不深刻,自己只能算是个记录人,但这种记录和报道确细雨无声的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变化,这种带有时代特征的记忆至今是那么的深刻。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朱金辉:人口普查2.JPG" style="float:none"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0712120757_pyley.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参加人口普查的在藏和驻藏新闻记者合影西藏电视台人员:后排 朱金辉(右二)左起杨和平、达扎 前排 丹巴格桑(右二)尼顿(右四)巴杰(右五) 粉碎四人帮后,重知识、讲学习已是社会的潮流,西藏也不例外的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了那个时期日益变化的特征,这一特征也表现在了对青少年的培养上,西藏首次地质夏令营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为使学生开拓眼界、了解祖国边疆的大好河山、更好的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由自治区团委主办、地矿局协办和组织的拉萨中学地质夏令营在拉萨开营。夏令营组织参观了羊八井地热、畅游了羊宗雍湖、攀登了海拔七千多米的卡若拉冰川,夏令营用专业的眼光带领同学们去了解自然、去亲近大自然,活动不仅使中学生们兴奋不已,就连作为报道人的自己都被这如此的亲近大自然所震撼,这种高原奇幻的感受和体验至今都让人难以忘怀。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朱金辉:河边2.JPG" style="float:none"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0712120719_yslfe.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 朱金辉(右二)在用单管录像机拍摄地地质夏令营活动 当时西藏新闻还没有固定的栏目,缺少采编人员,当时新闻采访主要是时政性的为主,其他社会性的报道还是靠记者自己选题。许多稿件都是何仁亲自把关审改,图像编辑他也要亲自过问,提出建议。 电视台工作在当年那是相当让人羡慕的工作,能被电视台采访也是当时非常时尚和荣耀的事。那时自治区领导只要一开会首先就要问电视台来了没有,可想那时电视台的地位。建台初期,台里有两台索尼M3摄像机和一台松下150单管摄像机,那时的采访机都是摄和录分开的,每次新闻采访必须跟着一个录象员。当时的设备都相当昂贵,所以像索尼M3这样的摄像机一般是不会拿来拍摄一般性的新闻,大多的新闻主要靠松下150摄像机来拍摄。虽说这台摄像机画质不高,每次外出还要有一个录象员跟着,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但据说它可是用两车羊毛通过外贸换来的,所以台里的人都把它当宝贝似的,记者每次外出拍摄,随时都是把它抱在怀里。当时从事外拍采访工作一般需要多个人配合,除了摄像以外还有录像、灯光、司机。如今电视新闻已经深入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生活中的一部分;电视台的集团化、商业化把电视竞争展示的那么激烈和赤裸裸。回想起当年,我们所从事的新闻虽说无法与现在的新闻在技术和规模划上等号,但我们对新闻的专注和对工作的那份纯粹绝对没有那么的商业和急功近利,我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用一种价值来衡量是非对错,我们可以把实现自己心中那样一个纯粹的理想作为一种工作的快乐,这种轻松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感久久让人惦念。 三、电视工作那些快乐事 建台初期,电视节目主要是录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和电视剧,自办节目还属于三无产品---无固定栏目,无固定时间,无固定形式和内容,新闻节目主要是拉萨当地新闻。当年电视机在拉萨还不普及,谁家能有一台电视机那简直是莫大的奢侈和荣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没有影响电视传播带给拉萨藏汉群众的精神享受以及那个时代快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的电视节目引领了那个时代的时尚和文明,使拉萨这样一个封闭疆域随时都能看到和感受到整个世界的发展。记得当时为能使拉萨没有电视机的藏族群众看到各类精彩的电视剧,全台年轻人还有一项特殊的工作,就是轮流每晚7-10点在文化宫播放当时全国热播的电视剧:如姿三四郎、加里森敢死队等电视连续剧,值班一次既有加班费,而且还能得到一顿五角钱的免费晚餐,这在当时可要算是不小的福利了,别小看了这区区的五角晚餐,却在很小程度上解决那个物质短缺年代人们对物质的渴望,这种快事和生活感受现在是怎么也找不回来了。 当时给外面人的印象电视台的灯光、录像、司机好像人人都在做,分不清谁是真正干什么的。记得当时只要有重大的节日活动,只要台里有人想去,你只需灯光、录像、司机任兼一职,都可以无票而入,这在当时已是相当的腐败的了,有多少人羡慕的一塌糊涂。 当年在我的印象台里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真诚和附有热情;老同志对年轻人的关爱总是那么的温暖,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只要你有相求,似乎都可以得到解决,这对我们这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讲,心中种是有种说不出幸福和安慰。说起老同志,在我记忆里当时负责发射工作的钱礼孝印象最为深刻。年过半百老钱总是一幅笑呵呵面容,他待人谦和、宽厚,有种老大哥的亲近感。在西藏工作人总有种远离家乡、亲人的感觉,特别是年轻人,不论是你结了婚、还是一个人,总会时不时的在心中产生一种漠然的惆怅和孤独,尤其是在工作和生活遇到问题时,一种依靠和渴望总是占据着所有的希望,在这个时候钱大哥总会笑呵呵的出现在你面前。钱大哥不仅人好,而且还做得一手好菜,他做的干烧鱼、红烧肉、炒肉丝在那个时候可真算得上天下的美味了,这种口福也是自己日后喜欢烹饪的最原始的动力。老大哥已去世多年,这种怀念却越发的强烈,愿他能在天堂得到我的祝福。 80年代在藏工作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种菜,这种在内地人看来只是一种健身强体、修身养性的劳动方式,却是当时西藏工作中的一部份。由于当时的西藏交通运输还很困难,新鲜蔬菜根本无法满足当时的需要,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就成了当时一种无奈的时尚,有种南泥湾的味道。大家不仅要种菜,而且每人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种菜量,虽说我们种植的都是萝卜、白菜、大葱类的大众菜,但能吃到新鲜的蔬菜这在一定范围弥补了当时营养和维生素的不足,为高原生存提供了保障。西藏的艰苦不仅在生活上,那时的文化娱乐方式也很少,反倒是集体似的劳动到给大家增添了许多快乐。正因有了那段岁月,那种看似艰苦的生活确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感到了生活的真实和快乐,至今深深的无法抹去。 朱金辉发来的工作照: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朱金辉:第一台单管.jpg" style="float:none"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0712120736_fusek.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 朱金辉在用单管摄像机拍摄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朱金辉:第一次专题2.JPG" style="float:none"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0712120749_yfwxf.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 朱金辉用专用电视摄像机拍摄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朱金辉:第一台高级摄影车2.JPG" style="float:none"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0712120725_nj3gb.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 八十年代终于有了专用的电视新闻拍摄影车朱金辉坐在嘎松开的摄影车里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朱金辉:回放2.JPG" style="float:none"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0712120702_u7f6a.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 被采访者神情专注地看回放录像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朱金辉:杨栋等林卡2.JPG" style="float:none"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0712120753_dsg0i.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年轻的西藏电视人在逛林卡作者简介:朱金辉是西藏电视台最早使用摄像机录制电视新闻的记者之一。在<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三--电视新闻--电视台的灵魂>一文里提到过他:“1982年拉萨一度火灾较多。我们的记者往往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拍电视新闻。一天午夜,自治区计委大楼着火。年轻的记者朱金辉闻讯,立即赶到现场,拍摄了消防队员英勇救火的场面。”他在西藏电视台开创了不经请示,不经批准,记者闻风而动的先例。<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二十三--电视新闻--电视台的灵魂>文学风网站欢迎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