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才立言同志(比烟花寂寞)
RE:沉痛悼念才立言同志(比烟花寂寞)
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中就有他这样无数伟大职工的贡献,正是他们的不计报酬的贡献才奠基了"改革"的物质基础,铸造了公有经济的最底层,现在这个底层被私分,挪用,侵蚀,贪污,腐蚀了.
今天 11:14 --郝剑一天
今天 11:14 --郝剑一天
RE:沉痛悼念才立言同志(比烟花寂寞)
才立言同志一生的所做所为充分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那一代人的精神。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愿才立言同志一路走好!
下面是小鱼对才工的回忆,让我们一起书写他的业绩吧!!!!
--原绮
下面是小鱼对才工的回忆,让我们一起书写他的业绩吧!!!!
--原绮
RE:沉痛悼念才立言同志(比烟花寂寞)
回忆才工的一件事。
我是六二年调到吉林台,认识才工是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那时电台报时是手动。播音员要收听国际报时台的信号,较正一块金表时间。报时的时候,需要提前十秒,手动信号,传到楼上控制室,由一台大表开始走动,正点差十秒时,指针触动六个水银点,报时。听说这是才工发明的。
那时我年轻,才工给我的印象是很严肃,认真。
退休后我们和才工住一个院,那时才工变得很随和,时常和我交流攝影问题。
发自我的酷派手机!
----魏文
我是六二年调到吉林台,认识才工是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那时电台报时是手动。播音员要收听国际报时台的信号,较正一块金表时间。报时的时候,需要提前十秒,手动信号,传到楼上控制室,由一台大表开始走动,正点差十秒时,指针触动六个水银点,报时。听说这是才工发明的。
那时我年轻,才工给我的印象是很严肃,认真。
退休后我们和才工住一个院,那时才工变得很随和,时常和我交流攝影问题。
发自我的酷派手机!
----魏文
沉痛悼念才立言同志(比烟花寂寞)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61>
沉痛悼念才立言同志
作者:比烟花寂寞 编辑:文风乐乐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79>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79>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79>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79>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79>
1948年长春解放,才立言同志就参加长春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他自始至终以台为家,我最初的印象是,星期天总能在电台,看到他的身影。他对长春新华广播电台、长春人民广播电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电视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工作模范
解放初期才立言同志细心测量调试各个播音室的各项音频指标,使播音室的播音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故而其技术成果,在东北各个电台里,颇具影响。
还记得解放初期,播音室通风不好,才立言同志为此不辞辛苦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有时爬进通风道,进行检修。
解放初期,录音是一项新技术,才立言同志努力钻研,解决了不少录音技术问题。
才立言同志不仅精通技术,而且,热心传授技术和经验。受到大家好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录音员回忆:才立言同志非常总明,他给我们讲课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形像生动,直到六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才立言告诉我们用对号入座的方法,插电子管,确保准确无误。早期的钢丝录音机,录音磁头往往被磨偏,影响录音效果。才工教我们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在磁头前面,放一个小镜子,监视钢丝运行状况,这个难题就迎刃解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才立言同志被选为长春电台的工作模范。才立言同志不只是工作努力,思想也很进步。电台党支部曾准备发展他入党。但是,他却感觉自己还不够条件,还要继续努力。
二. 改造控制室
控制室是电台的重要枢纽。原是日伪时期留下的设备,它仅能控制几个播音室直播。上世纪五十年代,录音节目不断增加,播放录音成为主要广播方式。原有的控制室设备,不能适应播放录音的需要。
1957年,为适应新的播音方式和吉林省台迁长后,广播频道的增加,吉林电台决定对控制室进行彻底改造。将控制室从地下室搬迁到一楼,并扩大了控制室的面积。
为此电台派控制室技术主力孙国斌同志,到中央电台控制室学习。学习技术设施和工作制度。孙国斌同志学习归来,写出详细汇报资料。才立言同志参照中央台控制室设施,精心设计,写出新控制室总体方案。新控制室由吉林省台控制室、长春市台控制室和总控室组成。
为确保安全播音,才立言为重要设备,设计了用一备一,有的甚至用一备二。他还设计出质量很高的音频设备。
孙国斌同志带领赵素兰、苗立生等同志,自己动手,精心布线,装制了控制室的全套设备。
经过夜以继日努力奋斗,控制室搬迁工作按预定计划,准时完成,并确保省、市两台安全播音。为此电台召开全台大会,表彰控制室搬迁工作的胜利完成。
三. 创建电视台
(一) 装制实用设备
1958年,大跃进解放思想,广播人开始着手创办电视台。
1958年未,才立言与王光前两位工程师开始筹备电视台,他们成为吉林电视台最早的开创者。我1959年1月,参加电视台筹备工作,两位工程师已经作了很多先期工作。
哈尔滨电视台,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动手装制电视设备的电视台。1959年初,我同才立言同志一起前往参观。
眼见为实,思想大为解放,增加了自力更生办电视的信心。
起初,我们曾有两种设想:
一种设想是装制一套试验性设备,培养技术力量,为下一步成立电视台做技术准备;
另一种设想,装制一套比较完备的,能够播出电视节目的电视设备,一步建成电视台。两种主张各有千秋,各有利弊。
经过反复探讨,最后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决定自己动手,装制一套比较实用的电视设备,使吉林电视台,成为全国第一批----七座电视台之一。
其实在工作中出现不同意见,本是正常现象。时过境迁,我早把这件事情淡忘了。我在写建台回忆文章时,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件事。
还是建台三十五周年时,才立言同志在他的回忆文章里,提起了这件事,并作为在建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事情来记述。
这充分体现出才立言同志的高尚品德。他实事求是地叙述建台过程,而不考虑当初个人的主张。 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它与那种掺杂个 人因素写总结的作法,成形成鲜明比对。
(二) 力争最佳图像
具备播出电视节目能力的电视设备,不仅要求设备齐全,而且图像质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 当时图像清䀿度,要达到550线以上,而且不发生崎变。
为此,才立言和王光前两位工程师决定进口最好的超正䀿摄像管。为了确保图像不发生崎变。两位工程师在全国率先进口摄像机的偏转线圈。这使得吉林电视台,在建台初期的电视图像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三). 正规的天馈线系统
当年,自己装制电视设备的电视台,多采用简易电视发射天线----两个十字形折合振子,分别发射图像和伴音。
我台要达到实际播出水平,特别是电视发射机功率提高了20倍,达到1000瓦,自然不能采用简易的天线。而必须采用正规的天馈线系统,以配合大功率发射机的使用,。
正规的天馈线系统。除蝙蝠翼发射振子同时发射图像和伴音之外,还必须有精度很高的阻抗变换器。
当时,由于高频工程技术人员,去北京装制一千瓦电视发射机,装制正规天馈线系统的工作,不得不由低频工程师才立言同志来承担。
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技术难度很大,困难重重。其中,阻抗变换器,内光洁度要达到“三划九”。
才立言同志跑遍了长春市所有的工厂,没有找到能够加工如此精度部件的单位。最后,在第一汽车制造厂汽车研究所实验工厂,巧遇一位已经驼背了的老技师李文化。这位老师傅愿为新兴的电视事业尽一份力量,他勇敢地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
过了一个多星期才立言接到李师傅电话,让去看看做出来的部件。才立言抱着一线希望跑到一汽研究所一看。真的做成了,而且达到了质量要求。
这一喜讯!让才立言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他跑回电台乐得眉开眼笑......述说着李文化师傅是怎样做成这个精密部件的。他说真的难以想象,李师傅竟然用一根榆木拉伸,硬是给拉出个三划九。
在加工天馈线系统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寻找绝缘材料--聚乙烯。这是一个在数十兆赫频率下,使用的低损耗塑料。这种东西在今天自然是随手可得的。可是在五十年代末期,我国还没有建立现代的石化工业,连塑料食品袋的材料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聚乙烯材科就算是稀世之宝也不过份。就像没有“降龙木”破不了“天门阵”一样,没有聚乙烯就做不出来正规的天馈线系统。
当时寻找聚乙烯成了筹备组的中心任务,大家四出寻找,我甚至打长途电话到我国石化基地兰州,找在兰州当工业局长的叔叔,寻求聚乙烯,但均无结果。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最后,才立言和王光前求援到长春应化研究所,该所高级研究员冯之榴女士,将她归国时从大洋彼岸特意带回国的一块样品,割爱赠送给了我们。这充分体现出大跃进年代,那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风格。
(四). 以脸代仪
在安装天馈线系统中,调驻波比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天馈线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只有经过检测,才能确认是发射出去了电波;还是仅仅变成热能,把馈线加热,并没有发射出去电波。只有发射出电波,才能让观众看到电视节目。
当时如果有调驻波比的仪器,那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可是,当年我们没有这种仪器。
才立言同志,终于冲破没有仪器的阻力,将天馈线系统调试成功。
他的办法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他组织大家,进行一次天馈线系统的预安装。在天馈线系统上电视塔以前,在楼顶連好天馈线系统,进行调试。
才立言做出了一个出呼人们预料的动作--他用自己的脸贴着馈线,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认认真真地贴了一遍。人们看着他突如其来的动作,只好默不作声地猜想----才工干什么呢?他贴到最后,直起腰来满有自信地说:“成了,没有损耗。”
他望着大家莫明其妙的眼光笑咪咪地说:“咱们没有测量发射馈线的专门仪器,只好用脸来测试馈线是否发热。没有发热,就说明我们的发射功率全部发射出去了,没有损耗在馈线上。”他接着告诉大家:“脸是全身对热最敏感的部位。”大家都为我台自己制作的第一条天馈线系统的成功而庆幸。
当然,人们还为才工的绝顶妙招--以脸代仪,赞叹不已。
勿用质疑,我国很快就有了专用仪器,这个妙招,不必再次重复使用。但是,才工那种勇于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预安装,为一次吊装天馈系统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幅天馈线系统,使用了七年,一直正常工作。这一点是让才工和李文化师傅最感到欣慰的。
四. 处处有妙招
才立言同志时时刻刻开动脑筋,为电台、电视台,以至为社会,独创多项妙招,让人们赞叹、折服、久久回味至今.....仅举两个事例,说明问题:
有利于社会的
才立言提出,利用东北冬季天然冻冰,把冰贮存起来,为全国提供廉价的天然冰。这样将为国家节省大量的能源。他的这个设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向有关部门提出。
有利于安全游泳的
才立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用废弃的泡沬塑料块,自制救生衣。穿上它到多深的海水里游泳,都没有危险。我按照这个方法,也做了一个,在北戴河、在威海游泳多年。
五. 重情义 讲公德
才立言是一位十分重情义的好同志。不管我在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常来我家,这是很难得的。
离休后电台老同志每月聚会一次,有时到景区游玩。一次去长春南湖,中午野餐,当时大家还不太注意环境卫生,才立言同志首先提出:“不要乱扔食品垃圾,集中起来放进垃圾箱。”从此大家注意了这个问题。
六. 刚直不阿
才立言同志一生,把他的技术、智慧全部都用在为单位、为社会、为国家的服务中去。但是,他不是那种仅仅埋头工作,不问政治思想的人。
才立言同志性情耿直,疾恶如仇。见到以权谋私,损公利己的事情,他就要说,他就向有关方面反映。尽他主人翁的责任。
因此引起有关人员对他不满,甚至使之遭到某些不公正的待遇。
改革开放以后,才立言同志再次受到重用,任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主任工程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缓非工程,尼日尔体育场的音响设施,就是才立言同志精心设计调整的,使他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才立言同志为吉林广播、电视事业奉献了一生,并为祖国争光。
他把一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事业。为此,他整整劳累了一生!
才立言同志:好好地安息吧!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
沉痛悼念才立言同志
作者:比烟花寂寞 编辑:文风乐乐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79>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79>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79>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79>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179>
1948年长春解放,才立言同志就参加长春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他自始至终以台为家,我最初的印象是,星期天总能在电台,看到他的身影。他对长春新华广播电台、长春人民广播电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电视台,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工作模范
解放初期才立言同志细心测量调试各个播音室的各项音频指标,使播音室的播音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故而其技术成果,在东北各个电台里,颇具影响。
还记得解放初期,播音室通风不好,才立言同志为此不辞辛苦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有时爬进通风道,进行检修。
解放初期,录音是一项新技术,才立言同志努力钻研,解决了不少录音技术问题。
才立言同志不仅精通技术,而且,热心传授技术和经验。受到大家好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录音员回忆:才立言同志非常总明,他给我们讲课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形像生动,直到六十几年后的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才立言告诉我们用对号入座的方法,插电子管,确保准确无误。早期的钢丝录音机,录音磁头往往被磨偏,影响录音效果。才工教我们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在磁头前面,放一个小镜子,监视钢丝运行状况,这个难题就迎刃解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才立言同志被选为长春电台的工作模范。才立言同志不只是工作努力,思想也很进步。电台党支部曾准备发展他入党。但是,他却感觉自己还不够条件,还要继续努力。
二. 改造控制室
控制室是电台的重要枢纽。原是日伪时期留下的设备,它仅能控制几个播音室直播。上世纪五十年代,录音节目不断增加,播放录音成为主要广播方式。原有的控制室设备,不能适应播放录音的需要。
1957年,为适应新的播音方式和吉林省台迁长后,广播频道的增加,吉林电台决定对控制室进行彻底改造。将控制室从地下室搬迁到一楼,并扩大了控制室的面积。
为此电台派控制室技术主力孙国斌同志,到中央电台控制室学习。学习技术设施和工作制度。孙国斌同志学习归来,写出详细汇报资料。才立言同志参照中央台控制室设施,精心设计,写出新控制室总体方案。新控制室由吉林省台控制室、长春市台控制室和总控室组成。
为确保安全播音,才立言为重要设备,设计了用一备一,有的甚至用一备二。他还设计出质量很高的音频设备。
孙国斌同志带领赵素兰、苗立生等同志,自己动手,精心布线,装制了控制室的全套设备。
经过夜以继日努力奋斗,控制室搬迁工作按预定计划,准时完成,并确保省、市两台安全播音。为此电台召开全台大会,表彰控制室搬迁工作的胜利完成。
三. 创建电视台
(一) 装制实用设备
1958年,大跃进解放思想,广播人开始着手创办电视台。
1958年未,才立言与王光前两位工程师开始筹备电视台,他们成为吉林电视台最早的开创者。我1959年1月,参加电视台筹备工作,两位工程师已经作了很多先期工作。
哈尔滨电视台,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动手装制电视设备的电视台。1959年初,我同才立言同志一起前往参观。
眼见为实,思想大为解放,增加了自力更生办电视的信心。
起初,我们曾有两种设想:
一种设想是装制一套试验性设备,培养技术力量,为下一步成立电视台做技术准备;
另一种设想,装制一套比较完备的,能够播出电视节目的电视设备,一步建成电视台。两种主张各有千秋,各有利弊。
经过反复探讨,最后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决定自己动手,装制一套比较实用的电视设备,使吉林电视台,成为全国第一批----七座电视台之一。
其实在工作中出现不同意见,本是正常现象。时过境迁,我早把这件事情淡忘了。我在写建台回忆文章时,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件事。
还是建台三十五周年时,才立言同志在他的回忆文章里,提起了这件事,并作为在建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事情来记述。
这充分体现出才立言同志的高尚品德。他实事求是地叙述建台过程,而不考虑当初个人的主张。 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它与那种掺杂个 人因素写总结的作法,成形成鲜明比对。
(二) 力争最佳图像
具备播出电视节目能力的电视设备,不仅要求设备齐全,而且图像质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 当时图像清䀿度,要达到550线以上,而且不发生崎变。
为此,才立言和王光前两位工程师决定进口最好的超正䀿摄像管。为了确保图像不发生崎变。两位工程师在全国率先进口摄像机的偏转线圈。这使得吉林电视台,在建台初期的电视图像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三). 正规的天馈线系统
当年,自己装制电视设备的电视台,多采用简易电视发射天线----两个十字形折合振子,分别发射图像和伴音。
我台要达到实际播出水平,特别是电视发射机功率提高了20倍,达到1000瓦,自然不能采用简易的天线。而必须采用正规的天馈线系统,以配合大功率发射机的使用,。
正规的天馈线系统。除蝙蝠翼发射振子同时发射图像和伴音之外,还必须有精度很高的阻抗变换器。
当时,由于高频工程技术人员,去北京装制一千瓦电视发射机,装制正规天馈线系统的工作,不得不由低频工程师才立言同志来承担。
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技术难度很大,困难重重。其中,阻抗变换器,内光洁度要达到“三划九”。
才立言同志跑遍了长春市所有的工厂,没有找到能够加工如此精度部件的单位。最后,在第一汽车制造厂汽车研究所实验工厂,巧遇一位已经驼背了的老技师李文化。这位老师傅愿为新兴的电视事业尽一份力量,他勇敢地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
过了一个多星期才立言接到李师傅电话,让去看看做出来的部件。才立言抱着一线希望跑到一汽研究所一看。真的做成了,而且达到了质量要求。
这一喜讯!让才立言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他跑回电台乐得眉开眼笑......述说着李文化师傅是怎样做成这个精密部件的。他说真的难以想象,李师傅竟然用一根榆木拉伸,硬是给拉出个三划九。
在加工天馈线系统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是寻找绝缘材料--聚乙烯。这是一个在数十兆赫频率下,使用的低损耗塑料。这种东西在今天自然是随手可得的。可是在五十年代末期,我国还没有建立现代的石化工业,连塑料食品袋的材料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聚乙烯材科就算是稀世之宝也不过份。就像没有“降龙木”破不了“天门阵”一样,没有聚乙烯就做不出来正规的天馈线系统。
当时寻找聚乙烯成了筹备组的中心任务,大家四出寻找,我甚至打长途电话到我国石化基地兰州,找在兰州当工业局长的叔叔,寻求聚乙烯,但均无结果。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最后,才立言和王光前求援到长春应化研究所,该所高级研究员冯之榴女士,将她归国时从大洋彼岸特意带回国的一块样品,割爱赠送给了我们。这充分体现出大跃进年代,那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主义风格。
(四). 以脸代仪
在安装天馈线系统中,调驻波比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天馈线系统是否正常工作。只有经过检测,才能确认是发射出去了电波;还是仅仅变成热能,把馈线加热,并没有发射出去电波。只有发射出电波,才能让观众看到电视节目。
当时如果有调驻波比的仪器,那就是很简单的事情了。可是,当年我们没有这种仪器。
才立言同志,终于冲破没有仪器的阻力,将天馈线系统调试成功。
他的办法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他组织大家,进行一次天馈线系统的预安装。在天馈线系统上电视塔以前,在楼顶連好天馈线系统,进行调试。
才立言做出了一个出呼人们预料的动作--他用自己的脸贴着馈线,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认认真真地贴了一遍。人们看着他突如其来的动作,只好默不作声地猜想----才工干什么呢?他贴到最后,直起腰来满有自信地说:“成了,没有损耗。”
他望着大家莫明其妙的眼光笑咪咪地说:“咱们没有测量发射馈线的专门仪器,只好用脸来测试馈线是否发热。没有发热,就说明我们的发射功率全部发射出去了,没有损耗在馈线上。”他接着告诉大家:“脸是全身对热最敏感的部位。”大家都为我台自己制作的第一条天馈线系统的成功而庆幸。
当然,人们还为才工的绝顶妙招--以脸代仪,赞叹不已。
勿用质疑,我国很快就有了专用仪器,这个妙招,不必再次重复使用。但是,才工那种勇于克服困难,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预安装,为一次吊装天馈系统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幅天馈线系统,使用了七年,一直正常工作。这一点是让才工和李文化师傅最感到欣慰的。
四. 处处有妙招
才立言同志时时刻刻开动脑筋,为电台、电视台,以至为社会,独创多项妙招,让人们赞叹、折服、久久回味至今.....仅举两个事例,说明问题:
有利于社会的
才立言提出,利用东北冬季天然冻冰,把冰贮存起来,为全国提供廉价的天然冰。这样将为国家节省大量的能源。他的这个设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向有关部门提出。
有利于安全游泳的
才立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用废弃的泡沬塑料块,自制救生衣。穿上它到多深的海水里游泳,都没有危险。我按照这个方法,也做了一个,在北戴河、在威海游泳多年。
五. 重情义 讲公德
才立言是一位十分重情义的好同志。不管我在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常来我家,这是很难得的。
离休后电台老同志每月聚会一次,有时到景区游玩。一次去长春南湖,中午野餐,当时大家还不太注意环境卫生,才立言同志首先提出:“不要乱扔食品垃圾,集中起来放进垃圾箱。”从此大家注意了这个问题。
六. 刚直不阿
才立言同志一生,把他的技术、智慧全部都用在为单位、为社会、为国家的服务中去。但是,他不是那种仅仅埋头工作,不问政治思想的人。
才立言同志性情耿直,疾恶如仇。见到以权谋私,损公利己的事情,他就要说,他就向有关方面反映。尽他主人翁的责任。
因此引起有关人员对他不满,甚至使之遭到某些不公正的待遇。
改革开放以后,才立言同志再次受到重用,任吉林人民广播电台主任工程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缓非工程,尼日尔体育场的音响设施,就是才立言同志精心设计调整的,使他的技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才立言同志为吉林广播、电视事业奉献了一生,并为祖国争光。
他把一生精力,献给了人民的事业。为此,他整整劳累了一生!
才立言同志:好好地安息吧!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