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儿童日”仁爱小志愿者上街奉送爱心粥(诚诚法师博
“国际儿童日”仁爱小志愿者上街奉送爱心粥(诚诚法师博
“国际儿童日”
仁爱小志愿者上街奉送爱心粥
文:学诚法师博客 编:小荷
11月20日,恰逢世界儿童日,在海淀区清华科技园仁爱心栈,十几位小朋友一起参与了当日的奉粥活动。孩子们笑盈盈地将一杯杯热腾腾的爱心粥端给路人,令寒风中匆匆赶路的行人感到十分温暖。孩子们还向路人赠送爱心祝福卡、表演手语歌,通过亲身实践善行,让自己内心中良善的种子生根发芽,也把一份真诚的祝福带给普天下的儿童。
北京市很多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对小朋友奉粥的精神表示赞叹,对仁爱慈善基金会奉粥项目也进行了宣传和肯定。
当天的《北京晚报》,头版以“童子奉粥”为题目,刊登一张大照片。第四版配文字报道,题目是《今天是国际儿童日,小志愿者街头送粥》。
北京晚报中提到: “据仁爱基金会秘书长林启泰介绍说,奉送爱心粥活动是基金会去年1月推出的,目前已设立两处奉粥点,志愿者每天凌晨3时就起床熬粥,每天奉粥1000余杯,风雨无阻,节假无休,每年有36万人次受益。”
21日刊登消息的有:中国青年报(新华社记者报道)、北京青年报、新京报、京华时报、公益时报等,以醒目图片配简要文字,对小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奉粥项目进行了宣传。
人民网的报道题目是:《“国际儿童日”仁爱小志愿者上街奉送爱心粥》,很详细地报道了当日的活动。 其中写到:
“今天是国际儿童日,幼儿舞蹈老师桃子特地带学生来当小志愿者。“舞蹈的美来自内心,孩子们一定要懂得爱,爱自己,爱别人,做带给他人快乐的美丽天使。” 六岁的乐乐是经验丰富的“老志愿者”了。向大人们奉粥的时候,她会认真地说:“这个粥是爱的味道!”乐乐的妈妈回忆说,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有点胆怯。“记得当她把第一杯粥奉给一位老爷爷时,老人俯下身,抚摸着孩子的头,赞赏地说:‘你真棒!谢谢你!’那一刻,我感觉到孩子内心的大门好像瞬间打开了。孩子后来发生了不少变化,以前比较腼腆、不爱与陌生人接触,现在开朗活泼多了。奉粥虽是一件微小的事情,但孩子可以通过行动接触社会,体会关爱,让关照别人的心一点点培养起来,品行也在不断得到锻炼。” 很多路人欣喜地接过小志愿者们奉送的爱心粥,他们中有附近的居民、白领一族、也有保安、清洁工。在附近一栋大厦的一家公司担任主管的小张以前不屑去接奉到眼前的爱心粥,后来发现不论酷暑严寒,志愿者们日复一日地认真做着这件善事,心里升起了一种感动。“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中,这杯粥让我感受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体贴,让我也想到要为别人做点什么。”在奉粥点,记者看到很多捐赠者带来大包小包的冬衣,捐给青海玉树州贫困地区的小学生。”
当日早晨七点半吸引了十多家媒体的记者,包括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公益时报、北京社区报以及搜狐等,即重点媒体几乎悉数到场。每家媒体派出1-3名记者不等,对林秘书长、奉粥志愿者和喝粥的路人等进行了采访。当时天气很冷,北风凛冽,记者们冻得瑟瑟发抖,但几乎所有的记者都说:“看看这些奉粥的小孩子,我们太感动了!”还有的说:“你们还有什么好的项目和活动,一定通知我们!”基金会为记者准备了结缘品,包括寺里的银杏果、茶叶、奉粥和助学项目的光盘和基金会杂志等。由于赶着发稿子和有其他采访任务,记者们在八点半奉粥结束之后匆匆告别。
其中新华网的记者,拍了很多珍贵的照片。从他拍的照片中也流落出一种感动,一种震撼。新华网发表了题为《用“爱心粥”传递爱心》的报道。
其他网络媒体,如搜狐 (“国际儿童日”仁爱小志愿者上街奉送爱心粥)、网易,也转载了北京晚报的相关报道《小志愿者街头送粥》,同时把新华网的精彩图片《用“爱心粥”传递爱心(1)(组图)也发表了。还有,新浪、千龙网题目为《儿童日小朋友街边送粥》,新民网,又转载了千龙网。慧聪教育网(题目《国际儿童日仁爱小志愿者上街奉送爱心粥》)。
新京报网,报道中提到:“一名小志愿者在路边给行人送热粥。昨日是国际儿童日,清华科技园旁的“爱心粥奉送点”,十几名来自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将数百杯八宝粥赠送给路人。据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林启泰介绍,奉送爱心粥活动是首都慈善联合会“慈善宣传月”的组成部分。目前市内已设立两处奉粥点,今年吸引了1000多名志愿者参加,每日奉粥1000余杯。”
其他还有,中国投资网,也转载了。中国网 、民工网 、公益慈善论坛 、北青网 、华声在线 、京华网 、大众网、 中国青年网 、西部网等等,这些网络媒体大量转载了新华网、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和新京报等平面媒体的报道。以醒目图片配简要文字,对小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奉粥项目进行了宣传。一夜之间,让善心善愿得以广泛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