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银行家的最爱--《货币战争》笔记5(比烟花寂寞)
RE:战争是银行家的最爱--《货币战争》笔记5(比烟花寂寞)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感谢琴心及时的编辑,感谢烟花老师精心的力作!问候你们并祝福身体健康!
RE:战争是银行家的最爱--《货币战争》笔记5(比烟花寂寞)
“世界大战为的是经济竞争”。要使“剪羊毛”的事情不在我们的国度上衍生,我们就要好好研究与防范,不然,后果就不堪设想。因为中国大地上的人口密集度远远超过西欧各国,战败后的德国几乎是一片废墟,奥地利,匈牙利等国也都是如此。不管是有硝烟战争,还是没有硝烟的战争,都是残酷无情的,也是每个中国人不愿意看见的,因此,未雨绸缪是必须的,我相信中国人的智商,更相信我们的政府,但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最后,谢谢何先生的浓笔重彩,更谢谢您介绍的好书,问好!
RE:战争是银行家的最爱--《货币战争》笔记5(比烟花寂寞)
世界战争不是导弹武器而是经济战争,市场经营理念的战区。
RE:战争是银行家的最爱--《货币战争》笔记5(比烟花寂寞)
学金融的现在就怕读这类文字,涉足这类市场,呵呵呵。不过还得谢谢你,学习了。
战争是银行家的最爱--《货币战争》笔记5(比烟花寂寞)
战争是银行家的最爱
--《货币战争》笔记5
(是接《货币战争》笔记4)
作者.比烟花寂寞/编辑.琴心
第四章 一战与大衰退:国际银行家的“丰收时节”
1927 纽约市市长约翰.黑仑说:“我国的真正威胁是这个看不见的政府,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章鱼将它触角紧紧裹挟着我们的城市、州和国家。它的头是洛克菲勒集团和一小撮国际金融寡头,他们操纵着美国政府来满足他们自己的私欲。
他们控制了大多数的报纸和杂志。对于那些不肯就范的人,通过舆论将其赶出政府。他们控制着两党,控制政治领导人,任用公司的头头,在政府高层安插顺从于其大生意的候选人。”
本章导读
战争使政府不计条件地向银行家融资,战争是银行家的最爱。他们策划、挑动、资助战争……
国际银行家另一个赚大钱手段就是制造经济衰退。首先扩大信贷,将泡沫吹起来,等人民投入投机狂潮后,然后猛抽银根,制造经济衰退与资产暴跌,他们再出手以超级低价收购, 这叫作“剪羊毛”。
最近的一次“剪羊毛”,发生在1997年的亚洲小龙、小虎们身上。
中国最终能否避免被“剪羊毛”,就要看中国是否认真去研究历史上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剪羊毛”惨剧了。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前后大不相同。中国建国以来无人恶意制造故而从未出现重大经济危机;国际银行家全面进入中国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 没有美联储,就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
基辛格在其名著《大外交》一书中评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令人惊讶之处,是因为它拖了这样久才发。”
普法战争以来,法德国成了世仇,德国是欧洲第一强国,若不遏制,将成英国大患。于是,英国与俄、法成立三国协约国,德国则与奥地利结盟, 欧洲两大对立集团就此成型。
两大阵营扩军备战陷入债务泥潭。如果欧洲不是以战争来结束,那就必然是以各国政府破产而告终。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由罗斯切尔德家族的欧洲银行体系向对立的各方提供信贷,全力促成了这种军事对峙。各国政府的经济却无力支撑巨额的战争费用。正如俄国枢密院大臣在1914 年2 月向沙皇的进言中指出的那样,即使是取胜利,由于战败德国无力赔偿,对我国的财政也极为不利。
于是,开战的时间就只有在昂贵的和平中拖延着。
当时,美国虽已拥有庞大生产能力和丰富的资源, 但是,直到1913 年以前却缺少中央银行,很少向国外提供信贷。直至通过法案美联储成立,国际银行家们立即行动起来。
1914 年8 月3 日,罗斯切尔德的银行就给摩根发报,组织1 亿美元信贷用于法国向美国购买物资。威尔逊闻讯立即表示反对,国务卿威廉.布莱恩谴责它为“最恶劣的非法交易”。战争之初,美国政府抱观望态度。坚决反战,严守中立。
银行家们想出权宜之计,为协约国提供发售债券来购买美国物资。在银行家的威迫之下,威尔逊逐渐向银行家的立场倾斜。
1913 年12 月23 日,美联储法案通过,爆发世界大战的条件终于成熟了。基辛格博士所说的拖了许久的战争机器终于可以启动了。
这场世界大战涉及30 多个国家,卷入15 亿人口,伤亡高达3000 多万人。
仅马恩河一战,协约国一天就消耗20 万发炮弹,战争消耗物资达到燃烧的速度,交战国政府不计条件的向银行贷款,难怪战争始终是银行家的最爱。
2. 斯特朗操纵下的战时美联储
本杰明.斯特朗在1904 年成为银行家信托的董事长。在1907 年风暴中,因加入拯救其它金融机构的行动,因而名声大噪。1913 年美联储成立之后,他成为美联储系统实质上的首脑人物,华尔街巨擎的意图在美联储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斯特朗成立了非正式的美联储董事论坛,定期聚会商讨战争时期的美联储行动准则。
在斯特朗控制下,将国债确定为主要和唯一的抵押票据,从而全面控制了整个美联储系统。
由于资助欧战大规模发售债券,美国货币流通量巨减,中央银行的威力显现。美政府海量增加国债,为美联储吃进……
代价是美国债的直线上升,结果短短4 年中(1916 年到1920 年), 美国债就由10 亿美元暴涨25 倍到250 亿美元,所有的国债都是用美国人民的未来纳税作为抵押,结果是在战争中,银行家们爆赚其钱,而人民却出钱、出力和流血。
3. “为了民主和道德原则”,威尔逊走入战争
“为什么美国要和德国打仗?”美国大使回答德国驻土耳其大使这一疑问时说:“我们美国人是为了道德原则而投入战争的。”
基辛格博士对此解释:“美国自诩与众不同,在外交上形成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更趋于完美;二是美国人自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美国价值。”
硬说美国参战仅是为了道德和理想,基辛格博士是揣着明白说糊涂。
2006年7月28日在美国公映获奖电影《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影片以令人震撼的镜头展示了这一铁的事实。它与美国媒体宣传完全不同。美国3000多家电影院中只有5家敢于公开放映。但是,在互联网上产生了巨大影响,94 万人下载,参与评分的8100 人几乎一致给出了最高评价。
威尔逊深知是谁把他送进了白宫,他也懂得投桃报李。但也不相信所谓的“民主拯救世界”的圣战,他后来承认“世界大战为的是经济竞争”。
美国提供了30 亿美元的贷款和60 亿美元的出口物资,如果德国取胜,这些债券就会一文不值,摩根,洛克菲勒,保罗.沃伯格和谢夫为了保护他们的贷款而竭尽全力将美国推向战争。
4. 大发战争财的银行家们
在这一节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披露金融巨鳄是怎样聚敛财富的。
5. 凡尔赛和约: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德国战败。
和约定下德国丧失13%的领土,赔偿320亿美元的的战争赔款等一系列苛刻条款。
英首相劳合.乔治但私下承认“这样的条件,这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争。”外相克容说:“这只是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想德国人决不会签署这份协议。”
问题不在于政治家们而在于他们背后的“师爷们”才是真正的决策者。陪同威尔逊的银行家们:首席金融顾问保罗.沃伯格、摩根和他的律师弗兰克、摩根公司的高级合伙人托马斯.莱蒙、战时工业委员会主席的巴鲁,杜勒斯兄弟。英国首相的身后是飞利浦.赛松爵士 他是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嫡系子孙。法国总理克莱蒙梭的高参是乔杰斯.曼德尔,他的真名是杰洛波.罗斯切尔德。德国的代表团首席代表就是保罗的大哥麦克斯.沃伯格。
“以色列之父”艾德蒙.罗斯切尔德男爵作为东道主为银行家们提供了热情的接待。
巴黎和会其实是一场国际银行家们的狂欢节,在大发战争横财之后,随手就播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摘编自《货币战争》第四章1-4节)
(《货币战争》可在百度里搜索)
(待续)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center border=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