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借钱、印钱、花钱”(珍妮)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鬼哥
帖子: 456
注册时间: 周三 4月 22, 2009 10:36 am

RE:浅析“借钱、印钱、花钱”(珍妮)

帖子 鬼哥 »

说的有一定道理!鬼哥
珍妮
帖子: 2048
注册时间: 周日 7月 19, 2009 11:06 am

浅析“借钱、印钱、花钱”(珍妮)

帖子 珍妮 »












浅析“借钱、印钱、花钱”

作者.珍妮/编辑.琴心













今天看了比烟花寂寞的笔记8后也想谈谈有关“借钱、印钱、花钱”的事,如有不妥请海涵。
“借钱、印钱、花钱”是废除金本位后银行家们掠夺财富的重要手段,只有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才能轻而易举地达到这个目的,也就有更多操纵的可能,而战争又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机会,可恨的是,美国人从来都不在自己的国土上发动战争,他们利用老大的权威,发动战争后还要别人替他们买单,这就是连年战争不断的不可告人的目 的。中国现在虽然有自己发行货币的权力,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依赖于大宗出口)无论是别国战争还是金融危机中国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怎样才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怎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掠夺,避免战争。中国是人口大国,且贫富差距很大,但大部分的人们都生活在基本水平线上,民生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怎样把改善人们生活条件放到首位,控制通货膨胀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最近的蔬菜急剧上涨来看,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每个家庭的餐桌,影响到了每个人的生活水准,假如避免了前面的问题,也就能解决后面的问题!
借钱,顾名思义,是自己没有钱才去向别人借钱。按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一般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借钱的,因为中国人爱面子,借钱毕竟是一个难于启齿的事(中国人大多都喜欢向亲戚朋友借钱),所以,中国人有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好习惯,从小就有存钱的好行为。而美国人就不同了,他们善于借钱,善于今天花明天的钱,按行话说这叫透支,透支这个词在中国长者看来是不好理解的,就算理解了也不会认同,可是年轻人就不同了,就像文章中说到的一样,凯恩斯宣布了以他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理论和老旧传统经济理论两大阵营的对立,然后宣称,他那本“圣经”只有“30岁以下的年青经济学家才能看懂”。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也大有抄袭美国超前意识的热潮,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代人不仅会借钱买房、买车,还可借钱做一切事。如前不久一个报道称有个年轻人既没有工作也没有来源还要过高消费的日子,自己没钱就通过银行贷记卡进行刷卡消费,起先的十几万元欠款是由老农的父亲向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借债后堵上漏洞的,安稳没多久,他又通过各种渠道在多家银行办理贷记卡,时间不长贷记卡的欠款就已高达三十多万元,作为老农的父亲再也无力偿还了,最后只能由他来负完全责任。假如年轻人都这样借钱的话,是否让人担忧已无需言表了。
当然透支也不是完全不好,从物价增长指数来看,透支是一种规避贬值的好办法,因为今年的百元购买力和明年的百元购买力是无法等同的,钱存入银行加上利息也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步伐,所以,存钱不仅没有赚钱,甚至还在赔钱,因此,有经济头脑的人都会想到去投资,去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发挥更大的效益。于是,买房、买基金、买股票、买期货等一系列的行为就多得去了,这是好事。但可怕的是疯狂炒作,因为价格是在供求关系中形成的,随着虚拟经济的产生、膨胀与蔓延,泡沫经济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也就频繁发生,而每次的金融危机又是银行家们发财的大好时机,故而也就乐此不疲。当然,最后受伤的还是民众,是绝大多数人。
印钱是指有发行货币的国家或权利机构。如果在金本位的前提下,金子作为杠杆可以调控通胀。金子本身是有价值的,有多少金子才能兑换多少货币,而取消金本位后就不然了,纸币成本低廉,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失衡后的市场,危机四起是在所难免的。这就是罗斯福时代废除金本位后埋下的祸根。要说纸币成本低廉是造成危害的祸根的话,还有比这个更低廉更可怕的事,那就是股票上市后,市值成倍翻番,有的是几十倍,上百倍,甚至是上千倍的离谱增值,好股票如此,差股票也一样,股市里良莠不齐,鸡犬升天的事比比皆是。中国在没有股票时贫富悬殊并不大,当有了股票市场后两极分化就越来越凸现,有的人在股市里可以一夜暴富,有的人也可以倾家荡产。本来什么游戏都是有规则,有章可循,如果都按照特定的规则来进行交易当然无可厚非,可有些人就偏偏不按规则行事,例如某些上市公司的核心人物、操纵者们利用掌控的权利和资金使某个股票通过增发、扩容、送配、除权、填权等一系列的运作后,摇身一变就成了腰缠万贯,身价亿万的款爷,这种来钱的方法是不是更加可怕,可恶,也更可恨。
至于花钱就无需赘叙,在有钱的前提下,谁都会。









http://image.hnol.net/200504/lat/xiao/q ... ng.swf­


文学风欢迎你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