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人枉自说聪明(素心问月)
RE:误人枉自说聪明(素心问月)
一篇劝世佳作,把婚姻比作一项“两人三足”的运动更加形象、经典。现实生活中,夫妻就好比是同一条船上的两个划桨的水手,只有同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家庭这一艘大船才能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否则,要么在原地打转,要么被风浪掀翻,所以,夫妻之间携手、包容是最重要的。拜读此文,受益匪浅,谢谢!
误人枉自说聪明(素心问月)
误人枉自说聪明
■ / 素心问月
茹看一女子的文字,凄清的文和着忧伤的乐,茹说止不住泪下。茹问,为什么美好的女子都遇人不淑。我知茹是联想起自己的境遇激起内心的共鸣了。
这些天一直都在跟茹交流着,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人性……茹说,昨儿我一句“巧妇村夫,多少苦埋怨”让她内心震荡很久……突然有些自责,为自己的无心加重了好友的伤感。其实很多时候也只是感性的发泄一下一时的情绪而已,并没有顾忌到会影响对方的心情。
我无心细究那女子的文字,网络凄伤的文字太多,泛滥到已经辨不出每一篇伤怀的文字下是否真的蜷缩着一个受伤的灵魂,但我在意茹的情绪,觉得有必要纠正自己的过失。于是给茹讲起近日看到的清代女词人吴藻的婚姻故事。
吴藻与顾春,徐灿,吕碧城并称清代四大才女。她出身殷实的商贾之家,幼时与大词人厉鹗比邻而居,其父倾羡名士风采与文才,特请名师教授女儿填词弹琴作画,吴藻不负所望,诗书琴画皆娴熟生动,尤以词曲见长。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吴藻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美丽多才的吴藻心中,未来夫婿不仅要腹有诗书,更要懂得情趣。但在那样一个婚配受地域局限的年代里想要找一个身世才貌相当的男子谈何容易。寻常女子十四五岁就嫁作他人妇,才高情浓的吴藻在二十二岁的“高龄”才无奈的委身给黄姓富商公子。
黄公子擅经商之道,然对诗文了无兴致,但对才貌双全的吴藻百般宠爱与迁就,但即便如此,吴藻还是对婚姻充满失望,对不解自己才情和风情的夫君充满怨尤。她的词作里很少有夫君的影子,即使有,也是 “最无那,纵然着意怜卿,卿不解怜我,怎又书窗依依伴行坐?算来驱去应难,避时尚易,索掩却,绣帷推卧。”的嫌怨。她因为无意讨巧竟然懒于梳洗,对丈夫的求欢竟到了躲避和推脱的地步。但深爱她的丈夫并无责怪,看她郁郁寡欢日渐憔悴,丈夫鼓励她结交红粉闺友,甚至鼓励她去参加男性的诗文酒会。吴藻少女时就渴盼参加文人聚会以展示才华交流诗文,现得到丈夫的首肯自是喜不自胜,她开始以女儿身与当时的文人书生饮酒赋诗泛舟听歌,有时甚至深夜带醉而归,更有甚者,她女扮男装出入青楼与一歌妓互生情愫。吴藻的行止在当时的社会无意是惊世骇俗的,面对旁人的指责和非议,吴藻的丈夫却不以为然,只要能让妻子快乐,他不介意任何的蜚短流长,依然宽容体贴的给吴藻以最大限度的自由。丈夫无怨无悔的付出,吴藻接受得理所当然,但仍然是无爱相报,甚至没有为他留下一男半女。
婚后第十年,吴藻的丈夫因病离世。失去关心和宠爱后,吴藻这才发现这个男人曾给予她怎样的爱和包容,她后悔自己从来没有努力的去了解他珍惜他,而只是一味的耽溺在自己怀才不被夫君懂的闲愁中。如梦初醒的她终于明白丈夫在自己生命中多么重要,待她发出“不上兰舟只待君”之慨时,一切已为时太晚。伤心后是领悟,吴藻从此告别了宴饮游乐的生活方式开始潜心向佛,在澄净与思悟中,吴藻写下了《浣溪纱》:
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芭蕉叶上几秋声!欲哭不成还强笑,讳然无奈学忘情,误人枉自说聪明。
一个是十年精心呵护,一个是十年刻意冷淡,只有她知道,自作聪明的自己如何惨丈夫一世误自己一生。她知错,而他已不知,这是怎样的痛悔和自责?!
很多人喜欢把婚姻比作鞋子,岂知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一双为我们量脚定制的鞋子,往往越华美的鞋子越需要与脚痛苦的磨合,在磨合的过程中,脚起泡,鞋变形,彼此相互磨砺相互妥协,直至彼此适应达到最舒适的状态。试想,倘若吴藻肯放下她才女的清高身段,收敛一点孤傲和浪漫,以感恩的心试着多体谅一下丈夫的苦心,多了解一下丈夫的悲喜,甚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丈夫打点生意打理家务,那是否又是另一派夫唱妇随鸾凤和鸣的景象呢,总不至于如此的毁人误己孤苦痛悔半生了吧。余以为,“削足适履”在成语典故里或是个笑谈,但在现实的婚姻里却不失为明智之举。
与茹有长达5年的网络交好,其间可谓说尽一切。茹总是感叹我“明珠暗投”甚至还忿忿不平的为我发出“养在深闺无人识”之叹(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但又总是由衷的羡慕我流露出的毫不矫情的幸福感。茹自己总结说,适应,感恩,知足,惜福,还有积极的创造生活的态度和能力是我幸福的缘由。如此,我更愿意把婚姻比作一项“两人三足”的运动,当两个力量悬殊或者旗鼓相当的人捆绑在一起,就注定了此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此生注定无法解开,这时候你只有跟对方同心同德协调一致,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前行,如果你认为对方蠢笨如牛而自己身轻如燕,不想为对方所累而调整步伐,妄想一人捷足先登,结果就只能是两人一起仆地了。
较之吴藻,茹的婚姻之初应该算幸福的。茹的丈夫是自己挑选的,为了能与相爱的人结合,茹曾不惜以生命相要挟逼迫父母妥协,并远离故土投靠夫家,想来那爱曾经也是多么的热烈甚至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但为什么如今也走到了欲离难散“索掩却,绣帷推卧”的境地了呢?茹抱怨丈夫的愚鲁,但究其实,茹本身的原因也是很大的。毋庸置疑,茹无论在网络还是现实都是个很优秀的女子,她美丽知性,有气质有修养,尤其是很有思想,虽不撰文,但才情总是不自觉的横溢而出,稍一接触,便能感觉出不俗。茹的丈夫见过视频,秃顶腆腹,邋遢猥琐,四十不到已显老态,而他的不上进,酗酒赌博,自暴自弃最是茹所难容的。想当初也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才彼此相爱的,为何短短十数年同床共枕的两个人拉开了如此大的差距呢?林语堂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又有人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身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很显然,茹既没有做一个好老师,也没有站在丈夫身后做坚强有力的后盾,这些年只顾着自己修养进步,不但没有携夫共进,甚至用言行嘲讽和打击,致使丈夫失尽颜面失去信心最终破罐子破摔。而沉沦的丈夫自然也就拖着茹难以前行了。茹不明白,好男人很多都是好女人打造出来的,反之也是如此。
不得不说的是,茹的丈夫仍然深爱着茹,至死不愿意离婚。而茹,敷衍的维持着这痛苦的婚姻,时刻都想着逃离……婚姻经营到此,不能不说悲哀了。
茹曾无数次绝望的问我,难道此生都无法解脱了么?而我除了劝说她多顾念往日的恩情,多想着婚姻里的义务和责任之外,已经无力说什么了。我知道,生命已过大半,纵使茹是公认的聪明和能干,也终逃不脱“聪明反被聪明误”毁人误己的劫数了。但仍然还是希望茹能从吴藻的故事里得到些启示,从而调整心态,放低要求,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不要等到老了才发出吴藻的“欲哭不成还强笑,讳然无奈学忘情,误人枉自说聪明。”之慨。
■ / 素心问月
茹看一女子的文字,凄清的文和着忧伤的乐,茹说止不住泪下。茹问,为什么美好的女子都遇人不淑。我知茹是联想起自己的境遇激起内心的共鸣了。
这些天一直都在跟茹交流着,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人性……茹说,昨儿我一句“巧妇村夫,多少苦埋怨”让她内心震荡很久……突然有些自责,为自己的无心加重了好友的伤感。其实很多时候也只是感性的发泄一下一时的情绪而已,并没有顾忌到会影响对方的心情。
我无心细究那女子的文字,网络凄伤的文字太多,泛滥到已经辨不出每一篇伤怀的文字下是否真的蜷缩着一个受伤的灵魂,但我在意茹的情绪,觉得有必要纠正自己的过失。于是给茹讲起近日看到的清代女词人吴藻的婚姻故事。
吴藻与顾春,徐灿,吕碧城并称清代四大才女。她出身殷实的商贾之家,幼时与大词人厉鹗比邻而居,其父倾羡名士风采与文才,特请名师教授女儿填词弹琴作画,吴藻不负所望,诗书琴画皆娴熟生动,尤以词曲见长。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吴藻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在美丽多才的吴藻心中,未来夫婿不仅要腹有诗书,更要懂得情趣。但在那样一个婚配受地域局限的年代里想要找一个身世才貌相当的男子谈何容易。寻常女子十四五岁就嫁作他人妇,才高情浓的吴藻在二十二岁的“高龄”才无奈的委身给黄姓富商公子。
黄公子擅经商之道,然对诗文了无兴致,但对才貌双全的吴藻百般宠爱与迁就,但即便如此,吴藻还是对婚姻充满失望,对不解自己才情和风情的夫君充满怨尤。她的词作里很少有夫君的影子,即使有,也是 “最无那,纵然着意怜卿,卿不解怜我,怎又书窗依依伴行坐?算来驱去应难,避时尚易,索掩却,绣帷推卧。”的嫌怨。她因为无意讨巧竟然懒于梳洗,对丈夫的求欢竟到了躲避和推脱的地步。但深爱她的丈夫并无责怪,看她郁郁寡欢日渐憔悴,丈夫鼓励她结交红粉闺友,甚至鼓励她去参加男性的诗文酒会。吴藻少女时就渴盼参加文人聚会以展示才华交流诗文,现得到丈夫的首肯自是喜不自胜,她开始以女儿身与当时的文人书生饮酒赋诗泛舟听歌,有时甚至深夜带醉而归,更有甚者,她女扮男装出入青楼与一歌妓互生情愫。吴藻的行止在当时的社会无意是惊世骇俗的,面对旁人的指责和非议,吴藻的丈夫却不以为然,只要能让妻子快乐,他不介意任何的蜚短流长,依然宽容体贴的给吴藻以最大限度的自由。丈夫无怨无悔的付出,吴藻接受得理所当然,但仍然是无爱相报,甚至没有为他留下一男半女。
婚后第十年,吴藻的丈夫因病离世。失去关心和宠爱后,吴藻这才发现这个男人曾给予她怎样的爱和包容,她后悔自己从来没有努力的去了解他珍惜他,而只是一味的耽溺在自己怀才不被夫君懂的闲愁中。如梦初醒的她终于明白丈夫在自己生命中多么重要,待她发出“不上兰舟只待君”之慨时,一切已为时太晚。伤心后是领悟,吴藻从此告别了宴饮游乐的生活方式开始潜心向佛,在澄净与思悟中,吴藻写下了《浣溪纱》:
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年灯,芭蕉叶上几秋声!欲哭不成还强笑,讳然无奈学忘情,误人枉自说聪明。
一个是十年精心呵护,一个是十年刻意冷淡,只有她知道,自作聪明的自己如何惨丈夫一世误自己一生。她知错,而他已不知,这是怎样的痛悔和自责?!
很多人喜欢把婚姻比作鞋子,岂知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一双为我们量脚定制的鞋子,往往越华美的鞋子越需要与脚痛苦的磨合,在磨合的过程中,脚起泡,鞋变形,彼此相互磨砺相互妥协,直至彼此适应达到最舒适的状态。试想,倘若吴藻肯放下她才女的清高身段,收敛一点孤傲和浪漫,以感恩的心试着多体谅一下丈夫的苦心,多了解一下丈夫的悲喜,甚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丈夫打点生意打理家务,那是否又是另一派夫唱妇随鸾凤和鸣的景象呢,总不至于如此的毁人误己孤苦痛悔半生了吧。余以为,“削足适履”在成语典故里或是个笑谈,但在现实的婚姻里却不失为明智之举。
与茹有长达5年的网络交好,其间可谓说尽一切。茹总是感叹我“明珠暗投”甚至还忿忿不平的为我发出“养在深闺无人识”之叹(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但又总是由衷的羡慕我流露出的毫不矫情的幸福感。茹自己总结说,适应,感恩,知足,惜福,还有积极的创造生活的态度和能力是我幸福的缘由。如此,我更愿意把婚姻比作一项“两人三足”的运动,当两个力量悬殊或者旗鼓相当的人捆绑在一起,就注定了此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此生注定无法解开,这时候你只有跟对方同心同德协调一致,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前行,如果你认为对方蠢笨如牛而自己身轻如燕,不想为对方所累而调整步伐,妄想一人捷足先登,结果就只能是两人一起仆地了。
较之吴藻,茹的婚姻之初应该算幸福的。茹的丈夫是自己挑选的,为了能与相爱的人结合,茹曾不惜以生命相要挟逼迫父母妥协,并远离故土投靠夫家,想来那爱曾经也是多么的热烈甚至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但为什么如今也走到了欲离难散“索掩却,绣帷推卧”的境地了呢?茹抱怨丈夫的愚鲁,但究其实,茹本身的原因也是很大的。毋庸置疑,茹无论在网络还是现实都是个很优秀的女子,她美丽知性,有气质有修养,尤其是很有思想,虽不撰文,但才情总是不自觉的横溢而出,稍一接触,便能感觉出不俗。茹的丈夫见过视频,秃顶腆腹,邋遢猥琐,四十不到已显老态,而他的不上进,酗酒赌博,自暴自弃最是茹所难容的。想当初也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才彼此相爱的,为何短短十数年同床共枕的两个人拉开了如此大的差距呢?林语堂说,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又有人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身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很显然,茹既没有做一个好老师,也没有站在丈夫身后做坚强有力的后盾,这些年只顾着自己修养进步,不但没有携夫共进,甚至用言行嘲讽和打击,致使丈夫失尽颜面失去信心最终破罐子破摔。而沉沦的丈夫自然也就拖着茹难以前行了。茹不明白,好男人很多都是好女人打造出来的,反之也是如此。
不得不说的是,茹的丈夫仍然深爱着茹,至死不愿意离婚。而茹,敷衍的维持着这痛苦的婚姻,时刻都想着逃离……婚姻经营到此,不能不说悲哀了。
茹曾无数次绝望的问我,难道此生都无法解脱了么?而我除了劝说她多顾念往日的恩情,多想着婚姻里的义务和责任之外,已经无力说什么了。我知道,生命已过大半,纵使茹是公认的聪明和能干,也终逃不脱“聪明反被聪明误”毁人误己的劫数了。但仍然还是希望茹能从吴藻的故事里得到些启示,从而调整心态,放低要求,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不要等到老了才发出吴藻的“欲哭不成还强笑,讳然无奈学忘情,误人枉自说聪明。”之慨。
RE:误人枉自说聪明(素心问月)
又是一篇极具说服力的婚姻生活佳作,仿佛看到自己的婚姻生活,读到的是自己的故事,感慨万千,谁又说不是“误人枉自说聪明”呢?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