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片段:
陕西游十二秦始皇兵马俑
文/珍妮 编/衣裳
十二,秦始皇兵马俑
有人说来中国不看秦始皇兵马俑等于没来,我说,作为中国的文化人如果不看兵马俑就算不得一个合格的文化人,我虽算不上文化人,但能看到秦始皇兵马俑只能说是有幸之人。因为这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与其舍近求远去看外国的奇迹,还不如在家门口一饱眼福。
秦始皇兵马俑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奇迹,奇在千人千面,千姿百态,(所有的兵马俑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奇在高矮与真人真马相同(有1.96米和1.72米高的人)奇在面积大数量多。奇在做工精细(每件陶器是由很多人合作完成,且每个人做的部位都有签名印章,质量绝对保证)
秦始皇兵马俑是以其“大、多、精、美”而名誉四海的。大:秦始皇兵马俑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多:共计有八千多件;精:每一个兵马俑小到头发丝,手掌的纹路如生命线,爱情线都清晰可见,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者叫杨志发,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在当年打井时发现了兵马俑起初人们不理解,还引来了众多非议。当时人们认为从地下挖出车马人像不是好兆头,会不吉利,就视他为瘟神,杨也觉得自己是做了一件见不得人的事,躲在山上很久不敢回家,后来一个小伙子把陶制品用板车拉去准备当废品卖,在路过公园门前时,正好被晚饭后散步的文化馆长发现了,上报文物部门,才有了今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才有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可以说杨志发老人是发现兵马俑的功臣。后来,那里的人们发迹后,都很感激老杨,有对联佐证,上联:翻身不忘共产党;下联:致富不忘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尽管对联带有调侃味道,但很实际。因为没有发现秦始皇兵马俑时这里的经济并不发达,以农耕为主,现在有了博物馆,每天有6.3万人的客流量,去年黄金周就有13亿元门票收入,老百姓现在都成了经商者或服务员,人均收入显著增加,现在老杨已经是博物馆名誉馆长,出于好奇,在参观完后我们还见到了这位长者,微胖的身体,穿着简朴,手上拿着一把蒲扇,上面书写着“请勿拍照,谢谢合作”!据说老杨现在成了青光眼,那是由于以前拍照的记者太多,美观灯损伤所至。
进入博物馆首先看见的是两个巨型提线木偶,勇士高7.2米,重654公斤,女孩高4.5米,重208公斤,他们出生在2008北京奥运年,是庆祝强生公司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秦俑保护工作中多年友好合作的结晶。之后我们一一参观了一号至三号坑,亲眼见识了埋藏在地底下几千年的陶俑,每件文物都有它自身的故事,每件珍品都有它光彩的过去,看着声势浩大的出征阵容,真叫人叹为观止,别说修建时工程浩大,就是现在发掘后把他们一个个连接起来也实属不易。因为每一个陶俑出土时都不是完整的,要把他们修复好就要花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这种活也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所以难度之大,技术之高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里有几件宝物让我记忆深刻,那就是具有秦铜之冠的“青铜战车”一号车和二号车。一号车铜车马主体为青铜所铸,一些零部件为金银饰品。各个部件分别铸造,零件数逾三千,用嵌铸、焊接、粘接、铆接、子母扣、纽环扣接、销钉连接等多种机械连接工艺,组装为一体。通体彩绘,马为白色。车、马和俑的大小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完全仿实物制作,真实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二号车伞盖厚度仅0.1~0.4厘米,而面积分别为1.12和2.3平方米,整体用浑铸法一次铸出,即使在今天,要铸成这么大而薄、均匀呈穹窿形的铜件也非易事。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使。展品外有伞盖柄的复制件,其上的机关设置可使伞盖呈各种位式,灵活异常,手感甚佳。讲解员为我们演示了复制品,真是大开眼界,让人折服。
参观完博物馆后来到了一个购物商场,这是项目中必须去的一个地方,导游告诉我们,不买没有关系,但旅游公司要签人头单,出于无奈只好跟上脚步,当我们一字型坐定后,先上来一个小姐向我们介绍如何辨别真假玉石的方法。对购物我历来不感兴趣,因为出来旅游最好的方法是带走照片,留下脚步。在旅游时我总是紧跟导游,飞快地记录着,在购物时要么离得远远的,要么随便浏览,买就没有必要了,现在流通很方便,什么东西都一样,哪儿也有买,所以,就用不着费神、出力、甚至挨一刀的必要了。之后,我索性来到操场外一棵大树下,开始了我的游记起稿,在清凉的北风里,行云走笔不愧为良好的选择!
http://data1.flash.qq.com/0/0/930/399-1261357329.swf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