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问站庆出书文集(散文)
RE:向天问站庆出书文集(散文)
向天问出书文集云想衣裳审核完毕,《纤道漫漫》共有字节1728,《寻梦岳阳》共有字节3784。
向天问站庆出书文集(散文)
纤道漫漫
作者//向天问
溆水流经思蒙,流经我家门口时,由于高山阻挡,它显得格外轻狂浮躁,一路险滩,白浪翻滚,咆哮向西。小时候,我们常在浅滩边戏水,看排客飚滩,那种波峰浪尖的生活,彰显着男人的阳刚与悲壮。看纤夫拉纤,号子歌伴着轰轰流水,别有一番韵味。涨水时,我们匍匐在洪水的淫威里,感叹大自然之洪荒。
溆水河,一条神奇而恐怖的河。岸边那条蜿蜒的纤道,是拉纤人用赤脚磨出来的,它记录着人间悲欢,镌刻着世道沧桑。
当年爷爷躲壮丁,就漂泊在这条河上,他为财主家拉纤,热天的汗珠滴在纤道的岩石上,一会儿就干了。冬天赤脚的皲口渗出了血,印在纤道的石头上,第二年还能清晰可见。他们边拉边唱:纤夫滩上变牛爬,上城去看张冬霞。张冬霞是当时县城辰河高腔戏班里有名的旦角,纤夫们就用这种方式打发那艰辛而无聊的日子。爷爷说,多少次拉纤从家门前过,看到自家烟囱在冒烟,看到孩子在地坪里嬉闹,就是不敢回家,不敢叫。解放了,爷爷与家人团聚,已须发花白。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抛洒在滚滚的溆水里,飘落在漫漫纤道上。爷爷时常凝望着溆水,抽着闷烟,回忆那遥远的往事。长叹一声,都是命啊。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多挣几个工分,并享受一次中餐补助,不会游泳的父亲,加入到队里放排的行列。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冒这个险。临行前夜,父亲总要对我们说许多话,母亲也再三叮嘱他,似有赴难时生离死别的感觉。我的心头总是升腾起一种不祥的念头。父亲一离家,母亲就开始念叨,我们整天沉浸在惶恐的氛围里,只盼父亲平安归来。大约三天后的傍晚,当炊烟弥漫了小山村,当太阳的余晖把溆水照得金光粼粼的时候,一排扛着竹篙的队伍,出现在溆水河边的纤道上。女人们就远远地点数,一个没有少,她们的脸上就绽开了笑容,才记起没有做完的家务,纷纷嘻笑着回家去。我想,母亲一定是最高兴的,但她没有把喜悦写在脸上,下次父亲还可能去,恐惧和担心依然存在。每次父亲归来,给我们带来了团聚的快乐,还带回了发生在纤道上与水搏斗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1977年秋,我要上高中了,七元五角钱的学费,难倒了大人。我们抽空砍了1000多斤柴。父亲弄来一条小船,我们把柴从山上搬到船上,拉到思蒙去,卖给供销社。中午时出发,父亲拿根竹篙在船上撑,我背一条长绳在岸上拉,沿着那条崎岖的纤道向思蒙方向逆水而行。船在静水里行走,轻松,我一边拉着纤绳,还一边唱“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纤道突然一转,只见白花花的滩水翻滚而下,水声震耳欲聋。父亲说,这就是“哦落滩”,滩陡水急,翻船烂排的麻烦事经常发生。家乡的方言中,把麻烦事叫“哦落害”,“哦落滩”因此而得名。父亲毕竟放过几回排,有些经验,他跳到水里,把船照着浪小的地方推,我把身子尽量放平放直,双脚用力蹬着石头,两只手也抓着石头,一点点往上移,比较顺利地走出了“哦落滩”。小船来到“了了滩”脚下。天色已黑,两岸的人家已点起了灯。我们又渴又饿又累,讨厌的蚊子在头顶盘旋。我的肩头好像火烧一样生痛生痛。父亲说休息一下,拉上这“了了滩”就到手了。十分钟后,我又背起那条已显得很沉重的纤绳,像牛拉犁一样,艰难地往上爬。也许是我们力气用尽,也许是天黑看不清航道,这次我们再没有“哦落滩”那么顺利,船几次就到滩头了,怎么也拉不动了,父亲叫我用力,我就叫父亲把船往水深一点的地方推,都无济于事。搁浅了,只有往后退一点,可船一动,我们就再也敌不住,连人带船冲回了滩脚。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前功尽弃”,也明白“了了滩”的来历。我们又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都失败了。万般无奈,我们只好把船上的柴下掉一半,分两次拉,终于拉出“了了滩”。半夜了,父子俩已精疲力尽,把船固定在岸边的柳树上,躺倒在河边那柔柔的布满露水的草坪里。满天的星星伴着一片残月,那么悠闲地照着哗哗的溆水,照着那条从下游延伸而来的纤道,照着躺在草坪里那对疲惫不堪的父子。那年,我14岁。拉纤的经历告诉我:生命的轨迹就如纤道,人生就是拉纤,有进有退,有深潭,也有险滩。
如今,溆水下游修了一座电站,险滩被淹没了,四十里高峡平湖,四十里黄金水道,各种船只上百条,装人运货忙个不停。今年故乡搞旅游,不少的省外国外游客纷纷前来观光,好不热闹。只有那条古老的纤道,静静地躺在水里,恬然地倾听着尘世的繁华,追忆着渐远的心事。
寻梦岳阳
又是一年端午节。那天我正在思考一个问题,突然愚民打来电话,通知我去参加岳阳汨罗的屈原研讨会,我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
其时,正在思考的问题,就是:屈原为什么要选择到湖南汨罗这个地方来投江,以身殉国,这对后人有什么启发意义吗?湖南这片神奇的土地,自宋朝之后,人才辈出,在历史上、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源头在哪里?
我试图从屈原那里找到答案。湖南,自屈原之后,不管是在这里正常任职还是被贬任职;不管是官员还是文人;不管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外省他乡的,他们那种忧国忧民、忠君爱民、勇于创新、上下求索的精神,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而且薪火相传,呈蓬勃之势。
关于汨罗,从小爷爷就跟我们讲过屈原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在过端午、包粽子、看龙舟、祭屈原的氛围里感觉到屈原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有多大。后来读到屈原的《国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后,就下决心要去岳阳楼,要去汨罗江。前几年,通过文学风,有幸认识了岳阳的溆浦老乡清风大姐,她多次邀请我们去岳阳,都因公务繁忙,一直没有成行。去年端午前夕,我们单位计划去岳阳考察旅游,我跟大姐打了电话,后来由于全省计划生育检查,又一次没能去成。
今年终于梦想成真了,别说有多高兴。我终于可以踏上那片我曾魂牵梦绕的土地。农历五月初二早上到达岳阳,清风大姐不顾大病初愈,热情招待我们,很让我们过意不去。
上午大姐领着我们,漫步在巴陵广场,一座巨大的雕塑伫立其间。这是关于巴陵的传说:原来洞庭湖里有一条巨蛇,叫巴蛇,他可以吞掉大象,使当地人们无法安居乐业。后羿冒死前往,射死巴蛇,才使洞庭成为鱼米之乡。巴蛇死后,骨骼成陵,从此,这一带,就叫巴陵。大姐一边领我们前行,一边看风景,还一边为我们讲解岳阳的历史和今天的变化,用一个确切的词语,那真的叫日新月异,再累,大姐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让我们好生感动。
沿湖前行,只见远处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大姐说,现在是汛期,加上国家实行退耕还湖政策,现在的洞庭湖应该有八百里呢。
从踏上这片土地,我的耳边总是回响起李琼的《八百里洞庭我的家》那豪放粗犷的曲子,还有《梦里水乡》那婉约优美的小调。也是,洞庭湖之所以成为湖南的象征,成为湖湘文化的象征,那是因为,无论是阴雨绵绵,还是薄雾轻笼,不管是朝霞满天还是月圆月缺,无论是躇踌满志,还是失魂落魄,你都会在这里得到释解。与一望无际的洞庭湖相比,你再大的成功又算得了什么?你没有骄傲的理由;与朝晖夕阴的洞庭湖相比,你再大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你没必要忧伤。还是范仲淹的那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正在专心地解读湖边大理石上雕刻的诗词,远处,一个戴眼镜、披长发的美女向我们走来。大姐介绍,来者就是文学风的大编辑,云想衣裳,我们就叫她衣裳了。在大姐和衣裳的陪同下,我们看了小乔墓,拜访了杜甫草庐。大姐说:诗圣杜甫,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留给了湖南,留给了洞庭,他虽一生穷困潦倒,却矢志不渝,为民疾呼,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是他自己命运的写照,也是更广大的底层民众的心声。直到现在,国家还在努力实践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据传,杜甫在洞庭湖被洪水围困九天后,被朋友救出。当晚朋友用牛肉、米酒好好招待了他,杜甫从饿极到饱餐,当夜身亡。这给杜甫的人生画了一个悲壮的句号,也为当时的社会留下了一块缩影。
我们拜访了双公祠,再登岳阳楼。登上三楼,凭窗而望,湖光天色,浑然一体,薄暮冥冥,隐约可见君山。洞庭如玉盘,君山就是玉盘中的一颗青螺,在那片世上独一无二的竹林里,当年娥皇、女英思念的泪水还在抛洒吗?他们那嘤嘤的哽咽声还能闻到吗?舜帝为了天下苍生,不辞辛劳,毅然南巡。两位妃子为了爱情,苦苦追寻,当噩耗传来,那种嘶声裂肺,那种悲痛欲绝,让后人感动,让苍天悲悯。帝子乘风下翠微,湘江旧迹难模糊。二楼正中的《岳阳楼记》,据说是张照的真迹,这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关于滕子京和范仲淹,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曾任尚书祠部员外郎的滕子京,因“负大才,为众忌嫉”,被人诬告,于公元1044年被贬为岳州知州。然而,降职不落魄。滕子京履新后办了三件实事:一是在岳阳楼前的湖下修筑偃虹堤,以抗御洞庭湖的波涛。二是兴办郡学,以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以壮景观。不久,就把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民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滕子京不仅政要实务有一手,文化修养也颇深厚。他在写给范仲淹的《求记书》中有四句著名的“非……不为”论,即:“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900多年前,滕公就一步步分解,一层层论述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旨要,眼力的确不凡,见地委实深刻。
时至今,我们不少地方的市政建设为什么改观甚微,脸谱依旧?为什么总没有一二处象样的风景名胜,一二个令人留连忘返的好去处?从思想上说,窃以为首先是我们缺少了在滕子京身上或多或少表现出来的那种大城建意识和大文化品味。思想没到位,行动也就不力了。
据传,滕子京向范仲淹写《求记书》亲笔信时,还抄录了历代名人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并绘制了一幅《洞庭秋晚图》附上,派人日夜兼程送往河南邓州,让范公作记时参考。其心切切,其意挚挚。范仲淹对友人的精诚感激不已,迅速挥毫撰文。《岳阳楼记》一文虽然只有369字,却字字珠玑,掷地做金石声。其内涵、哲思、气势、文采之上乘,是许多长篇大论比之不及的。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动人心魄,传吟千古。后世有人说“楼以文存”,此话实非为过。
关于滕子京和范仲淹他们的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忠君爱民的基础上的友谊,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更是他们伟大人格的体现。在事业成功时,他们互相勉励,上不负朝廷,下不负民众;就是身处逆境,也不气馁,不埋怨,降职不落魄。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有些人,甚至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有的贪污腐化、以权谋私;有的仗势欺人、鱼肉百姓;职务只能上不能下,一旦调整不满意,就耍懒皮、恶语伤人、雇凶杀人。我们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不是一味的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也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绵延5000年,就没有一点可学的东西了?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像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毛泽东思想一样。
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好朋友,他们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标榜朋友,或是互相吹嘘,可以说,《岳阳楼记》就是他们互相勉励的互勉辞,文中明确提出,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要怎样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你再看看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已经得到高速发展,而我们的精神文明却越走越远,我们把现阶段的先进文明没有学到,反倒把传统的优秀文明也丢掉了。如果我们一旦进入一个没有文化的社会,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国家在重建社会主人精神文明,作为文化人,作为有良知的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就有责任去自觉接受、弘扬并努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现代文明。
晚餐,大姐为我们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在电力大夏“999”橘黄色的特大包厢里,我们来自溆浦的四位客人,见到了热情的清风大哥、飘忽的云及夫人何方、优雅的美女静、平安是福小弟、漂亮的漠西、美丽大方的流云及可爱的儿子,虽然我们曾经从未谋面,但是大家都是文学风里的网友,一见面就似曾相识,大家谈吐自然,笑声不断。我献上了从家乡带去的杨梅,大姐很是喜欢,这是家乡的特产。“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杨梅成熟否?”我想大姐肯定会想起这首诗。
餐桌上,大家频频举杯,但是关于文化的话题一直就没有停歇过。大家从远古的炎帝遍尝百草,最后魂归湖南;到舜帝南巡,二妃追寻到泪洒君山;从屈原求索,忧国忧民,汨罗投江;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杜甫客死洞庭、滕子京的巴陵政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魏源、到黄兴蔡锷;从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到胡耀邦、朱镕基、袁隆平,这一串串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代表人物,从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那种忧国忧民、上下求索、坚持真理的高贵品质,无不闪耀着湖湘文化的夺目光彩。
席间,我们也介绍了溆浦一些独特的民风。屈原的第二次流放,他就选择了溆浦,当时的古黔中郡就在溆浦,屈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溆浦写的,可见溆浦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溆浦全县90万人口,却有五种不同的语言;溆浦过两个端午节,五月初五是小端午,五月十五时大端午,这都与屈原有关;溆浦人吃杨梅是不吐核的,据说利于消化;溆浦人不是称一位或一个人,而是叫“一条人”;溆浦的龙船是世界上最大的龙船,一条龙船上要60多个人,溆浦大江口每次扒龙船都要打架,甚至死人。溆浦还有迷人的思蒙山水。
也许因为清风大姐是溆浦人,也许因为文学,溆浦文人很喜欢文学风,与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当清风大姐谈到结识丁枫的情景时,那简直是手舞足蹈。也是,在清风大姐的带领下,文学风走过了艰难的四年岁月,如今,已被岳阳市确定为市级正式文学网站,这是文学风的幸事,也是文化的幸事。从文学风蹒跚走过的历程看,这群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人所表现出来的刚毅与坚持,不正是湖湘文化品质的具体表现吗?
我欣慰,我是文学风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将不断进取,上下求索。
作者//向天问
溆水流经思蒙,流经我家门口时,由于高山阻挡,它显得格外轻狂浮躁,一路险滩,白浪翻滚,咆哮向西。小时候,我们常在浅滩边戏水,看排客飚滩,那种波峰浪尖的生活,彰显着男人的阳刚与悲壮。看纤夫拉纤,号子歌伴着轰轰流水,别有一番韵味。涨水时,我们匍匐在洪水的淫威里,感叹大自然之洪荒。
溆水河,一条神奇而恐怖的河。岸边那条蜿蜒的纤道,是拉纤人用赤脚磨出来的,它记录着人间悲欢,镌刻着世道沧桑。
当年爷爷躲壮丁,就漂泊在这条河上,他为财主家拉纤,热天的汗珠滴在纤道的岩石上,一会儿就干了。冬天赤脚的皲口渗出了血,印在纤道的石头上,第二年还能清晰可见。他们边拉边唱:纤夫滩上变牛爬,上城去看张冬霞。张冬霞是当时县城辰河高腔戏班里有名的旦角,纤夫们就用这种方式打发那艰辛而无聊的日子。爷爷说,多少次拉纤从家门前过,看到自家烟囱在冒烟,看到孩子在地坪里嬉闹,就是不敢回家,不敢叫。解放了,爷爷与家人团聚,已须发花白。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抛洒在滚滚的溆水里,飘落在漫漫纤道上。爷爷时常凝望着溆水,抽着闷烟,回忆那遥远的往事。长叹一声,都是命啊。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多挣几个工分,并享受一次中餐补助,不会游泳的父亲,加入到队里放排的行列。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冒这个险。临行前夜,父亲总要对我们说许多话,母亲也再三叮嘱他,似有赴难时生离死别的感觉。我的心头总是升腾起一种不祥的念头。父亲一离家,母亲就开始念叨,我们整天沉浸在惶恐的氛围里,只盼父亲平安归来。大约三天后的傍晚,当炊烟弥漫了小山村,当太阳的余晖把溆水照得金光粼粼的时候,一排扛着竹篙的队伍,出现在溆水河边的纤道上。女人们就远远地点数,一个没有少,她们的脸上就绽开了笑容,才记起没有做完的家务,纷纷嘻笑着回家去。我想,母亲一定是最高兴的,但她没有把喜悦写在脸上,下次父亲还可能去,恐惧和担心依然存在。每次父亲归来,给我们带来了团聚的快乐,还带回了发生在纤道上与水搏斗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1977年秋,我要上高中了,七元五角钱的学费,难倒了大人。我们抽空砍了1000多斤柴。父亲弄来一条小船,我们把柴从山上搬到船上,拉到思蒙去,卖给供销社。中午时出发,父亲拿根竹篙在船上撑,我背一条长绳在岸上拉,沿着那条崎岖的纤道向思蒙方向逆水而行。船在静水里行走,轻松,我一边拉着纤绳,还一边唱“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纤道突然一转,只见白花花的滩水翻滚而下,水声震耳欲聋。父亲说,这就是“哦落滩”,滩陡水急,翻船烂排的麻烦事经常发生。家乡的方言中,把麻烦事叫“哦落害”,“哦落滩”因此而得名。父亲毕竟放过几回排,有些经验,他跳到水里,把船照着浪小的地方推,我把身子尽量放平放直,双脚用力蹬着石头,两只手也抓着石头,一点点往上移,比较顺利地走出了“哦落滩”。小船来到“了了滩”脚下。天色已黑,两岸的人家已点起了灯。我们又渴又饿又累,讨厌的蚊子在头顶盘旋。我的肩头好像火烧一样生痛生痛。父亲说休息一下,拉上这“了了滩”就到手了。十分钟后,我又背起那条已显得很沉重的纤绳,像牛拉犁一样,艰难地往上爬。也许是我们力气用尽,也许是天黑看不清航道,这次我们再没有“哦落滩”那么顺利,船几次就到滩头了,怎么也拉不动了,父亲叫我用力,我就叫父亲把船往水深一点的地方推,都无济于事。搁浅了,只有往后退一点,可船一动,我们就再也敌不住,连人带船冲回了滩脚。这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前功尽弃”,也明白“了了滩”的来历。我们又组织了第二次第三次进攻,都失败了。万般无奈,我们只好把船上的柴下掉一半,分两次拉,终于拉出“了了滩”。半夜了,父子俩已精疲力尽,把船固定在岸边的柳树上,躺倒在河边那柔柔的布满露水的草坪里。满天的星星伴着一片残月,那么悠闲地照着哗哗的溆水,照着那条从下游延伸而来的纤道,照着躺在草坪里那对疲惫不堪的父子。那年,我14岁。拉纤的经历告诉我:生命的轨迹就如纤道,人生就是拉纤,有进有退,有深潭,也有险滩。
如今,溆水下游修了一座电站,险滩被淹没了,四十里高峡平湖,四十里黄金水道,各种船只上百条,装人运货忙个不停。今年故乡搞旅游,不少的省外国外游客纷纷前来观光,好不热闹。只有那条古老的纤道,静静地躺在水里,恬然地倾听着尘世的繁华,追忆着渐远的心事。
寻梦岳阳
又是一年端午节。那天我正在思考一个问题,突然愚民打来电话,通知我去参加岳阳汨罗的屈原研讨会,我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
其时,正在思考的问题,就是:屈原为什么要选择到湖南汨罗这个地方来投江,以身殉国,这对后人有什么启发意义吗?湖南这片神奇的土地,自宋朝之后,人才辈出,在历史上、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被称为湖湘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源头在哪里?
我试图从屈原那里找到答案。湖南,自屈原之后,不管是在这里正常任职还是被贬任职;不管是官员还是文人;不管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外省他乡的,他们那种忧国忧民、忠君爱民、勇于创新、上下求索的精神,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而且薪火相传,呈蓬勃之势。
关于汨罗,从小爷爷就跟我们讲过屈原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在过端午、包粽子、看龙舟、祭屈原的氛围里感觉到屈原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有多大。后来读到屈原的《国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之后,就下决心要去岳阳楼,要去汨罗江。前几年,通过文学风,有幸认识了岳阳的溆浦老乡清风大姐,她多次邀请我们去岳阳,都因公务繁忙,一直没有成行。去年端午前夕,我们单位计划去岳阳考察旅游,我跟大姐打了电话,后来由于全省计划生育检查,又一次没能去成。
今年终于梦想成真了,别说有多高兴。我终于可以踏上那片我曾魂牵梦绕的土地。农历五月初二早上到达岳阳,清风大姐不顾大病初愈,热情招待我们,很让我们过意不去。
上午大姐领着我们,漫步在巴陵广场,一座巨大的雕塑伫立其间。这是关于巴陵的传说:原来洞庭湖里有一条巨蛇,叫巴蛇,他可以吞掉大象,使当地人们无法安居乐业。后羿冒死前往,射死巴蛇,才使洞庭成为鱼米之乡。巴蛇死后,骨骼成陵,从此,这一带,就叫巴陵。大姐一边领我们前行,一边看风景,还一边为我们讲解岳阳的历史和今天的变化,用一个确切的词语,那真的叫日新月异,再累,大姐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让我们好生感动。
沿湖前行,只见远处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大姐说,现在是汛期,加上国家实行退耕还湖政策,现在的洞庭湖应该有八百里呢。
从踏上这片土地,我的耳边总是回响起李琼的《八百里洞庭我的家》那豪放粗犷的曲子,还有《梦里水乡》那婉约优美的小调。也是,洞庭湖之所以成为湖南的象征,成为湖湘文化的象征,那是因为,无论是阴雨绵绵,还是薄雾轻笼,不管是朝霞满天还是月圆月缺,无论是躇踌满志,还是失魂落魄,你都会在这里得到释解。与一望无际的洞庭湖相比,你再大的成功又算得了什么?你没有骄傲的理由;与朝晖夕阴的洞庭湖相比,你再大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你没必要忧伤。还是范仲淹的那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正在专心地解读湖边大理石上雕刻的诗词,远处,一个戴眼镜、披长发的美女向我们走来。大姐介绍,来者就是文学风的大编辑,云想衣裳,我们就叫她衣裳了。在大姐和衣裳的陪同下,我们看了小乔墓,拜访了杜甫草庐。大姐说:诗圣杜甫,把生命的最后时光留给了湖南,留给了洞庭,他虽一生穷困潦倒,却矢志不渝,为民疾呼,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既是他自己命运的写照,也是更广大的底层民众的心声。直到现在,国家还在努力实践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据传,杜甫在洞庭湖被洪水围困九天后,被朋友救出。当晚朋友用牛肉、米酒好好招待了他,杜甫从饿极到饱餐,当夜身亡。这给杜甫的人生画了一个悲壮的句号,也为当时的社会留下了一块缩影。
我们拜访了双公祠,再登岳阳楼。登上三楼,凭窗而望,湖光天色,浑然一体,薄暮冥冥,隐约可见君山。洞庭如玉盘,君山就是玉盘中的一颗青螺,在那片世上独一无二的竹林里,当年娥皇、女英思念的泪水还在抛洒吗?他们那嘤嘤的哽咽声还能闻到吗?舜帝为了天下苍生,不辞辛劳,毅然南巡。两位妃子为了爱情,苦苦追寻,当噩耗传来,那种嘶声裂肺,那种悲痛欲绝,让后人感动,让苍天悲悯。帝子乘风下翠微,湘江旧迹难模糊。二楼正中的《岳阳楼记》,据说是张照的真迹,这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关于滕子京和范仲淹,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曾任尚书祠部员外郎的滕子京,因“负大才,为众忌嫉”,被人诬告,于公元1044年被贬为岳州知州。然而,降职不落魄。滕子京履新后办了三件实事:一是在岳阳楼前的湖下修筑偃虹堤,以抗御洞庭湖的波涛。二是兴办郡学,以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以壮景观。不久,就把岳州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民众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滕子京不仅政要实务有一手,文化修养也颇深厚。他在写给范仲淹的《求记书》中有四句著名的“非……不为”论,即:“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示;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900多年前,滕公就一步步分解,一层层论述了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旨要,眼力的确不凡,见地委实深刻。
时至今,我们不少地方的市政建设为什么改观甚微,脸谱依旧?为什么总没有一二处象样的风景名胜,一二个令人留连忘返的好去处?从思想上说,窃以为首先是我们缺少了在滕子京身上或多或少表现出来的那种大城建意识和大文化品味。思想没到位,行动也就不力了。
据传,滕子京向范仲淹写《求记书》亲笔信时,还抄录了历代名人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并绘制了一幅《洞庭秋晚图》附上,派人日夜兼程送往河南邓州,让范公作记时参考。其心切切,其意挚挚。范仲淹对友人的精诚感激不已,迅速挥毫撰文。《岳阳楼记》一文虽然只有369字,却字字珠玑,掷地做金石声。其内涵、哲思、气势、文采之上乘,是许多长篇大论比之不及的。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动人心魄,传吟千古。后世有人说“楼以文存”,此话实非为过。
关于滕子京和范仲淹他们的这种友谊,是建立在忠君爱民的基础上的友谊,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髓,更是他们伟大人格的体现。在事业成功时,他们互相勉励,上不负朝廷,下不负民众;就是身处逆境,也不气馁,不埋怨,降职不落魄。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有些人,甚至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有的贪污腐化、以权谋私;有的仗势欺人、鱼肉百姓;职务只能上不能下,一旦调整不满意,就耍懒皮、恶语伤人、雇凶杀人。我们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不是一味的照搬西方的那一套,也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我们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绵延5000年,就没有一点可学的东西了?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像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形成毛泽东思想一样。
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好朋友,他们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标榜朋友,或是互相吹嘘,可以说,《岳阳楼记》就是他们互相勉励的互勉辞,文中明确提出,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要怎样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你再看看今天,我们的物质文明已经得到高速发展,而我们的精神文明却越走越远,我们把现阶段的先进文明没有学到,反倒把传统的优秀文明也丢掉了。如果我们一旦进入一个没有文化的社会,那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国家在重建社会主人精神文明,作为文化人,作为有良知的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就有责任去自觉接受、弘扬并努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现代文明。
晚餐,大姐为我们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在电力大夏“999”橘黄色的特大包厢里,我们来自溆浦的四位客人,见到了热情的清风大哥、飘忽的云及夫人何方、优雅的美女静、平安是福小弟、漂亮的漠西、美丽大方的流云及可爱的儿子,虽然我们曾经从未谋面,但是大家都是文学风里的网友,一见面就似曾相识,大家谈吐自然,笑声不断。我献上了从家乡带去的杨梅,大姐很是喜欢,这是家乡的特产。“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杨梅成熟否?”我想大姐肯定会想起这首诗。
餐桌上,大家频频举杯,但是关于文化的话题一直就没有停歇过。大家从远古的炎帝遍尝百草,最后魂归湖南;到舜帝南巡,二妃追寻到泪洒君山;从屈原求索,忧国忧民,汨罗投江;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杜甫客死洞庭、滕子京的巴陵政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魏源、到黄兴蔡锷;从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到胡耀邦、朱镕基、袁隆平,这一串串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代表人物,从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那种忧国忧民、上下求索、坚持真理的高贵品质,无不闪耀着湖湘文化的夺目光彩。
席间,我们也介绍了溆浦一些独特的民风。屈原的第二次流放,他就选择了溆浦,当时的古黔中郡就在溆浦,屈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溆浦写的,可见溆浦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溆浦全县90万人口,却有五种不同的语言;溆浦过两个端午节,五月初五是小端午,五月十五时大端午,这都与屈原有关;溆浦人吃杨梅是不吐核的,据说利于消化;溆浦人不是称一位或一个人,而是叫“一条人”;溆浦的龙船是世界上最大的龙船,一条龙船上要60多个人,溆浦大江口每次扒龙船都要打架,甚至死人。溆浦还有迷人的思蒙山水。
也许因为清风大姐是溆浦人,也许因为文学,溆浦文人很喜欢文学风,与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当清风大姐谈到结识丁枫的情景时,那简直是手舞足蹈。也是,在清风大姐的带领下,文学风走过了艰难的四年岁月,如今,已被岳阳市确定为市级正式文学网站,这是文学风的幸事,也是文化的幸事。从文学风蹒跚走过的历程看,这群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人所表现出来的刚毅与坚持,不正是湖湘文化品质的具体表现吗?
我欣慰,我是文学风大家庭中的一员。我将不断进取,上下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