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桥俚歌》2010年总第二期(殷美生)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殷美生
帖子: 167
注册时间: 周六 1月 30, 2010 6:36 pm

《泗桥俚歌》2010年总第二期(殷美生)

帖子 殷美生 »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泗桥俚歌



作者:殷美生*编辑:夕阳少年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2009年11月18日,是泗桥诗社全体社员一个永远难忘的日子,这天,泗桥诗社正式成立,其社刊《泗桥俚歌》也正式创刊了。转眼间,我们的《俚歌》已经风风雨雨走过了一年,一周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对《俚歌》来说却意义非凡。一年来,我们得到了流泗桥社区领导、湖口县石钟山诗词学会、流泗镇诗词分会、兄弟诗社以及全体社员的关心、爱护和支持。在创刊一周年之际,我们向关心、爱护和支持《俚歌》的单位和诗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轻轻翻开这精美的诗刊,您将闻到笔墨清香,听到浅吟低唱。既有古典文明的馨香,又有现代文化的气息。细细品味其间的文字,或婉转如歌,轻柔似梦;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歌音袅袅,余香飘飘;气势滂沱,心胸涤荡……
由于各位诗友的热心投入、潜心耕耘,《泗桥俚歌》今天又正式与读者见面了,值得可喜可贺的是,这期《泗桥俚歌》我们收录了许多县内名家的诗作和全国各地诗人的诗词作品。为我们的诗词刊物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本刊坚持与广大诗友紧密结合。不论名家大家,还是年轻生手,只要作品达到要求即一律予以刊登。每期刊登的作品,惠及的作者达百人。按照农民诗社的特点,为了调动社员们写诗的积极性,我们对一些违律诗作也将作为古风和自由诗刊用。今后,我们力争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将《泗桥俚歌》汇编成《五年作品集》出版发行。打造出一本全国有影响的农民诗词刊物。
弘扬正气,歌古诵今,讴歌时代,赞美人生。我们为那些勤奋的诗仆开辟一座洁净的圣圃,为那些常年迷怅于诗海的航者们寻找一处静谧的港湾。让诗词之花越开越艳!让浩然正气与天地同存!让所有的诗词爱好者在这和谐的盛世春风中同沐阳光! (殷美生)

泗桥诗社年度大事记
(2010年)

△元月2日,泗桥诗社举行《泗桥俚歌》首发式,镇诗词分会、长垅诗社、泗水诗社、小荷诗社及本社诗友40余人参加。当日首发《泗桥俚歌》创刊号200余册。
△同日,《泗桥俚歌》网络版正式建立,网址:《泗桥俚歌》主网站、http://blog.sina.com.cn/u/1829087490新浪网 ... 30多家知名网站转载,数万诗友点击,网友对诗刊高度评价。上网一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诗友踊跃投稿,从网上发来诗词50余篇。
△2010年,本诗社社长殷美生的诗词作品《诗情》等诗作被中华诗词学会网、国家级诗词大刊《中国诗词月刊》、吉林省《长白山诗词》、广州诗词报、福建《南英诗刊》入选。成为该诗社第一个被国家省市级发表诗词作品的会员。
△2月28日,历时二年的社区泗垅街道小区新农村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俚歌编辑部派员现场采访组诗。
△4月18日,本镇棠山诗社成立,本诗社社长殷美生前往祝贺,副主编彭祖越在宁波赋诗电贺,本社诗友自发组写贺诗一组。
△4月20日,社长殷美生率本社诗友参加流泗镇中心小学“小荷诗社”举办的“谷雨”诗会,现场即兴作诗一组。
△8月底,年初列入本镇轻工业小区整体规划的刘月山湾居民小组新农村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社区支部、居委会领导丰卫林、周晓兵指示本诗社,采写组诗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
△11月16日,本诗社俚歌编辑部举办2010年重阳节诗友座谈会,畅谈学诗体会,交流写诗经验。县城、本镇、基层诗友即兴抒怀,赋诗200余首。
△2010年底,本诗社将召开年终总结会,邀请县政府老领导周荣美、县诗词学会领导欧阳继询、高朝先、镇诗词分会领导周治平、周新安、各兄弟诗社负责人莅临会议指导。第二期《泗桥俚歌》亦在会上发行。
诗花盛开流泗镇
本刊记者:殷美生
“扶农政策顺民安,建设新村迈小康。碧水翠栏妆秀色,红楼玉璧裹银装。宽宏大道春风荡,皓浩明灯旭日光。喜看稻棉金白浪,丰收硕果溢清香。”这首小诗刊印在一期叫《泗桥俚歌》的诗页上,其作者是江西湖口县流泗镇流泗桥社区泗桥诗社社员,流泗村村民方火球。 继湖口县流泗桥区泗桥诗社成立之后,近日,该镇棠山村诗社又成立了。至此,该镇基层诗社已达5家,这个蕴含着乡野、劲草之蓬勃,取材源泉之广泛的群众自发性组织,现有成员几百名,已出版了几十辑诗册,诗作多反映农村生活的时代变化和崭新风貌,带有浓郁的田野和地方气息。至此,这个“乡土文人之地”在引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诗篇中又掀启了新的一页。这是该县新农民新风采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县新农村文化建设欣欣向荣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湖口县流泗镇群众性咏诗创作、运用诗词活动蓬勃兴起。写诗、吟诗、赛诗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机关的墙报有诗词作品,中小学校刊有诗词园地,学校、村组都相继成立了基层诗社和诗词小组。一个镇、村、组三级诗词网络框架正在该镇形成。不少农民诗人脱颖而出,大量弘扬主旋律、讴歌新时代的诗词作品相继问世,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到目前为止,该镇有中华诗词和省、市、县诗词会员150多人,诗词爱好者近千人。据统计,该镇群众创作的诗词联作品已达3万多首(幅),在各级诗词刊物发表作品一万首(幅),其中有10多人已出版诗集。在此基础上,每位成员还出版了个人诗集,他们在不断的创作与完善中感悟生活,提高修养。他们还有组织地开展创作交流活动,近期,还举办了谷雨诗会,既帮助作者提高了水准,又赢得了创作的乐趣。他们还分计划邀请教授到诗社讲授诗词创作知识,与市县诗词学会交流创作体会,并利用流泗镇这个集贸重镇优势,主动与外地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切磋。 流泗镇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能写会画的“人才”每个村都有。早在1982年,流泗镇长垅廖村就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诗社。当时长垅廖村文通诗社的廖雄文看到村民文化生活一度贫乏单调,人们闲下来不是凑伙打麻将就是聊天、孩子们迷恋在电子游戏中,偶尔有几个青年写写画画,也由于缺少指导,只作偶尔消遣,没有实质性进步。他便和村里的几位爱好者商议,从提高农民诗词书画水平、培养影响青年学生入手,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民诗社。他们诗社的成员共有50多人,年龄最大的90多岁,年龄最小的也有34岁,诗社成员的平均年龄是56岁。自办的文化团体服务于农民,潜移墨化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尚。村里有乔迁新居的、办喜事的、开张的,诗社的成员都要送上对联,老人过生日,诗社成员制作了一个大大的“寿”字匾牌,并赠送贺诗一首,远胜于蛋糕的香甜,老人都说这是他们过的最有意义的生日。遇到老人去世送上挽语,这些挽语,在被家人珍藏、倡导丧事简办的同时,也给世人怀念死者、学其品德埋下了伏笔。渐渐的,红白喜事中有没有诗社的对联,已成为哪户有无威信、是否受人尊重的一个标志。从1982年成立诗社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