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爆破心灵——70后的成长历程与心灵轨迹》(花
长篇连载《爆破心灵——70后的成长历程与心灵轨迹》(花
长篇连载《爆破心灵—70后的成长历程与心灵轨迹》作者:花无痕/编辑夕阳少年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辛酸已融进我的眼睛 ,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 在路上, 只为温暖我的人, 温暖我的人 ……”
——赢在中国主题曲《在路上》
我叫非,名字是父亲给起的,充满着飘忽不定的游离感。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给予了我命运如何的主宰,但是我真实感受到了如名字般的颠沛流离,好像我们这一代人的轨迹,从而几次想改名字,最终放弃的原因,是我不想相信,命运会被冥冥中的幽灵来掌控。父亲是文革中被毁掉的一代才华横溢的人,可能我的名字也包含着他的理想和期望。两代人,两代运气不济的人,同生在一个家庭,经历的时代不同,却一样的坎坷。那一代人被毁掉了纯洁和真诚,而我们却被毁掉了信仰,彷徨在道德的边缘,痛苦地挣扎。我不知道用悲哀来形容,合不合适,但是在国家的变动和前进的路程上,应该深深打上我们付出的辛酸烙印。
这也是我写这个东西的目的。我不想用一种沉重的语调来描述,以免再次落入困惑和疼痛。另外一个,也是为了别人看起来比较轻松,在轻松的过程中,来体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有我们这一代人。
第一章 童 年
(一) 故 土
我出生在山东北部新兴城市东营,黄河入海的地方。因为靠着海不远,故乡的土地是盐碱地,我清楚地记着小时候,村子里的小孩结伴,挎着篮子,每人一把刀,去光秃秃亮白的野地里,一点一点刮起一层薄薄的地皮,小心翼翼地放在篮子里,回家交给母亲。然后母亲把它倒在大锅里,加上水,点上火,来熬盐。我是吃着这样的盐长大的,可能是含碘量相当高,我至今不缺碘,至今没长过一根儿白头发,我不知道跟这有没有什么关系。
父亲说,我出生两年多的时候,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去世了。举国悲痛,村子里的男女老幼聚集在一个地方,跪在毛主席的画像前嚎啕大哭。我想象不出来是个怎么样的景象,但是我知道,挂在我家堂屋北墙正中间一副很大的毛主席的画像,是父亲接受政治任务后,用一夜的时间,赶制出来的。再到后来,大概我六七岁的时候,邻家的一个姑姑,告诉我,那个时候小孩子都去了,有些不懂事的孩子,哭不出来,因为不知道为啥哭,村里的老人就在身后用脚踹屁股,踹得嗷嗷地哭。
我的孩子七岁了,暑假的时候,有一天跟我要玩具,玩具的名字我叫不上来,是从动画片里看来的。我带他去了商城,一口气买了四五种,花了不少钱。回来的路上,我教育孩子不能乱买东西。孩子天真地说,你小的时候要啥,奶奶不也是给你买嘛。我苦笑了,跟他说,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有一次货郎去村里,我看见有一个塑料胶片的电视机玩具,火柴盒那么大,两毛五分钱一个,我非常喜欢,就回家跟我的妈妈要,妈妈没搭理我,我就趴在地上哭,妈妈还是不理我,自顾自地忙手里的针线活,声嘶力竭地哭了一下午,妈妈实在不耐烦了,从窗台收拾了一堆烂鞋底之类的破烂儿,去给我换了一个回来,我欢喜得不得了,很长时间都爱不释手。孩子听完我的话,撇了撇嘴表示奶奶太小气。我的心里却是一阵苦涩:孩子,你生活在这个年代,衣食无忧,风雨无侵,你怎么能理解我们酸涩的童年?不是奶奶小气,是那个时候,家里根本就拿不出什么钱。我今天之所以能满足你的要求,是我们几代人拼搏奋斗到今天,不想再让你们重复我们走过的不堪回首的路,孩子,你可明白?
记忆中的童年,玩泥巴是我们最喜欢的游戏,好像除了泥巴,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随意把玩的东西。我所说的泥巴,就是观音土。60年代自然灾害的时候,很多人饥饿难耐,就吃观音土,吃多了,腹胀而死。
观音土是河岸边,水与土交接的地方,扒开干土,底下是观音土,泛红色。观音土韧性非常好,挖上一块来,揉一揉,翻来覆去往平整的地面上摔,结实了以后可以团成方的等各种形状,晒干后可以用小刀一点点削出你想要的形状,而且不裂纹,这是观音土的特点。你可以削出电影中小兵张嘎的手枪,也可以削成汽车、坦克等。每天弄得浑身是泥,虽然被大人家骂,但是仍然乐此不疲。还有一种玩法,就是把泥巴团好,不用晒,中间窝成烟灰缸形状,底儿薄薄的,托在手心,举过头顶,嘴里喊着:南来滴,北往滴,都来看俺放响滴……用力摔在地上,砰地一声,落地的同时,底儿炸开一个洞,炸开的泥渣蹦在脸上,或者是蹦在旁观者因为哈哈大笑,露出的洁白的牙齿上,经常是好多人,比着谁的响,谁的大,童真的笑声在瓦蓝的天空下飘荡……
女孩子就不喜欢这些脏兮兮的东西,常常是几个人凑在一起,有的从家里拿来针和线,有的拿来一堆碎花布角,有的拿来一把玉米粒,学着母亲针线活的样子,一针一线把拼在一起的花布角缝起来,填进玉米粒,缝成一个包。然后跟踢毽子似地,比谁踢得多。要不就是10多米开外一边站一个人,中间站一堆人,两边的来回扔布包,碰着谁,谁就下来顶替扔包,来回地跳,来回地扔,叽叽喳喳的欢笑声,引得远处玩泥巴的小子不时地张望,或是咧开嘴吧跟着傻笑一番……
现在,有的老人给儿女看孩子,有时看到儿女成包成袋的往家提孩子补钙产品,会感慨的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娇嫩,把孩子抱回老家,放地上随他趴随他玩泥巴,八成不会缺钙。我听了会心一笑,不知道老人家说的对也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