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纪行(五溪风)
韶山纪行(五溪风)
散文
韶山纪行
作者.五溪风/编辑.琴心
阳春三月,正是满山杜鹃花盛开的季节。
踏着春末的细雨,怀揣着朝圣般的虔诚,披着韶峰下的山
雾,沿着弯曲的田间阡陌,终于走进了这片景仰已久的土地。
“西湖的碧波漓江的水,比不上韶山冲里清泉美……”儿时
课本里所学词句至今记忆犹新。自那时起,心中就对韶山充满了
憧憬和向往,甚至还带有几分神秘,能到韶山一游一直是一大夙
愿。
韶山,这块钟灵毓秀神奇的土地,这半个多世纪以来,早
已不是仅仅是一个地域上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村庄,因为毛
泽东这个名字的诞生,它便与中国,与世界有了不解之缘,每年
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人前来参观瞻仰。
岳阳文学圈的朋友老早就来了电话,说文学笔会后安排了岳
阳楼、洞庭君山、花明楼、韶山参观。虽说是湖南人,走了一些
国内外的景点,但这几个地方竟然一直纠结着我的心。原以为,
眼前的地方是很方便去的,啥时不可以去?其实不然,到韶山的
夙愿一直未能实现。如今有此机会,岂有轻易放过?于是,爽快
地应允。
对韶山的向往,可以说缘自孩提。小学时,语文第一课学的
就是毛主席万岁。上美术课时,老师简单几笔,一幢农村里常见
的简陋土房后的两座山峰下,一轮红日从山峰间冉冉升起,光芒
四射,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便跃然纸上。那时常听大人怀着感恩之
情,说得最多的,是毛主席是大救星,解救人民于苦难之中。要
不是他老人家,我们还生活在暗无天日的万恶旧社会,过着牛马
不如的生活。那时,歌颂毛泽东的歌铺天盖地,每天天不亮,公
社的有线广播在浑厚激扬的交响乐《东方红》声中开始了一天的
播音。不过,唱得最多的是《火车向着韶山跑》:“呜——轰隆
隆,轰隆隆,车轮飞,机器叫,火车向着韶山跑,穿过山岭越过
河,迎着霞光千万道------”毛主席颂歌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道特
有的风景,以至若干年后的九十年代初,国内掀起了一股汹涌澎
湃的“红太阳”热,其规模,其阵容一点也不亚于当年的“东方
红”热。
清明刚过,气温渐渐地回升。昨夜落了一场小雨,空气变得
格外清新。嗅着这潮湿柔润的空气,我们一头扎进了红太阳升起
的地方。一路上风静水清,层峦叠嶂,竹秀木荣,娇翠欲滴!。
韶山,有着“箫韶九成,引凤来仪”之说!传说舜帝南巡,
跨黄河、过长江、泛洞庭、溯湘水、至湘中,弃舟登岸,见一派
峻岭崇山,登至最高峰,忽听鼓角齐鸣,苗民土著将舜帝团团围
住,呼啸呐喊声此起彼伏。此时,奇迹出现了。从舜帝所立的山
头,悠悠飘下管弦之音,如丝如缕,如云如雾,那是至善至美的
音乐,那是至礼至和的音乐。弯弓搭箭、虎视耽耽的苗民在和美
的乐声中,丢下武器,伴着节奏,欢快地跳起舞来。舜帝也加入
到这乐舞之中。舜所奏乐,即箫韶,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
味”。韶山亦因此得名。
然而,使韶山真正名扬四海的,还是在公元一千八百九十三
年的隆冬腊月,在背山临水的上屋场,随着一个普通农家产生了
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毛泽东。韶山的灵气孕育了一代天骄毛
泽东,而毛泽东的光辉一生又浓厚了韶山的灵气。
虽然不是旅游的旺季,但是来韶山冲参观的游人却是络绎不
绝,经过近两小时的排队,才次第进入故居。虽然人影绰绰,却
次序井然,没有拥挤,没有喧哗,一个接着一个往里走,每个人
都将庄重与激动写在自己的脸上。
毛泽东的故居在土地冲,坐南朝北,是一所“凹”字形的土
木结构农舍。通过门前的小坪,便是两口相连的水塘。水塘植满
莲藕,大塘水域较宽,毛泽东少年时代常在此游泳。屋后山上有
苍松翠竹,屋东有菜地、稻田、鱼池和晒谷坪,屋西是几块菜
地。屋后是一座山峰,山上竹木郁郁葱葱。房屋的左下方就是被
称作“清水塘”的一大片水面。
上屋场分正屋、厢房,还有厨房、仓库、农具房、牲口房等
等,共有十几间房子。正屋大致朝东,左首的厢房不开放,右首
的厢房依次有会客室、毛主席父母的居室、毛主席的卧房,另外
一些房子便是毛主席弟妹的卧房和工具房。上屋场背山面水,依
势而建,错落有致。翻过上屋场后的山包,又是一片更大的开阔
地,这里聚居了更多的毛姓族人,有大片的水田,毛姓祠堂也在
这里,毛主席100周年诞辰时,在这里建了毛主席铜像广场、韶
山图书馆、纪念馆等一批建筑。
毛泽东铜像广场离故居大约有七八百米远,占地5200平米。铜像
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着
“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像面朝东南
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
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
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铜像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
着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贴金大字。铜像由
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和程允贤共同设计。关于铜像的安放,民间
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1993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100纪念日,
在韶山举行铜像安放仪式时,出现了日月同辉现象,杜鹃花反常
开放。此前几天,铜像运输途经井冈山,汽车突然抛锚,无论如
何发动不起来,一行人只得住下来。到了第二天,汽车却又顺利
启动。井冈山人说,这是毛主席的瞑瞑之灵要在井冈山驻一夜。
把自然界中出现的奇特现象演绎成伟人显灵,固然是牵强附
会,但却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一代伟人的朴素感情。人们经常可以
看到,在汽车司机的座位前往往挂着一枚毛主席像章,还要写上
“一路平安”等祝福的话。
在毛泽东纪念馆的首端,有这样一首《赠父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不顾他父亲毛顺生接班做米生意,发家致富的安排,
于1910年秋,毅然离开了韶山冲,到湘乡的新式学堂——东山高
等小学堂求学,走进了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此时的毛泽东所思所
想已经不是一个家庭的前途了,而是一个整个民族的命运。1911
年春,毛泽东来到长沙, 1913年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
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自此,毛泽东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抱
负,走上了漫长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成为职业革命家后,曾几次回到韶山。第一次是1921
年的正月初七,毛泽东带着“五四”运动中的一身征尘回到韶
山。他将小时在家里劳动,没读过多少书的弟弟毛泽民带出了韶
山冲。毛泽东开导他说:“你不要舍不得离开这个家!为了建设
一个好的家,让千千万万的人都有一个好的家,我们只得离开这
个家,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家嘛!”
第二次回韶山,是1925年农历正月十四日,毛泽东从上海回
到了韶山,一面调查研究农民问题,一面探索农村建党问题。
1925年6月,在自己家的阁楼上,毛泽东为四位新党员秘密主持
了宣誓仪式,正式成立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这是中国农村最
早、最坚强的党支部,在中国农村最早地点燃起革命的火种。
1927年3月,毛泽东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成为指导
早期中国革命的经典文献。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第一次回乡,
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革命战争年代,在韶山这块土地上,先
后有1598人为革命献身。面对这一切,毛泽东百感交集,思绪万
千,他挥笔写下了《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1966年6月18日,就在“文化大革命”这场暴风雨来临之
际,毛泽东又一次回到韶山,在“西方的一个山洞”——滴水洞
住了11天。
…
迎着红彤彤的斜阳,恋恋不舍离开了韶山。回首望,韶山浸
染在一片火红绚烂的杜鹃花丛中,无处不是朱霞焰焰,红波滔
滔!那么绚丽,那么光彩,又那么朦胧。
(陈通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