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一年半(洗耳听风)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洗耳听风
帖子: 48
注册时间: 周日 10月 10, 2010 9:06 am

我那一年半(洗耳听风)

帖子 洗耳听风 »






















我那一年半
文:洗耳听风 编:一缕清风
 






 
一 总统特使访华

我的故事和我的经历有关,虽然我的经历很简单,可我简单的经历不得不提到巴基斯坦,因为当年我在巴基斯坦修公路,修筑的那条公路与中巴关系、中印关系、印巴关系紧紧地交织在一起。要理清这团乱麻,还要首先把视线投向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克什米尔地区。
展开世界地图,克什米尔地区标注有一条印巴停火线,一条和血一样鲜红的醒目虚线似乎就是巴基斯坦和印度士兵以及民众的鲜血染成。克什米尔归宿究竟在那里?国际社会众口不一。原来,1947年印巴分治,英国殖民主义撤离印度时,早就在克什米尔地区埋下了一颗一触即发的“地雷。”
印度总理赫鲁尼曾经摇头晃脑地说:长期以来克什米尔属于土邦地区,根据“蒙巴顿方案”土邦地区归王公来决定,土邦王公是印度教徒,按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教会被优先考虑,克什米尔非印度莫属。
巴基斯坦义正严词据理力争:克什米尔土邦居民中80%都是穆斯林,按照印巴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归属原则,克什米尔地区80%穆斯林怎么会放弃自己的信仰,改换门庭去投靠印度教徒?无疑巴基斯坦就是克什米尔理所当然的归属。
谈判桌上,紧锁双眉的印、巴两国代表唇枪舌战后沉默了,巴基斯坦谈判代表已经克制到底线边沿。印度方面却似乎不给面子,面对小国,印度不屑一顾,还在步步紧逼。争论不休就扬言用武力说话,谈判桌上充满了浓烈的火药味。更让巴基斯坦放心不下的是,那时中国与巴基斯坦同样在克什米尔地区留有边境勘界未尽事宜。
紧随美国却又和中国保持传统往来的巴基斯坦知道,一个小国绝不能同时与两个相邻大国树敌,这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浅显的道理他们当然心知肚明。巴基斯坦没有底气用武力捍卫领土完整,克什米尔争议地区稍有不慎便会成为触发国难的导火索。巴基斯坦在印度的军事压迫和边境摩擦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战争威胁,只好把迷茫的目光把投向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更加严峻:1960年,美国把战火从越南扩大到老挝、柬埔寨和整个印度支那半岛,形成了对中国的军事包围圈和经济封锁圈;1960年,苏联老大哥翻脸不认人,一个月内撕毁合同撤走专家,还在边境上陈兵百万,矛头直逼中国;更不能容忍的是1961年,印度公然占领我国9.2万平方公里领土不算,还在上面修筑了56座军事工事,。
中巴两国都在被孤立中思考着如何冲出包围,突破封锁……
通过高层的互访沟通,l962年中巴两国政府通过友好谈判就中巴边界走向已达成协议。1963年3月,两个热爱和平的国家诚心换来了诚意,最终签订了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相接壤的控制协定。然而在中巴、中印及巴印交错的三角关系中,巴基斯坦一些紧随美国和西方的政治家宁愿沉醉在美丽的梦幻中,他们不顾绝大多数政治家们看到美国和西方虚伪后的警示,始终如一一厢情愿地寄托于美国的支持和西方的帮助。
1962年,克什米尔地区终于爆发印巴战争。
1962年在我国西藏藏南边境,贫穷的中国不畏美国及西方国家在外交上的围追堵截,果断地捍卫共和国主权,亮出了所向披靡的正义之剑。正义之剑斩断了印度侵略者贪婪的魔爪。
中印战争、印巴战争发生在同一年,同一年中巴两国拥有了一个共同的敌对国。此时巴基斯坦迷茫的目光不再迷茫,就连那些顽固的政治家们也如梦初醒,真正地意思到友善、真诚,从不尔虞我诈的中国将是他们最可靠的朋友。1963年7月,巴基斯坦外长布托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一个被打败的、被征服的巴基斯坦不仅意味着我们的灭亡,而且也对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最大国家构成严重的威胁。”此言一出,西方媒体立即嗅出了这是中巴之间非同寻常的一种暗示。而中国在巴的外交官则无不自豪地告诉世人:“我们已在这里打开一个缺口。”
中巴必须结盟,这是巴方高端的梦想。然而要想有效地控制北部地区,制约巴基斯坦的除了自身的国力、军力等因素之外,最头疼的还是北部的交通问题。能否打通通往北部克什米尔地区和通往中国的道路,改善北部省份的经济与民生,已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大问题。
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必须有公路,这里经济本来就不发达,更不能失控。这是国家安全,外交通畅别无选择的唯一之路。
1959年,巴基斯坦派出了军队,开始在这里抢修公路。然而险要的地势,恶劣的环境始终把巴方的筑路大军拒之山外,直到1965年巴基斯坦倾其国力也只在崎岖的山路上开了一条25公里勉强通行的小路。
1964年,巴基斯坦阿尤布.汗总统顶着来自美国的压力飞越过喀喇昆仑山脉前往北京。访华期间,周恩来总理对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传统来往的生动描述:“从历史的黎明时期起,就开始了友好往来。” 周恩来总理如此高度评价中巴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传统友谊,让阿尤布.汗总统感到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实属多余,他主动而委婉地向中国提出双方修建喀喇昆仑公路建议。
中国有一句俗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何况新中国成立后,巴基斯坦是国际社会反应最快的国家之一。
1950年1月4日巴基斯坦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除社会主义国家外,世界上第三个承认中国的国家。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交。
尽管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之后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参入了美国和西方一些反华组织,也签订过一些旨在反对共产主义,反对中国和苏联的条约。但巴基斯坦是参加这些组织并不反对中国。中国政府理解巴基斯坦的难处。
1965年,中国对外最繁忙的活动就是四次精心安排的巴基斯坦来华访问。
这年9月30日,阿尤布.汗总统派自己的政治顾问法鲁克再次前往北京。在飞机上法鲁克透过飞机舷窗俯视这喀喇昆仑山脉,不禁触景生情:此时此刻,飞鸟都无力飞越的直插云霄的喀喇昆仑山我能飞越过去吗?我们连年跟着被中国称为美帝国主义的国家投出反对他们拥有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表决票,不就像喀喇昆仑山这恒古不化的冰封世界一样让人感到寒冷刺骨而阻隔了中巴两国来往吗?此次北京之行,人家中国会不会旧事重提老账重算?作为总统特使不得不苦思冥想,千方百计也要在拜会周恩来总理前有一个万全之策。然而法鲁克并不是多余的担心确实多余了。当天法鲁克受到中国高规格接待,还是当天,不待法鲁克十分确定周恩来总理会接见自己时,中国外交部已经安排好他拜会周总理的时间,而且还是当天。法鲁克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发出请求帮助修筑公路的试探性信号。第二天总统特使法鲁克没有想到,当他还在兴致勃勃攀登象征中国古人抵御侵略的宏伟工程八达岭长城时,毛泽东主席挥毫泼墨写下的:“同意请求,帮助修路。”八个大字已经摆在了周恩来总理的案头。
1966年3月18日,中国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修筑中国巴基斯坦公路的协议》,协议规定中巴公路从巴基斯坦的赫韦利扬直达中国喀什市,总长1200公里。它分东西两段,东段从中巴分界的红其拉甫至喀什市,长416公里,由中国负责修筑,其中喀什市到塔什库尔干为公路改善工程,全长290公里,塔什库尔干到红其拉甫为新建路段,全长126公里;西段从红其拉甫山口到巴基斯坦北边省塔科特镇,长616公里,由巴基斯坦方面负责修筑。与此同时,中方对巴方提供用于修筑喀喇昆仑公路的机械设备、油料材料、工具和巴方1500名筑路人员3年使用的粮、油、柴火、和衣、被、鞋袜、绳线等生活用品,及5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款。由于这条路要穿过喀喇昆仑山,所以被命名为喀喇昆仑公路。
很快,巴基斯坦空降了1500名工兵到新疆喀什,由这里开赴到他们自己的境内修筑巴方连接中国的公路连接点。同一时刻,中国也开始运送了7000名筑路大军,开始修筑从喀什到红旗拉甫边境的路段。这一切都是悄悄地进行的,神不知鬼不觉。
直到1968年中国部队才应巴基斯坦请求派遣筑路大军进入巴方境内,从巴方工兵手中接过他们难以完成的筑路任务。从此,近三万名共和国军人相继告别祖国和亲人,奉命翻越红旗拉甫大阪,进入巴基斯坦境内。这一去就是整整的13年。
32年前,我也来到这里修公路。我在这里呆的时间不是很长,仅仅一年半,这一年半里,作为一名普通战士我已经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国家属于共和国军队。
那时援巴第一第二期工程已经结束,我们是参加第三期工程,第三期工程叫喀喇昆仑公路水毁修复工程,在这里的一年半我不知道我和战友们是怎么熬过来的。









文学风欢迎您
您迎欢风学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