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酸豆腐(厚德载物)
RE:一碗酸豆腐(厚德载物)
拜读本文,看得我泪眼婆娑,一段辛酸的历史过程,赫然呈现在我们眼前,只有经历过才能引起如此的共鸣!是啊,那个年代,缺吃少穿,简直是艰难度日!我也曾有如此饥饿的亲身经历,那时候我在武汉市第四十七中读初中一年级,校门外面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菜地,初冬季节,萝卜长得露出了个,有几片稀疏的萝卜叶子,我发现有同学在菜地用脚踢着,原来是萝卜一脚就被踢出,捡起来就走,那是因为太饿了呀!往事不堪回首,亲情难以忘怀,世上只有亲情是最最弥足珍贵的,感谢厚德载物朋友与我们的分享!
一碗酸豆腐(厚德载物)
一碗酸豆腐
文∶厚德载物//编∶叶的奉献
众所周知,1959年是个非常艰苦的年代。
那一年,我正在临湘一中读书。每个月的粮食定量是22.5市斤。折算下来,每餐饭的定量是一市斤16两制中的4两。相当于后来规范标准的2.5两。这个标准如果是放在现在的生活条件下,也许还是完全可以的。可惜那个时候,没有油,没有菜和其他副食。干巴巴的就那点粮食,而且还不是足量的大米。这对于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来说,当然是不够的。
记忆犹新的是,每当饭前最后一节课下课钟声快要敲响的时候。不少同学根本没有心思听课,而是拿好了碗筷,作好了冲向食堂的准备。下课的钟声一响,不管老师是不是结束了讲课,各个教室都会立即冲出一群快速奔跑的学生。食堂里的取饭口一瞬间就人满为患。之所以有这样的景象,是因为学生们都希望早一点到达取饭口,以便能够取到份量稍微充足一些的饭食。尽管区别并不是很大。
那时侯,学校里搞勤工俭学。组织学生劳动,搞副业生产。在学校附近的河滩和荒山头上种菜、养猪、种红薯。但很少有收获。菜和红薯还没有长到有收获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包括辣椒、茄子那种一般不宜生吃的东西,也被学生们偷偷地吃掉了。养的猪根本长不大。小猪不是死了,就是丢了。
有一次,学校里因为要迎接勤工俭学检查,从外面买了一大堆罗卜准备晒干后做酱菜。晚饭前买来的,堆放在我们寝室的楼下走廊空地上。我吃完饭回寝室时看见了。本想拿几个回去吃。但还是担心被人看见不好。就打算等天黑之后再来拿。没有想到,等我天刚黑再去拿时,竟然连一个也没有了。地上只有一层从罗卜上掉下来的泥土。可见大家对食物的追求是何等的急切。这些,还是发生在食物供应相对比较充足的全县唯一的一所中学里。这说明了当时整个社会饥馑状况是很严重的。
那时候,我们特别盼望家长到学校里来。只要有家长来,总会带来一些食物。我们家离学校有30多公里远。父母亲很少到学校来。但那年的冬天,母亲还是来了两次。每次都给我带来了几块荞麦芭。就是荞麦粉、红薯和少量米粉混合在一起做成的食物。味道是不怎么好,但填肚子是好东西。而且来得不容易。在所有社员必须吃公共食堂,个人的家庭不允许生火做饭的年代里。母亲也不知道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弄到那些荞麦芭的。因此,我每次收到之后,都小心翼翼地藏好。实在很饿的时候才吃一小块。留着慢慢的吃上好些天。
因为学校与家里离得远,我回家并不方便。但在饥饿的驱使下,每个月还是要回家一到两次。每次回到家,那怕是野菜、红薯之类的东西,家里总是让我吃几顿饱饭。而在学校里,就显得特别的饿。而且,如果星期天回家,就可以将学校发的餐票节省下来弥补平时的不足。
有一天,我和一位姓贺的同学结伴走路回家。在学校里吃过午饭就开始走。走到半路,肚子实在饿得难受。走路也没有力气。于是,我们商量找点东西吃。深秋季节,到处都是灰黄色。野地里能吃的东西只有红薯和罗卜。于是,我们一边走路一边找。终于看见一块尚有红薯藤的地。很高兴。以为地里一定会有红著。于是跑过去找。令人扫兴的是,红著地里没有红薯!只有红薯藤。长红薯的地方留下了一个个空洞。红薯早就被人偷偷地挖走了。这样的情况,一连找了好几处都是那样。我们还是不死心,继续找,终于又在一处村庄的边上发现了一片绿色。那是一块罗卜地。从颜色上看和形状上看,地下肯定有罗卜。因为离村庄很近,我们很担心被人看见。自己是中学生,偷人家的东西还是不好,尽管只是罗卜。想去,但不太敢去。
“不要紧,这个村庄里有我一个亲戚。万一被看见了,去找我那个亲戚!”贺姓同学虽然也很老实,但还是经不起那些罗卜的诱惑。大胆鼓励着。于是,我们一起进了罗卜地。罗卜并不大,但能吃。我们刚刚拔了三、四棵。还准备拔几个就离开。忽然被村庄里跑过来的一个成年人叫住了。那个人很凶。不仅把我们拔的罗卜全部搜走了,还把我们的书包翻了个遍。虽然书包里并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但还是让他发现了我们的学生证。
“亏你们还是一中的学生!还偷东西!走,跟我们到大队部去,我要让你们学校里派人来领!”那人说完,就把我们拉到一座房子里,说是要给学校打电话。我们很怕他给学校打电话。我们不想这样的事情让老师知道。于是,贺姓同学就说出了他那位亲戚的名字。那个人一听,跑出去找来那位亲戚,见面把情况一说,才将我们放了。还把收邀过去的几个罗卜也给了我们。其实,那几个罗卜很小。加起来也就是半斤的样子。走在路上,我们将那几个罗卜在水里洗了冼,几口就吃了。
因为路上遇到的事情一耽误,我在天黑了一阵之后才回到家。家里人已经吃过晚饭了。正围坐在火塘边烧点毛柴烤火。一只小小的煤油灯发出暗淡的光。母亲见到我,有些惊讶,但还是很高兴。马上在火上架起吊锅,转身从里屋的大立柜内端出一碗豆腐倒在锅内热给我吃。
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过豆腐了。加上走了近30公里路。中午那点饭食和路上那几个小罗卜早已消化得无影无踪。真是又饥又渴。见到那碗豆腐,真有些喜出望外。接过碗,几大口就吃光了。喝完了最后一口汤才感到实在有点酸。
后来,我才知道,这碗豆腐是一个星期之前,生产队食堂里为了接待上级的检查,特地准备的。每户的桌子上只有一碗。检查过去之后,母亲和家里人就将这碗豆腐端了回来给我留着。当时,我们家一起在食堂里吃饭的还有60多岁的祖母和尚是孩童的两个弟弟。他们都没有舍得吃,而特地给我留下了。保留了一个多星期。这在那食物奇缺的年代里,多么的不容易!
后来,我到过包括香港在内的许多地方,吃过不少称之为珍稀的东西。包括大酒店里几百元一份的海鲜。但似乎都记不得是什么样的味道了。唯有那碗带着酸味的豆腐留在脑海里的烙印始终记忆犹新。
古人云,艰难见真情。在饥饿,甚至死亡的威胁面前,仍然记挂着他人。这样的亲情,是人类的美德,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社会前进、和谐的动力。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的。
说到1960年前后的国家经济困难,群众吃不饱饭。人们很容易想到毛主席老人家。不错,那些年的困难,除了自然灾害和国际环境之外,确实与我们党和国家当时的极左错误有关。与毛主席有关。但是,历史地看,辩证地看,毛主席和当时的中央领导核心也是一番好意。他们想的是让中国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再出现贫富严重不均的状况。没有想到其结果却适得其反。这些,1979年,在邓爹爹主持制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2011年12月22日
http://qimg.yesky.com//uploads/attachme ... 68a2xg.swf
文学风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