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独轮车 摩托车(厚德载物)
RE:扁担独轮车 摩托车(厚德载物)
的确是时代进步了,我们都赶上了好时候,感谢党,感谢毛主席!你说的送粮经历我曾经也经历过,那个辛苦与怄气(刁难)想起来还像昨天,不过那些增强了我的决心,也是励志吧,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走!离开农村。事随心愿,今天却成了回忆。好文笔,问候你!
扁担独轮车 摩托车(厚德载物)
screen.width-900)this.width=screen.width-900" height=300>
扁担独轮车 摩托车
文:厚德载物 编:一缕清风
=400) window.open('showpic.html?url=http://upload.ourgame.com/bbs/upfile/20 ... 5ulpq8.gif');" border=0 src="http://upload.ourgame.com/bbs/upfile/20 ... 5ulpq8.gif" onload="if(this.width>'780')this.width='780';">
50出头的内弟刚会走路的小孙子有个特别的爱好,喜欢爷爷抱着她骑摩托车兜风。每当她不高兴的时候,只要爷爷抱她上了摩托车马上就会破涕为笑。
那辆摩托车是一辆前三轮带拖斗的农用车。买下不久。售价4800多元,国家农机补贴1000来元,自己实际掏3000多元。这种车子在农村非常实用。在一般道路上可以载重一顿左右。往田间送肥料、拉稻谷、运工具等十分方便。就近走亲戚,上街采购物品都可以用。
“村子里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农户都有类似的车子。有了这种车子,农民们不仅方便多了,而且解决劳动强度轻多了,效率也提高了。比过去用扁担挑、独轮车推,不知道要强到哪里去了!”内弟十分高兴地介绍说。
说起扁担和独轮车,不由得我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的艰难往事。
七月底八月初,夏粮刚刚上场。生产队一面忙着秋收秋种,一面要送公粮。那时候,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上交公粮是硬指标,必须限时按量完成。公社派出的工作队员每天都要到队里检查督促公粮上交的进度。生产队长也没有办法,就把运送公粮的任务按照口粮的比例分解到每户社员的头上。不管用什么办法必须把公粮送到。否则就扣工分。
社员能有什么办法!?就靠体力、扁担和独轮车。
那时候,我家的人口比较多,分到送公粮的任务也就比较重,但劳力却不多。父亲身体不太好,干不了重体力活。弟妹们都还小,于是,刚刚走出学校门的我便成了送公粮的主力。
公粮送达的地点在一个火车站附近,离我们家有4公里远。连接两点之间的道路就是弯弯曲曲的田埂。中间还有一条河。河面比较宽,河上是用四组,每组三根小园木搭成的便桥,走在上面晃悠悠的。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河里去。
每天,天刚亮,送粮的队伍就出发了。三伏天,太热,我们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将第一担粮送到粮库。我不敢挑得太多,每趟只挑50公斤。即便如此,当第一担粮食挑到目的地的时候,我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得可以拧出水了。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希望交粮排队的不要太长,收粮的工作人员不要刁难,让我们可以在粮库下班之前多跑两趟。就这样,每天两趟或三趟跑下来,晚上躺到床上的时候,真是累得动都不想动了。
就是这样,还是很难按时完成任务。于是就去借独轮车推。用独轮车推,每跑一趟相当于用扁担挑跑二趟半的样子。效率是高多了,但人却更累了,危险性也大。在那不足一米宽的田间小路上推车,路面不平,还要上山下坡,稍不小心就有翻车的危险!尤其是推车过小河那座便桥的时候,弄不好就会连人带车一起翻到河里去。我不敢冒险,只好请有推车经验和能力的高手代劳。
其实,当时的运输难题远不只送粮问题。修水利搬运泥土沙石,往田间运送肥料、拉回农产品,到山上和集镇运输竹木等农副产品,砍柴烧等等,没有那一样农活离得开扁担!那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有一辆机动车,有一条好路该有多好!同伴们也都希望早日告别扁担、独轮车。
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大到远处采购、搬运物质,小到农民到地里干活,拉回农产品,包括上山砍柴,都实现了车辆、机械化。农民家庭拥有机械运输能力的农户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尤其是国家对农机实行购买补贴之后的近几年。农用车、农用摩托车销售、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农村的道路条件也改善了。水泥路面基本上通到每户人家的门口。过去那种用扁担挑着沉重的担子,累得满头大汗的场景已经很难见到了。
我们的国家真是扎扎实实地进步了!
作者联通方式: qq号491197453。
——2012年3月26日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
扁担独轮车 摩托车
文:厚德载物 编:一缕清风
=400) window.open('showpic.html?url=http://upload.ourgame.com/bbs/upfile/20 ... 5ulpq8.gif');" border=0 src="http://upload.ourgame.com/bbs/upfile/20 ... 5ulpq8.gif" onload="if(this.width>'780')this.width='780';">
50出头的内弟刚会走路的小孙子有个特别的爱好,喜欢爷爷抱着她骑摩托车兜风。每当她不高兴的时候,只要爷爷抱她上了摩托车马上就会破涕为笑。
那辆摩托车是一辆前三轮带拖斗的农用车。买下不久。售价4800多元,国家农机补贴1000来元,自己实际掏3000多元。这种车子在农村非常实用。在一般道路上可以载重一顿左右。往田间送肥料、拉稻谷、运工具等十分方便。就近走亲戚,上街采购物品都可以用。
“村子里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农户都有类似的车子。有了这种车子,农民们不仅方便多了,而且解决劳动强度轻多了,效率也提高了。比过去用扁担挑、独轮车推,不知道要强到哪里去了!”内弟十分高兴地介绍说。
说起扁担和独轮车,不由得我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的艰难往事。
七月底八月初,夏粮刚刚上场。生产队一面忙着秋收秋种,一面要送公粮。那时候,粮食实行统购统销,上交公粮是硬指标,必须限时按量完成。公社派出的工作队员每天都要到队里检查督促公粮上交的进度。生产队长也没有办法,就把运送公粮的任务按照口粮的比例分解到每户社员的头上。不管用什么办法必须把公粮送到。否则就扣工分。
社员能有什么办法!?就靠体力、扁担和独轮车。
那时候,我家的人口比较多,分到送公粮的任务也就比较重,但劳力却不多。父亲身体不太好,干不了重体力活。弟妹们都还小,于是,刚刚走出学校门的我便成了送公粮的主力。
公粮送达的地点在一个火车站附近,离我们家有4公里远。连接两点之间的道路就是弯弯曲曲的田埂。中间还有一条河。河面比较宽,河上是用四组,每组三根小园木搭成的便桥,走在上面晃悠悠的。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河里去。
每天,天刚亮,送粮的队伍就出发了。三伏天,太热,我们要在太阳出来之前将第一担粮送到粮库。我不敢挑得太多,每趟只挑50公斤。即便如此,当第一担粮食挑到目的地的时候,我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湿得可以拧出水了。这都不要紧。要紧的是希望交粮排队的不要太长,收粮的工作人员不要刁难,让我们可以在粮库下班之前多跑两趟。就这样,每天两趟或三趟跑下来,晚上躺到床上的时候,真是累得动都不想动了。
就是这样,还是很难按时完成任务。于是就去借独轮车推。用独轮车推,每跑一趟相当于用扁担挑跑二趟半的样子。效率是高多了,但人却更累了,危险性也大。在那不足一米宽的田间小路上推车,路面不平,还要上山下坡,稍不小心就有翻车的危险!尤其是推车过小河那座便桥的时候,弄不好就会连人带车一起翻到河里去。我不敢冒险,只好请有推车经验和能力的高手代劳。
其实,当时的运输难题远不只送粮问题。修水利搬运泥土沙石,往田间运送肥料、拉回农产品,到山上和集镇运输竹木等农副产品,砍柴烧等等,没有那一样农活离得开扁担!那时候,我常常想,如果有一辆机动车,有一条好路该有多好!同伴们也都希望早日告别扁担、独轮车。
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大到远处采购、搬运物质,小到农民到地里干活,拉回农产品,包括上山砍柴,都实现了车辆、机械化。农民家庭拥有机械运输能力的农户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尤其是国家对农机实行购买补贴之后的近几年。农用车、农用摩托车销售、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农村的道路条件也改善了。水泥路面基本上通到每户人家的门口。过去那种用扁担挑着沉重的担子,累得满头大汗的场景已经很难见到了。
我们的国家真是扎扎实实地进步了!
作者联通方式: qq号491197453。
——2012年3月26日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