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中秋月韵(巫资华)
RE:古风*中秋月韵(巫资华)
这首古风晾在这里好几天了,资华也等同我问起怎么看出是古风。我当时大致回答了问题,但资华并会完全领会。我的事情又太多,今人因为喜欢律绝等近体诗多有忽略古风的倾向。其实要说近体诗根本绕不开古风,时间顺序上也是古风在前,律绝(包括排律,歌行等)在后。从学习写作古风来说,更是必须懂得一些基础知识,以免连自己都分不清究竟是在写什么题材的诗作的笑话。下面根据我个人的学习体会,综合千人创作古风的经验,结合资华这首古风来谈谈我的个人认定。仅是个人浅见,如有谬误,请方家指教斧正,在次谢谢!
首先,字句上不同于近体诗,古风句数没有定数(排律句数也没定数,但总是偶数,古风句数可以是奇数,当然句数以偶数多见)。近体诗无论五言或七言,每句的字数相等。古风有每句字数相等的齐言体(常见的是五言和七言,分别称为五古和七古),还有字数不相等的杂言体(习惯上把杂言体归入七古范围)。其次,平仄格律不同。一般古风多不用律句(入律的古风,一般也不会全是律句和准律句)。近体诗忌三平三仄脚,收尾“平仄平”“仄平仄”属于拗体变格。而古风则以三平三仄“平仄平”“仄平仄”脚为正格数字,一般须平仄交互;古风则常常出现叠平叠仄现象。近体诗无韵的句末字总与入韵句的平仄声相反,而古风却不一定。无韵句末字可以与韵脚声调不相同,也可以相同。其三,近体诗讲究黏和对,古风却不但不讲究,反而有意识地失黏失对。大量事实证明,古体诗的平仄是不必细定格律的,只要拗出自然就可以。其四,对仗要求不同。古风对仗上没有明确规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使用。近体诗对仗要求工整,禁用同字相对。而古风对仗只求意义、语法句式相对,不讲平仄,不避同字,甚至有意求拙。其五,用韵标准不同。近体诗一般用平声韵,一韵到底,而古风既用平声韵也用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篇中转韵。近体诗一般只首句可用邻韵,而古风邻韵通押的现象较常见。一般来说,上去声韵很少通押,古代诗人是尽可能用本韵的,必要时才与邻韵通押。近体诗是隔句韵,首句用韵或不用韵。古风用韵情况不一。有七古通篇一韵、句句押韵的,叫柏梁体;有每几句换韵、句句押韵的;还有隔两句或三句押韵的。总的来说还是以隔句韵为最常见。资华这首《中秋月韵》的古风明显带有他五绝句法和风格痕迹。他对我说,他很少写古风,而且确实分不清楚古风和律绝近体诗的区别。我要他找资料参考他却怎么也找不着。因此他写出的古风,我在这里肯定是律绝的句法,绝句和几近排律的章法。因此,古拙自由的正体古风意蕴荡然无存。这一点从格律和用韵,从摄取意象所表达的意境也都能看出,他是用平水韵七阳韵字一韵到底的。同时,叙事风格和叙事线索也是不甚分明的。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我想,我的这些看法,资华是会认真读进去并吸收他认为是正确的部分,有了相当深厚的近体诗基础,学习写作古风并达到一定高度的水平,应该是指日可待的。谨与商酌。
首先,字句上不同于近体诗,古风句数没有定数(排律句数也没定数,但总是偶数,古风句数可以是奇数,当然句数以偶数多见)。近体诗无论五言或七言,每句的字数相等。古风有每句字数相等的齐言体(常见的是五言和七言,分别称为五古和七古),还有字数不相等的杂言体(习惯上把杂言体归入七古范围)。其次,平仄格律不同。一般古风多不用律句(入律的古风,一般也不会全是律句和准律句)。近体诗忌三平三仄脚,收尾“平仄平”“仄平仄”属于拗体变格。而古风则以三平三仄“平仄平”“仄平仄”脚为正格数字,一般须平仄交互;古风则常常出现叠平叠仄现象。近体诗无韵的句末字总与入韵句的平仄声相反,而古风却不一定。无韵句末字可以与韵脚声调不相同,也可以相同。其三,近体诗讲究黏和对,古风却不但不讲究,反而有意识地失黏失对。大量事实证明,古体诗的平仄是不必细定格律的,只要拗出自然就可以。其四,对仗要求不同。古风对仗上没有明确规定,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使用。近体诗对仗要求工整,禁用同字相对。而古风对仗只求意义、语法句式相对,不讲平仄,不避同字,甚至有意求拙。其五,用韵标准不同。近体诗一般用平声韵,一韵到底,而古风既用平声韵也用仄声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篇中转韵。近体诗一般只首句可用邻韵,而古风邻韵通押的现象较常见。一般来说,上去声韵很少通押,古代诗人是尽可能用本韵的,必要时才与邻韵通押。近体诗是隔句韵,首句用韵或不用韵。古风用韵情况不一。有七古通篇一韵、句句押韵的,叫柏梁体;有每几句换韵、句句押韵的;还有隔两句或三句押韵的。总的来说还是以隔句韵为最常见。资华这首《中秋月韵》的古风明显带有他五绝句法和风格痕迹。他对我说,他很少写古风,而且确实分不清楚古风和律绝近体诗的区别。我要他找资料参考他却怎么也找不着。因此他写出的古风,我在这里肯定是律绝的句法,绝句和几近排律的章法。因此,古拙自由的正体古风意蕴荡然无存。这一点从格律和用韵,从摄取意象所表达的意境也都能看出,他是用平水韵七阳韵字一韵到底的。同时,叙事风格和叙事线索也是不甚分明的。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过程,我想,我的这些看法,资华是会认真读进去并吸收他认为是正确的部分,有了相当深厚的近体诗基础,学习写作古风并达到一定高度的水平,应该是指日可待的。谨与商酌。
RE:古风*中秋月韵(巫资华)
谢谢先生赐教!也诚邀各位方家就古风的一些基础诗论各抒已见,借以学习和交流!先谢过了!
RE:古风*中秋月韵(巫资华)
至于先生所说此篇中的“叙事线索不甚分明”,我是不甚认同。因为我是从月出前开始,写到月在中天,再写到月落的,以时间为线索始终贯穿其中。也许先生所指的“叙事线索不甚分明”并不是我现在理解的这个意思,也请先生明示,后学自当学习。再次感谢先生!
古风*中秋月韵(巫资华)
古风 中秋月韵
文/巫资华 编/叶的奉献
澄宇星灿烂,水天泛苍茫;
嫦娥羞出阁,云纱半掩妆。
珊珊萤火虫,悠悠放光芒;
髫逐灯笼喜,稚语童谣长。
才闻爆竹响,又见焰火光;
佳肴催美酒,十里诱人香。
客至煮新茶,悠然泡芬芳;
丰年说好景,玉轮炫煌煌。
何当抒此意,莲蓉合蛋黄;
举杯同邀饮,玉兔斟琼浆。
桂前醉吴刚,鼓瑟声声扬;
夫复有何求,中华民富康。
夜来欢声隐,东篱写新章;
吟罢归行月,清辉照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