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南出书文章(散文)审核:小荷
RE:沙南出书文章(散文)审核:小荷
“懂得勾通”是“懂得沟通”,对东北的“平价”是“评价”,“名星的风采”是“明星”,“不至”是一种荣幸是“不啻”。哎呀,您再仔细看看还有没有错别字吧。
RE:沙南出书文章(散文)审核:小荷
拜读沙南的散文,亦是那么有声有色,仿佛身临其境与你一起参加宋丹丹签名售书的盛大场景,仿佛与你一起来到你的家乡,感谢沙南对《听荷》的支持!
RE:沙南出书文章(散文)审核:小荷
仔细读了沙南的两篇散文没发现什么大问题,排版格式有点不是很好,另外西风班门弄斧说一下,譬如:“可现场却早已人满为患了”“特别是被故乡人的那种勇于攀登、勇于奋进、勇于实践的品格,所激励、所信赖、所敬仰。”这些句子是否在修改一下使之更好一点。
个别标点也请沙南在仔细看一下。
个别标点也请沙南在仔细看一下。
-
- 帖子: 317
- 注册时间: 周六 2月 14, 2009 6:36 pm
沙南出书文章(散文)审核:小荷
第一篇 走近笑星宋丹丹
当记者问宋丹丹:“你认为自己幸福吗?”
宋丹丹说:“我给自己打99分。人活到这个年龄比较想得开,心态平和,生活就会出现不一般的感觉。我惟一缺憾的地方就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太少,但是只要懂得沟通同样可以获的你想要的东西。”
——题记
宋丹丹出书了。
书名是《月子》吗?
不是!
——新书的名字叫《幸福深处》。
当我在第一时间里,听到了宋丹丹要来沈阳签名售书的消息时,我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了。
对于新书《幸福深处》的宣传,宋丹丹只选了两个城市——北京和沈阳。对于沈阳,宋丹丹说,与赵本山合作多年,东北几乎成了她最亲的地方,尤其是东北人的幽默和热情是无法抗拒的,她喜欢来这里,这里有家的感觉。
宋丹丹对东北的评价,那是相当的高呀。
为了得到宋丹丹的签名,2007年4月17日一大早,我就提前购买了她的新书《幸福深处》——并有幸成为了沈阳市热心读者代表,并在第一时间里,领到了一张与宋丹丹签售交流会的入场劵。有了这张入场劵,我就可以和宋丹丹近距离地接触、交谈、领略名星的风采了。
从媒体上我早就了解到:宋丹丹做人很低调,她极少在公开场合上露面。她不愿意太多的张扬自己,她觉得那样的生活会很累的。可作为一名知名的笑星,想保持寂寞,那也是不可能的。她的到来,自然在沈阳引起了轰动。刮起了一股醉人的春风。
书店里播放着宋丹丹的小品。为了满足市民的需要,书店特意从北京购了一批宋丹丹小品的光碟。她那幽默的语言、逼真的演技,总是让人看了忍不住开怀大笑。
宋丹丹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小品王之一。她表演的小品经典、幽默、风趣、真实。没有一点做作的痕迹。她演的小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欢乐。她的到来,对喜欢她的广大沈阳市民来说,不至是一种荣幸,更是一种分享快乐、传递快乐的体检。
为了加深对宋丹丹的了解,我赶在了她没来签售之前,就把《幸福深处》粗略地读了一遍。
读了她的《幸福深处》,我知道了一个笑星的诞生,她带有一定的天性。宋丹丹在小学六年级时就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了,她还是个模仿秀,她模仿老太太最像。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有同学问:宋丹丹去吗?宋丹丹不去,我们就不去,去了也没意思。宋丹丹小时候长了一头的黄毛,每天一放学,她家的院子里就围了一群调皮的小男孩,他们扯着嗓子喊:
“黄毛丫头去赶集,
买个萝卜当鸭梨,
咬一口死辣的,
叫你黄毛丫头专检大的!”
听到男孩儿们的起哄声,宋丹丹撒丫子就跑进了屋里躲了起来。这就是童年的宋丹丹。
走进青春期的宋丹丹,既有厌学的情绪,也有美好的憧憬。20岁的她,在好友张旗的怂恿下,她瞒着父母报考了北京人艺。报名那天,她只有5毛钱,是张旗替她垫了2元钱,她才交了报名费的。宋丹丹书中写道:张旗帮我垫的那两块钱我至今欠着。利滚利情生情,我是怎么也还不上了。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举动,使她走上了艺术的殿堂,改变了她的人生。
她第一次上春晚演的是小品《懒汉相亲》。排练了几天,她觉得那个角色不够高雅,便找到导演说不想上了。可后来那个小品却成就了她一个笑的事业。至今人们一想起那句:“俺叫魏淑芬,女,29岁,至今未婚”时,都会忍不住发笑。接着她和黄宏演了小品《超生游击队》、《手拉手》、《小保母与小木匠》《秧歌情》《回家》和赵本山演了《昨天,今天,明天》、《说事》、《策划》等。她演的小品,几乎个个都是经典。每个小品的经典台词都成了社会上的流行语。
走进了《幸福深处》,我了解到了宋丹丹的成长过程。《幸福深处》是宋丹丹真情的自述、内心的独白。书中她不但写了自己的童年、青年、工作、家人、朋友,还详实地述说了她的感情生活。包括她的初恋,她鲜为人知的第一次离婚和与英达生活的幸福岁月。她的《幸福深处》,少了名人的伪装与修饰;少了女人的嫉妒与怨恨。《幸福深处》是宋丹丹对人生感悟的展露,是对走进幸福深处的人的一种褒奖。她那诚恳、豁达、聪明、善良的性格,铸定了她一定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的。
我企盼着那个时刻的到来。我等待着那份永恒的感动。那几天,时间对我来说似乎过的太慢了。我生怕那天会有什么事,把这次机会错过了。我悬着的那颗心始终放不下来。
我终于盼到了那一天——2007年4月21日。上午,我早早的就关了手机。中午十二点我就去了北方图书城,坐在了前排的五号坐位上,又再一次地焦急的等待起来。
尽管离宋丹丹签售时间还有一个小时零四十分钟,可现场却早已人满为患了。等着宋丹丹签名的读者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时间一秒一秒地走着……人们期待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那个只有一米多宽的入口处了。我知道:那个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的人,就要出现了。我敢说,每一个现场的人都在心里琢磨着:宋丹丹穿什么样的衣服呢?宋丹丹生活中也那么幽默吗?见到宋丹丹该说些什么呢?能不能和宋丹丹合个影呢?……
时间终于到了。当宋丹丹被一群记者拥促着走进现场的时候。掌声响起来了,人们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齐声喊出了:“宋丹丹!你太有才啦!”
身穿青衣青裤,头戴一顶格子帽的宋丹丹,笑着向大家招手致意。她那瘦瘦的身材,白净的脸庞,简直和电视剧中的她,判若两人。她笑着对广大的热心读者说:
“谢谢!谢谢!谢谢大家这么赏识我,谢谢大家买我的书……”
她第一个在“反盗版——沈阳晚报万人签名大行动”的条幅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接着,一个酷似于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夏雨的小男孩,手捧一束鲜花,跑向了宋丹丹。宋丹丹接过了鲜花,并和小男孩抱在了一起。这时早已等候多时的民间专业婚礼主持人王荣纯老先生把一首藏头甩尾诗献给了宋丹丹。诗是这样写的:
“宋氏家族一闺秀,
丹心赤胆壮志酬,
丹桂飘香花似锦,
幸福深处信天游。”
宋丹丹谢过了王老先生,便坐下来,为等候多时的读者签起名来。在签名的过程中,还不时地有人给她送礼物。宋丹丹也尽可能的满足大家的要求,忙中抽闲地和读者交流着。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宋丹丹大约签了2400多本书。
签名售书结束了,她和读者代表坐在了一起。和大家照了一张合影。我很有幸,紧挨着宋丹丹。
宋丹丹回北京了。可她幽默的谈吐、和蔼的面容、低调的为人、大度的心胸却给沈阳的广大读者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愿宋丹丹在幸福深处,幸福永远。
愿宋丹丹在幸福深处,欢乐永存。
第二篇 幸福故乡行
故乡是我一生的牵挂;故乡是我永远的向往。
那山的伟岸;那水的清秀;那人的真诚;那情的浓厚;那市井的繁华;那小城的幽静……无不勾起我怀乡恋旧的心情。
那朝思暮想的锦山小镇哟!你曾多少次走进我的梦萦?
——题记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会种下故乡的情怀。使你常常迷恋在对故乡的眷恋中,咀嚼那份幸福与思念。
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都会刻录着故乡的记忆。使你常常在回放的演义里,寻找那份过往的感动与甜蜜。
故乡小镇——锦山。总有我忘不掉的种种理由。总有我难于割舍的种种情结。
我深深地崇爱着她、关注着她、希望着她、寄托着她。因为——她是我永远的家园……
我深深地眷恋着她、痴情着她、赞美着她、向往着她。因为——她是我永远的骄傲……
每次回去,一走进故乡,我就会收获幸福、品尝感动。
每次回去,一走进故乡,我就会感慨万千、充满激情。
如今的故乡,已具备了大都市的雏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你看:河南河北三个十字大街,把锦山小镇城区的框架勾画的十分得体。每条大街的两边,楼堂馆所、商家店铺比比皆是。更显得小镇政通人和的一派繁荣景象。横跨在锡伯河上的三座大桥和一座小桥,把锦山小镇河南河北变成了畅通无阻的坦途。特别是那座小桥,具人文景观于一体,更独具魅力,独具风格。桥上的凉厅具有清朝的特色,古色古香。桥上靠栏杆两侧,都有坐椅,可供行人小坐歇息。桥下是一汪秀水,垂柳倒映,游艇荡漾,坐在桥上,或与妻儿老小叙旧、或与亲朋好友调侃、或独自一人拿上一把小扇,扇着凉风,悠闲地欣赏着这水、这桥、还有远山的风光,难道你不觉得生活在这个小镇里,是一种幸福吗?
说起小镇的发展和变化来,说起小镇的山水秀色来,每每叫我甜在心头、充满无限的幸福感。
记得今年五月,我曾回了一次小镇,到的那天晚上,我一个人沿着水上公园的大堤,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仔细地寻找那当年记忆中的痕迹。令我失望的是:往昔的记忆早已不存在了。可令我高兴的是:映入眼帘的全是新意。脚下踩着的全是水泥硬面,大坝护坡的背面全是草坪,草坪上还栽种着各种可观赏的树木。我沿着大坝走着,不知不觉的,我已来到了市民广场。也就是当年的“小中南海”。这里是鲜花簇拥、绿草成片,小桥流水,灯火辉煌。如织的游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谈心、或说笑。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我站在广场的边缘上,用贪婪的目光,欣赏着这小镇斑斓的夜色,心里涌起了一股眷恋的思绪……
我驻足、品读、回味、观赏。
我追惜、抚今、感怀、畅想。
思绪一下子把我拉到了八十年代初期:那年我从小牛群粮站,抽调到人口普查办,成了一名人口普查员。晚上就临时寄宿在粮食局的集体宿舍里。那时小镇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栋楼房:在我的记忆中,只记得粮食局、水利局和小电影院(现在的旗幼儿园处)是楼房。其余的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的地方都是普通的起脊房子。晚上,既没有电视可看,也没有音乐可听。偶尔听听别人的录音机、看上一场电影就觉得够奢侈的了。晚上的大部分时间就是闲聊。于是,大我几岁的冯瑞山,就对我们几个小青年说:在屋里憋着多难受呀!走!我领着你们到“小中南海”串胡同去。
我们走出了粮食局的大门。我们在冯瑞山的带领下,过了大桥,向“小中南海”走去。说是“小中南海”,其实那里就是一片普通的民房。只不过是一栋一栋的,比老百姓的民房整齐些罢了。因为在那里居住的都是旗里党政的领导们,所以,老百姓就把那里当成了“圣地”,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小中南海。
那时,那里虽然安了几盏路灯,可天黑不久就关闭了。我们只能凭借着一户户窗口的灯光,一个胡同、一个胡同地串。冯瑞山边串边对我们指点着:哪儿是旗委、旗政府的家属院儿;哪是邮电局的家属院儿……我们都认真地听着。
夜很静。只有我们的说话声和走路的脚步声,在夜的深处交替地响着、响着……
那时我初来乍到,对锦山小镇一点都不熟悉。再加上天黑,不一会儿我就辨不清方向了……
待我们回来时,大街上早已是冷冷清清的了……那时的锦山小镇大白天人都不多,更何况是晚上了呢!
这就是存储在我脑海深处的有关锦山小镇往昔的零星的记忆。回想起来,那时的锦山小镇确实有些寒酸。一个十字大街,算是小城的全部家当了。一条窄窄的马路算是小城可骄傲的资本了。
可现在呢!外有环路,还通了公交;内有三横五纵的大街相贯通。街连街,路连路。组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看到了眼前的一切变化。我突然想起了毛泽东“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诗句来。刹那间,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我心说:故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看那一栋栋新盖起来的居民小区;看那工业园区里一家家的工厂;无不展现着小镇的风采;无不述说着小镇的繁荣……
我知道:如今的小镇,已注入了和谐的春风。
我知道:如今的小镇,已焕发了青春的魅力。
此次故乡之行。虽然只是短短的三天。可我却感受到了故乡的温馨、体验到了故乡的魅力。特别是被故乡人的那种不亢不卑、不屈不挠、不骄不躁的精神,所感动、所倾倒、所折服;特别是被故乡人的那种勇于攀登、勇于奋进、勇于实践的品格,所激励、所信赖、所敬仰。
走在故乡里,我幸福着、快乐着。
走在故乡里,我祝福着、企盼着。
故乡!你永远是我真切的思念。
故乡!你永远是我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