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西藏电视台之十-二----暂停以后(比烟花寂寞)审核: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比烟花寂寞
帖子: 707
注册时间: 周六 4月 18, 2009 7:06 pm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十-二----暂停以后(比烟花寂寞)审核:

帖子 比烟花寂寞 »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十二

—— 暂停以后

作者:比烟花寂寞


 
全套的黑白电视设备运抵拉萨,参加电视台筹备工作的人员,已经有十多位同志,我们具备试播电视的条件。可是,西藏自治区领导同志,对西藏什么时候办电视,出现了不同意见。当时拉萨电力不足,时常停电。持不同意见的同志说:“难道点着洋蜡,看电视吗?”
时西藏缺煤,主要靠有限的水力发电,电力确实严重不足。我所在的广播局由于广播不能停播,供电必保还好一点。其它单位和居民区夜里时常停电。冬季取暖由于没有暖气,也多靠电炉,冬季缺电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自治区领导只好决定暂停电视。虽然在行动上我无条件地执行领导决定,可是心里的感受----好不容易运来的电视设备闲置不用的那股滋味是可想而知的,那真不是用语言可以得描述出来的。不过,我仍然相信电视迟早会在西藏兴办起来,就看能否寻求到有效的办法。
我在西藏电台602发射台找到了一个大型车库,存放电视车。主持广播局工作的副局长牛锦华同志还特意嘱咐我,一定要把这套珍贵的电视设备保存好。他还与我一起专程去602发射台,查看了保存电视设备的情况。
  参加电视筹备的十多名工作人员,被暂时分配到电台各个部门工作。也准备让我去电台编辑部。我借口有些331工程的未了事项,暂留原办公室办公,以利于我寻求办电视的机会。
我们仅有一项还工作在继续进行,就是为北京电视台继续提供报道西藏的电视新闻片。这项工作主要由两位摄影记者明玛才仁和陈珺同志完成,我同他俩一起商定拍摄计划,并趁此机会与摄影记者们一起到各地了解西藏风情,这是到新开辟工作地区所必须作的。
我在山南看到了西藏的第一所房屋、看到学大寨的先进县的农业生产确实好于一般地区、看到农民艰辛地整修良田,到农民家里品尝酥油茶、奶茶、糌粑。在雅鲁藏布江边的一个村庄里,我品尝到最的道的糌粑。那是用羊皮口袋柔出来的糌粑。
羊皮口袋是褐色的,与我同行的明玛才仁向我解释道:“你别看羊皮口袋的颜色,用它柔出来的糌粑是最干净的,你放心地吃吧!”我仔细一看口袋里面除了能吃的青稞面和酥油之外,没有其它任何东西进入那个口袋,新做好的糌粑从羊皮口袋中挤出一个比大姆指粗一点比中指长一点的糌粑棒棒,当即进口吃掉,所以是非常卫生的,我接过来藏胞为我柔好的糌粑,吃起来确实醇香,它比在碗里和出来的糌粑好吃。因为它不经过人用手来柔糌粑,没有别的味道。事后我仔细一想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各种面食以及西洋人的面包,除个别例外一般都必须经过手来柔面,还真的找不出来更多的不用手柔作的面食。而藏族的羊皮口袋柔出的糌粑确实是世间少有的不用手来接触面粉的食品,它自然是世间最干净最卫生的食品之一。为此对藏族胞的过人智慧,我不由得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我一边点头称赞,一边向藏胞索要两个新柔出糌粑。羊皮口袋柔糌粑还有一个特点,它是随吃随柔的,吃多少柔多少。不像我们蒸很多馒头,烙好多饼,作很多面包,总吃剩的。我还想到这种作糌粑的方式,特别适合藏族游牧生活,磁碗带在身边容易打碎,而羊皮口袋又便于携带,又没有打碎碗的问题,真是绝妙因地制宜的选择!从这一点我联想到每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繁衍生存,都是有它独特的文化,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在西藏山南第一次看到大自然为群山划出的一条一望无边雪线,那是在半山腰里如同刀切的一样,雪线上面是白白的雪山,雪线下面却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不管你看到多么远的山峦,雪线都是绝对笔直的、绝对等高的。这一内地绝对看不到的神奇的景色让我赞叹不已。而坐在我身旁开车的摄影记者陈珺却不以为然,他原是十三岁随十八军走进西藏的老战士,对此司空见惯。
说着说着我们的汽车盘旋而上,眼前一座好似利剑的山峰直插云霄。不一会儿我们进入了雪线以上,山披白雪,路盖白雪,山下遍地白雪,天空白雪飘飘,上下左右全是白雪。这时我想起上小学时作文里的曾用来形容雪景的一句话“进入银白色的世界。”用这句话形容当前的景色是再冾当不过了。我在兴奋之余,忽然吃惊地发现,几乎分不清哪里是山路,哪里是悬崖了!我们的车自然缓缓而行,还不得不停下车来探路……这天我们很晚很晚才下得山来。
比这更为惊险的路要算从拉萨到尼木县的山路,窄窄的山路只能通过一辆汽车,左边是万丈深渊,雅鲁藏布江在山下流淌,右边是悬崖峭壁,对面来车只有到特定的会车地点错车。据说有一位尼木县委书记,自己开车就从这条路上掉到雅鲁藏布江的,一车四人牺牲了三位,只有他自己幸存了下来。为此自治区党委规定县级以上干部不许开车。“文革”前夕学会开车的我,原想到西藏拿到驾照的愿望也就此破灭了。
一天陈珺约我去早已向往的尼木县,我兴致勃勃地随他出发,我终于体验到这段最难走的山路。一路上险情险段不少,陈珺开车特别小心,我们走得很慢,路途不算很远,来回竟用了一天的时间。
不料晚上回到家里,侯冶同志把我叫到他的住处,严厉地批评我:“你怎么不打招呼,擅自去尼木那样危险的地方!西藏不同内地,有些地方是不能随便去的。”
从此我外出的活动有所收敛,其实在西藏广播局足不出户就有很多值得记述的见闻。西藏广播局座落在布达拉宫的西侧,大门南面就是前面提到选定电视塔址的药王山。广播局主楼是建台时新建的大楼,电台的编辑部办公室、大小播音室、控制室机房、磁带库、资料室等等布局合理,设备齐全。这里没有一些内地电台利用旧房改造所带来的诸多不便。
从办公室到宿舍区要经过一大片密茂的树林,这是内地电台少有的。宿舍房屋虽然是土坯的,但窗前有一眼望不到边的树林。我走进屋子回头向窗外望去,马上有一种住进别墅的感觉。树林放氧,为人们补充高原奇缺的氧气。可惜的是这可贵的氧吧,后来没有保存下来,我2005年回拉萨时再没有看到它。
宿舍区的后面有大片菜地,由全局各个部门种植,菜地收获是食堂蔬菜的主要来源之一。除供给食堂之外,也分给职工一部分。干部拭弄菜地、挑粪、浇水、劳动慰然成风。
这里挑粪不同内地大田,多是干粪,这里是从男女厕所掏出来的连尿带粪的粪汤,一挑粪比一挑水重多了,厕所到菜地大约几十米远,有的地块更远,挑两筒粪的确相当吃力。再加上高原缺氧,体力消耗非常大。我在广播局职工中是年岁较大的,但我不甘示弱,虽然走得慢一些,也照样挑粪。
机关厨房也很有特色,这里作饭不用煤火,以烧从原始森林拉来木材为主,与东北的林区差不多,厨房旁边堆集着一堆堆木头柈子。厨房里的菜蹲也是从原始森林拉来的一米多高,直径一米左右的圆木,它醒目地矗立在厨房地当中,真的不知道它使用寿命的尽头,将在何年何月!
机关食堂提供主食,蔬菜品种缺乏,菜比较单调,当时主要吃莲花白,就是大头菜,上顿下顿莲花白,人们都吃腻了。这是因为莲花白个大产量很高的缘故,据说一头小毛驴只能驼两个大莲花白!所以大家多自己在家里做些可口的饭菜。但是西藏气压低,必须用高压锅才能作熟。米饭、面条、煮饺子、炖菜都离不开高压锅。据说初使高压锅时出过不少笑话,有人没有将高压锅的气放净就开锅盖,结果煮熟的一锅面条都飞到顶棚上,有的还烫伤了人。我们才到西藏时邻居都特意嘱咐我们:“把气放净再开高压锅盖。”我们用凉水将高压锅降温,再开锅盖就安全了。
西藏仍然沿袭着供给制革命大家庭的生活习惯,有饭大家吃,谁家做什么好吃的,都要招呼左邻右舍来品尝,有的听到谁家有好饭食,也拿着碗筷不请自来。我家滨洁作一手好饭菜,自然成为大家聚餐的场所。西藏生活确实比内地艰苦,不过大家随时在一起聚餐,有说有笑,自寻其乐。这是内地早已失去多年的可贵情结,在西藏再次找回那不复存在的革命大家庭的温暖,确是此生一大快事。这种同吃同住同劳动结下的情谊,几十年后,依然历历在目。今年七位电台援藏战友相聚三亚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无尽的回味、有没完没了的话儿说个没完……
才到西藏时,我惊奇的发现大家的自行车都不锁,夜间也不推进屋子里,洗的衣服凉在外面,夜里也不收回来,甚至比较贵重的衣服也放在外面。而我家还沿袭内地的习惯,晚上把凉在外面的衣服收进屋里。邻居老李笑着对我们说:“用不着的,这里不会丢东西的。”后来才得知当时的拉萨没有小偷,是全国少有的夜不闭户的好地方。
当年拉萨各个单位主要的娱乐活动是看电影,可是拉萨没有几个电视院,很多单位都有电影放映机和专职的放映员,隔三差五就放一场电影,与电影发行公司有供片关系,跑片成为青年干部的一个主要义务劳动项目。很多单位没有礼堂,大家都在庭院里坐着小板凳看电影。往往几部电影连续放,一直看到后半夜。这时专职放映员欧嘉宽和义务放映员播音组长丁锋则是最忙碌大忙人,每次他们都忙得满头大汗。
拉萨的雨季,老天爷专给人们找麻烦----在夜间下雨,白天放晴。大家不得不经常蒙着雨衣、打着雨伞坚持冒雨看电影,即或雨下得很大,把人浇得像落汤鸡一样,人们也一动不动地挺着看电影。可见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到什么程度了。即或冬季人们也穿着大衣、绵鞋、戴着绵帽看电影,寒风劲吹银幕起伏,更增加了电影的动感……
此情此景,让我不得不想,早日把电视办起来,至少可以让人们不挨浇挨冻!
西藏见闻丰富多彩,一时半时说也说不完,容我在后面的文章里穿插述说。



http://bbs.duxiu.com/upfile/file/2012/5 ... 1ada69.swf

编辑:飘忽的云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