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何香凝美术馆(何 方)
RE:参观何香凝美术馆(何 方)
看了飘忽的云编辑加的编者按,感觉很不错!说来客观,情在当中,导读可以,引围可议,令人耳目一新。现我已在首页右边的光荣榜上对他做了特别表扬。请各位编辑都来学习他的这种新的编辑方式,以带活文学风网站的人气!文学网站最吸引作者光顾或驻足或发表或跟帖的地方,就是他或她的文章发表后是不是得到了网站编辑的特别审读。而特别审读的结果就是有没有编辑推荐文字出现在文章当中。当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加的,但是优秀的文章,我们最好是在编辑文章完的边框后,再花一点时间认真通读几遍文章,然后站在客观的角度为文章加个编者按,就达到了做网站编辑的最高境界。这也是联络作者感情的最佳途径,我们不要轻意放弃这个机会,于站于你都是一种情意。在此,我们谢谢飘忽的云编辑!你辛苦了!现在你还要复制你的编者按,在下面作为跟帖再跟一下帖,以便作者有个地方好来回复感谢你。好吗?
RE:参观何香凝美术馆(何 方)
何香凝美术馆位于深圳华侨城,建筑面积5,O00平方米。其设计风格体现了何香凝老人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糅合了中国传统和现代建筑的空间造型手法,结合华侨城旅游景点原有的风貌,整体感觉典雅、别致。该馆主展厅上下两层共6个展室,陈列着何香凝书画作品百余件,包括她从本世纪初至临终前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精品;副展厅610平方米,上下两层共4个展室,展线216米。另设有多功能报吉厅、咨询厅、工作室、藏品库、美术教室、艺术商品部、咖啡厅等完善的配套设施。在这里参观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
参观何香凝美术馆(何 方)
编者按:
何香凝美术馆位于深圳华侨城,建筑面积5,O00平方米。其设计风格体现了何香凝老人一生的品格和庄重、实效、适度的原则,糅合了中国传统和现代建筑的空间造型手法,结合华侨城旅游景点原有的风貌,整体感觉典雅、别致。该馆主展厅上下两层共6个展室,陈列着何香凝书画作品百余件,包括她从本世纪初至临终前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精品;副展厅610平方米,上下两层共4个展室,展线216米。另设有多功能报吉厅、咨询厅、工作室、藏品库、美术教室、艺术商品部、咖啡厅等完善的配套设施。在这里参观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
——飘忽的云
参观何香凝美术馆
作者:何 方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2010年2月,应舅舅之约我和弟妹来深圳,第二天我们游世界之窗,出门不远看到了何香凝美术馆,当时多想进馆去参观,但不知啥原因,馆门紧闭。遗憾中我们只好在门前拍照留念。非常高兴的是今年五月十三日我们在这里,得以机会走进了何香凝美术馆参观。
何香凝美术馆典雅庄重很有气势,周围绿树成荫,宽广的广场,与中国民俗文化村西门入口相连接,通过十几个宽大的花岗岩台阶和二十余米长的人行天桥,参观者就到了何香凝美术馆。步入馆内,你就看到整个建筑采用灰、白两色调,典雅、庄重;外观凹进的墙面与凸出的玻璃盒子形成强烈的对比,长长的弧形墙面上开出长方形的洞口,墙后数十株竿青翠竹随风摇曳。主展厅之前是一个四合院式的中庭设计,中庭的南北中轴线与人行天桥和主展厅的中轴线相吻合,使该院成为重要的过度空间。中庭三面采用大面积的木棂窗门,摒弃了繁琐的装饰,在简洁、朴素、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散发出现代感。室内设计充分借用外环境的优美景致,当参观者欣赏二楼的展品后,拾阶而上三楼,楼梯的正前方,通透的大玻璃将民俗村的石林借进来,宛若一幅活的山水画。“天井”中庭,不仅洋溢着东方庭院的逸趣,且使室内、室外互相呼应,从而丰富了参观者的视觉效果。公共大厅等处的屋顶使用了玻璃天棚。在天棚下,游人可见蓝天、白云,通过阳光的照射,建筑映照在地面和墙体上产生的光影,增添了室内空间的趣味性。
何香凝美术馆是1995年5月13日经中央批准在深圳兴建,1997年4月18日建成开馆。何香凝美术馆,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是继中国美术馆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现代博物馆,总书记亲自题写了馆名。何香凝美术馆以收藏、陈列、研究何香凝书画作品为主,亦将关注相关的美术家并对美术史料加以整理、保存,并组织海内外高品位的美术展览与精品典藏,通过对现代美术的学术研究及美术教育的推广等,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中国美术界与海外的文化艺术交流。
我喜欢何香凝先生大约是在读初中时的历史课上,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很兴奋,其一何香凝与我的名字一字之差,其二我也爱好美术。从那时起,我就关注有关何香凝的文章。
何香凝出生于1878年6月27日,原名瑞谏,又名谏,号双清楼主,她是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何香凝信仰民主主义,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妇女革命的领袖。何香凝是国民党领袖廖仲恺的妻子,无产阶级革命家廖承志的母亲。
我很佩服何香凝刚毅有主见的性格,她小的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都要缠足。母亲给她缠上,她等母亲转背就剪开。不惧打骂,坚决反抗。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放任她长成一双天足。何香凝不同一般富家千金,整日热衷打牌穿戴,她爱读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里,他不能进私塾读书。于是天天软磨硬求父亲,终于进“女馆”读了几个月书。后来,她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就这样,她认识了不少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何香凝与廖仲恺的婚姻可以说是天足结缘 志同道合。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无巧不成书,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过媒妁之言订婚,然后迎娶, 1897年他们在广州结婚。
今天在美术馆里我欣赏了何香凝的画作《松》、《梅》、《狮》、《虎》及山川……她的绘画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同时,在副展厅还欣赏了现代艺术家们的优秀作品。 参观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何香凝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后,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9月她与廖一起结识并多次拜访孙中山,决心献身民主革命,并受孙中山之托积极在留学生中进行活动。1908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她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数年,她在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及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同时承担收发孙函件等后勤工作,并为孙领导的起义设计绘制过军旗等图案。其在东京寓所成为孙及同盟会骨干会员经常聚会的地方。黄花岗起义前夕他们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她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1924年8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后,积极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孙在北京病危时入京侍疾,是孙中山临终遗嘱的签证人之一。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去世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维护三大政策,努力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中央执行委员。后代理妇女部长职,积极支持北伐战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她与宋庆龄、毛泽东等通电讨伐蒋介石。1929年愤然与蒋介石决绝,后出国旅居欧洲。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期间曾变卖书画为十九路军抗战募集物品,并同宋庆龄一起筹划救济工作,创办了伤病医院。1937年她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她致力于爱国民主运动,反对蒋的独裁与内战政策。1946年她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的筹备工作。1948年1月她与李济深等在香港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何香凝是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的。
参观中,我眼及之处,每一面墙,每一幅画,每一帧照片,每一个角落,屋顶以至地面都很美。舒适、典雅的环境,鼓励人们问津艺术、座谈作品、聆听讲座、参与创作。我感觉在美术馆陶冶一下,不失为一种享受!
http://bbs.duxiu.com/upfile/file/2012/6 ... 22d850.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