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不平等,谁都一样。
只有经历了坎坷的路才会更加珍惜以后的幸福。这篇文章好像层次乱了一点,希望作者在修改修改。节选的内容多了一点,杂谈嘛,就应该以评论为主,你觉得呢?个人看法,不知对否,直言相汇,请谅解。
茫茫前路唯等待(幸中伟)
RE:茫茫前路唯等待(幸中伟)
看记录库,你是新来的朋友,欢迎你,也支持你,这是你在文学风里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写的不错,希望你继续努力,等待你更好的佳作。
茫茫前路唯等待(幸中伟)
screen.width-900)this.width=screen.width-400" height=300>
茫茫前路唯等待
——浅读《麦克白》《哈姆雷特》
作者:幸中伟==编辑:细雨
无知,怀疑的等待,描述的等待,这是我的心里历程之路所走过的三个鲜明路标。以后的路或许往回折,或许继续向前,但我现在在等待,等待或许也是一种前进。
莎士比亚,这只狐狸,以他才华横溢的笔横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整片天空,即使高傲如皇室巨龙,也要在它那如真如幻的巨作中匍匐低首,痛哭流泪。
他的创作,尤其是他那感人至深的四大悲剧,营造了一片片沉痛而又不失真实的迷雾,将那个时代笼罩。即使隔着几百年的光景,这一层感人至深的迷雾仍未被驱散。捧书细读,个中滋味,每每让人既叹,又恨;既悲,且喜。 叹那命运的不可捉摸,恨那人性的脆弱,悲那惨痛的结局,喜这丰厚的心灵感悟。这,便是莎翁的悲剧。
可悲剧究竟是什么?悲剧有不可调和的冲突,悲剧也往往伴随着悲惨恸人的结局。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人生又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莎翁的悲剧主人公,代表着我们的理想与愿望。那里寄寓着我们各各不同的期盼,悲恸结局将他们撕裂,我们的世界也随之被撕咬成碎。一片迷雾,却也是一面镜子,镜子内外是迥异的世界,却又无论如何不能让人生出生硬虚假,无理取闹之感。好似,那悲剧的主人公便是我,我便是他,我与他为一,他的悲剧便是我的悲剧。真假变幻,让人迷离,也让人着迷。 《麦克白》与《哈姆雷特》,两部悲剧,用“感天动地”为其正名亦不为过,它们牵扯的何止亿万颗心?
他们就像兄与弟,在悲剧的世界,有着同样的家世背景,也有着类似的际遇。他们又像子与父,哈姆雷特的“怀疑”永远飞扬在这让我着迷的悲剧精神世界的天际,逼迫着麦克白的原欲仰望,赞叹。
他们,一个用怀疑代替盲从,深思熟虑的意义所在才是他的真正关怀;一个用暴虐驱赶犹疑,原欲的芬芳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他的身旁。他们,都曾挣扎,遍尝内心的苦闷、人性的煎熬。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兄弟”二人终要分道扬镳。“怀疑”与“无知盲从”的帷幕落下,思与不思的差异就将彰显,人生的轨道也将迥异。
“To be or not to be , that is a question.”(节选自《哈姆雷特》)问题所在,处于怀疑的过程中,也在漫长的等待途中。问题所在,其实就是这怀疑的过程——怀疑。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阴郁而又光明的日子”(节选自《麦克白》)心中所向,早已潜藏在思绪之中,“光明的日子”将是与阴郁作斗争后的战利品。即使,良知泯灭;即使,恶贯满盈,他,在所不惜。而,或善,或恶,这两个人都牵动着我们的心。他们的身下的影子总在默默地向我们招手,欲闯进我们的世界,誓要向我们讲述各自的辛酸坎坷。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生邓肯,做了国王。本该悬崖勒马的他紧接着又灭杀了邓肯的侍卫,杀害了班柯,虐杀了麦克德夫的妻与子。恐惧和猜疑已经作了原欲的开路先锋,他那心中的恶鬼也在慢慢滋长,残酷的行为早已取代了过往的一切慈善,他已不再是他,他俨然成为了恶魔本身。即便女巫转恶从善,即便麦克白夫人自责身亡,都不能阻止魔鬼从麦克白的影子中诞生。滋养恶鬼的土壤一直存在,无知的黑幕一直笼罩着他,麦克白自己的选择成就了他自己。“从这一刻起,人生已经失去他严肃的意义,一切都不过是儿戏,荣名和美德已经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经喝完,剩下的只是无味的渣滓。”(节选自《麦克白》)可叹的阿Q也就是这个模样吧?堕落的路西法也要比他更易救赎吧?以人察己,以心观心。那心中的恶鬼不也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那心中的恐惧和猜疑不也时常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兴风作浪?那一直潜藏在麦克白心中的光明与黑暗的斗争,道德与不道德的冲突,不也一样令人感叹?莎翁为我们唤醒了“铁屋子”中沉睡的俗人。无知地向原欲屈从,最终走向破灭的麦克白的结局将是我们大多数人人生的终点。前路的诱惑与坎坷,已经一一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这怎能不让自命清高的我们心生愧疚?掩盖罪恶的迷雾终将被一一驱散,一贯的精神价值被蛮横打破,悲剧不仅展现在剧中,也在读者的心中,延续。生命已经结局,选择便算完结,身后的议论已与他无关,也与我们无关。我们的选择,却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潜藏。问题所在,处于怀疑的过程中,也在漫长的等待途中,处在对怀疑的怀疑中。父王身死,他要怀疑,努力地寻找线索;鬼魂告知真相,他也要怀疑,巧用表演得真相;将要手刃仇人之时,他仍要怀疑:“他现在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还要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恩报怨了。……”(节选自《哈姆雷特》)怀疑就是他的性格,怀疑就是他的悲剧,,怀疑早已靛入他的灵魂,他的生命。多了一分理智,也多了一分怯懦。殊不知,怀疑的精神扫清了他人生多少迷雾;殊不知,怀疑的精神又为他增添了多少人生的悲戚。装疯吐狂语,导戏验真情,哈姆雷特用明亮的眼睛向罪恶,愚昧逼视;欲行又止步,一叹三怀思,他甚至也向自我的怀疑,懦弱投枪。他用怀疑的眼泪淹没内心的舞台,却用可怖的字句震裂听众的耳朵,使有罪的人发狂,使无罪的人惊骇,使愚昧无知的人张皇失措,使所有的耳目迷乱它们的功能。
生命的结局埋葬了他向世人发出的仰天狂叹,可那悲戚,那苦痛,那无奈,那彷徨,却贯穿怀疑者的始终,萦绕在读者的耳畔,袅袅回响。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种怀疑的过程;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怀疑的选择。
然而,思与不思有别,乐与不乐无异。无知的并不比怀疑的苦痛,人生反倒给怀疑增添了多少苦水!选择这怀疑的苦痛之路走向完结,才是真正的悲剧,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延着路的前行,慢慢撕裂。
魔鬼在内心的斗争中枭首,哈姆雷特也在怀疑的旅程中一步步走向悲剧的深渊,读者的内心便也在这无尽的斗争,无尽的怀疑,无尽的虚空中一次次震颤,感动,释然,怜惜。
“狐狸多机巧,刺猬仅一招”,香港大学甘阳先生说,“莎士比亚是狐狸型思想家”。相较于刺猬型思想家,狐狸如莎翁体察世间事之复杂微妙,万难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宁可自己思想矛盾,亦不强求圆融一统之理。(节选自甘阳《自由的敌人:真善美统一说》)
是的,两个悲剧,展现两种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无知地盲从,还是痛苦地怀疑?这只狐狸为我们做了描述,也为我们提供了选择。
甘阳先生认为,“真善美的统一说是自由的敌人”。因为多元价值、相对价值的存在,个人的价值体系内部必然会发生价值之间的冲突。这便是笼罩在虚无主义下的生活。无论在莎翁的悲剧,还是现实的场景,遥望古今,我们能举出一个个在虚无主义下困难抉择的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从无知的深渊爬出来,劫后余生的人们,抚摸伤疤,开始痛苦反思,然而往日的精神支柱瓦解,而新的信仰又尚未找到;夹在非理性化,而又非人化的世界里,人失去了本质力量。
这,是我们在虚无主义生活中面临的精神的两难困境!
萨缪尔·贝克特(著有《等待戈多》《呵,美好的日于》等)说“人生就是这样,既难活,又难死。既有希望,又很绝望。而归根到底是绝望的。”可真正令人绝望的是,其实根本不存在绝望。因而他的选择是:“我们还得等待戈多,而且将继续等待下去”。
这等待,就是描述,就是生活,不同于莎翁描述的两种选择中的任何一种。这描述就是对莎翁两种选择的包容与理解,这恰是贝克特的选择,恰是莎翁的选择,也恰是我的选择。
等待戈多,旨在无望中寻找希望,可希望是无影的鬼怪,长翼的恶魔,无综无影。我们惟有等待,以及生活。心灵的安栖之地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天堂,踏上旅途,寄情书海,忙碌于琐碎,我们都在寻找自己心灵的位置。生活,是记录找寻过程的书。即使前路茫茫,永无边际,我们依然用思想,用感情,用阅历书写。生活,也可作“描述”“回忆”的姐妹。揭示遗忘和被遗忘,我们用幽默的笔,借想象的翅膀,谱写生活的乐章,也谱写我们自己。徜徉其中,生活就像一部悲剧,我们感动他人,也感动自己。
风花雪月,凄美动人;锅碗瓢盆,亦为人生一景。鞋匠的针线,裁缝的钉锤,渔夫的笔,画师的网,各人有各人的职司,可又有谁强行规定?
或闭眼,或睁眼,或半睁半闭,却都只是一种选择,也只是一种意见。渺渺长河,前辈留下过令人震颤的足迹。莎翁、贝克特,他们在记录,在回忆,在生活,也在等待。著生活之书,谱心灵乐章,这描述的等待过程,将引导我们进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茫茫前路,唯等待。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