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今昔(厚德载物)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厚德载物
帖子: 134
注册时间: 周五 2月 24, 2012 11:36 pm

照相今昔(厚德载物)

帖子 厚德载物 »

—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5周年而作

文:厚德载物










我第一次照相是1961年。中学毕业的时候,毕业证上必须有自己的照片。老师统一安排在县城唯一的照相馆里给每人同学照了一张小一寸的黑白照片。头像比拇指稍微大一点。大家觉得很稀罕,自己出钱多印了一些,分送给自己要好的同学作为毕业纪念。由此,我还买了个巴掌大小的相册将那些照片保存起来,在每张照片的后面写上当事人的名字。这就让我在五十多年的今天,还能看到当年我们那些同学稚嫩的面孔,并能准确地叫出他(她)们的名字。
不要小看那些小小的照片。那可是我们家里当时唯一的照片。在村子里也是不多的。即便是当时的地主家里,也没有见到过照片。
自己动手照相是十年之后的1971年。我被调到陆军第八十二师政治部的宣传科工作。科里有两台便携式的照相机和全套黑白照片洗印设备。专职负责照相工作的是一位名字叫陈尔忠的老同志,比我大十多岁。人很好,技术也很不错。只是思想有点保守,对于同志们向他学习照相技术的要求总是有点推委的意思。那也难怪,当时的照相器材都比较贵,他怕同志们在学的过程中把设备弄坏了,浪费了,领导找他的麻烦。
仅管如此,因为在一个科里工作,我和他又住在隔壁,只要想学,机会总的是会有的。我就是从他那里多少掌握了一些黑白照相的知识。
第一次自己使用用照相机是在返乡探亲的时候。祖母那时候有六十多岁了。对我提起过她想照个寿相。那时候的老年人开始有了去世后留张照片的意识。老人家一双小脚,到城里去照相很不方便。于是,我就想到了带个相机回去满足老人家的意愿。
我自己买了两个黑白胶卷。把科里那台上海产的120型海鸥牌双镜头翻版黑白照相机带了回去。这种胶卷一次只可以照12张照片。
我就用那台相机和那两个胶卷在家里给祖母和亲人们拍了一些照片。
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独立使用科里的照相机。
说实在的,在照完胶卷之后,对于拍照的结果究竟会是个什么样子,心中连一点数也没有。但在把胶卷带回部队委托陈尔忠同志洗印出来之后还算不错。照片质量谈不上好,但总算有清晰的图像。陈尔忠同志告诉我,照片的主要缺点是,背景和人离得太近。因为黑白照片只有两种颜色,把杂乱的背景和人混杂在一起。照片自然就显得不清晰。当然还其他缺点。好在这些照片总算是园了祖母的愿想,同时也留下了家人当时非常难得的全家福。
因为工作关系,我后来又接触过不少黑白照片,给我的印象,要把那种相照好,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其中的操作依靠人的因素占的份量太大。光圈、速度、光线、色温、构图、显影、定影、放大等诸多因素都要把握好。那个环节都不能出错。一张好的黑白照片除了相机的质量,相机的操作之外,还必须有相当好的暗房洗印技术。做一个好的摄影师,没有十年以上的磨炼,一般是很难达到的。怪不得当时的伟人毛泽东主席必须配有专职的摄影师。
接触彩色照片是1984年。那一年国庆节,中央军委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建国以来最大的阅兵式。我所在部队奉命组建一个步兵方队参加受阅。安排我在那个方队里负责政治思想工作。我考虑到这样的活动对于我们部队和包括我在内的指战员都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在当时人员和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一名专职的摄影员负责照相。把当时组织训练和接受检阅的精彩场面拍下来。
这名摄影员就是后来成为国防大学专职摄影师的扬俊光同志。他当时虽然很年轻,但很动脑筋,工作非常努力。拍了不少好照片,其中有三张还被北京军区的《战友报》采用。
完成受阅工作之后,我们把那些照片收集起来,编了四大本影集,成为老部队非常难得的历史荣誉资料。2003年,当我再次回到老部队去探视的时候。虽然老部队已经在两次精减整编之后由一个军缩编成了一个旅。但我们当年在天安门前受阅时拍回来的彩色照片仍然被放大挂在到荣誉室、操场和礼堂里。成为老部队的继任者教育部队的好材料。
难得的场景加上彩色的照片,让人一见就有一种非常亲切,非常振奋的感觉。
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到彩色照相的。用的是日本产的柯达牌彩色胶卷。记得当时的价格是,买一卷,要24元钱;照完之后送到照相馆里冲洗出来,要120多元。也就是说,使用一个彩色胶卷的开销比我一个月的工资还要多一点。个人根本用不起。
尽管如此,因为照出来的照片同之前的黑白照片相比实在是好看多了。加上那个时段,部队开始使用新式军装,校官们发了呢料的礼服。大家都觉得很新奇。希望照相留念。小扬很不错。尽量满足大家的要求。我的影集里,身着新式军服的彩色照片不少,那就是他照的给。
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之后,因为工作上的需要,单位买过两台胶片照相机。开始一台是国产的,照出来的照片效果确实不太好。在接待上级领导的活动中拍出来的照片一直不满意,于是下决心花了4000多元钱买了一台日本理光牌24毫米的相机。照片质量提高了不少。但还是因为操作上的不专业和设备配套不全,很难拍到很好的照片。费用也高。胶卷拍完之后,必须送到照相馆里全部洗印出来。一个胶卷也就能拍36张照片,洗印出来要140多元。很不经济。特别是在组织一些大型活动的时候,不少镜头是需要抢拍的。不少画面是重复、不能用的。但在使用胶卷拍摄的情况下又不得不洗印出来。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因为使用费用太高,影响了彩色照片的推广。在一般群众中,拥有和使用还是很有限的。记得1984年,我们在北京天安门前组织阅兵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照相摊点生意很好。一张五寸照,含邮寄费要15元钱。相当于一名战士两个月的津贴费。尽管如此,照相时还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可见大家的重视和不易。
新世纪以来,随着数码照相技术登场和普及。彩色照相就成了一件很简单、很容易且很经济的事情了。
数码相机最大的好处就是自动化程度高。很容易操作,无论是高档次的专业照相机,还是卡片式的袖珍机,只要稍微用点心就能操作,而且照出的照片不会很差。其次,就是花钱少,成本低。1000多元的卡片机就能用,智能手机里照相功能也能用。照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地照。照完之后,觉得不好的,删除就行了。不用花钱。再次,就是便于保存。照了之后,往电脑里一放,再刻成光盘。几百张照片也花不了几元钱。既方便又实惠。
如果想把照片处理得漂亮点,实用点,也不难。Ps技术就能帮你忙。如果你不想花那么多精力去学习和使用ps技术。那么,用“美图秀秀”软件也行。这款软件真是设计得好。非常好操作。一看就懂,使用效果也很不错,而且是完全免费的。
至于数码照相、摄影技术应用到影视、广告、展览、交通管理、救灾、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的神奇作用,更是美不胜收,让人赞叹不已。
照相技术的变化仅仅是我们国家面貌巨变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如果联想到手机的普及,小汽车进入家庭,社保、医保的普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四通八达等等。人民的日子实在是越来越现代,越来越好了。
这些都要感谢科学技术的进步!感谢社会的进步!感谢改革开放!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才有这样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了65年,改革开放也才三十多年。说起来时间并不算长。国家的变化真大。说到底,还是党的伟大,国家的伟大。毛泽东主席,邓爹爹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
今天上午十点,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率领各界群众3000多人在天安门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牺牲的烈士敬献花蓝。
用这样的方式纪念新中国成立65周年,表明中央领导坚定不移地走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所开辟的中国道路,率领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实现复兴中华民族梦想的坚强决心!
愿我们的新中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国富民强,长治久安,越来越好!
作者qq491197453
2014年9月30日陈字带1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编:叶的奉献

欢迎光临文学風网站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