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字背后的余香(梅花君子)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梅花君子
帖子: 841
注册时间: 周日 7月 25, 2010 7:06 am

品味,文字背后的余香(梅花君子)

帖子 梅花君子 »










品味,文字背后的余香

作者:梅花君子 编辑:文风乐乐

——郝秀琴散文集《等你。在最初的地方》品读札记 慢慢的合上郝秀琴的散文集《等你,在最初的地方》,思绪还沉浸在,她用朴素的文字营造的美轮美奂的意境中,读这样的美文如品一杯香茶,整个灵魂都沉浸在淡雅的馨香里,陈醉在那洋洋洒洒的文字里,我不断的反问,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吗? 在现实的生活中,为了求索功名利禄飘忽不定无处安身的灵魂,在残酷的角逐中,我们的肉体被摔打的伤痕累累,曾经清纯的我,已经被世俗和欲望熏黑乃至扭曲变态,那个精神田园,已经荒草丛生,梦想的翅膀,如同解体的飞机,散落在阳光妩媚的家园。我在迷茫、困惑、痛苦和劳乏之际,不经意的包装精致的《等你,在最初的地方》,因为爱好文学,所有对作者就敬畏心态,开始挑挑拣拣选择性阅读。随着阅读延伸,我发现那普普通通的方块字,被郝秀琴赋予了灵气,形象的、立体的还原了现场,色彩斑斓,芳香袭人,能触摸到柔软的心扉,能感知漂泊的酸涩,能感受到她对文学痴狂。读着,读着,我总是强制自己停顿下来,双手托腮,闭目凝思,这篇篇简约、精炼的文章,不单单能给我带来阅读的愉悦,还触及了深邃的内心,如春风似春雨,涤荡着洒落在灵魂深处的尘埃,把庸俗、虚伪、肮脏的的东西,全部洗刷干净,重新回到一尘不染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因为这样的文字,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补充了能量,这就是我痴迷文学的一个要因吧,下面这段文字我反复读了十多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往事如烟,人生苦短,那蒙尘的记忆在时间的流逝中一点点遮盖了我最初的温情,如花的容颜也在时空变换中消逝,但我仍然不能选择放弃,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仍然想一掷万金,这样的选择,也许只是为了点缀一下我人生的苍白,让心灵的旅程走的更远更远……”与之对照,我确实那么的龌蹉,总是徘徊在平庸的小路,为一点小事喋喋不休,为一点小成绩,到处张扬。读着如此睿智的文字,曾经膨化的虚荣和浮躁,被纯净的文字,过滤得无影无踪,让我变得冷静,重新拾起散落一地的梦想,在诗化的前程,无止境的行走下去,即便在路途上遇到风遇到雨,踩着泥泞,趟着浑浊的泥水,呢喃着朴素、温暖的文字,不知疲倦的向着鲜花的彼岸行进。 郝秀琴散文集《等你,在最初的地方》在阅读的时候你会感觉不到,跌宕起伏的磅礴气势,读完里面的一篇文章以后,如同品茶一样,反复细品,那滋味却回绕在你的心扉上,虽然普通平凡微小,却映射着平凡而又坚韧的美丽。《等你,在最初的地方》一篇篇文章,就是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水珠却闪耀着太阳的光芒。我喜欢这本书里一篇篇精巧如玉的文章。在柔和的灯光下,我排除了环绕一天来的各种私心杂念,让心灵彻底安静下来,随意找出《等你,在最初的地方》任何一篇文章,进行反复品读,体会字里行间,那细腻、丰富、独特的情感。我不知不觉尾随着郝秀琴那流畅的笔墨,在进行一次瑰丽的生命之旅。我的灵魂跟着她的笔触,竟然来到了近在咫尺的法轮寺,我是土生土长的宁城人,对法轮寺早有耳闻,也产生要去膜拜的愿望,但是阴差阳错,总是没能成行。在她那比泉水还清澈的文字里,再一次被他那纤细入微的文字触觉所倾倒“一个老人向我走来,他为我打开主殿的门,拜佛吗?我没有回答他的话,收起手里的照相机,和这位老人随便聊了起来,原来,他是这里的住持,九岁就皈依佛门,来法轮寺已经73年,一个人73年能守住一个地方,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是他却把他一生的时间在这里度过,他和我讲起在这里度过的年年岁岁,一个只有九岁的少年,为了那不变的信仰,在日出日落中,在一盏青灯,一缕香烟中,在朝朝暮暮的钟声里,他数着手里那串佛珠,守着这座寺院,从一个美少年变成了胡须斑白的老翁,这种持久不变的执着是每一个沉醉于红尘的人难以做到的,我被老人的话感动,只想流泪,只想和他说我心里好难过,但我什么都没说,只是静静地望着那一缕缭绕的香烟......”读着这样清净的文字,宛如在天然浴场沐浴,把灵魂中那些不干净的龌蹉想法,全部都涤荡的没有了踪影,变得洁净如初,感受着世界的美好。这是我在品读郝秀琴《等你,在最初的地方》最浓烈的感悟,醉了心灵,醉了灵魂,让我重新拾起梦想的彩贝,追逐着人生那轮鲜红的太阳。 郝秀琴这本《等你,在最初的地方》这几天不清楚打开合上多少次,今天仔细一看,洁净的封面竟然起了褶,还留下我的脏手印。通读一遍,又对喜欢的文章,反复读七八遍,虽然达不到耳熟能详,对某些经典片段,还是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我喜欢她这种用普通人的视角,感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用一个女性特有的善良柔情,温暖着在生命旅途上漂泊疲惫不安的灵魂。“2004年春天,栋英回来了,当我们再见面的时候,他已经是浑身透着学者气质的加拿大华人。各自看着站在面前的儿女,才知道我们已经老了。儿时的梦想与希望似乎只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除了尽心尽力去培养他们成人,似乎别无他选。那时候,我正在集宁一中宿管处当生活老师,一边工作一边陪读高中的儿子,没想到栋英的儿子也在一中,和我儿子是同届学生。他得知我在陪读,于是,就直接了当提出,让我也当他儿子的陪护人,此时的我,也或多或少知道了栋英家里所遭受的灾难,他虽然没有和我细说,但我能够看出,他内心的许多无奈何无法诉说的苦衷。于是,我很果断地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样,栋英为两个孩子安排了住处,一个儿子一个侄儿,一个叫妈妈一个叫 姑姑,在那座简易楼里,我陪着他们生活学习,一天天细数着高考来临的日子。2005年秋天,两个孩子终于都走进了大学。”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就不知不觉的落了下来,这样柔软而又深情的文字,不得不为郝秀琴这种为了友情,情愿付出大加点赞。这样质朴的文字,这种浓厚的情感,再一次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再一次坚信,文学是一种让人变得善良的艺术,品读郝秀琴的《等你,在最初的地方》,这种感觉更加突出。 读完了郝秀琴《等你,在最初的地方》,曾暗下决心,把书放在书橱了,决定一晚上不再翻,要静下心思,品咂着文字背后的余香。一杯茶还没喝完,我的手不受控制,打开书橱把《等你,在最初的地方》拿出来,摆在写字台上,憨憨的傻傻的看着封面。一种魔力,一种让我无法控制的魔力,促使着我,再一次翻开书,挑挑拣拣的看我最喜欢的段落。直到夜深,妻子怕我晚睡,影响身体催促第四次的时候,才恋恋不舍的合上书,把再压出褶,把这本书小心翼翼压在一本厚书底下,企图让这本看旧了的书,一夜后好像涅槃重生好像新书一样。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忽然闪过一个想法,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不读书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时间少,传媒众多固然是一方面;要是我们的书作者,写得书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入魔,让读者受到启发,能从书里得到正能量,或许我们的读者,还会从电视、电脑、手机里重新拉回到书本上。这想法很幼稚,也很可笑,这是我读完郝秀琴《等你,在最初的地方》猛然间联想到这个问题,这或许是多余的注脚了。

文学风网站欢迎你





http://www.wyflash.com/swf/2008-5-5/215548387.swf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