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王光前同志(比烟花寂寞)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文风乐乐
帖子: 2003
注册时间: 周一 3月 30, 2009 12:36 pm

RE:沉痛悼念王光前同志(比烟花寂寞)

帖子 文风乐乐 »

向老前辈学习!致敬!王光前老前辈一路走好!
比烟花寂寞
帖子: 707
注册时间: 周六 4月 18, 2009 7:06 pm

沉痛悼念王光前同志(比烟花寂寞)

帖子 比烟花寂寞 »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src="http://resource.waheaven.com/UploadFile ... 3e500f.gif" width="400" height="400" />沉痛悼念王光前同志作者:比烟花寂寞 编辑:文风乐乐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src="http://www.waheaven.com/Activity/twbq/Images/qs/03.gif" width="100" height="100" />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src="http://www.waheaven.com/Activity/twbq/Images/qs/04.gif" width="100" height="100" />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src="http://www.waheaven.com/Activity/twbq/Images/qs/02.gif" width="100" height="100" /> 王光前同志2015年4月10日离开了我们,她为开创吉林省的电视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没有她和她的伙伴们齐心协力的努力奋斗,吉林电视是不可能,至少不能那样早期就发展起来的。她的逝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朝夕与共亲密无间的战友和同志。 说起来也怪虽然这些年来我同王光前同志有时通过SKYPE在网上见面,但是也从来没有梦见过她。她过世前几天,突然梦见她了,她打拌得很年轻,我们在一起说说笑笑十分亲热。没有过几天噩耗传来。逝世后直到最近又几次梦见她。也许是她过世时我就准备写文章悼念她,还一直没有动笔的原故。看来该动笔了。 我1949年到长春电台不久,大约在五十年代初,王光前同志就调来长春工作了。她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曾任吉林省广播研究所所长。也许都是从北京调来的, 所以对她分外亲热。特别得知她在解放前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捕过,对她更加敬重。我母亲来长春后,王光前生了小弟小妹两家接触来往较多,就連她家的保姆都和我家常来常往。 一九五九年一月,领导调我筹备电视台,当我得知与王光前一起工作分外高兴。 我到筹备组以前,王光前和才立言两位工程师已经作了许多工作了,她们与自己动手装制电视同步机的吉林大学物理系陈老师建立了联系。陈老师是应该校校长匡亚明同志应用电视教学的要求研制电视设备的。 我到筹备组第一件事就是王光前领我去观看陈老师的装制的同步机。从而让我知道了同步机的作用。陈老师还支援我台一只光电摄像管和一只大光圈镜头。电视台的创建是从大协作开始的。 筹建工作遇到第一个问题是研制实验性设备,还是装制实用性电视设备。经过一番讨论,在王光前和才立言两位工程师的支持下,决定装制一套供电视台播出用的实用电视设备,这一决定促成电视台早日建成。 电视发射机功率提高20倍 王光前的一项建议使电视发射机功率提高20倍。原来我们与其它自制设备的电视台一样,计划装制50瓦的小型电视发射机。1959年初王光前到中央广播局收集装机资料时,得知我国已经研制出大功率电视发射管,她马上打电话提出建议修改计划,装制1000瓦电视发射机。她的建议立即得到主管电视台筹建工作的乔子林副局长的批准。 王光前的一个大胆建议和乔子林当机立断的决定,使吉林省第一座电视台的发射功率,一下子提高了20倍。20是个什么样的数字? 当年人们解放思想意气风发,时常引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在共产主义时代一天等于20年。 发射机功率一下子提高20倍。 这台发射机使用了将近20年 这三个数字是巧合吗?不是。正是那种敢想敢说敢干、敢于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鼓舞着人们去做出前人所不曾想过,更不曾做过的事情。 1000瓦电视发射机是什么概念呢?它与北京、上海电视台开始播出时所用的国家生产的正规发射机的功率相等。不仅如此,由于发射功率的提高,带动了我台全套电视设备的正规化,首先发射天线系统要做到正规化,改变了那种把视频和音频天线分离的方式,我们制作了有双功器和阻抗变换器以及蝙蝠翼天线组成的正规的天馈线系统,从根本上改善了发射效果。 发射功率的扩大还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起了一系列装机计划的变更。 我们的电视中心设备也达到了实用水平,以超正晰摄像管装制摄像摄像机为主的三讯道设备和有主有备的双同步机,构成了一套可供电视播出实用的电视设备。使我国地方电视台自制的设备,从实验阶段迈向实用阶段。 从而促使了吉林电视台的早日诞生。 这一计划的变更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甚至更为深远,它还关系到我台搏击风云长存于世的命运。 在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自制设备的地方电视台纷纷下马。不难设想如果我台与其他几座电视台一样都是50瓦发射机和简陋的试验性设备的话,我台也没有理由不同其他电视台一起下马停办。所以说发射功率的扩大和装制实用的电视设备,不只是关系到电视台的诞生,还关系到电视台能否在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得以保留,并长久存在的命运。当然,还包括我省第一代电视工作者,能否长期从事电视事业--这一他们无比热爱并终生为之奉献的事业的命运。 对王光前同志的这一重要贡献人们念念不忘,不仅仅在建台工作总结和建台经验介绍里必须重重地写上一笔,以致1994年吉林电视台台庆三十五周年,在组织建台老同志去净月潭野游的汽车上,我提出第一个让大家抢答的问题:“是谁的一个建议让我台的发射功率一下提高了20倍?”任继秋头一个喊道:“是王光前!”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王光前慢慢地站起来淡淡地回答:“在当时谁遇到那种情况,都会提出这样的建议的。” 这段小小的动人插曲,自然而然地显示出王光前同志的高尚的品格。她是那样的谦虚,那样的大度。她确实为吉林电视台做了很多很多,但是从来不表现自己。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title="吉林台第一部1000瓦电视发射机.jpg"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50713200737_dh2uf.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 1000瓦电视发射机 难忘的往事 下面讲述一件让王光前同志几十年难忘的往事。 1959年春前往北京装发射机的同志,在中央广播事业局无线处的大力支持下,与中央台的同志一起进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双桥发射台开始装机工作。他们的每一项工作都十分小心翼翼。比如从生产厂家买回大功率发射管时,都是乘坐从汽车公司专门租用的小轿车,双手捧回来的。尽管如此还是出了问题。买回来的发射管不久发现坏了两只。这不只是在经费上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珍贵的发射管来之不易。于是王光前马上打电话给乔子林同志,检讨自己的工作没有作好,同时请示对策。乔子林同志不但没有批评,更没有追究责任而是耐心地安慰她们,对她表示极大的信任,鼓励他们努力作好装机工作。乔子林同志的一席话,使王光前和在京的工程技术人员深受感动。直到三十年后,在庆祝吉林电视台三十周年的一次自发的聚会上,王光前同志还含泪回忆这段充分体现领导同志对工程技术人员的莫大关怀与充分信任的往事。 这件事之所以让当事者,如此刻骨铭心地几十年一直念念不忘,说明当时在王光前等同志心里,引起了多么大的震撼。五十年代末,正值左倾思想抬头,很多地方以左的面目对待知识分子。在这样的形势下,自己经手的重要器材遭到损害,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实在很难预料。王光前抱着十分内疚和忐忑不安的心情,给乔子林同志打电话,汇报这件事故。出乎她意料的是乔子林同志竟以十分平和的口气,对她给以安抚、信任和鼓励。这短短的一席话给她么大的温暖,么大的慰籍。从而激励着她、鞭策着她全身心地投入到装机工作中去。 由此可见作为领导者的一言一行,在群众中起着多么大的作用。乔子林同志以党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来对待知识分子来处理这件事情,使知识分子发挥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反之假如以另一种态度处理这件事情,那么会给群众带来多么大的精神压力,那样产生的效果,会是另一种结局,甚至说不定也会影响到电视台的建台进程。这足以说明领导者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是何等的重要。 其实新研制出来的发射管损坏也属于正常现象,试制品质量不稳定是常有的事情。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title="王讲故事.JPG"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50713210705_bez7q.jpg" width="600"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337" /> 王光前同志(右四)在纪念建台三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述终身难忘的故事 王光前等在京同志,装机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拘,他们克服了资料不足,器材缺乏,甚至天气炎热蚊虫叮咬等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地坚持战斗。受到一同装机的中央台同志的一致好评。孙国明同志装制的调幅器十分精细考究,让中央台同志羡慕不已,最后孙国明同志为中央台的发射机,装制调试了一部同样的调幅器总成。 正规的发射天线 在加工正规的天馈线系统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蝙蝠翼发射天线的中心立柱,按苏联设计需要一根直径300毫米的无缝钢管。一来是那样重的粗钢管,如果安放在几十米高的拉线塔顶端,铁塔难以承受,其受风面过大,安全没有保障;同时头重脚轻,给人一种岌岌可危的感觉。而最现实的问题是在长春根本找不到那样粗的钢管。 我跑遍了长春市许多大工厂求援,各个工厂听说长春要办电视台,纷纷热情支援,打开仓库任我挑选,但均无结果。最后,在第一汽车制造厂仓库,仅找到一根直径168毫米的钢管。用直径小于苏联原设计一半的钢管,来做发射振子的中心立柱,整个蝙蝠翼的设计也要作相应调整。  王光前对蝙蝠翼天线的设计做了重大修改。修改后的发射振子的重量大大减轻。 1958 年8月竖立起来的长春第一座电视发射塔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text-indent:169px;float:none;font-size:24px" title="1959年8月建电视发射天线.JPG"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50713200758_odmqz.jpg" width="600"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450" /> 消除中波干扰 一九五九年八月下旬,进入调试电视设备的最后阶段,它关系到电视台能否按时实现献礼计划。于是工程技术人员分成两组昼夜不停地突击工作。 在会战中遇到最大的威胁是中波干扰,监视器上一片黑色的斜道,严重时甚至根本看不到图像。这是位于长春铁北距电视台5公里处有中央电台和省台的两部150千瓦大功率广播发射机造成的中波干扰。据中央广播事业局有关文件记载,苏联技术资料规定:“有大功率中波发射台的城市,电视台不能工作……..” 当时面临着是设法消除中波干扰,还是放弃建设电视台的计划的严峻局面。国外有用铜网屏蔽整个演播室的作法。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不管是物资来源,还是经费条件,都是不可能的。惟一的办法就是采取技术措施,解决中波干扰问题。 广播干扰集中表现的一号摄像机的调试工作中,王光前、孙国明、宋梅桓等几位同志,昼夜轮班调机。首先他们发现一号机的信号比较弱,以至受广播干扰比较严重。经过十几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先后采取改装预放器,加强屏蔽;改进接地方式;电源加滤波器等三项有效措施,终于消除了中波干扰。 这是创建电视台过程中决定性的胜利,保证了建台工作的顺利完成。它突破了苏联有关的技术理论,受到中央广播事业局的重视。试播不久,中广局的电视专家章之剑同志(后任中广局副总工程师)率专家小组,到我台考察,对这项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给予充分肯定。并在发射机房为接收图像拍照。 王光前同志对这项技术成果,专门写了技术总结文章,记述了她们亲手取得的宝贵经验。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title="2号摄像机它的监视器-1.jpg"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50713210728_h600e.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 2号摄像机和它的监视器(代替寻像器) 一次联调发射成功 一九五九年九月二十七日上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乔子林同志采纳了王光前等同志提出的进行联调的建议。这天上午全套设备全部启动,进行总体联调。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的是我们取得了一次联调发射成功。 开机不久,乔子林同志,从设有电视接收机的长春市人民广场西侧电台俱乐部,一口气跑向广场东侧的电视台,一直跑到工人文化宫四楼。在宽敝的楼梯上,我第一次看到,也是惟一的一次看到他这位四十开外、很少面带笑容的老领导,咧着大嘴,笑着,瞪圆了眼睛,两只手比划着,对我不是说,而竟是呐喊着:“看见了,看见了,看得很清楚!”我急忙问他:“看见什么了?”乔子林大声说:“长春实验电视台七个大字啊!…….”而后他也不顾我的答话,继续向楼上跑去。他去向在他领导下,奋战了五个多月,自制了一套可以实用的电视设备的战友们,报告这一划时代的喜讯。从此吉林大地的上空,出现了一种新奇的过去从来没有过的载有图像和声音的电波,并一直回荡到永远…….. 这天上午乔子林同志的确实是从来没有过的那么高兴,也许他的爱人为他生下第一个婴儿,也不曾有这样激动过。这也是一个婴儿,它是吉林电视创业者共同孕育的婴儿。这新出现的电波不仅宣告了电视台的诞生,宣告我们大家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按时向国庆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同时也掀开了吉林广播史的新的篇章。 进口关鍵部件 王光前坚持进口关键部件,确保我台图像质量。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国内还不能制作产生电视图像的摄像管,只好从国外进口。当时王光前和才立言两位工程师,考虑得十分周到。我台不仅进口摄像管,还考虑到国产的摄像管的偏转线圈还没有过关,往往使电视图像发生畸变,两位工程师从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从英国进口两套摄像管的偏转线圈。当时在全国还是独一无二的。从而确保了我台最初年代的电视图像没有任何畸变,处于全国最佳水平。 后来的事情说明,我们进口偏转线圈的作用,还不仅限于提高本台的电视图像质量,而且对提高国产摄像机质量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情况是这样的,当年独家生产摄像机的北京电视设备制造厂,六十年代初期生产的偏转线圈质量一直不够稳定。该厂总工程师董瑞祥同志,得知我台有进口的偏转线圈后,专程来长春找我求援。希望用国产的偏转线圈,换我们的进口部件,作为样品以改进国产摄像机的质量。 我同工程技术人员商量,从全国大局发出,牺牲一点我们的图像质量,促进国产设备质量的提高,也是我们对全国电视事业发展的一点点贡献。于是我台满足了北京电视设备制造厂的要求。 这只全国惟一的进口偏转线圈,不仅使我台建台之初,就播出无畸变的高质量图像,而且对全国电视图像质量的提高,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恐怕是工程师们向国外定货时,所始料不及的。但它终究还是由于王光前和才立言两位工程师进口定货的指导思想切合实际,所得来了丰厚的成果。 全国电台代表来长参观 由于王光前同志在创建电视台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吉林广播局领导决定王光前同志代表我台出席全国电视现场会。现场会在首先自制设备建成电视台的哈尔滨电视台举行。王光前不仅带去我台建台总结,还带去了一条记录建台过程的影片。形象地向会议汇报了我台设备情况。我台设备引起与会人员的兴趣,以致会议决定全体与会四十几位代表专程到长春参观。上海广播局科技处长张维民一踏进我台门口就大声喊道:“我要看看变焦距镜头摄像机。”原来当时全国还只有我台有一台装配变焦距镜头的摄像机。 自制电视转播车 电视台建成不久我们就实现了就近两座重要剧场的有线电视转播,但是,我们更期待着全市范围内的电视转播。为此我们急于希望有一台电视转播车。 1960年第七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后,国家安排生产八套电视设备。我台作为全国第一批七座电视台之一,理所当然地分配到一套国产正规电视设备。所需80万经费也经副省长于克同志批准落实。其中包括一台电视转播车。故而实现电视转播指日可待。 可是事与愿违,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给中广局局长梅益打电话,一定要从八套电视设备中得到一套。梅益情面难却,竟将我台设备调给安徽。在权大于法的年代, 我台指望的包括电视转播车在内的全套国产正规设备完全落空。 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吉林电视人。电视台全套设备都自己装制了,一台电视转播车还不能自制吗?不但要自己动手装制,还一定要自制出质量最好的最适合严寒地区使用的电视转播车。 我同王光前工程师一起拟定了自己装制电视转播车的预算,计划共需六万元。一九六三年末,当乔子林副局长通知我局领导批准了我们的计划,我真是高兴得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又问了一句:“乔局长您说什么?”他有些奇怪,回了我一句:“我说什么,批准你们装制电视转播车啦!”我一拍脑袋:“真的!”看到我激动的样子,从来苟于言笑的乔子林同志也微微地笑了。 我们立即成立了电视转播车装制小组有王光前、孙万山、王志杰、任继秋、任晓声、徐寒梅、朴宗根、付忠兴、赵勤、汽车司机齐忠田师傅和我。由王光前和我负责。 我们首先去辽、黑两兄弟台参观,我们先到沈阳参观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电视车。设备正规稳定可靠。 在哈尔滨电视台,观看了他们冬季的电视实况转播,受到很大启发。决心装制一台适合在隆冬季节长时间在室外停放具备取暖保温性能的电视转播车。 在这次参观学习中大家都克服了不少困难。特别是王光前工程师才分娩不久,放下哺乳的婴儿,带着奶抽子抽奶,同大家一起四处奔走。 学习回来我们制定了装电视车的计划,并明确分工。装机工作由王光前工程师全权负责。 我们吸取建台的经验教训,提出质量第一,时间服从质量的口号。尽量采用先进技术,能买到正规产品的部件和设备,尽量买国家工厂生产的产品。为购买这批器材还与财务部门发生了一次争执。孙万山从北京广播器材厂联系好一批急需器材,而财务科却一时拿不出这笔经费。几经交涉无效。王光前同志提出:“实在没有钱,先从我的工资里扣除!”财务科从而了解到我们的急切心情,后来还是设法挤出经费解决了燃眉之急。器材终于买到手了,王工的奉献精神一时传为隹话。 我们装机期间,正值全国工业学大庆的高潮。我们反复学习大庆精神,对不合质量要求的决心推倒重来,做到精益求精。 我们吸取了建台初期,搞献礼突击会战,影响装机的质量的教训。我们提出:在装制电视转播车工作中。绝对不搞什么重要节日献礼之类的活动。做到时间服从质量。不达到质量要求,绝不罢休。这样为确保提高电视转播车的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解决电视车的保温问题,我们学习长春客车厂的经验,在车箱夹层充填泡沫塑料,使电视转播车在严冬季节在室外停放二十几个小时,车内仅点一个1000瓦电炉车内温度可达零上10度。从而保障电视转播车的正常工作。使之成为全国最具御寒保温功能的电视转播车。 至于电视转播车的外形那也是独一无二的,车顶采用小弧,大前风挡。赵勤与第一汽车制造厂红旗轿车车间老喷涂工合作,选用最亮丽的浅粉色,并用红旗轿车的装饰条装点我们的转播车,以致使我们的电视转播车开到哪里,停放在哪里都是惹人注目的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至于电视转播车的技术质量,经过在王光前带领下全体工程技术人员齐心努力,在当时达到一流水平。在文革前的三十几次电视转播中,从来没有出现一次技术质量问题,确保了每一次安全播出。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title="1964年装制第一台转播车部分人员合影.JPG"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50713210757_tijd1.jpg" width="600"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450" /> 王光前(中)与部分装制电视转播车人员在电视车前合影 右起齐忠田、王志杰、徐寒梅、任晓声、任继秋、赵勤 在文革前王光前同志随时关心着电视播出,她随时检查指导电视台的技术工作,甚至经常参加每次电视播出的播后会。播后会有全体技术人员和播出人员参加,讨论并检查当天播出的艺术效果和技术效果。播后会往往开到深夜十一、二点鐘。一次播后会很晚很晚才结束,结果王光前的自行车丢了。 直到文革前,王光前同志和我合作的非常非常好,让我永生难忘。文革中王光前与我也是息息相关。在新闻系统学习班我第一个报名参加哲里木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会场上高呼口号:“向革命领导干部何仁同志学习!”王光前坐在我的旁边对我小声说:“昨天你还是走资派呢,今天你成了革命领导干部了!”庆幸我的解放。 1980年我从西藏电视台休假回到长春,发现吉林电视台电视发射质量特别不好。问其原因是买了一台质量不好的发射机。问到怎么调整不好。有同志告诉我,王光前同志为此十分着急,她说:“如果让我回电视台就能调好。”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让她回电视台把发射机调好!大跃进中电视台全套设备都是王工装制的,改革开放了,怎么回去调一下发射机就不行呢?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近几十年来,我与王光前同志一直保持联系,无论我走到哪里,我们都时常在网上会面,回忆难忘的往事。不论从西藏,还是从威海,还是从北京,我每次回到长春,我都要到她家去看望她和她的老伴。2014年夏,我回到长春,与滨洁专程到她的新居,看望两位年越九旬的老人,虽然她坐着轮椅,可是精神满好,我们拍照留念。不料这竟成了最后一面! 人生苦短,愿为吉林广播电视事业奋斗一生、敬爱的王光前同志一路走好!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border="0" src="http://resource.waheaven.com/UploadFile ... e07688.jpg" width="400" height="400"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