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遐龄与康定情歌(愚民)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清风
帖子: 4701
注册时间: 周六 7月 26, 2008 3:06 am

RE:陈遐龄与康定情歌(愚民)

帖子 清风 »

陈遐龄将军其人,我是第一次听说,也是第一次知道其人其城其歌,原来溆浦与康定情歌还有如此渊源,感谢愚民小弟带来的历史文化知识!
荆棘鸟
帖子: 1250
注册时间: 周四 11月 26, 2009 4:06 pm

RE:陈遐龄与康定情歌(愚民)

帖子 荆棘鸟 »

因为真正来自生活,所以民歌才有这么鲜活,才能久唱不衰。谢谢愚民老师,学习了。
愚民
帖子: 207
注册时间: 周五 4月 17, 2009 5:36 am

陈遐龄与康定情歌(愚民)

帖子 愚民 »


























 




陈遐龄与康定情歌


文:愚民 编辑:清风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这是一支康定城的情歌。这个康定城原来叫着打箭炉,是因为康威将军陈遐龄才称着康定城的。
一、陈遐龄其人
陈遐龄(1873-1950),字立鹤,号云皋,溆浦县卢峰镇人。1894中武举,后东渡日本,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7年,任标统,驻防四川雅州。1917年10月,任护理川边镇守使。1918年2月北京政府任命他为川边镇守使。4月,英国怂恿西藏进犯西康,十余日占领了乌齐、察雅、昌都等11个县。他一方面向北京政府求援,一方面奋力反击,保住了雅砻江东岸各县。后因北京政府鞭长莫及,陈遐龄孤立无援,于同年8月底与西藏言和。他进驻甘孜。粉碎了英帝国主义分裂西藏的阴谋。不久,北京政府授予他康威将军军衔。1925年春隐住北京。1937年回溆浦,先后担任湖南省参议员、县军事参议会名誉会长、县自卫总队副总队长。捐资倡修溆浦县西湖口浮桥。为内迁来溆的国立师范学院、北平民国大学、湖南九中(溆浦一中前身)的复课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贡献,倡导复修卢峰书院。1945年应湖南省主席王东原邀出席沅陵专区行政会议,极力要求执政当局减轻民众负担。1950年12月被错杀。1984年5月平反,并确认为爱国人士。

二、康定城
吐蕃人唱着藏歌,赶着良马,穿越草原,来到一块两江相会的草滩上。这里水草丰盛,是牧马打野的最好地方,他们在这里很好地休息一晚,第二天将走进古老的峡谷栈道,把一群良马赶往雅洲府、芦山郡,或者碉门、荣经,换取汉区的边茶。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不间断的有马队从藏区出来,在这里打野后进入汉区;不间断的有马队从汉区驮来茶叶、丝绸等在这里打野后进入藏区。这里,就被人们称作“打折渚”(汉语的意思是两江相会的地方)。或者是“打折渚”的谐音,后人就把它叫成了“打箭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达赖喇嘛奏请打箭炉“交市之事”,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准“行打箭炉市,蕃人市茶贸易”。这一纸王命,使打箭炉成了西陲重镇,成了藏汉物资文化交流中心。雍正八年(1730年)清王朝在打箭炉依山临水修筑城墙三堵,并在三条进出口处修建了东南北三座城楼,分别起名紫气门、南极门、拱宸门。1922年,川边镇守使、“康威将军”陈遐龄修复东关城门时改紫气门为康定门,亲笔书写“康定门”三字匾额挂在东关城门上。城外有一条河,陈遐龄在河上修一座桥,后人为了纪念他,便把打箭炉改成了康定城,把这桥也叫着“将军桥”。
三、小北京
藏族用马换取茶叶的交易在古代叫作“茶马互市”,这条横穿横断山脉的道路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这条茶马古道,是大西南的丝绸之路。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从这条路流向南亚、流向欧洲、美洲,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条道上流向康定,流向中国。在康定,什么东西都能买到,于是,康定就有了“小北京”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康定与上海、武汉被中华民国定为全国“三大商埠”,上海、武汉、康定商会被定为全国“三大商会”。
四、康定情歌的由来
打箭炉有一个卖松光的藏族姑娘名叫朵洛,长得漂亮美丽,举世无双,这里的人称她为“松光西施”。每天早上她都要上街卖松光,大家只要听见她叫卖松光的声音,都要打开门窗探出头来,有的是为了买松光,更多的是为了一睹“松光西施”的芳容。于是,就有人唱:“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这就是康定情歌最早的雏型。后来,这城成了康定城,这歌也就被人改编成现在妇孺皆知的《康定情歌》。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