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泗桥俚歌
作者:殷美生*编辑:夕阳少年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以来,只要村里有考上大学的,大家就会写诗相送,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只要有男婚女嫁,诗社会员就会作一些嵌名诗联,营造喜庆氛围。乡村百事,都构成了他们作诗吟词的一部分。 由于文通诗社远近闻名,还吸收周边村落乃至安徽宿松诗词爱好者参加。一些在田间耕作的农民经常在一起,吟诗颂词,抒发感情,描绘农村的美好生活。文通诗社还将收集来的几百篇诗作,汇成一集《文通诗词》。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编辑,《文通诗词》于2005年5月出版,共分庆贺篇、歌颂篇、缅怀篇、等10个篇目共500多首诗。 前不久,由该诗社几名成员创作的“‘三农’政策暖人心”、等12篇格律诗还先后被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首届“博文杯”全球汉诗精英集》、《当代中华知名诗人著作》收集并刊载。 《文通》诗社的成立,成为该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又一面“旗帜”。他们均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却有着对诗词歌赋共同的爱好,并能够出口成诗,成立诗社,将农村的时代变化和美好生活凝于笔端,收集整理俚语佳句,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成为流泗镇一带农民诗词爱好者创作提高的园地, 该镇群众在诗社的影响带动下,各类书法、写作、摄影、秧歌等群众自发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在这块湖口新天地中遍地开花。它们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成为县内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的有效载体。该县充分发挥“文化带头人”的影响带动作用,把他们吸收到诗词分会,诗社中来,每年举办赛事或展览,组织联系上下的文化交流活动,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阵地中一支“不走”的文化工作队伍,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如今,湖口县的诗词文化也吸引了附近的诗词爱好者前来以文会友,切磋诗作,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陶冶了农民的情操,把他们从低俗的娱乐活动中解脱出来,使社会风气明显好转。现在,写诗作画的多了,打麻将、玩游戏的少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多了,打架斗殴、滋事闹事的少了,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逐年下降,这已成为该镇的文化现象。他们用一首首饱醮激情的诗词和一幅幅寓意深刻的图画,描绘着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摘自《中华诗词通讯》
赞湖口县“一大四小”工程造林
欧阳继询
生态文明迈小康,平原绿化易新装。
园林广布城区巷,花木精培乡镇场。
碧树参天遮厂矿,浓阴覆地裹村庄。
三年合力功勋著,一派和谐纳瑞祥。
新农村赞
彭琦
不须牛犊翻耕土,只听机声唱大风。
小院鲜花红似火,大棚蔬菜绿如葱。
新楼栋栋齐齐整,硬路条条处处通。
春色无边图画里,农村城市已相同。
新式农民
彭琦
摩车一踩便飞扬,身着西装气势昂。
腰挂无绳搜网络,经营妙术有良方。
重阳感怀(古风)
彭细宏
金秋九月稻谷黄,举国上下度重阳。
丰收果实金灿灿 田间笑语喜洋洋。
更喜迎棉白如雪,价高乐刹种田郎。
感谢党的政策好,农民致富奔小康。
回乡感怀
叶金生
旧貌新颜换,山村幻亦真。
花明庭院秀,柳暗画楼春。
惬意裁云嫂,扬眉种玉君。
皇粮羞媲美,我欲入农门。
漫步澌桥(自由诗)
丰卫林
古镇澌桥巨变,无限风光万千。
农村新鲜景象,历历映入眼臁。
港畔扬抑环绕,绿地草翠花鲜。
新居粼次节枇,街道纵横贯穿。
商品玲珑满目,书声朗荡校园。
且为工农商学,行行捷报频传。
社会主义政策,关注民生优先。
信步牛湖大道,我亦流连往返。
农家盼
丰月华
一轮丽日洒人间,春风染绿大自然。
农家不失良机作,唯盼五谷兆丰年。
回故乡
周治平
端阳时节柳含烟,又踏征程返故园。
万亩禾田垂稻穗,千层棉地炸蕾尖。
栀枝院后花芳馥,榴木庭前果嫩圆。
旧地旧人情未了,乡亲笑语满堂喧。
栽油菜
周治平
久晴无雨旱情重,油菜移栽更费工。
深挖千株秧入土,近挑百桶水来融。
劳肩铁担磨人志,粗手银锄润物丰。
园地一分功纵小,舒筋壮骨乐无穷。
帮长侄扯秧
周治平
又是一年双抢忙,换装待发去田庄。
和风陈陈如凉扇,烈日熊熊似暖房。
只觉手勤犹是慢,虽然腰痛亦无妨。
满身泥水人欢笑,累了老躯情意长。
流泗镇赞歌
一条铁路系黄茅(周建华) ,二岭对峙笑新貌(梅岭峰)
三州久住长江畔(梅岭峰) ,泗水桥头泛清涛(梅岭峰)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 COLOR: #ccffcc;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