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口的一天一夜(山风)
唐古拉山口的一天一夜(山风)
唐古拉山口的一天一夜(山风)发表日期:2006年8月26日 出处:原创 作者:山风 本页面已被访问 66 次 唐古拉山口的一天一夜 文/山风 (唐古拉山口是青藏公路上海拔最高的山口。山口海拔为5350米,这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由于海拔高、空气中含氧量非常低。气候寒冷,常温在摄氏零下二十五度以下。属于无人居住区域,进入此地必须快速离开。车辆一般都选择在白天通过此处,否则,性命难保。) 西藏通火车了!数世纪的冻土在震荡,隆隆的声音唤醒这沉睡的大地。长龙翻山越岭,在世界的屋脊上奔驰,有如天路,正是天路。神奇的雪域又添一道无限风光。 曾经憧憬有一天能有火车在这千里青藏线上奔驰那是多么的好啊。梦想成真时,自然激起多年前的回忆。难忘的岁月里经历的事一幕幕浮现脑际。 格尔木——戈壁上的现代城市、 拉斯台——古战场上的遗址、 不冻泉——昆仑山暗流涌动的泉水、 温泉——冻土深处喷发的热流、 唐古拉——未能挡住季风吹来的山口、那曲——黑水长流的河、 羊八井——地热腾腾的井口、 拉萨——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的怀抱。 这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地名,也是一串心中永远不会失落的珍珠。 雪莲的冰清玉洁、藏红花的旷世奇异、冬虫夏草的神奇共生、藏羯羊的娇柔媚美、野马的长嘶鸣喘、野驴的多疑乖舛、野牦牛的粗壮凶狠、、、、、、这里有数不清的远古生灵。踏上这块土地就深感地球的顶端是那样原始与圣洁。多年来总是顾念它们,其生息的千姿百态常浮现眼前。 也许这里离太阳最近,紫外线把人伤得皮肤泛黑。也许这里离太阳最远,长年被寒冷浸着身躯。人赖以生存的氧气在这里弥足珍贵。刺眼的雪、刮骨的风日复一日经久不息。在这里工作有时接受的是生与死的考验。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唐古拉山口的一天一夜,惊心动魄的二十四小时。三十年前,在这千里运输线上曾和战友们在这里奔驰。 那是七二年十一月的中旬,青藏线即将封闭。(每年的这个时候,大雪就会把这条道落满而停运。)从拉萨返回格尔木车行至唐古拉兵站时正遇上大雪袭来,只要一、两个小时就会把路封住。如果这天过不了山口,车辆和部队将阻隔此地二个月。可以说当日是当年封路的最后一天。翻越唐古拉山山口,下到温泉兵站,才能安全回营。 为此,连长下达了争取时间的命令,车队在唐古拉兵站火速就餐。 车队急速出发,大风把大雪搅得漫天飞舞,雪粒打在挡风玻璃上砸砸发响,能见度极差。又是顶风而行,许多的车辆水箱已被冻住,发动机的水不循环,加水口处沸水直往上窜。 车辆只好怠慢速运转,要不然会“红烧”发动机。当时气温处在零下二十多度,滴水成冰。而且, 道路上有很多的大“冰溜子”,一不小心车就会侧滑到路旁甚至于造成翻车。 大风把大雪卷成一座一座小山包,深时撞到保险杠,这最易造成车轮侧滑,或者后面车撞上前面车。车内车外的气温相差太大,车玻璃外面一层薄冰,驾驶室雾气笼罩,太难驾驶了。 当时驾驶的是老解放牌汽车,尾气相当严重,有的还冒黑烟。车与车相距不远,油烟味呛得受不了。为争取时间,也有不少返回拉萨的车队,他们从山口而来,急速赶下山,会车就要异常小心不然就会撞个正着。 从兵站到山口有二十多公里虽说不是高山峻岭,却是一个海拔提高近800米的缓坡。最多只能用三档行驶。天气如此恶劣,只能使用二档。 接近唐古拉山口时天快黑了,已经无下山车队。就在这时车队停了下来。前面传来话,山口已被大雪封住,找不到路了。第一排长穿着大衣掩着头传话,所有车不准熄火,听等命令。 此时连长特别的急,在风雪里与指导员紧急研究方案。返唐古拉山兵站已不可能,雪已将来路也给落满。当时通讯不像现在有手机,连里连一部电台都没有,我们完全与外界失去联系。四十多台车和将近七十人的生命将要经受严峻威胁。 连长、指导员和几个排长都到打头车去看情况。确实已是白茫一片,路在哪里?见不着了。天已完全黑下,由于雪的反光而泛白能见到山谷两旁的高耸云天的山崖。 后退已无可能,只能前进。估计离山口也只是一、二百米距离。过了山口就好了。在常人眼里二百米的距离不值得一提,但是在那风雪当口车行一寸都是胜利。这里一边是山,一边是几十米深的悬崖一旦掉下去车毁人亡。路不清晰如同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非常危险。凭经验让车紧紧靠山的一边行驶,可是,冰雪之下车的轮胎空转与测滑而出现横车或者掉下悬崖。被雪掩埋的路必须找到才能保证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挖雪清路。 连长当机立断:挖雪。车上都配有短把洋镐以防万一,战士们二话不说听从命令,挖雪寻路。唐古拉山山口的海拔5350米,严重缺氧。不说要挖雪,就是不动也感气喘吁吁。又穿着大衣,动作无法迅速。幸亏风、雪小多了,把陷到膝盖的雪一锹一锹的挖.,,虽说人多但是毕竟是非常吃力的事。雪还在下,刚挖出来又是一层,战友们用棉纱沾汽油和机油点燃丢在地上既用于照明又用于化雪。这只是非常有限的一点办法。这里谁也不说话,心里只想着挖出条路,从这里走出去,为了生存而战。但,有限的氧气让每个都感到气喘吁吁,耳朵旁呜呜作响。工作量虽不大,可是在这里就是不一样了,好多战士无奈的瘫坐到雪堆上,感到生命特别的脆弱,心脏阵阵绞痛难耐,头像戴上了紧箍咒阵阵针刺样只想呕吐。寒冷让人手脚僵硬已经不听大脑的指挥。费了九牛二虎的力,.终于清理出一条路。 第一辆车开始行进。但是,只见轮胎在地面上空转,加大油门时车尾滑向悬崖,只能立即停止这样操作,不然,会车毁人亡。这说明无法前进! 时间过去了好几个小时。六、七级以上的大风还在加大,估计气温已落至零下三十度以下,已看不见车的轮廓,只觉得雪地里几十堆小山头立在那。 寒冷、饥饿、缺氧、劳累、紧张的心理压力一齐挤压战友们,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连长把大家集合起来,说明了我们面临的严重危机,而且必须解脱这危险困境。派出侦探山口那边的战友说,那边风雪不大。只要过这山口车辆就能运行,此时连长下达动员令:把车辆推上山口。 推上山口一台车要花上大约三、四十分钟。四十多台车谈何容易?! 风雪仍下个不停,寒风和雪吹在人脸上就像刀子一样刮,战友们的眉毛早冻结成冰花,身上的大衣堆满了一层雪,雪进到军靴里面融化成冰水而刺骨。仅管把人的体力消耗降到最低限度,但是已经是十几个小时过去了。在严重缺氧的条件下,走十米就如百米赛跑一样吃力,有的战友明显疲惫,只能站在那里吁吁喘气。大家已一晚没合眼。天已渐渐亮起来,可是没能前进一步。 连长、指导员在寒风、飘雪中忙碌着,已表露出特别的焦急。 饥饿、寒冷、疲乏交织在一起真是陷入绝境! 推车?坡度大,难啊!再难与死神决斗,也要举剑,推!战友们鼓足最后一点力气,有的在车后推、有的车前用背包带拖,一台车拥挤三、四十人一声吼叫车终于在慢慢往上移动—— 用尽平生力气推上山口一台车时大家的心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推上一台车就说明这几十号可能脱离险境,有了这台车可以取得与外界的联系,求得兵站的支持与帮助。 一鼓着气推上三台车后,连长把指导员和几个排长集到一起研究如何办: 一、命令一台车下到温泉兵站求救,此车临行时连长千叮咛、万嘱咐要系几十人生命安危,一定要与兵站取得联系以最快的速度、以最好的办法来帮助渡过险情。 二、集中所有行车带来的钢丝绳和全体人员的背包带连接起来,(凡是在千里青藏线上的运输人员都知道:每一个人每天都必须打好背包、自带行礼。兵站提供的只是铺在地上的褥子。所以背包带每人都有二根,一下子就集中百余根。)利用山口那边的下坡地形,用已上山口的车将山下车拖上来。这个办法还真行,用车往上拖,人往上推,加快了速度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 时间已到了第二天的下午一、二点,还只弄上来二十多辆车。老天无丝毫同情之意,又括起了更猛烈的大风,雪雾重重,能见度最多是五米。战友们只好每隔二、三米便有人观察,接力方式把绳子一段又一段距离递下去,传口令的方式发出往上拖、推的信号。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如不能统一行动会出大事故。传令战友必须大声,否则听不到,此时此刻只听到他们的声音在凛凛寒风中忽大忽小的颤抖。 在山口的同志们突然欢呼起来,大喊;“连长、连长,兵站来人了!” 连长忙气喘吁吁地来到山口。原来,昨天下午晚些时候唐古拉山兵站通电话给温泉兵站,有一车队可能要很晚到达该站,请准备好食宿。但是,一直没有部队到达。温泉兵站与唐古拉山兵站联系是否返回,答复没有。温泉兵站领导认定是困在了山口,立即准备干粮驱车百余公里送来了。 派出报信的车在中途遇到了,兵站领导叫向青海兵站部报告派医务人员准备接纳伤员。 战友们早已饿得无所适从了,干粮来了!每人捧着压缩饼干猛吃起来。看着战士们狼吞虎咽的模样,连长、指导员流下了泪,即刻飘散在空中,成了冰花。 兵站领导问明情况后,一面作自我检查一面批评连长:如此蛮干,用生命做儿戏,你负得起责任吗?你们在唐古拉山兵站就不应该出发。说什么都迟了,事情已经发生。 山下还有近十台车没上来,要不把水放干,丢在这等到来年再来处理,要不就弄上来一起与所有车辆同行。连长问大家怎么办时,战友们一致坚持弄上来。按照老办法又奋战了将近五小时终于全部拖到山口。 推着最后一台车慢慢移上山口的时候,战友们悬在心中的一块沉甸甸的石头才放下来。望着山口的北麓白茫茫、云雾翻滚的隘口感到这里面藏着妖魔。站在山口的最上面一种征服者的骄傲由然而生。 山口的南麓虽说也在刮风、下雪,但比起北麓却是另一种天地:路是下坡并且坡度平缓,地势再下十几公公里后,还能或隐或现地见到道路两旁悬崖壁上生命力特别顽强的高原植被,灯光的照射和雪的反光把它们映衬得更加翠绿、娇美。 下到温泉兵站清点伤员时被冻伤手和脚的达十七名,冻伤耳朵的一名。 西藏通火车了,把这消息告诉战友。 曾经差点冻掉耳朵这名战友目前仍在一起工作,他特意请客战友聚会。茶间,他不无感慨地说了如下的话:唐古拉山的一天一晚在我的记忆里就是一座雕塑,怎么也不能忘记那雕塑上的缕缕刻痕。每当天冷、耳朵发痛时唐古拉山的狂风、暴雪就在耳边呼呼作响,眼前白茫一片。当问及还想不想去西藏时,他说:这只是一次人生艰难的经历,更多是关于西藏美好的回忆呢。 艰难的回忆与美好的记忆共存在我们的生活里。 有如西藏的历程,更多的是那里的壮阔。 湖 湘 家 园 欢 迎 您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src="http://xf.2000y.net/258392/file:///C:/M ... ents/湖.gif"> 请点击欣赏下一篇《鞋子与婚姻》 老站评论: 没有老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