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头底下出黄金(厚德载物)
锄头底下出黄金(厚德载物)
var Ga=new Array()
Ga[0]="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2.jpg";
Ga[1]="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2.jpg";
Ga[2]="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3.jpg";
Ga[3]="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4.jpg";
Ga[4]="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5.jpg";
Ga[5]="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6.jpg";
Ga[6]="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7.jpg";
Ga[7]="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8.jpg";
Ga[8]="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9.jpg";
Ga[9]="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10.jpg";
Ga[10]="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11.jpg";
Ga[11]="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12.jpg";
Ga[12]="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13.jpg";
var hayasa=2000
var suu =1;
var iTransNumber=0;
var garTransitions = new Array(); //arrary of filter strings
garTransitions[0]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RandomDissolve()";
garTransitions[1]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ris(irisStyle=, motion=out)";
garTransitions[2]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ris(irisStyle=diamond, motion=in)";
garTransitions[3]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ris(irisStyle=cross, motion=)";
garTransitions[4]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ris(irisStyle=circle, motion=)";
garTransitions[5]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ris(irisStyle=square, motion=out)";
garTransitions[6]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ris(irisStyle=plus, motion=in)";
garTransitions[7]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Barn(orientation=vertial motion=in)";
garTransitions[8]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Barn(orientation=vertial motion=out)";
garTransitions[9]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Barn(orientation=horizontal motion=in)";
garTransitions[10]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Barn(orientation=horizontalmotion=out)";
garTransitions[11]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Pixelate()";
garTransitions[12]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nset()";
garTransitions[13]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Checkerboard(Direction=left)";
garTransitions[14]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Checkerboard(Direction=right)";
garTransitions[15]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Checkerboard(Direction=down)";
garTransitions[16]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Checkerboard(Direction=up)";
garTransitions[17]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RandomBars(motion=horizontal)";
garTransitions[18]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RandomBars(motion=vertical)";
garTransitions[19]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lide(bands=5, slideStyle=push)";
garTransitions[20]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lide(bands=5, slidestyle=swap)";
garTransitions[21]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lide(bands=5, slidestyle=hide)";
garTransitions[22]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piral()";
garTransitions[23]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tretch(stretchStyle=push)";
garTransitions[24]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tretch(stretchStyle=pop)";
garTransitions[25]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Fade(duration=2,overlap=0)";
garTransitions[26]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GradientWipe(duration=2,gradientSize=0.25,motion=forward )";
garTransitions[27]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Wheel(duration=2,spokes=16)";
garTransitions[28]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RadialWipe(duration=2,wipeStyle=CLOCK)";
var kirikaeGa=new Array()
for (kazu=0;kazu
锄头底下出黄金
文:厚德载物 编:一缕清风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很快就要到了。按照惯例,我们是要到老家父母亲的坟前去看看的。于是,想起了父亲经常说的“锄头底下出黄金”这句话。
这句话,父亲在世的时候常常挂在嘴边。可以说,是老人家的座右铭。
老人家的一生中基本上没有离开过锄头。
老人家出生在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年前,因为战乱和家庭贫寒,父亲同祖母在一起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艰难的生活,有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让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伤害。背驼。不能负重。因为这个缘故,使他从青少年开始不得不同锄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他的身高还够不上锄头柄长开始,就扛着锄头到处给人打工。锄草,挖田埂,给茶叶地松土。家乡盛产茶叶,每年的春夏两季都需要许多人工用锄头在茶叶垅间除草、松土。干这种活,因为工价低,一般壮劳力不愿意干,父亲正好有干不完的活。一年中要用坏好几把锄头。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上翻了身,家里有了自己的土地,日子自然好过多了。但是,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经济负担的加重。在农业生产主要靠手工劳动的当时,父亲和母亲为了养活一家人所付出的劳动强度还是很大的。尤其在农村实行集体经济的那些年。
从一九五八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开始,到一九七八年落实家庭责任承包制时止。集体经济制度在农村实行了二十年!在这种制度下,包括耕地、水面、山林、矿产在内的所在土地资源和大农具、大牲蓄全部归集体所有。农民以社员的身体参加所在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评工记分,靠工分取得报酬。党和国家设计和推行这种制度的初衷是,企图通过取消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达到消除剥削,消除压迫的根源。防止农民出现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但是,这项制度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生产主要靠手工劳动,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效率成了大问题。农业生产大国解决不了包括农民自己在内的吃饭问题。
作为家庭成员的顶梁柱,父母亲的壮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渡过的。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的锄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时候的公社社员可以从集体得到的物质报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粮食,按人口和工分各按一定比例分配实物。总量不多,劳动力少,挣工分少的家庭更少一些;二是现金,也就是工分的货币价值。我们那个生产队大多数年份的工分值是,每10分工,0.2元左右。这是一个强壮劳动力干一天活的报酬。由于太少,人口多的家庭,年终一结算,扣除分粮食的折价,一般都是负数,称为超支户。
那时候,我家有八口人。我们兄弟五个尚未成年,能下地干活,挣工分的不多;祖母年迈,只能帮助料理家务。家庭重担全部压在父母肩上。光是解决吃饭的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好在从1963年开始,党和政府允许社员种自留地。父亲的锄头从此派上了大用场。每天天不亮,他就扛着锄头出了门。出工干集体活的时候,也是一把锄头不离身。集体一收工,马上拿起锄头干自己的活。
干什么活?主要的开荒。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家乡的田野里有不少俗名“婪”的灌木丛。一般都在田边地角。形成的原因是前人在其中葬了坟墓。时间一长,无人管理,形成大大小小的,荆棘丛生的灌木丛。这些原本可以耕种的土地由于荒芜了多年,其中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水竹子,黄洋木、栗木和叫不上名字的长满刺的藤类植物。要将这样的土地开垦出来很不容易。再加上其中确实有坟墓,有些人信迷信,不敢同那些土地接近。
父亲开垦那些土地其实也是出于无奈。家里太需要粮食了。自己和家人吃,弥补集体分配的不足;喂猪,喂鸡;拿到街上去换钱;甚至走亲访友送人情。集体虽然给每户分了一些自留地,但是,数量很少,除了种菜,能种其他庄稼的不多。只能是自己去想办法。
于是,父亲的那把锄头就到处挖。先从离家近的,好挖的,土质好的和面积大一点的地方挖起,积少成多,积小成大,逐漸挖遍所有能挖的地方。究竟挖了多少地方,父亲没有说过,我们也没有数过。估计连老人家自己也没有认真的数过,总数应该不少。只是有的地方实在太小。也就是能种一两棵南瓜。
老人家开荒挖地有三个原则:第一,不挖坟墓。只靠近坟,但决不挖。那怕是无主的坟,他也不挖。他认为那样有损阴德。有些坟墓被野兽打了洞或者出现了空洞,他还会帮助修复。晚年的他,因为患脑溢血留下后遗症,卧床三年,有人说他是当年开荒挖了坟墓的缘故,真是错怪和冤枉老人家了。他是一个天上掉下一根稻草都怕砸破脑袋的人,根本不会做那种事情。第二,不损害集体的耕地,不化公为私,不让人说闲话。第三,不与他人争利。那怕是由他开垦出来的荒地被他人种了,他也不说二话,重新找个地方挖一块就是。他从不因为那样的事情同他人闹意见。
那时候,耕牛和大一点的农具都是集体的。数量又很有限。社员们都要耕种自留地,每到收工的时候,需要用的人很多。村子里经常因为耕种自留地使用公家的耕牛和农具发生纠纷。再加上父亲开垦的荒地地块的面积本来就不大,又很分散。父亲只好用锄头耕种。用锄头耕种与用耕牛耕种相比,自然要多花许多力气。于是,父亲的一把锄头便不离身,只要有点空就去挖。往往是天还没有完全亮就出门,一直挖到完全天黑看不清路的时候才回家。
这样的劳作,人自然是很辛苦的。但收获也是丰硕的。到了秋天,父亲每次从地里回家时候,肩膀上总是要带回来一些收获的果实。包括瓜类、菜类和杂粮类的各种东西。在粮食非常缺乏的年代,那些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小东西还真能解决大问题。很大程度上,我们兄弟们就是吃着那些东西长大的。
老人家去世之后,我们按照他的遗嘱,将他安葬在他自己开垦、耕种过的一块土地上。每逢清明节前去祭奠的时候,都仿佛看见了老人家在晨曦和夜幕中,扛着一把锄头急急向前的身影。
勤苦、善良的父亲!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2012年3月21日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
Ga[0]="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2.jpg";
Ga[1]="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2.jpg";
Ga[2]="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3.jpg";
Ga[3]="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4.jpg";
Ga[4]="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5.jpg";
Ga[5]="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6.jpg";
Ga[6]="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7.jpg";
Ga[7]="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8.jpg";
Ga[8]="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9.jpg";
Ga[9]="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10.jpg";
Ga[10]="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11.jpg";
Ga[11]="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12.jpg";
Ga[12]="http://52fanftp.52hzy.com/myfile/fl/13.jpg";
var hayasa=2000
var suu =1;
var iTransNumber=0;
var garTransitions = new Array(); //arrary of filter strings
garTransitions[0]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RandomDissolve()";
garTransitions[1]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ris(irisStyle=, motion=out)";
garTransitions[2]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ris(irisStyle=diamond, motion=in)";
garTransitions[3]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ris(irisStyle=cross, motion=)";
garTransitions[4]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ris(irisStyle=circle, motion=)";
garTransitions[5]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ris(irisStyle=square, motion=out)";
garTransitions[6]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ris(irisStyle=plus, motion=in)";
garTransitions[7]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Barn(orientation=vertial motion=in)";
garTransitions[8]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Barn(orientation=vertial motion=out)";
garTransitions[9]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Barn(orientation=horizontal motion=in)";
garTransitions[10]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Barn(orientation=horizontalmotion=out)";
garTransitions[11]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Pixelate()";
garTransitions[12]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Inset()";
garTransitions[13]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Checkerboard(Direction=left)";
garTransitions[14]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Checkerboard(Direction=right)";
garTransitions[15]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Checkerboard(Direction=down)";
garTransitions[16]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Checkerboard(Direction=up)";
garTransitions[17]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RandomBars(motion=horizontal)";
garTransitions[18]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RandomBars(motion=vertical)";
garTransitions[19]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lide(bands=5, slideStyle=push)";
garTransitions[20]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lide(bands=5, slidestyle=swap)";
garTransitions[21]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lide(bands=5, slidestyle=hide)";
garTransitions[22]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piral()";
garTransitions[23]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tretch(stretchStyle=push)";
garTransitions[24]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Stretch(stretchStyle=pop)";
garTransitions[25]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Fade(duration=2,overlap=0)";
garTransitions[26]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GradientWipe(duration=2,gradientSize=0.25,motion=forward )";
garTransitions[27]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Wheel(duration=2,spokes=16)";
garTransitions[28] = "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RadialWipe(duration=2,wipeStyle=CLOCK)";
var kirikaeGa=new Array()
for (kazu=0;kazu
锄头底下出黄金
文:厚德载物 编:一缕清风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很快就要到了。按照惯例,我们是要到老家父母亲的坟前去看看的。于是,想起了父亲经常说的“锄头底下出黄金”这句话。
这句话,父亲在世的时候常常挂在嘴边。可以说,是老人家的座右铭。
老人家的一生中基本上没有离开过锄头。
老人家出生在民国初年。新中国成立年前,因为战乱和家庭贫寒,父亲同祖母在一起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艰难的生活,有病得不到有效治疗,让他的身体受到了严重伤害。背驼。不能负重。因为这个缘故,使他从青少年开始不得不同锄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他的身高还够不上锄头柄长开始,就扛着锄头到处给人打工。锄草,挖田埂,给茶叶地松土。家乡盛产茶叶,每年的春夏两季都需要许多人工用锄头在茶叶垅间除草、松土。干这种活,因为工价低,一般壮劳力不愿意干,父亲正好有干不完的活。一年中要用坏好几把锄头。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治上翻了身,家里有了自己的土地,日子自然好过多了。但是,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经济负担的加重。在农业生产主要靠手工劳动的当时,父亲和母亲为了养活一家人所付出的劳动强度还是很大的。尤其在农村实行集体经济的那些年。
从一九五八年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开始,到一九七八年落实家庭责任承包制时止。集体经济制度在农村实行了二十年!在这种制度下,包括耕地、水面、山林、矿产在内的所在土地资源和大农具、大牲蓄全部归集体所有。农民以社员的身体参加所在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评工记分,靠工分取得报酬。党和国家设计和推行这种制度的初衷是,企图通过取消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达到消除剥削,消除压迫的根源。防止农民出现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但是,这项制度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它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农业生产主要靠手工劳动,而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不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的效率成了大问题。农业生产大国解决不了包括农民自己在内的吃饭问题。
作为家庭成员的顶梁柱,父母亲的壮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渡过的。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的锄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时候的公社社员可以从集体得到的物质报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粮食,按人口和工分各按一定比例分配实物。总量不多,劳动力少,挣工分少的家庭更少一些;二是现金,也就是工分的货币价值。我们那个生产队大多数年份的工分值是,每10分工,0.2元左右。这是一个强壮劳动力干一天活的报酬。由于太少,人口多的家庭,年终一结算,扣除分粮食的折价,一般都是负数,称为超支户。
那时候,我家有八口人。我们兄弟五个尚未成年,能下地干活,挣工分的不多;祖母年迈,只能帮助料理家务。家庭重担全部压在父母肩上。光是解决吃饭的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好在从1963年开始,党和政府允许社员种自留地。父亲的锄头从此派上了大用场。每天天不亮,他就扛着锄头出了门。出工干集体活的时候,也是一把锄头不离身。集体一收工,马上拿起锄头干自己的活。
干什么活?主要的开荒。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家乡的田野里有不少俗名“婪”的灌木丛。一般都在田边地角。形成的原因是前人在其中葬了坟墓。时间一长,无人管理,形成大大小小的,荆棘丛生的灌木丛。这些原本可以耕种的土地由于荒芜了多年,其中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水竹子,黄洋木、栗木和叫不上名字的长满刺的藤类植物。要将这样的土地开垦出来很不容易。再加上其中确实有坟墓,有些人信迷信,不敢同那些土地接近。
父亲开垦那些土地其实也是出于无奈。家里太需要粮食了。自己和家人吃,弥补集体分配的不足;喂猪,喂鸡;拿到街上去换钱;甚至走亲访友送人情。集体虽然给每户分了一些自留地,但是,数量很少,除了种菜,能种其他庄稼的不多。只能是自己去想办法。
于是,父亲的那把锄头就到处挖。先从离家近的,好挖的,土质好的和面积大一点的地方挖起,积少成多,积小成大,逐漸挖遍所有能挖的地方。究竟挖了多少地方,父亲没有说过,我们也没有数过。估计连老人家自己也没有认真的数过,总数应该不少。只是有的地方实在太小。也就是能种一两棵南瓜。
老人家开荒挖地有三个原则:第一,不挖坟墓。只靠近坟,但决不挖。那怕是无主的坟,他也不挖。他认为那样有损阴德。有些坟墓被野兽打了洞或者出现了空洞,他还会帮助修复。晚年的他,因为患脑溢血留下后遗症,卧床三年,有人说他是当年开荒挖了坟墓的缘故,真是错怪和冤枉老人家了。他是一个天上掉下一根稻草都怕砸破脑袋的人,根本不会做那种事情。第二,不损害集体的耕地,不化公为私,不让人说闲话。第三,不与他人争利。那怕是由他开垦出来的荒地被他人种了,他也不说二话,重新找个地方挖一块就是。他从不因为那样的事情同他人闹意见。
那时候,耕牛和大一点的农具都是集体的。数量又很有限。社员们都要耕种自留地,每到收工的时候,需要用的人很多。村子里经常因为耕种自留地使用公家的耕牛和农具发生纠纷。再加上父亲开垦的荒地地块的面积本来就不大,又很分散。父亲只好用锄头耕种。用锄头耕种与用耕牛耕种相比,自然要多花许多力气。于是,父亲的一把锄头便不离身,只要有点空就去挖。往往是天还没有完全亮就出门,一直挖到完全天黑看不清路的时候才回家。
这样的劳作,人自然是很辛苦的。但收获也是丰硕的。到了秋天,父亲每次从地里回家时候,肩膀上总是要带回来一些收获的果实。包括瓜类、菜类和杂粮类的各种东西。在粮食非常缺乏的年代,那些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小东西还真能解决大问题。很大程度上,我们兄弟们就是吃着那些东西长大的。
老人家去世之后,我们按照他的遗嘱,将他安葬在他自己开垦、耕种过的一块土地上。每逢清明节前去祭奠的时候,都仿佛看见了老人家在晨曦和夜幕中,扛着一把锄头急急向前的身影。
勤苦、善良的父亲!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2012年3月21日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