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看森林,看草原,对于我都是极大的诱惑。今天看看过海边赏月的文章,又看到您的《静静的白桦林》,越来越向往。
顺便给您说一下,“人工栽种的林木以落叶松也就是红松为此”,“为此”应该是“为主”吧?还有“那片静 静的白桦林哟”,多了一个空白。
老山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RE:老山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白桦林对于南方人来说是,梦境、是心境,小时候看到有关它的描写有一种期盼与遐想,直到有一天我到了长白山才真正目睹了它是尊容,虽然是初见,却是那么的熟悉,亲近,今天再次品赏了它的韵味。还有那老宅情深,谢谢你的美文,问候。
RE:老山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我走进去是在后面,看的很认真,于是,别人都走没影了,我还在林中徘徊。
应该是“我最后一个走进去”。文字感觉很朴实,很口语。
应该是“我最后一个走进去”。文字感觉很朴实,很口语。
RE:老山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老山朋友好!文章中的“几只鲜艳的花朵”的量词请予以修改为要。阅读过后与平远高歌的感觉一样:“文字感觉很朴实,很口语。”
RE:老山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Quote引用ID编号为49812,称呼为博友1192于2012-07-01 17:32:06发表的 :老山朋友好!文章中的“几只鲜艳的花朵”的量词请..
你好,已经按你提出的意见做了修改。感谢你的关注与热心。
你好,已经按你提出的意见做了修改。感谢你的关注与热心。
老山出书文章(散文)审核:清风
第一篇:静静的白桦林
一路车行,从市内公路上高速公路,走乡间水泥路,再走颠簸的土路,七拐八绕,才来到目的地——太东林场的白桦林。
远远望去,白桦林横亘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白绿相间,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如翡翠玉带,明亮耀眼。一行人下车,映入眼帘的树冠郁郁葱葱,树干白净典雅。整片的白桦林绵延几十里,从富锦深入同江腹地,尽头与同江市接壤。走进平地而生的白桦林,没有飞鸟从脚下惊起,也没有动物在逃窜,静静地,犹如还没睡醒的邻家女孩儿,温柔而又恬淡,广袤而不失丰姿。
一阵碎风吹来,树叶轻舞,沙沙细响,如少女在闺房里悄声细语,如小虫轻声昵喃。她们在轻轻述说自己的美梦,在互相转告着——嘘,有人来了。
白桦林里偶尔能看到柞树和杨树,相对而言,桦树是这里的大民族,是统治者,而其他树种既是臣民又是伙伴。
她们共生共长,是同闺蜜友,不同姓却同亲。她们厮守着,既保持距离,又相互轻抚,在寂静中撩拨撕扯,根靠根,叶挨叶。
听林场的领导说,他们的机械化林场基本没有山岗,也没有池塘,野生林和次生林是主要林带,人工栽种的林木以红松为主,每年按计划采伐。而白桦树则基本上保持了她们的连续生长,在空旷的田野上给我们留下一抹翠绿。
走入林中,一颗颗生长几十年的白桦树并不伟岸,与我小时候在山区看到的高大桦树无法比拟。有几棵有着粗糙鳞状树皮的桦树似乎在像人们标榜着她的与众不同。
大概是怕打扰了少女的春梦,寂静中,人们都不大声说话。相机“嚓嚓”暗响,脚步挨着草皮趟过。围着树,仰拍她娇贵的身段,修长多枝的树冠,还有湛蓝的天空!俯拍她身边如茵的小草,形状各异的蕨类和布好罗网准备捕获的蜘蛛。几朵鲜艳的小花从草丛中悄悄伸出头来,想看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却立刻被这些城里来的人捕获,快门嚓嚓,灯光闪闪。欣喜的人们终于在绿叶白树之中找到了花朵,找到了静中之动,单调中之多彩。那几朵被拍摄过的野芍药花重归寂静,又遁入草丛,在高大的桦树的庇佑下继续开花结果。
一阵号角声过后,人们纷纷聚拢,原路退出白桦林,林地重归寂静。
我是最后走进去的,看的很认真,于是,别人都走没影了,我还在林中徘徊。
这里可没有人砍树,因为除了几个护林人外,很少有人过来。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她的孤傲,成就了她的完美无瑕。
我静静地靠在树上,犹如靠在美丽姑娘柔情的身上,闭了眼想心事,对于外边阵阵号角的召唤充耳不闻。沉思中,我想到了多年前的白桦树。对于白桦树,我有着很深的感情。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愿意做的就是扒桦树皮,那东西薄薄的,可以做纸,在上面写字时感觉软软的,滞滞的,我们的书包里有成卷的桦树皮,外边切得整整齐齐,在家庭贫困时充做练习薄,每月还可以节省七分钱的练习本钱呢。白桦皮可以引火,在山区,家家户户的屋里都有成卷成卷的桦树皮,做饭取暖时,用来引燃木块或蜂窝煤。白桦树的另一个救命的用途,就是可以在树身上破开一个口,然后把一截苇草管插上去喝甜甜的桦树汁。记得有一次走丢了,就是靠那桦树汁解决了干渴,最终等来了家人。
我轻轻抚摸她鳞片状的树干,想象着喝到树汁的甜蜜。 时代似乎与人类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据林场的人讲,原来的林地比现在大的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开荒造田,毁坏了不少和白桦林一样的林地;九十年代一次大洪水又砍了不少去筑堤防洪。那些年代过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只保护不开采了。人们的意识也开始转变为对林地的热爱,城里人如果开着私家车来到白桦林,一定会留连忘返,要是恋人来这里,那多情的吻与深深的爱意一定会让洁白的桦树感动万分,在风中起舞,为爱情喝彩。我突然想起苏联卫国战争时的一首歌曲《白桦林》,那旋律是多么优美动听,可惜内容悲惨了些,无法与这个寂静的树林相比,可那里描写的爱情却与我思绪搭上了边: “……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长长的路呀就要到尽头。 那姑娘已经是白发苍苍, 她时常听他在枕边呼唤, “来吧,亲爱的, 来这片白桦林。 ……” 那样坚守到老的爱情是多么令人神往,不过,我们的白桦林可不想经历战争和生离死别!她是远离城市喧嚣的静土,是洗涤心灵的氧吧。
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白桦林,坐到车上盯着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天际的那条翡翠,林木的清新仍在心头回荡。据说,林场人为了这次采风足足准备了三年,那淳朴的热情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再想来,也许三年以后,也许今生不再。能够留下回忆的,就是美好的。
回首眷顾,那片静静的白桦林哟!
第二篇:老房情怀
星期天,和妻子去新开路散步,路过已拆迁的老宅,在遍地瓦砾、高低不平的地上,努力寻找三十年前的老宅。寻了很久,妻忽然指着一堆苇草说:这儿就是咱家的老房。
三十年前,单位在新开街分给我一套低矮陈旧的两间老房,房子大概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吧。外墙皮用青砖砌成,内墙是二公分厚的松木板,中间夹锯末子。由于房屋低矮下窑,从窗户上亮子可以平视外边的路面。没结婚生女前就一直住着,上楼后又留给了双亲。
在那里,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的时候多,但为了垫院修路,特别是排水沟的问题而争争吵吵的时候也不少。娶妻生女,送别二老……不知不觉中,三十年过去了。棚户改造时,把老房连同窄小的院落夷为平地。下窖的房,积水的院,凹凸不平的路,还有被戏称为“贫民区”街区都不复存在了。再过一年多,这里将是楼房林立,平头百姓从此由“地下”转到“地上”,入住新家园,也成为“有楼一族”了。
老的新开路自北至南呈马鞍型:老新华书店处最高,小红楼处低洼,过了老工会又是上坡。夏天里,路两旁的房子下窖,住户的房檐和路面一般高,一下雨便灌进下窖的房屋里。
记得1986年的夏天,雨下得特别勤,三天一小场五天一大场。一下雨,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四邻八舍,老老少少齐上阵,那情景着实让人振奋——“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父母妻子和我整天叠坝淘水,一岁多的女儿连路都走不稳,见大人忙活得欢,也拿个比碗大不了多少的小绿盆向外扬水,欢乐无忧的童心让人徒生喜羡之情。
冬天里,大雪过后,坡急雪滑,走路骑车都要十分小心,稍不留神就会摔跟头。有一次去亲戚家喝酒回来,骑在车上云山雾罩的。走着走着,妻告诉我前边有冰,让我躲着点儿。我东躲西躲,结果大脑不听使唤,“啪叽”一个跟头摔倒在地,最后还是在妻子的掺扶下,鼻青脸肿的拖着变了形的车子回家。
八十年代的新开街仅有小红楼食杂店和国营第六商店,都是平头百姓,油盐酱醋之外也没什么可买的。附近有儿童医院,大人小孩儿有个小病小灾的就去那里看医生,花不了几个钱。
柴油机厂整天叮当山响,搅得近邻寝食难安;发电厂的大烟囱扬扬洒洒地飘落黑色煤灰,雨里掺灰、雪里带煤,只要出门,回到家里就能从眼皮里翻出许多灰粒子来。
渐渐地,新开街变了。柴油机厂变成“富拖”厂了,一辆辆崭新的小四轮开出厂区;发电厂也改造成热电厂,冬天集中供热、夏天发电,烟囱冒出白烟,出门再也不用带风镜墨镜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商店也在新开街落户,老“三八路”改市场大棚,老百姓出门就可以逛市场了。
工厂商场多了,车多人也多了,路当然不够宽了。于是,三年一修,五年一扩,纵贯南北的新开路比过去宽出四个车道,与之交叉的正大街、进思大街、锦绣大街等大大小小所有的路面都修成了水泥的,行人和车辆分得清清楚楚,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再也不用担心摔跟头,不用怕被贴身行驶的车挂着了。路中间的隔离带上花草树木清香四溢;路灯造型美观而又明亮,妻总觉得不可思议——变化太快了!
路旁的高楼拔地而起,一家挨着一家的门市房建成之初,妻一间间数点着,她跟我打赌说:这么多门市肯定卖不出去。结果她输了,现在,家家店铺都开得十分红火,我俩散步时还偶尔去特色店尝尝鲜呢。
走在路上,妻常念叨着:当初咱是走在房檐上的,现在没那感觉了。是啊,整条街再也看不到下窖的房子,道比房高已经成为历史了。
我和妻伫立在老房处,妻问我还想回来住吗?我说想,等回迁楼建成了,咱们还回来住。
妻看着空旷的四周,若有所思。沉默了许久,拉着我走出了磕磕绊绊的拆迁场地,又回到大路上,慢慢向前走去。
一路车行,从市内公路上高速公路,走乡间水泥路,再走颠簸的土路,七拐八绕,才来到目的地——太东林场的白桦林。
远远望去,白桦林横亘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白绿相间,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晶莹剔透,如翡翠玉带,明亮耀眼。一行人下车,映入眼帘的树冠郁郁葱葱,树干白净典雅。整片的白桦林绵延几十里,从富锦深入同江腹地,尽头与同江市接壤。走进平地而生的白桦林,没有飞鸟从脚下惊起,也没有动物在逃窜,静静地,犹如还没睡醒的邻家女孩儿,温柔而又恬淡,广袤而不失丰姿。
一阵碎风吹来,树叶轻舞,沙沙细响,如少女在闺房里悄声细语,如小虫轻声昵喃。她们在轻轻述说自己的美梦,在互相转告着——嘘,有人来了。
白桦林里偶尔能看到柞树和杨树,相对而言,桦树是这里的大民族,是统治者,而其他树种既是臣民又是伙伴。
她们共生共长,是同闺蜜友,不同姓却同亲。她们厮守着,既保持距离,又相互轻抚,在寂静中撩拨撕扯,根靠根,叶挨叶。
听林场的领导说,他们的机械化林场基本没有山岗,也没有池塘,野生林和次生林是主要林带,人工栽种的林木以红松为主,每年按计划采伐。而白桦树则基本上保持了她们的连续生长,在空旷的田野上给我们留下一抹翠绿。
走入林中,一颗颗生长几十年的白桦树并不伟岸,与我小时候在山区看到的高大桦树无法比拟。有几棵有着粗糙鳞状树皮的桦树似乎在像人们标榜着她的与众不同。
大概是怕打扰了少女的春梦,寂静中,人们都不大声说话。相机“嚓嚓”暗响,脚步挨着草皮趟过。围着树,仰拍她娇贵的身段,修长多枝的树冠,还有湛蓝的天空!俯拍她身边如茵的小草,形状各异的蕨类和布好罗网准备捕获的蜘蛛。几朵鲜艳的小花从草丛中悄悄伸出头来,想看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却立刻被这些城里来的人捕获,快门嚓嚓,灯光闪闪。欣喜的人们终于在绿叶白树之中找到了花朵,找到了静中之动,单调中之多彩。那几朵被拍摄过的野芍药花重归寂静,又遁入草丛,在高大的桦树的庇佑下继续开花结果。
一阵号角声过后,人们纷纷聚拢,原路退出白桦林,林地重归寂静。
我是最后走进去的,看的很认真,于是,别人都走没影了,我还在林中徘徊。
这里可没有人砍树,因为除了几个护林人外,很少有人过来。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她的孤傲,成就了她的完美无瑕。
我静静地靠在树上,犹如靠在美丽姑娘柔情的身上,闭了眼想心事,对于外边阵阵号角的召唤充耳不闻。沉思中,我想到了多年前的白桦树。对于白桦树,我有着很深的感情。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最愿意做的就是扒桦树皮,那东西薄薄的,可以做纸,在上面写字时感觉软软的,滞滞的,我们的书包里有成卷的桦树皮,外边切得整整齐齐,在家庭贫困时充做练习薄,每月还可以节省七分钱的练习本钱呢。白桦皮可以引火,在山区,家家户户的屋里都有成卷成卷的桦树皮,做饭取暖时,用来引燃木块或蜂窝煤。白桦树的另一个救命的用途,就是可以在树身上破开一个口,然后把一截苇草管插上去喝甜甜的桦树汁。记得有一次走丢了,就是靠那桦树汁解决了干渴,最终等来了家人。
我轻轻抚摸她鳞片状的树干,想象着喝到树汁的甜蜜。 时代似乎与人类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据林场的人讲,原来的林地比现在大的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开荒造田,毁坏了不少和白桦林一样的林地;九十年代一次大洪水又砍了不少去筑堤防洪。那些年代过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的重要性,只保护不开采了。人们的意识也开始转变为对林地的热爱,城里人如果开着私家车来到白桦林,一定会留连忘返,要是恋人来这里,那多情的吻与深深的爱意一定会让洁白的桦树感动万分,在风中起舞,为爱情喝彩。我突然想起苏联卫国战争时的一首歌曲《白桦林》,那旋律是多么优美动听,可惜内容悲惨了些,无法与这个寂静的树林相比,可那里描写的爱情却与我思绪搭上了边: “……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长长的路呀就要到尽头。 那姑娘已经是白发苍苍, 她时常听他在枕边呼唤, “来吧,亲爱的, 来这片白桦林。 ……” 那样坚守到老的爱情是多么令人神往,不过,我们的白桦林可不想经历战争和生离死别!她是远离城市喧嚣的静土,是洗涤心灵的氧吧。
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白桦林,坐到车上盯着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天际的那条翡翠,林木的清新仍在心头回荡。据说,林场人为了这次采风足足准备了三年,那淳朴的热情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如果再想来,也许三年以后,也许今生不再。能够留下回忆的,就是美好的。
回首眷顾,那片静静的白桦林哟!
第二篇:老房情怀
星期天,和妻子去新开路散步,路过已拆迁的老宅,在遍地瓦砾、高低不平的地上,努力寻找三十年前的老宅。寻了很久,妻忽然指着一堆苇草说:这儿就是咱家的老房。
三十年前,单位在新开街分给我一套低矮陈旧的两间老房,房子大概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吧。外墙皮用青砖砌成,内墙是二公分厚的松木板,中间夹锯末子。由于房屋低矮下窑,从窗户上亮子可以平视外边的路面。没结婚生女前就一直住着,上楼后又留给了双亲。
在那里,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的时候多,但为了垫院修路,特别是排水沟的问题而争争吵吵的时候也不少。娶妻生女,送别二老……不知不觉中,三十年过去了。棚户改造时,把老房连同窄小的院落夷为平地。下窖的房,积水的院,凹凸不平的路,还有被戏称为“贫民区”街区都不复存在了。再过一年多,这里将是楼房林立,平头百姓从此由“地下”转到“地上”,入住新家园,也成为“有楼一族”了。
老的新开路自北至南呈马鞍型:老新华书店处最高,小红楼处低洼,过了老工会又是上坡。夏天里,路两旁的房子下窖,住户的房檐和路面一般高,一下雨便灌进下窖的房屋里。
记得1986年的夏天,雨下得特别勤,三天一小场五天一大场。一下雨,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四邻八舍,老老少少齐上阵,那情景着实让人振奋——“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父母妻子和我整天叠坝淘水,一岁多的女儿连路都走不稳,见大人忙活得欢,也拿个比碗大不了多少的小绿盆向外扬水,欢乐无忧的童心让人徒生喜羡之情。
冬天里,大雪过后,坡急雪滑,走路骑车都要十分小心,稍不留神就会摔跟头。有一次去亲戚家喝酒回来,骑在车上云山雾罩的。走着走着,妻告诉我前边有冰,让我躲着点儿。我东躲西躲,结果大脑不听使唤,“啪叽”一个跟头摔倒在地,最后还是在妻子的掺扶下,鼻青脸肿的拖着变了形的车子回家。
八十年代的新开街仅有小红楼食杂店和国营第六商店,都是平头百姓,油盐酱醋之外也没什么可买的。附近有儿童医院,大人小孩儿有个小病小灾的就去那里看医生,花不了几个钱。
柴油机厂整天叮当山响,搅得近邻寝食难安;发电厂的大烟囱扬扬洒洒地飘落黑色煤灰,雨里掺灰、雪里带煤,只要出门,回到家里就能从眼皮里翻出许多灰粒子来。
渐渐地,新开街变了。柴油机厂变成“富拖”厂了,一辆辆崭新的小四轮开出厂区;发电厂也改造成热电厂,冬天集中供热、夏天发电,烟囱冒出白烟,出门再也不用带风镜墨镜了。一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商店也在新开街落户,老“三八路”改市场大棚,老百姓出门就可以逛市场了。
工厂商场多了,车多人也多了,路当然不够宽了。于是,三年一修,五年一扩,纵贯南北的新开路比过去宽出四个车道,与之交叉的正大街、进思大街、锦绣大街等大大小小所有的路面都修成了水泥的,行人和车辆分得清清楚楚,走在平整的水泥路上,再也不用担心摔跟头,不用怕被贴身行驶的车挂着了。路中间的隔离带上花草树木清香四溢;路灯造型美观而又明亮,妻总觉得不可思议——变化太快了!
路旁的高楼拔地而起,一家挨着一家的门市房建成之初,妻一间间数点着,她跟我打赌说:这么多门市肯定卖不出去。结果她输了,现在,家家店铺都开得十分红火,我俩散步时还偶尔去特色店尝尝鲜呢。
走在路上,妻常念叨着:当初咱是走在房檐上的,现在没那感觉了。是啊,整条街再也看不到下窖的房子,道比房高已经成为历史了。
我和妻伫立在老房处,妻问我还想回来住吗?我说想,等回迁楼建成了,咱们还回来住。
妻看着空旷的四周,若有所思。沉默了许久,拉着我走出了磕磕绊绊的拆迁场地,又回到大路上,慢慢向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