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佛,对那些玄而又玄的论道,更是一头雾水。不过我赞同,与其有意去修,不如无心的悟。尤其是一些人,小则捕鸟兽放生,不知伤残多少,这还说是愚昧,情有可原;更有甚者,一边作恶一边拜佛念经以求“善报”,岂不荒唐。
还有更不可理喻的是,宣传佛教的文章也说:一个人一辈子为善,作了一次恶,便要得恶报;一个人一辈子作恶,向了一次善,便得善报。去他娘的,那我们还向善做什么?一辈子为所欲为,最后做一件小小善事也就够了。难怪“好人不长命、祸害一千年”啊。
给我一个放下的理由(檀檀)审核∶叶的奉献
给我一个放下的理由(檀檀)审核∶叶的奉献
给我一个放下的理由
文:檀檀 编:叶的奉献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和尚: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修的是什么行呢?
元英: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磐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
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有信无证者虽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磐。
和尚: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
元英: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既觉既显,既障即尘蔽。 无障不显,了障涅磐 。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 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
亦无是名究竟圆满。 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 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 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南少林与北少林的衣钵传承问题。
神秀大师诗曰:“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另一火头僧慧能禅师对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大师的诗,明显落于穿凿,重在一个修字。而慧能禅师,则重于一个悟字。
忘了说,神秀大师是公认的禅宗衣钵继承人,所学佛经无数,而慧能只是一介火头僧,连字都不识,凭的是天生的悟性。这也迎合了上文中的“佛法,可悟不可修。”
前几天,释义本大师告诉我,“佛法不是研究的。”他言下之意,当也是指这一道。可是,目前为止,我还没研究过任何经书,而我的看法,亦如上文。天性中的东西,是世俗文化规则方圆无法抹煞的,未曾被污染的,与人天生的灵性后天的悟性息息相关。这一点,与庄子的无为之说异曲同工:急于求成,不如无心插柳。匠心高超,为心所用,必如虎添翼,可若一心求成,反而因得失心太重,而成为阻滞,说白了,有了得失心,境界便不为最高境界。再说的通俗些,是心有旁骛,做不到一心一意,注意力没有集中罢了。
再观上文,元英同学,不仅仅嘲笑了佛门中修行的和尚,连带着嘲笑了所有向善的佛门有缘人。对于修行的和尚,他说了,这些和尚得不到真经,无法涅槃,因为他们是“修”;对于所有向善的佛门有缘人,他也说了,“以贪治贪,以幻治幻的善巧”,不过是,人自私的本性作怪,为的是一个前程,一个心安,终也没逃过修字。
他的确痞,可是这个痞,却也道出了世人向佛的真相。不能说这个真相不好,因为人性本身就是自私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为这个自私,人可以向善,有利于社会安定道德圆满,又有何不好?元英看出这一点,却也没逃过这一点,他到五台山,不也是为了寻一个心安么,为什么寻心安,不也是自私的本性驱使么,是心有所求,所以到此一游,求得心安。
那么元英,进则净土,退则凡尘,他选择了退入凡尘,因为他已心有所系,所以再高的悟性,他终非佛门中人,他有念,他红尘未了。
如我上篇文所言,我放得下任何情,唯独母子情忘不了。因为这个情,我身陷囫囵不得清净,我亦认了。一世缘也罢,几生份也可,我只知道,此一世都放不下,又谈何来生?我是看不透,所以大师说我智慧有限。开我智慧,请让我心悦诚服,若强开,我不服,因为,我并不想修来世因果,这个吸引不了我。
给我一个放下的理由。。。
http://vip.edmin.com.cn/files/76/ml%BB% ... %C2%E4.swf
文学風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