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联入门(五岳松)审核:飘忽的云
诗联入门(五岳松)审核:飘忽的云
诗联入门
文:五岳松 编:飘忽的云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在《浅谈诗联创作》中,我谈了文辞美和意境新两点。这次补充讲诗联入门,即诗联创作最基本的常识——声韵和(平仄押韵的调和)。
其实掌握声韵和的基本常识并不难。
先说声,即平仄声调。吟诗作对,首先要掌握平仄,而辨别平仄的基础是分清汉字的四声。古汊语(老四声)以“平`上`去`入” 来表示。现代汉语(新四声)大多读音与老四声同。我们现在接触机会较多的是新四声,所以判断字音的平仄应从新四声开始。请看下面新老四声对照表:
新四声例字: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入声
妈 麻 马 骂
老四声例字:
平 上 去 入
低 底 帝 的
属声:(阴平阳平属)平声 (上去入)属仄声
可见,老四声的平声相当新四声的阴平{一调}和阳平{二调}属平声;上去声分别成三调四调属仄声;而入声已分散到新四声中去。如:出. 吃. 鸽. 惜等今读阴平,读. 石. 白. 合等今读阳平,笔. 曲. 法等今读上声,赤. 发. 灭. 客等今读去声;散入上. 去声中的仍是仄声,但变阴平和阳平的入声字仍要读入声;因为格律诗词是我国自唐以来形成的艺术独特的文体,否则,就无所谓格律诗词。一句话:新四声中阴平阳平{一. 二调}除去入声字派入的外都属平声,剩下的皆属仄声。
如何具体分四声,辨平仄呢?
一是按《康熙字典》的口诀读法分:平声平道莫低昂,{“家”随口读,声音不高不低};上声高呼猛烈强。{“假”向上高读,声音比平声高而猛烈些};去声分明哀道远,{“价”向上读到最高点,就像走远道发出“嗳”的叹声};入声短促急收藏。{“恰”先下读再上飘,非常短促紧急收藏}。
二可采起归声读调的办法,将几个字的四声反复比读。如:通. 同. 桶. 痛,{前两字是平声,后两字属仄声};鲜. 闲. 显. 献,分. 焚. 粉. 愤,衣. 夷. 倚. 异,巴. 扒. 靶. 坝,方. 房. 访. 放,非. 肥. 匪. 费,风. 逢. 讽. 奉等多次练读,就会自然领悟四声音律,分清平仄了。
次说韵,即押韵。指诗词歌赋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如:毛泽东《七律. 长征》中难. 闲. 丸. 寒. 颜同“ ” 韵母。原通用《平水韵》请参阅《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等专用韵书。现有《诗韵新编》。
再说和,即句式的调和。近体诗的平仄按规定相互协调搭配,造成诗的节奏与旋律,表现出音乐美。常见的两种构谱定式如下:
甲. 五言平起,七言仄起。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叫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叫首句押韵。即把首句倒数第一字与倒数第三字交换位置变首句押韵)
乙. 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首句押韵。)
需要说明的是:(一)根据诗句字数多少,分五言和七言诗。五言句是七言句割去前头两字,七言句是五言句前头加两个平仄相反字。(二)写诗大多用平声韵,分首句不押韵和首句押韵两种。(三)每种单用称绝句,双用称律诗。律诗每两句一联,依次叫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颔联和颈联必是对仗。(四)这是两种基本构谱定式,每种可变出八种共十六种。
甲.(1)五言平起绝,首句不押韵。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2)五言平起绝,首句押韵。
花枝出建章,凤管发昭阳。借问承恩者,双蛾几许长。 (王甫冉——婕妤怨)
(3)七言仄起绝,首句不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七言仄起绝,首句押韵。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
甲与甲叠用为律诗。
(5)五言平起律,首句不韵。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6)五言平起律,首句押韵。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又几千。 (李商隐——风雨)
(7)七言仄起律,首句不韵。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七言仄起律,首句押韵。
相见难时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乙.(1)五言仄起绝,首句不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鹊楼)
(2)五言仄起绝,首句押韵。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薛莹——秋日湖上)
(3)七言平起绝, 首句不韵。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参差。
(张轼-----立春偶成)
(4) 七言平起绝, 首句押韵。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
乙与乙叠用为律诗。
(5) 五言仄起律, 首句不韵。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 五言仄起律, 首句押韵。
戌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
(7) 七言平起律, 首句不韵。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 七言平起律, 首句押韵。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东湖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另外应避免“三同声脚”和“犯孤平”的毛病。即每句最后三字不能同是平声或仄声;如果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韵脚除外)就犯“孤平”。“一三五不论” 的说法大多只有第一字不论才不会出以上两病。对联亦如此。
后说对联,它是同诗词曲赋有着血缘关系的姊妹花。有诗词一样的平仄交替,只是联不须韵;无定句,无定字;有广泛的社会实用功能。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 字数相等。它由上下两联组成,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二) 词性相同。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性相同。即名对名,动对动,形容对形容,数
量对数量;虚词对虚词。各类词性中小门类相对则更工整。如: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
数量) (鸟名) (动)(颜)(名)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
(数量) (鸟名) (动)(颜)(名)
(三)结构相似。两联的句法结构一致。即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等。如:明月松间照;(主谓结构) 清泉石上流。(主谓结构)
(四)节奏相合。两联在哪停顿,有几处停顿,应当吻合。如:
四 面/ 湖 山/ 归/ 眼 底;
万 家/ 忧 乐/ 到/ 心 头。
(五)平仄相对。两联平仄的位置与律诗同。即平对仄,仄对平。如:
白(仄)日(仄)依(平)山(平)尽(仄);
黄(平)河(平)入(仄)海(仄)流(平)。
(六)意义相关。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以上“六相”即对联六要素。这是从形式上讲,从内容上说,还有几点应注意。因为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平仄格律错了只影响音乐美,意思错了会出笑话,会产生误解。
1最忌上下联意重合(合掌)和不规则重字。
2对联的内容要结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特点来写。
3对联还要分主客。一般自家门联以主人身份写应自谦,只有有题款和署名的客贺联才可夸张地祝贺赞颂。这些是初学者应注意的。
总之,以上是我依据高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结合诗联教学谈的一些体会,仅供初学者参考,并请方家和读者指正!
于 亦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