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奋斗。生无所息,保持奋斗的姿态,就会让世界变得如此灿烂,让你的人生绚烂多姿。只有经过努力奋斗,才有机会欣赏自己。
谢谢老师!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四(比烟花寂寞)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四(比烟花寂寞)
我一连看完了“创建西藏电视台之三十一到三十四“,看到了你为西藏电视台的建设呕心沥血。从无到有、从白手起家到·如今的先进设备。你一步步经历了多少艰辛、倾注了多少心血。即使你已经退休,还念念不忘西藏电视台的发展。你对电视事业的执着、关心真值得我学习。--赵老师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四(比烟花寂寞)
自强诚信2013-10-10 16:34:29[回复] [删除] [举报]
能在西藏这样高原地区活动板房内坚持了寒冷的一个冬天,这在华北地区都不可想象。看照片而且搬到无线电厂的办公环境还是很差的,比起现在各个省市地区豪华高档电视台都无法用语言进行形容比较。只有当时您那一代人能做到在恶劣环境下坚持工作为西藏人民服务。真实敬佩!郭晓元
能在西藏这样高原地区活动板房内坚持了寒冷的一个冬天,这在华北地区都不可想象。看照片而且搬到无线电厂的办公环境还是很差的,比起现在各个省市地区豪华高档电视台都无法用语言进行形容比较。只有当时您那一代人能做到在恶劣环境下坚持工作为西藏人民服务。真实敬佩!郭晓元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四(比烟花寂寞)
您此博文写的很好也很真实,而且您提的厕所问题,全国普遍存在.男女厕所解放后按面积平等分,看似平等,实际不平等:因为男的小便占地面积少!此事应该人大通过一个法案解决才成.--郝剑一天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四(比烟花寂寞)
佩服你的坚持的和不懈努力的精神!付出了就有了这些幸福的回忆。--爱羊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四(比烟花寂寞)
​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四 ----改善用房条件----活动板房和迁入无线电厂旧址 作者:比烟花寂寞==编辑:细雨 我在西藏工作将近八年中,从来没有间断过改善电视台用房条件的努力。不过,改善用房可不像设备更新那样顺利。有成功,也遇到不少挫折,由于“文革”后国家经济困难和电视台选址一再出现问题,以至没有修建一平米新房。 一. 活动房子 1978年5月1日,西藏电视台开始试播,在拉萨市委书记罗明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借到拉萨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乒乓球室,做电视演播室。在演播室的一侧,建了一座电视车庫,电视车放在里面,就等于电视中心机房了。发射机房借用部队在药王山东面山峰的两间藏式房屋。 试播初始阶段主要是在演播室或现场直播,用房还可以满足工作需要。1979年,自制的录像电视节目逐步增多,并调入一批青年干部,原有用房明显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编辑、记者、播音员、工程技术人员没有地方办公,录像设备没有地方存放。解决用房问题迫在眉睫。“文革”后经费十分紧张,新建用房难以实现。一天我看到工人临时居住的活动板房,可以遮风挡雨,而且造价不高,电视台当年经费可以解决。于是我同钱礼孝等同志查看活动板房,认为这是暂时解决用房问题的办法。于是我们从物资部门选购一套活动板房,大约二百平方米。请工人在演播室的西侧打好地坪,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与工人一起动手,架起了活动板房。这样编辑有地方写稿子和编辑录像节目了,播音员有地方做播前的准备工作了,录像设备也有地方存放了。西藏电视台自制的第一个小型电视晚会<元旦小聚>就是李铮铮在这座活动板房里,完成后期制作的。冬季来临,活动板房的缺点暴露无遗,当年的板房不具备保温性能,室内即或点上功率再大的电炉子,也无法御寒。 二.迁入无线电厂旧址 我们在寒冷的活动房子里坚持了一个冬天,转过年来春暖花开,1980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将原无线电厂旧址,批给电视台使用。这是坐落在药王山北侧的一个很大的庭院,它紧靠电视塔址药王山主峰,这就缩短了电视中心与发射台的距离,有利于电视讯号的传输。院内有一座二层办公楼房,足够电视台所有人员办公。一个十分高大的厂房,可以改造成电视中心机房和大小演播室。三排宿舍,其中一排是二层石头和土坯结构的楼房,两排一层土坯房,可以容纳电视台全体人员入住。一个大厨房,解决电视台单独开伙的需要。大车间的南面有一个种植蔬菜的大暖窖和一大片菜地。局里调来一位种菜的能手沈永柱同志,在暖窖为大家种菜。丰硕的收获不仅满足电视台职工所需要的蔬菜,还向广播局食堂提供很多蔬菜。这样电视台工作和生活的用房以及必备的设施全部得到解决。此外,大院的西北角还有一个很大的室外厕所(当年西藏还没有室内厕所)。在这里所以强调厕所很大,是与广播局厕所很小相对而言的。当年西藏广播局厕所小便坑少,女同志多,上厕所十分不便。为此在局务会上曾经专门讨论扩建厕所的问题。一位副局长,激动得站起来学着女同志排队上不了厕所,急得一个劲的跺跺脚的样子。开会讨论几次,竟然成为当时的一个难题。而电视台的厕所很大便坑较多,就不存在这样问题了。此外,电视台在文化宫时由于厕所距离很远,女同志值夜班上厕所,很不安全,曾被坏人追逐,若不是跑得快,险遭不测。所以电视台大院里有自己的厕所,工作人员的安全得到了保障。最为可贵的是办公楼前有很大一片空地,可供新建电视中心使用。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电视台大院4.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1008111054_zzhab.jpg" /> 这张照片显示电视台新台址在布达拉宫的西南,西藏广播局坐落在布达拉宫西侧姑雪林卡当中,电视台与广播局临近,仅隔两条马路。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电视台大院2.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1008111050_dpi19.jpg" />从药王山上拍摄的原无线电厂――电视台新台址 这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台址,除适合电视技术需要外,电视台离领导机关广播局很近,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便利条件。电视台全体人员搬进了新的宿舍,工作方便多了,不但免去上下班跑路的时间,也为值夜班的同志提供了安全保障。(西藏电视台在文化宫时,值夜班的女同志曾几次受到坏人的追逐和石块的袭击)我和滨洁也搬进了一套两间房子的宿舍。搬进新址同志们兴高采烈,负责后勤工作的拉旺同志与几位藏族年青同志一起,从很远的地方,拉来一块块的草皮,在大院的中央铺了一大片绿茸茸的草地。当时全体在藏同志在新建的草坪上合影留念。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西藏电视台全体合影2_副本.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height:323px;float:none;width:500px"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1008111056_1shsr.jpg" width="392" height="270" /> 前排右起 罗次、沈永柱、拉旺、明玛才仁、穷达、丹巴格桑、仁青、丁小英、 后排右起 于文朝、曹绥军、陈东、孟绍先、达扎、强巴、张科、陸玲、范泉水、李晓梅、黄小诚、钱礼孝、何仁 电视台工作人员合影,不可能做到全体人员到齐。有的在北京录像,有的外出摄影,有的送出学习,有的去内地休假。这张照片里缺少陈珺、邓玉龙、刘莎、莫珊、展淑兰、姚小莎、张莉、杨栋、陈培云、朱雪岩、朱金辉、韩辉、彭芾、丹增、普布扎西、杨和平、巴杰等同志。 这张照片是新调到我台的年欣同志拍摄的,记得他带一部非常好的照相机。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孟年陈等.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1008121030_wonsv.jpg" /> 年欣同志(右二)2005年在台庆大会会场 将无线电厂的大车间,改造成电视中心和演播室,是一项十分复杂繁重的工作。我在西藏期间只完成了前期一部分工作。首先要把车间里的二十来台机床处理掉,最初局里决定这一工作由局事业处负责,过了两个月没有动静。局长又要求电视台处理。我很不高兴,为此还顶撞了领导,造成我也不愿意出现的关系比较紧张的后果。最后,还不得不由电视台处理这批机床。车间里占地面积最大的是两台注塑机。我在拉萨四处寻访需要这种设备的工厂,最后终于找到一个工厂需要这种设备,于是我贱价处理,没用我长时间,车间里的机床全部处理一空。大家自己动手清扫车间,然后请建筑工人重新打好地坪,在大车间的西部间壁出一个电视中心机房、一个供电视播音员播出的小演播室、一个录像编辑室和一个电视电影机房,车间的大部分面积留作大演播室。总共大约 500多平方米。与长春、沈阳电视台建台初期的使用面积大体相仿,好像还大一些。间壁好的电视中心机房,迎来了中广局调拨给西藏电视台的彩色电视中心设备和飞点扫描电视电影设备。这个厂房大门面向西,拉萨的强劲的西北风吹来屋里很冷。广播局副局长杜泰同志派人为车间大门修了一个挡风的门斗御寒。 电视台从劳动人民文化宫迁入新址,作到了不影响电视播出。当天大清早电视台全体同志就开始搬家,除搬运全部电视中心设备外,还必须架设一条从电视中心机房到药王山顶发射机房的三百多米长的电视电缆。全体在拉萨的同志都各尽所能参加劳动。那天钱礼孝、邓玉龙、张科、穷达、达扎、强巴、巴杰、普布扎西、杨栋、杨和平和陈东等同志出力最大,大家劳累了一整天,傍晚才完成了这项工作,并保证了当晚电视按时播出(当年电视台白天没有节目,晚间播出)。下一步就是将车间的主要部分改造成大演播室的工作,其难度在于大车间是两层楼高的通顶大玻璃窗,铁皮屋顶,毫无隔音设施。而演播室则要求绝对良好的隔音效果和吸音装置。拉萨雨季偏偏下在夜间,正是电视播出的时间,暴雨落在铁皮屋顶上哗哗作响,是没有办法演播或录制电视节目的。正如陈培云同志在回忆文章中写的,由于隔音没有保障,在录制新闻和为藏族译制电视剧配音时,时常从外面传进来猫叫、狗叫的声音。遇到这种情况只好重新再录。此外,它还需要吊起可以调控的灯光设备和多个演区的话筒,再挂起天幕,才能基本构成演播室的条件。而实现这一切,在当年的拉萨确实非常困难。严格地说达到上述要求几乎等于重新翻盖,它甚至不比新建演播室省工省料省时省钱。若是简单处理又难以达到使用要求。我曾选择几个方案比较,在我离开西藏内调之前,尚未完成演播室的改造工作,对此我深感遗憾。我离开西藏以后,西藏电视台的第一位藏族导演仁青同志和西藏电视台调来的第一位舞台美术工作者原西藏话剧团舞台美术组组长孟绍先同志与其他同志一起,完成了改造大演播室的工作。从1984年起,每年藏历年都在这座演播室里录制藏历年电视晚会。还录制了其它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不但受到西藏各族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有的还送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奖。详情仁青同志将写出专题文章发表,请注意选看。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何欧仁会见.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1008121000_xfgr9.jpg" /> 2005年仁青(右一)参加台庆活动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title="仁孟强朱.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31008121034_0mosg.jpg" />孟绍先同志(左二)2005年参加台庆活动 西藏电视台在这一新址,一直工作了十多年,直到1995年新建的电视台建成。 文学风网站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