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七(邓玉龙)
RE: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七(邓玉龙)
比烟花寂寞老师,文章的图片都没有显示,这些图片需要上传到你的电脑里,然后转换这里就显示了。谢谢老师,你们老前辈在科技道路上开拓了艰苦的创业,为中国的西藏广播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向你们学习致敬!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七(邓玉龙)
创办西藏电视台之三十七
我说西藏电视发射台建设发展历程
邓玉龙
我在西藏期间,邓玉龙同志为电视发射组副组长,后来负责电视发射台的建设。我离开西藏后任电视台台长助理。他为修建西藏电视发射台费尽心力,他同他的伙伴们一起历经艰辛,在高原山顶竖立起电视塔,建成发射台。他记忆力好,资料较为齐备,文章详实、流畅,比较准确。虽然有些段落技术性较强,但很有说服力,值得网友耐心阅读。感谢他写这篇文章付出的辛劳。这篇文章较长,将连续分几次分表。
比烟花寂寞
序言:
因时间久远,又缺乏记录,文中所述事实、日期可能有误。虽冥思苦想,仍无结果。如有知情者,敬请指正,余将不胜感激!
我的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邓玉龙
2013年10月 于北京
我说西藏电视发射台建设发展历程(一)
邓玉龙
一、概述
2005年8月20日,是西藏电视台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日。我有幸应邀回拉萨参加了隆重的“台庆”活动。返回后,打开尘封己久的“工作笔记”,那简单的文字里所隐含的西藏电视发射台创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所走过的艰辛历程;所发生的可歌可泣、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鲜活故事;还有我自己体会到从1978年到1995年这18个年头里支援西藏工作的“甜酸苦辣”的滋味,一幅幅、一幕幕,清晰地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
西藏电视发展史上有两个人是必须铭记的:一个是西藏电视台创始人,筹备组负责人何仁同志。是他从长春来到拉萨,创建了西藏电视台,奠定了西藏电视台的基业,填补了我国西藏无电视的“空白”;另一个是西藏山南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山南广电局局长任国庆同志。是他从江苏无锡来到西藏山南,建成了西藏第一个地区级电视转播台,开创了一条让电视走出拉萨,通向全区的路子。从此,带动了电视在西藏全区的蓬勃发展。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我在2005年台庆时的照片
我作为西藏电视发射台的建设者,在西藏没有专业施工队伍的特殊情况下,毅然在西藏高原、高山、高空严重缺氧的恶劣气候条件和十分困难的施工条件下,仅仅依靠本局、本台职工,几年里分三次把总重量达20吨的电视发射天线等吊运上药王山胜利峰顶,并吊运上塔、安装、调试合格。完成了这项高劳动强度、高技术含量的重大工程项目,创造了西藏、乃至全国电视史上的奇迹,为西藏争了光。我想我在西藏电视发展史上也许应该能够留下深刻印象的!
西藏电视发射台开创初期,只有:一部100瓦旧发射机,安放在仅20平米的极简陋的早期藏式房子内;一副安装在药王山东侧的次高峰上,高20米的拉线式钢杆塔上的简易双层蝙蝠翼天线;只能播出一套节目。发展到1991年底,己具备相当规模:总建筑面积1443平米的发射台主楼及附属用房依山而建;内有四个频道8部1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大小卫星地面接收站2套; 700米6芯光缆2条及传输设备3套;自重55吨、底跨15米、高71.89米(相当于在拉萨地面上建171.44米的高塔)的发射塔耸立在相对高度99.55米的药王山胜利峰顶,上挂4副总重量达20吨的电视发射天线,节日夜晚铁塔通体彩灯光彩夺目全拉萨可见;总长度约740米的4根φ80主馈线,沿130米山坡馈线槽通往发射塔,与其相依的372级步行水泥台阶直达胜利峰顶;电视发射台可同时播出4套彩色电视节目。
西藏电视发射台的建设,并非是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下面,凭我的记忆作起回顾,以作记念。
二、初创时期
1978年9月9日,当我从人杰地灵的鱼米之乡第一次踏上西藏这块贫瘠、神秘、古老的土地的时候,载着无锡市广播局领导的期望,我暗下决心,要把自己溶入到建设西藏电视事业中去,为西藏电视台的筹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初,在筹备组负责人何仁同志的倾心努力下,创办了“西藏电视台”,结束了西藏无电视的历史,已于1978年5月1日开始了试播。电视发射台设在药王山东北侧山坡上约20平米的临时机房内,发射机是1958至1970年全国彩电会战期间天津会战区试制的100瓦电子管中电平直接调制式双通道彩色电视发射机。这部发射机来之不易,是何仁与李景才同志于1977年初从天津某单位赊购而来。并于77年4月29日,装载在中央电视台无偿调拨的一辆黑白电视转播车里,由何仁和张科同志坐货运火车押运到甘肃的柳园,然后再由何仁、张科、穷达同志及广播局车队队长武登玉一起从柳园出发,经长途跋涉押运到拉萨的。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100瓦老机(电子管中电平直接调制式双通道彩色电视发射机)
发射天线采用简易双层蝙蝠翼天线,安装在立于药王山东侧次峰上、高20米的拉线式钢杆塔上。采用简易的电缆式双馈双工器方式馈电。
简易发射天线是由局、台职工自立更生,自己制作并架设的。加工制作由当时的局里天线队队长刘明印同志带领下完成。架设天线则由广播局天线队和电视台职工一起施工完成。拉线式钢杆塔及蝙蝠翼天线构件都是由电视台职工从山脚下搬运到山顶上的。往西藏高原的山上搬运钢铁重物,消耗体力很大,藏族同志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穷达、强巴、达扎、张科、巴杰都出了很大的力气。水泥等材料是由摄影记者陈珺同志冒着车毁人伤的危险,在药王山上一条狭窄不平、难以掉头的土山路上开车送到半山腰上,再由大家背到山顶。李景才同志负责制作了简易的电缆式双馈双工器。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600>
老天线(简易双层蝙蝠翼天线)
由于那部100瓦旧机是早期的会战试验产品,设计本身不太合理,并且闲置了十多年,元器件严重老化,工作极不稳定。加上发射天馈线系统过于简易,技术指标极低。因此初创时的电视播出质量很差,有时还要劣播、停播。
试播了3个多月,几乎台内上下一致的意见是:该机不能动,一动就出问题。连领导在开会布置工作时,也一再强调,不要动机器。这不仅说明了该机质量确实很差,也说明了在开办初期,西藏电视台的技术力量是多么薄弱的现状。经我数月的技术改造,终于解决了许多存在的技术问题,稳定了机器,提高了播出质量。
虽说初创时期的西藏电视发射台虽然简陋,但它的创建,处处体现出西藏电视台干群一心、民族团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崇高精神;处处闪烁着无惧无畏、活力四溅的强大生命力的火花!
三、第一部1千瓦电视发射机
1979年,张科、巴杰和我先后去成都630厂、北京广播器材厂,学习并接收我台订购的2部1千瓦双通道中频调制式彩色电视发射机。这种新机型是当时我国最新研制并批量生产的设备。在1979年10月14日,西藏电视台历史上第一次包货运飞机。安-12运输机从北京装载北广厂生产的6频道1千瓦机一部,从成都装载630厂生产的8频道1千瓦机一部,分别于10月15日、16日分二架次运抵拉萨。在成都,由发射组组长钱礼孝同志给予协助。这次包机空运任务完成得很顺利。由于没有发射机房,北广厂生产的6频道机暂存于局办公大楼中3楼的空房内。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300>
钱礼孝(前排中间)的老照片
大约在1979年11月份,由钱礼孝同志负责,将8频道机从药王山东侧下用索道吊运至半山坡的老机房内。1980年元月初,成都630厂的四位工程师来藏安装并调机,该机于80年2月1日正式启用。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300>
机房、新机器
成都630厂生产的8频道1千瓦双通道彩色电视发射机成了西藏历史上第一部开播的1千瓦彩色电视发射机。虽然它屈身寄居于只有20平米的又暗又土的简陋机房内,但仍然难掩它挺身于世界之颠的铮铮傲骨和心甘情愿为西藏人民默默奉献的“老黄牛”精神。
四、“7807”工程
据何仁同志讲,早在1976年3月31日毛主席批准我国发射通信卫星以解决西藏地区的电视覆盖问题,故定名为“331”工程。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西新”工程。中央广播事业局设计院作为乙方负责“331”工程中的西藏电视台工程的设计工作。该工程分2大部分:一个是西藏电视发射台工程,于1978年立项并初定方案,定名为“7807”工程;另一个是西藏电视节目译播中心。几经反复,至1983年才最后落实,定名为“8366”工程。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