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西藏电视台之四十二(邓玉龙)
RE:创建西藏电视台之四十二(邓玉龙)
想起谁谁谁的话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也是用来今后可以回忆的。您奋斗过的青春便给了您今天很美好的回忆。
创建西藏电视台之四十二(邓玉龙)
唐国新、廉跃、刘长富、邓玉龙1985年在电视塔上留影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width:712px;float:none;height:583px" title="唐廉刘邓.png"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40414200417_smizu.png" width="898"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height="646" /> 创建西藏电视台之四十二 文:邓玉龙 编:清风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width:479px;height:62px" border="0" src="http://www.art-box.tv/jisaku/line/umeline2.gif" width="572" height="86" /> ——我说西藏电视台发射台建设发展历程(六)十三、中央二套节目 如果同行们问,西藏电视发射塔上怎么配置4、6、8、12频道四副米波天线?这样的频道配置,合理吗?不会相互干扰吗?同行们问这个问题,一点也不奇怪。细说其详,听我慢慢道来。 1990年10月,西藏广播电视厅接到区政府下达的转播中央二套电视节目的任务,并拨下了80万元工程款,要求在91年5月23日开通,向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献礼。 转播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的任务早年已由西藏广播电视厅下达给了拉萨电视台。拉萨电视台在没有增加频道的情况下,用单一频道在白天转播,晚上则播出自办节目。自治区各厅、局领导和广大电视观众意见很大,晚上看不见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哪怎么行?于是,纷纷向自治区政府提意见,自治区区政府顺应民意,转而把转播任务交给了西藏电视台。 这项任务顺理成章地又落到了我的头上。 当时我正在内地休假。接到任务后先进行调研。原“7807”工程设计时,预留了分米波天线位置--——铁塔最高段的8米桅杆,可上几套分米波节目。但如果要上分米波,则要求:①由于分米波的传播特点,发射机的功率要比米波加大,至少要用3~5千瓦机。而分米波发射机的价格高,鞍山广播设备厂生产的3~5千瓦机,当年要45~49万元。而米波机,1千瓦机只要12万元;②维修费用高。米波1千瓦发射管只要几千元,而分米波3千瓦发射管的价格,进口发射管:4000小时,每只6万元,国产发射管:1000小时,每只1.6万元;③需另购一套分米波维护仪器,增加大量投资。而如果上米波,现己有一套维护仪器;④225米分米波主馈电缆因频率高,生产困难,造价也比米波段的高;⑤西藏技术力量跟不上,维护困难。而上米波,已有维护经验。 但如果上米波,我台已有4、6、8频道,拉萨市电视台有10频道。剩下可选择的频道已不多。米波中Ⅰ波段因天线、发射机机箱尺寸太大,加工困难,恐怕时间太紧,完不成,因此放弃选择。剩下11、12频道。11频道与拉萨台10频道相邻,可能影响观众接收这两个频道的节目。只有选择12频道,但是可能与现有的4、6、8频道间相互干扰,尤其是8频道的干扰,技术上不允许。 我把我的想法向广播电视厅杜泰厅长、电视台刘长富台长作了汇报。杜泰厅长借到南方去考察彩电中心的机会,询问过有关技术人员。结论是,在西藏条件下,上12频道不会有干扰。杜泰厅长还请人在西藏作了试验,结论是8频道对12频道无干扰。在这种情况下,杜泰厅长拍板上12频道。 期间,由于在考虑的方案中,首选的是上分米波方案,80万元投资额远远不够。经我调查,最少也要132.5万。在我去上海向参加正在上海的杜泰厅长汇报后,杜泰厅长让我电告刘长富台长,让他向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马立胜同志汇报,争取再追加50万元投资。后来区政府又拨款40万元,工程总投资达120万元。 1990年12月5日,我去广播电视部科技司无线处找负责频率规划工作的杜宝凤同志,申请电视频道。但杜宝凤同志给出了明确的意见,绝对不能批给我台12频道。理由很充分,本振干扰严重,如8频道干扰12频道。可批给我台米波Ⅰ波段中的某一频道。 我和她争辫说,要是说8频道干扰12频道,同样相差4个频道,6频道照样要干扰10频道,但我们没有察觉(其实明明是抬杠)。她认为观众要求低吧! 在再三要求下,她松口说,西藏电视台上频道不必要他们批。如一定要批,要我台注明如有啥问题,由我台自己负责这一条意见内容才行。 12月14日,邱德荣副厅长也亲自去无线处洽谈申请频道的事。杜宝凤同志还是坚持这句话:本振干扰问题,要慎重些。 我认为:作为国家广播电视频率(道)规划的主管部门,做出严肃的、科学的结论是正确的,把好频率规划关是他们应尽的职责。 其实,严格地说,一个台开办4、6、8、12频道4个米波段节目,是不科学、不严肃的,肯定会有干扰。特别是在内地,相邻地区的电视台多,如果每个台都开播几个米波段节目,那同频、邻频、本振干扰就相当严重了,可以说,电视就没法看了。但是西藏则不同。由于西藏是多山地区,各行政区政府所在地相距又远,直线传播的电视信号是绝对不可能干扰相邻行政区的。因此,同频、邻频干扰是不用考虑的。唯有自台的本振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但干扰程度并不会很严重,仅凭肉眼观察是很难鉴别的。好在观众不是用仪器而是用眼睛来判断我台的播出质量的,所以还说得过去。并且,随着电视机质量的不断提高,本振干扰会越来越小。 我们最后决定:上12频道,不报批了。同时,杜泰厅长授权给我,工程由我全权负责。 一旦决定,立即执行,马上订货。 时间已经到了1990年12月20日,离1991年5月23日只有5个月的时间了,一切才从头开始。什么设备、材料都没有开始订购,能完成任务吗? 先订购发射机,这是关键。没有机器,什么也别想。12月20日,我到北京广播器材厂订购主、备2部12频道1千瓦发射机。厂方说,90年生产的20部1千瓦机早已全部售出,厂里没有存货。而91年的计划,要到明年三季度才生产。这不抓瞎了吗?没别的招,我只有求助厂方了。我和他们讲“5.23”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四十同年的事情,讲援藏的意义。好说歹说,总算感动了“上帝”。在厂销售部江苏老乡黄俊德同志的帮助下,给我台调剂出了一部。但是,还缺一部,他确实没有办法了。我想,我只有去求助分管销售的张海清副厂长这条路了。我再三请求他帮忙,向他说明向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献礼的重要性,区政府如何重视中央二套的转播,请他从支援西藏的角度出发,再给我台调剂一部。看到我对西藏的深厚感情,也由于我的真诚,感染了张厂长。他当场拍板,下令从未出厂已售出的产品中再调剂给我台一部。2部机一落实,我才如释重负,长吁了一口气! 12月24日,我去广播电视部设计院天线室订购了12频率天线及阻抗变换器等。91年1月7日我又赶赴上海1423研究所订购SD-50-80-3射频电缆225米、电缆头及转接器等配套件,并联系好了转运地点。 订完了上述几大件后,我又马不停蹄地火速赶回拉萨,和王富捐同志商议12频道天线的架设问题。 电视发射塔最上部的桅杆在铁塔设计时是预留给安装分米波天线的。现在要安装12频道带反射板的偶极子天线,必须加以改造。要把它的四周围上个四方形的框形支架。我设计好了草图,标好了尺寸、安排王富捐同志按图施工。当然这是塔上作业,来不得半点马虎,也不允许失败,因为时间不等人。 下一步要考虑发射机的运输问题。 按以往惯例,运发射机需包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价也上涨很快。当年从北京包一架安—12运输机到拉萨,只要6万元。可到了1991年,8万元也打不住。经初步商议,要8~10万元。具体价格,要看货物的重量而定。因西藏自治区广播电视厅办公室主任任国庆同志是老乡,原来都是无锡市广播事业局的,所以我们常见面聊天。当时厅办正值搞创收,他说我们用车去拉。我说你这么大年纪(当年,他已是58周岁高龄了),行不行?他说行。你的机器陆运行不行,他问我。我说我把贵重、易碎物品拆出来空运,其它硬设备没问题。就这样,引出了任国庆、刘建权同志带领了厅里6名司机,开了3台东风车,横跨数省,行程8000多公里,用时37天,去北京拉回了4部电视发射机,1副发射天线等物品的感人故事。 安排好了拉萨这一头的工作后,我在1991年4月初又赶到北京。先和北京广播器材厂商量好西藏车队进厂装车的时间。然后去各厂、各销售公司,把所订设备全部验收好,并联系好集中到北京广播器材厂的时间。主要是天线、变阻器,还有一些备件、安装材料等。4月10日,任国庆主任带领的车队开始装车,同时,捎带着帮602台运回来了几个箱子。三台车装得满满的。一行3车8人于4月12日离京返藏。 待车队离京后,我把所有的电子管及购置的24台监视器办了航空运输。然后再飞到成都双流机场办理转运手续。等内地设备全部发运拉萨后,紧接着我又风尘仆仆地赶回拉萨。任国庆主任的车队已于4月27日有惊无险地到达了拉萨,车上设备基本上完好无损,创造了西藏广播电视厅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任国庆主任当年已经58周岁,能够坐东风车从拉萨开到北京,再满载设备返回拉萨,是多么的不易! 到了拉萨以后,由于重担在肩,时间紧迫,我不顾高原反应(按规定从内地返回西藏需要休息几天适应高原反应后才能工作,尤其是山顶高空作业更需要休养后才能登高),首先爬上铁塔检查桅杆部分增加的12频道天线安装框架,查出了一些不足,要求王富捐同志加以改进。然后安排山西援藏干部梁波同志负责发射机的安装工作,再一次地进入了工程的决战阶段。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所不同的是,12频道天线体积小,又是出厂定型产品,无需地面预调;发射机安装时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总需要我想办法解决。1991年5月15日,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的系统开通了。我们从签下第一笔订单开始,仅仅用了150天时间,就完成了自治区政府下达的光荣任务,提前为西藏和平解放40周年献了礼! 十四、尾声 回忆过去,感叹万千! 我在西藏整整工作了十七周年,我把我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33至50周岁,全部奉献给了我的第三故乡——西藏(山东是我的第二故乡)。 留给我的记忆,不仅有任务完成后发自自己肺腑的喜悦,也有刻骨铭心的痛苦!但是不管怎样,都难以磨灭我对西藏的深深的眷恋!我忘不了对我工作关心支持的自治区领导和局(厅)、台领导,忘不了和我一起同甘苦共命运、共同拼搏的藏、汉族同志们。特别是唐国新同志,自从他1983年从高校毕业支援西藏工作后,一直在我的身边,风雨同舟,南征北战,吃苦耐劳,敢挑重担,成了我身边最得力的助手。 永远不会忘记的是:1995年7月,在我内调时,始终跟我一起搞工程的廉跃同志在临别前当着我的面对大家说的二句话:一是“跟邓老师干,我们没有什么好处!”二是“我们服!”这二句话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 记得1987年9月,在我们完成了4频道电视发射天线的安装调试工程后,带着疲惫收工回单位时,我望着四周挂满了发射天线、耸立在药王山顶的电视发射塔对唐国新说:“铁塔好看多了!”没想到唐国新幽默地回了我一句:“但是我们的脸难看多了!”是呀,他们跟我一起搞工程,是何等的辛苦?何等的疲惫?何等的危险?他们同样是立了大功的。他们无私奉献了一切,但是我给了他们什么回报呢?!我又能给他们什么回报呢?!我在那些年里,虽然洛桑新巴局长口头上“封”我为工程负责人,但行政职务是西藏电视台“台长助理”——一个空名吧了。可以说是有“职”无权,单说在经费使用上就没有签字权,更无决策权。因此,在同志们付出了极大的体力和精力,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或一个战役、一项工程结束后,我连请大家吃顿饭的权力都没有。由于自己艰苦惯了,也没有了请吃的意识。我经常去北京广播器材厂、上海23所订购大型设备、器材,居然不知道销售部门有权请客人吃便餐的厂规,总是抓紧时间把业务洽谈完后,赶快上街“满世界”找面馆,因为“下馆子”消费不起。那时候,我脑子里装的都是如何完成工程,并且习惯于无权了,根本没有宴请自己身边职工的意识了,更不用说以权谋私、中饱私囊了!回想起来,我真的对不住他们!为此我真诚地向与我共同战斗的唐国新、王富捐、廉跃、赵忠义、杨栋、普布扎西、彭勇、何宏英等同志致以深深的歉意和衷心的感谢!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title="王富捐.png"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40414220443_8tt0k.pn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王富捐在电视塔前留影 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title="杨栋不机上.jpg"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40414220438_b8qzt.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2005年杨栋参加台庆活动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title="普布扎西1.jpg"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40414220401_trysl.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2005年普布扎西参加台庆活动 (缺赵忠义,彭勇、何宏英三位同志照片 希望这三位同志看到本文与我联系并提供照片) 特别让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是那次险情! 在1987年吊装4频道天线工程中的某天收工时,工地上只剩下我和唐国新同志两个人。我俩准备开最后一趟索道卷扬机,把山上工地上的剩余材料、工具等收回发射台。唐国新在药王山西山坡下开卷扬机,我在山上用小旗指挥。当卷扬机挂钩将到达山顶时,我发出了停机指令。但唐国新按了停机按钮后,卷扬机马达却没有停,继续在转动,把卷扬机牵拉钢缆都拉直了、拉紧了,马达还在转。我在山上干着急,使劲喊唐国新快停机!但是没有用。最后蹬紧的牵拉钢缆的巨大拉力把卷扬机以极快的速度拉竖了起来,猝不及防地打到了唐国新的前胸,把唐国新打倒在地。而突发的险情还在继续,卷扬机还在转动,钢缆无情地拉拽着两端的支架嗄嗄作响。眼看着更大的险情还将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标,只见唐国新一跃而起,飞速跑到临时供电闸刀面前,一把将闸刀拉了下来。卷扬机马达终于停了,更大的险情避免了! 事后,只要一想起此事,我便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如果卷扬机再翻个个,把唐国新砸在下面,险情立刻变成惨情——卷扬机支架被拉倒;唐国新发生生命危险……我怎么对得起他,怎么向他爱人交代?又怎么向他父母亲交代?虽然我们侥幸逃过一刼,但是在心理却产生了无限的内疚和自责!这次险情成了我终身难忘的伤痛! 1985年7月,我在搬移山坡馈线槽上笨重的水泥盖板时,不慎将左手小手指骨压碎了。当时正值电视发射台工程紧锣密鼓地实施的紧要关头,工程处处需要我,根本没有时间上医院治疗。我忍着疼痛,用纱布包扎好,继续爬上电视发射塔,继续忙碌在施工工地。直到过了二个月工程竣工后,自己摸摸小手指受伤处,发觉里面骨头嘎嘎作响。去西藏人民医院让医生检查,说是骨头畸形愈合了,要作手术治疗。并且由于贻误治疗,功能不能完全恢复了。结果果真如此,我的左小手指留下了永久的弯曲,不能伸直了。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style="float:none" title="惨-手骨折-塔上-带头施工-1985 (2)_副本.jpg" border="0" hspace="0" src="http://www_php168_com/Tmp_updir/article/111/616_20140414220424_bwklo.jpg" onload="if(this.width>600)makesmallpic(this,600,1800);" />1985年带着伤指上塔的邓玉龙 我在西藏,除了为西藏电视发射台的建设付出了自己巨大的心血外,我的足迹也遍布了西藏地区很多市、县。特别是日喀则地区的10多个市、县,我都去为他们修理过发射机。他们对我的热情欢迎和由衷感谢的情景,至今仍浮现在我的眼前!西藏藏族同胞是那样的纯朴,那样的真诚!只要你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做点好事,他们会永远把你当做最好的朋友、最亲的亲人! 祝愿西藏的广播电视事业继续蓬勃发展!祝愿西藏电视台继往开来,兴旺发达!祝愿西藏人民幸福安康,扎西德勒! 欢迎光临文学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