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之行(炫飞)
厦门之行(炫飞)
厦门之行
作者:炫飞 编辑:文风乐乐
北国已是深秋,南国却依然草木嫣然,在这个醉人的季节,我有机会完成了一次厦门之行。厦门,心仪日久;十月,时光葱茏。一下飞机,扑面的湿气和热气顿时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自然风貌。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艳丽的三角梅正在盛开,一幅北国夏季的模样。我合理地安排着匆匆的行程,利用会议的间隙一定要看几个非去不可的地方。
鼓浪屿——儿时的梦
喜爱鼓浪屿,是因为这个诗意的名字。多少次想象,大海的波涛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时而轻吟,时而轰鸣,好似曼妙之曲自然天成。这个偏居一隅的小岛,曾几何时,可能幽静雅致,四周碧水环绕,岛上藤萝遍布,几户渔家儿女出海打渔,入岛安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事的更迭仿佛与他们无关,淡忘了岁月的年轮,只有草木的荣枯是生命的见证。世外桃源终将也会坠入尘埃,万国旗帜在岛上飘扬,在中华大地最屈辱的年代里,鼓浪屿也在屈辱中挣扎,不同国度的别墅群是它挣扎的印痕,这个面积不大的小岛,竟然赢得了今日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是啊,有没有一座岛屿可以寄寓百年的民族历史,有没有一块礁石奏得响宁静海天间的第一抹晨曦,草长莺飞,踏浪寻觅,终于寻得这样一个所在,鼓浪屿——南国小岛,海上花园。 时间就是一根魅力魔杖,历史的硝烟早已消散,一栋栋老别墅却落地生根,安守在古树垂榕之旁。斑驳的外形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曾经的繁荣也已化作记忆被载入了史册。13国的领事馆早已人去楼空,成了旧址,我在这些领事馆前驻足,我不懂建筑,自然不会欣赏不同国度的建筑风格,但我知晓一点历史,每一个建筑都会承载不一样的文化。有朋友推荐,来鼓浪屿,一定要看海天堂构。这是一个精致的别墅群,门票也是最贵。我慕名而来,所以一定要看。这是一组5幢欧式别墅,楼群正门门楼上书“海天堂构”四字,但在整体的结构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对称格局,以中楼为主,向两侧展开。“海天堂构”的门楼很有特点,采用中西合璧的造型,下面是挺立的罗马柱,而上边却翘起飞檐,导游介绍,这是别墅主人爱国情怀的别出心裁的体现,中在上,西在下,从另一个层面上传递了主人渴望中国的强大,可以凌驾于西方列强之上的信念。确实,“海天堂构”虽然是欧式别墅,但门、窗、廊、厅的楣上均挂水泥透雕,檐角均饰缠枝花卉或吸水蛟龙,花鸟彩绘,亭台楼阁,民族特色相当浓厚,既有欧式的华丽,又有中式的雅致。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二楼中厅的菩萨像,极高的吊顶,下面是一尊菩萨像,大耳垂肩,意态安详,腹部微微隆起,从前面看,像是男相,而后背又曲线分明,像是女身。我在菩萨身边反复端看,在这样一个豪华的别墅中,菩萨像显然不是装点,而是主人心中的信仰,鼓浪屿上有天主教堂,而主人还是信奉菩萨,佛法无边,在苦难的渡口,菩萨终会相渡。 出了海天堂构,我直奔下一个目的地——日光岩。日光岩是海岛制高点,是郑成功排兵布阵的指挥地。岩的南面山脚有一座“日光岩寺”,常年香火鼎盛,传闻弘一法师曾在此寺中闭关静修。岩中洞窟水台,古迹题刻,随处可见。石缝罅隙,古洞之中,长满青苔,岩外烈日炎炎,而岩内清风习习,真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日光岩游人众多,有这样一句俗语,不到日光岩,就不算来过鼓浪屿,大家都想登临日光岩顶部,俯瞰厦门全景。我随着人流缓慢前行,拾级而上,终于来到了顶部。海风正大,衣袂飘飘,远眺厦门,高楼林立,似一座蜃楼飘渺于烟海茫茫中。抚今怀古,郑成功当年也许会望着那一方土地而默默沉思,万里烟波催生愁绪,人生也许就是充满着诸多的遗憾,让曾经的梦想在遗憾中慢慢萎缩,岁月无情,短暂的人生只是沧海中的一粟,逐浪、戏浪,游弋的最后只能黯然离场。
一路行来,耳畔琴曲不断,这正好印证了鼓浪屿的另一个美誉——钢琴之都。听导游介绍,岛上每三户人家就有一架钢琴,钢琴的密度居全国之冠,且位于菽庄花园的“听涛轩”还设有“全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因而,鼓浪屿又有“琴岛”之称。其实,当我们乘坐的渡轮还在鹭江上航行的时候,鼓浪屿那座形似“张开的三角钢琴”的码头,就已经让我们嗅到了岛上浓浓的音乐气息,而漫步在鼓浪屿树影斑驳的小巷,胸前背着吉他,边弹边唱的路边歌手亦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音乐的自由与浪漫。没有高级的音响,也无需听众的鲜花与喝彩,这些路边歌手就那么投入的和着自己的琴声尽情绽放自己的歌喉,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吧。
音乐、鲜花、大海、沙滩……鼓浪屿上虽然游客众多,但丝毫没有拥挤烦躁之感,可能与岛上禁止任何车辆通行有关吧,无论岛上居民,还是岛外游客,大家不分高低贵贱,一律步行,没有了车辆的追逐和喇叭的催促,我们紧绷的灵魂,真的可以得到休憩和放松。皓月园、毓园、菽庄花园、黄家花园……鼓浪屿上可以停留的景点实在太多。我把时光交付于沙滩,静静地坐在沙滩上,赤了足,让肌肤与砂石对语,细腻而温存,一次次浪潮涌来,不是音乐的音乐,有人说,来到鼓浪屿旅游,最好能在岛上的老别墅里安静的过上一晚,潜心体味她的绚烂多姿,体味她拼除了现代车水马龙的紧张后那远离尘嚣的静远与超然,而我,却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匆匆地收拾起放飞的思绪和沉醉的心灵后,我还要赶往下一站遥远的旅程。
厦门大学——最真的迷恋
厦大,熟悉而又陌生。花园式的学校,游人如织。来厦大,不为观光,只是敬仰。厦大只有中午向游人开放,短短的一个小时,只能看到厦大的点滴。校园内,随处有人在拍照留影,因为每一处都是那么别致,正所谓一步一景致,一步一惊叹,我无心浏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之景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它的魅力更在于立人、立学之本。我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厦大闻名遐迩的芙蓉隧道。芙蓉隧道很长,学生们都骑着自行车穿过。我作为游客,缓缓地在芙蓉隧道中漫步。芙蓉隧道之所以闻名,就在于隧道的墙壁学生可以自由涂鸦。果然,长长的隧道,墙壁被各种色彩所遮掩,墙上尽是各届学生的涂鸦,有的几句话,有的几幅画,有的则很夸张,占了墙壁很大的面积。在这里,我领略到了厦大的自由和开放,厦大的开拓与创造。涂鸦的墙壁上,饱含了莘莘学子放飞的梦想,对于生命的讴歌与礼赞,对于母校的眷恋与不舍。芙蓉隧道仿若时光隧道,光明的出口就在前方,但需要我们在黑暗中历炼,在历炼中成长,在历炼中成熟。
我并没有走完这隧道,原路折回,为了看另一个向往很久的地方——鲁迅纪念馆。穿过高大的颂恩楼,纪念馆就在前边,八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在这里执教。纪念馆并不高大,十分的简朴。展厅主要在二楼,共有五个展室。第一室简要回顾了先生的人生轨迹及思想历程;第二室陈列了他在厦门时的历史文物资料;第三室是鲁迅与许广平专题展览;第四室辟作纪念室;第五室为鲁迅故居,室内摆设按鲁迅当年居住时的原貌布置。蕙风拂面,我久久地在站在“鲁迅与许广平”专题前。“我们的心换着心,为人类工作,携手偕行。”映入眼帘的,是许广平写给鲁迅的这句话。就是秉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共同走过了人生中最为辉煌的10年。展厅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我可以爱”、“向着爱的方向奔驰”、“十年携手共艰危”、“我要把一切还给鲁迅”。在分隔两地的频繁通信中,两人的感情更见真挚。在展示的“两地书”中,鲁迅写道:“我在海上时,看见后面有一只轮船,总是不远不近地走着,我疑心就是‘广大’。不知你在船中,可看见前面有一只船否?”而身在广州的许广平也在无时无刻地思念着鲁迅:“船经过厦门,我注意看看,不过茫茫的水天一色,厦门在哪里?”“风子是我的爱,它,我不知到(道)降生在什么时候,这是因为在有我的历史以前,它老早就来到这个宇宙和人们结识了吧。风子是什么一个模样的呢?我可说不出,因为自始我就没法子整个的看清楚它……”1925年10月,许广平以“平林”为笔名,写了散文《风子是我的爱》,风子即风,寓快迅之意,指鲁迅。许广平后来说,这是她与鲁迅的定情之作。这细腻的描述、大胆的倾诉,隐藏于字里行间的爱情之光,仿佛穿越时空,让我们瞧见一个着青衣布裙的青涩女学生,有些急切,有些犹豫,有些不知所措。这隐藏在文字里的爱情的力量又是这样的巨大,它教她在与爱人相隔两地的时候能够忍受相思之苦,更让她在爱人逝去的时候坚定了人生的信念:坚强地活下去,将先生的精神传播下去。 纪念馆人不是很多,先生住过的房舍依然寂寞,一如他的孤独,远离尘嚣,却遗世独立,无论人情冷暖,总会以满腔赤诚直视惨淡人生。
从厦大出来,不免会心存遗憾,一所大学的精魂从各个角度都会有所折射,而我只能走马观花。别了,最美的厦大;别了,最美的花样年华。人生有太多的遇见和错过,遇见了,要珍惜;错过了,也不要再留恋。因为不管哪里,再美的风景也是一个驿站,我们终将都是行者,于繁华最盛处,稍做停留,作为记忆的存储。
文学风网站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