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小丁出书文章(散文)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吕小丁1
帖子: 248
注册时间: 周二 8月 26, 2008 9:36 pm

RE:新新小丁出书文章(散文)

帖子 吕小丁1 »

文章字数:<br>初恋(1895) 小白鞋(1214) 乳名(1255)<br>我的父亲(1515) 黄昏漫步(652) 我的爱(1095)<br>走进阿坝(3200) 麻雀的品格(1033)<br>小镇的年味儿(1118)
吕小丁1
帖子: 248
注册时间: 周二 8月 26, 2008 9:36 pm

新新小丁出书文章(散文)

帖子 吕小丁1 »

第一篇: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个头不高但体态很匀称,稍黑的面庞,给人总是感觉稳重、不露声色,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从事铁路工作,是一个老铁路。
在我的记忆里,家里的事情都是由母亲一个人来料理。父亲是很少过问的。从早到晚一天到头总是在单位里忙忙碌碌,很少和他见面,也很少与他交流。但是,父亲的一言一行对我的人生却有着深刻的影响。
父亲那一辈有兄弟两人。我还有一个小叔,父亲比他大很多。奶奶没的早,小叔从小就在父亲母亲的抚养照料之下,直到上学、就业。在我小的时候,小叔每年的春节都要回家来的,全家人都为他回家过节而高兴,小叔把父亲母亲看成是自己的慈父慈母。
后来,小叔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小叔的两个孩子都曾经被母亲带过,那种感情可想而知。那个时候,父亲担负着祖孙三代九口之家的担子,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从未向任何人张过口,求过情。可后来慢慢的,小叔回来的次数少了,来往的书信也断了。 妈妈伤心、抱怨……
可我一点也没有发现父亲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我只记得,父亲给小叔、小婶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不久,小叔小婶也回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 在小叔小婶的回信中,我能想象得出,父亲说了些什么。我也看出来,在他们之间的交流中认定了父亲的态度。他们,我的父亲、母亲和小叔、小婶,要给他们各自的儿女们做出一个榜样,善待老人、兄弟和睦、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至今,我的小叔小婶已不在人世,可他们的孩子都已成家立业,他们深知我的父亲、母亲曾经给过他们的爱,也可能是他们的父亲、母亲曾经给他们以影响。一点一点的,我们这一代的兄弟姐妹就像一家人一样。就是这件事,就是父亲默默的、无声的行为在我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地烙印。
在那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动乱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勤勤恳恳、忠心耿耿、一心要为共产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人,父亲被无辜的、莫名其妙的关进了牛棚…… 那时的人们,徒然变得是那么的“聪明”、那么的“机智”,就连家里送去的饭盒,也要检查再三!家庭受到了连累,我和弟弟妹妹们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他们下决心要记住一辈子,记住那些“聪明”的人、“机智”的人。
而父亲对此不屑一顾、心底坦荡、无私无畏,平反过后,仍然不记前嫌,友善待人,忘我的工作。
如今,父亲即将迎来九十一岁寿诞,早已离休在家休养。让我钦佩的是,父亲干啥像啥。既然是休养,老人家就有休养的道道:养花、盆景制作、看书看报、写文章、报刊剪辑、写回忆录…… 就连他的小孙孙都说:“太爷爷像个艺术家。”
最近,我得空和父亲面对面的交谈。父亲虽然还是过去那样少言寡语,但是见到儿孙们明显的高兴几分。他向我透露,他有一个目标和一个愿望。目标是做一个响当当的百岁老人。愿望是在有生之年为他的儿女们每人做一副画,而且还说,他想做的是工笔画。说着,拿出了一件已经做好的亲手装裱的横条幅:“现代清明上和图《东北第一街》”长面画卷,全长37米。长卷画中记录了沈阳中街370年的历史。我很惊讶!惊讶的是,父亲九十高龄,能装裱出如此精细的作品。
我接过父亲递给我的长卷,久久的凝视着。这是父亲用了半年的时间为我所做。
我深深地为之感叹,感叹他面对人生那种坚韧的性格,面对事业执着的态度,面对挫折无私无畏的精神,还有那种豁达、乐观与自信。面对家庭和儿女们,他没有谆谆的教导,也没有豪言壮语、发号施令,而是一种无声的力量!
我的父亲,我的榜样!

第二篇:走进阿坝

? 汽车从成都出发,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段时间,转而驶过了都江堰市。我这个北方人,还没有看够天府之都的景色,还没有从那种温热、湿润、细雨霏霏甚至连太阳都难得一见的气候中醒悟过来的时候,在我的视线中逐渐地出现了风格别具的建筑房屋,有的已经显得陈旧而古老。就连新建的学校、单位、民居也是一样,房屋的四角都有明显的“角”凸出来。这种新老房屋的建筑风格告诉我,汽车已驶入阿坝州的汶川县境内。??汶川县是羌族、回族、汉族杂居的地区,羌族居民居多。有趣的是,仍然讲究的是男嫁女娶,终生一夫一妻。男人死后女人是不能再娶的。女人在本民族内享有试婚的习俗,姑娘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自己物色情人,可以把自己物色的男人带到家里来住,从中选出自己的如意郎君,然后成婚。??一路上,导游不停的给我和同伴们讲不曾听说的故事。不时的,被导游那带有颜色的幽默笑话逗得开怀大笑。??我第一次来到阿坝,一边听着有趣的故事,一边看着窗外的景色。汽车已经驶入岷江大峡谷,沿着岷山山脉在峡谷内的公路上行驶,逆岷江而上。波涛汹涌的岷江伴随着我们不时的流在车子的左面,不时的又在右面露出。波涛声始终在耳边回响。??海拔逐渐升高。山,渐渐地变得矮了,有的甚至可以平视,在翻越一座不知名的山时,我陡然发现,下面清晰呈现在眼前的梯形山路,竟然一下子数到了七层。路边的村寨少了,偶尔经过一个村寨,除能看到典型的羌族民居,还能看到身着羌族服饰的妇女、老人。我感到新鲜,而她们却异常的平静。??一路上,清一色的旅游大巴,清一色的开往同一方向。旅游拉动了山里的经济,沿途数量不多的山寨、县乡小镇搞活了。??我们在一处海拔3090米高度的一个小镇边上停了下来。在这里,停车的地方并不大,而村民却都在路边摆起了摊床。叫卖声响成一片。卖小吃的,卖水果的,还有的卖山里的各种野生的药材。我发现无论在卖什么的摊位上,都摆着同样一种东西,就是当地的特产麻椒。导游告诉我说:“看!那寨子里、山坡上,那红红的树,就是正在成熟的麻椒树,那是野生的、天然的、绿色的。”我放眼望去,那一簇一团的红色,还有那已经变黄和就要变黄的树叶,点缀在绿色的山坡上,就像一幅水墨画,煞是好看!??在停车场的边上,是一个很大的“海子”。在高原上,人们是看不到真正的海的,所以都把这种湖泊称为“海子”。静静的湖面像一个大大的镜子,清晰的映着山的轮廓。时而掠过一阵风,湖面微波荡漾,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能让你想到,她真的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高原的深处。??车子刚刚停下,几个小伙子就拖着水管、苕把,殷勤的为我们洗车。我问他们,洗车要多少钱?听到的回答是,免费。我感到诧异!后来我明白,洗车何必收费?简易的卫生间,游客用一次收五角钱,而且还要卖许多的特产呢!很明显,山里人也精明了许多。??我看见了牦牛,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这高原上的牲灵,毛孔细细的,散着亮光,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静静的站在那里候着,一动也不动。似乎并不理睬这么多游客的到来。牦牛的旁边站着身着藏族服饰的男子,他们是专为游客拍照而来。??在公路那边的山上,有几处藏族的民居。我知道,前面就是松潘古城了。松潘是通往九寨沟的必经之路,在它的西北面不远,就是红军七十年前遭受磨难的松潘草地。沿途,我看到了后人修建的纪念红军长征、缅怀红军烈士的纪念碑。由此经过,一个从小看着红军长征的书和电影长大的我,心里油然升起敬仰之情,不由自主的多看上几眼:高耸在山峦之上的纪念碑顶上,站立一个红军战士,左手擎起一杆长枪,右手高举一束鲜花,远远望去,威武壮观,让人肃然起敬。??进入松潘县,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完全的藏民族的聚居地,在县城经过时,虽然没有机会下车,在车上能清晰的见到藏民兄弟、姐妹手里托着向游客兜售的小纪念品,围着游客,比比划划的。言语、动作、表情中带有在我看来的一丝野性。??由于路况和交通拥堵的原因,我们在海拔3200米的川主寺镇住了下来。一路的颠簸、劳顿,虽然到达了宿营地,但没人能兴奋起来。宾馆内的电水壶烧了一小时,也没有开锅的意思,饭店的米饭生芯子;天气很冷,尽管随身携带的御寒衣服都已穿上,仍觉很凉;已经有人出现腹泻、头晕、呕吐甚至缺氧的高原反映。这一切真让人有一种凄凉的感觉,尽管距九寨沟那美丽的童话世界只有80公里……

第二天早晨,远在北方的家乡已经艳阳高照,而川主寺仍是一片漆黑的时候,我们出发了。汽车从3200米的高度继续向上行驶。??路旁没有了村寨。也没有了高大的植物。只有零零星星的牦牛和成片的荒草。偶尔能看到的就是耸立在路边的高大的招商广告牌。周围的山峰已尽在脚下。车内异常的安静,没有了昨天启程时的欢笑与嬉闹。 车子越爬越高,车里的人们越来越蔫……??汽车在爬到4000米左右的时候,就钻进了云层,外面雨雾朦朦,毛毛细雨打在了车窗上。汽车在山顶云中盘绕了好一阵功夫转而向下行驶。
通向九寨沟的路,路面很好,清一色的柏油路面,但蜿蜒曲折。? ?路边渐渐的绿了起来,各种树木各种颜色也多了起来,有黄色、白色、红色、也有紫色,衬托着绿的底色,我一下子兴奋了!山里的景色越来越好看,就像一幅又一幅的山水国画。海拔降低了,车里的人们也都来了精神,汽车驶入了青山绿水之中。??九寨沟越来越近……??九寨沟真美!那“树在水中生,鱼在云中游”的“翠海”景致;那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不同颜色的“彩林”;那大大小小数也数不清的“叠瀑”,好像一群群的银龙,竞相跳跃翻滚;那终年碧绿的湖水清澈明丽见底,水上水下虚实难辩,如梦如幻,梦幻如真!简直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在这“人间仙境”和诗一般的“童话世界”里,我们尽情地玩了一天。??九寨沟那极俱人性化的旅游交通,可以让你乘坐景区内的大巴车在任何一个景点下车。尽可能的多看一些吧!我这么想着。于是,我和王大哥偷偷地离开了大队伍,独自逛了起来,自然也就掉队了。集合的时候,领队和导游还有同伴们都很不痛快,但我俩收获很大,看到了他们没有看到的瀑布和群海。为此,我并未理会他们的白眼,自感洋洋得意。??当晚,导游小周带我们去藏民家坐客,让我们体验藏家风情。我们一行二十人来到了藏民卓玛的家。这是一座占地一百五十平米左右的二层小楼,加上院子足有三四百平米,小楼的外墙装饰、经幡、转经筒、纯粹的藏族风格,里面有客厅、念经堂、卧室和橱房;墙壁上画着各种图案的花纹和壁画,很是华丽。卓玛姐弟八个,她排行老二,在姐妹中老大,能歌善舞,汉语说得非常好。九寨沟开发以后,她带着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借助临街的位置,开起了这个“藏家乐”。就因为这个,卓玛一家富了。当然象卓玛一家这样的在九寨沟当然很多。??在卓玛家,我们围坐四周,品尝藏式的各种食品,喝青稞酒,吃烤全羊、啃手把肉,看姐弟们轮流唱歌跳舞,不停的为客人们敬酒、倒酥油茶,以他们特有的民族方式,招待远方的客人。从卓玛姐弟们高兴的样子,就能看得出旅游业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川藏地区的经济,促进了改革、开放。改善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他们非常的开心。??在阿坝,我们往返一共三天的时间。三天里,我看到了许许多多新鲜的东西,经历了海拔四千四百米高度的生理考验,体验了藏羌的民俗。在阿坝,我忘却了高原反映带来的不适。而九寨沟的美景却让我留连往返,终生难忘。我实在难以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她的美!但有一句话,“九寨归来不看水”,那是人们为九寨沟美景能居全国乃至全球之最的绝佳诠释!??更让我感到宽慰的,很值得记述的还是改革开放以来,阿坝变了!阿坝的各族人民变得更勤劳,更幸福,更富有智慧!

第三篇:小镇的年味儿

我的童年是在辽西的一个小镇长大的。那里没有象样的企业、工厂。记忆中,小镇位于铁路东西、南北的交叉口,算得上是一个铁路的小枢纽,所以铁路设置的单位大大小小也有十几家,我的家就在铁路的职工住宅。铁路住宅遍布小镇的南、北、东三面,能占小镇的一半以上。因为地理位置的缘故,解放战争中在这里曾发生了驰名的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在小镇的北面,有一座不大不小的山,叫“虎头山”,后改为“打虎山”,小镇因此得名。? ?小镇的中心就是“街里”。那里有一个记忆中很大很大的“大百货”、“大副食”,还有一个很热闹的“街”。小镇虽然很小,可是每到集日和过年的时候,“街里”很热闹,十里八村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在那里可以看到兜卖各式各样土特产品的农家百姓,沿街摆放自家的红辣椒,一串一串红彤彤的煞是好看,还有在野外采来的干蘑菇、猎取的野鸡、野兔,赶集的人们有卖有买,卖了自家的再买些自己需要的年货回家过年。在赶集的日子里,小镇显得非常的热闹,散发着浓郁的“年味”。? ?在小镇的周边,有很多河塘,水量也很充足,里面有很多的小鱼小虾,夏天的时候有很多打渔捞虾的,因此,在集市里自然少不了卖鱼卖虾的;到了过年的时候,只要把河塘上的冰凿开一个圆洞,就能捞出鲫鱼、草鱼来,记得那时候,妈妈做出来的焖鲫鱼好吃极了。 ??让我最感乐趣的还是小镇过年的时候“街里”的扭秧歌、踩高跷。每到过年的时候,整个小镇能组织大大小小的秧歌队、高跷队七八个。从初一到初五,天天到街上表演,挨个单位拜年。因此,过年的时候,看秧歌看高跷是大人孩子们最为开心的一件乐事,也成了小镇的一个习俗。? ?SPAN style="FONT-SIZE: 13.5pt; COLOR: black; 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mso-hansi-font-family: 宋体;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