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在继续--评《潜伏》—回到当年历史写结局续篇(比烟
探讨在继续--评《潜伏》—回到当年历史写结局续篇(比烟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探 讨 在 继 续
--评<潜伏>—回到当年历史写结局续篇
作者:比烟花寂寞 <潜伏>—回到当年历史写结局》一文在《文学风》发表后,收到很多读者留言和来信,纷纷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读者还提供颇有参考价值的史料,使我十分感动。 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我将部分来信集纳在一起,以《探讨在继续》为题,在《文学风》网上发表。 欢迎广大读者参加讨论,更欢迎发表不同的意见,以期越辩越明,将问题探讨得更加深入…… 玉蜻蜓在2009-04-27来信中写道: “我们的电影电视剧闹笑话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留着胡子的司马迁、吟着乐府诗的战国公子、拿着朴刀(朴刀是自晋朝以后才出现的)穿着宋朝铠甲的汉朝将军、甚至穿着日式铠甲的杨家将……这些无论是出于一味追求艺术和时髦也好还是愚昧无知也好,都让我汗颜!我们的港台^***‘艺术家们’在盲目的糟蹋着历史。这些历史闹剧几乎每个礼拜都会发生一两起,在片场内外的明星导演身上(香港影星陈晓东曾自豪的指着自己衣服上印的切格瓦拉头像说是纳粹,被记者指正是^***家后面上毫无羞愧,只是傻傻一笑把无知当成时尚)。为什么这些闹剧很少发生在欧美明星导演身上呢,我想是因为欧洲人尊重自己历史而美国人珍惜自己短暂的历史吧,从我观察这些艺术家看来他们的共同点是一个更重视人文知识的教育体制。究其根本,要想社会重视人文知识,就必须从公众宣传上入手。如果一个培养导演明星的学府没有将人文知识加以重视,那他们拍出来的演出来的东西将会影响甚至荼毒整个社会的人文。”我曾按竹蜻蜓的意见将重视“重视人文知识的教育体制”的建议,发给中戏和北影(未发到),不知会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当天下午比烟花寂寞给玉蜻蜓回信: 这种现象是^***^***以来,创作与编导教育有失严谨的结果。也是盲目学习港台影视的不良后果。 金庸的戏说创作方法,对我国电视剧创作影响很大。不过,金庸还是标明这是“戏说”。而我们的很多电视剧和电影并不标明“戏说”,给人一种历史就是这样的错觉。 就连很严肃的题材,由中央电视剧艺术中心摄制的电视剧《两种命运的决战》,还把日军在大连车站投降的镜头,当做国民党军队投降的镜头,接在片子里! 我给该片顾问原中央电视台台长扬伟光去信,还好,他回电话说要查一查。 我们在网上探讨这个问题很好,大家都来反复评论这个问题,终于会引起注意的。 我的小孙子梁天戈看了电影《赤壁》在充分肯定影片成功之处之后,也对影片多处违反历史的纰漏,提出批评,他在文章里写道:
“好归好,但是不足的地方也不少啊,先说电影演得不是真正的历史史事呀, 历史上哪有孙刘用计,刘先散伙再在曹操大营后方和孙合功曹操呢?;演片中的孙尚香只身入曹营,这怎么可能呢?暂且不说她一个女流一个公主怎么混进去的?就说她在曹营中画地图,是多么不现实啊,更主要是不符合历史,虽然说现在主张创新,但也不能扭曲事实;影片^***小乔只身进曹营也是史书上没有出现过的,这不是胡闹吗?还有不足的就是演员上的挑选,张国毅、梁朝伟、赵微等等一些演员还不错,但是胡军扮演赵云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在大家的印象中赵云是帅气十足的人物,而今却是个老汉一点都不年轻有活力,还有那个诸葛亮,有点太轻浮狂妄了吧,金成武是年轻符合要求,但是一点都不老练,好像是一个很目空一切的读书人,这可就不对了,诸葛亮可不是这样的。”
玉蜻蜓28日来信:我所指更重视人文知识的教育是指欧美艺术方面的教育体制。我在加拿大读大学的时候认识几个学导演的的外国同学,这些同学都选修了很多古希腊文学、欧洲近代史的课程,即使在国外学表演的学生大学里面也是要先从基础的人文知识教育开始的。业余时间我也很喜欢读中国的古代作品,我觉得古人的智慧很有前瞻性并且比现代人做学问更严谨,但从“推敲”一词的典故便可见一斑。此外,您对我实在是过奖了。另外,再给您指出一个《潜伏》里面的错误: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与美国合作因此进行了军装^***,国民党军官的军装已经由抗战时期的德式圆领卡口军服改成了美式的小翻领军装,而潜伏中解放战争期间剧中的国民党军官仍然在穿抗战时期的德式军装,这也是导演的不严谨。 铮铮来信: 完全同意您对电视剧结尾的观点, 而且我个人认为, 此剧是个娱乐性很强的^***因素局限住的电视剧。我对一些剧情的真实性也有疑问. 该剧的主人翁是被描述为共^***的专业谍报人员。1)我们党在历史上是否有可能将一个国民党的军统人员发展为共^***的专业谍报人员?
从党的历史上, 可能不会这么做的, 作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中国共^***在当时的特殊环境, 是不可能这样发展特工人员的吧? (而是应按采取带着任务打入对方做长期潜伏的) 这会
冒险发展了一个双料间谍.(可以做国民党高层人员去起义…..起义是主动和形势所趋, 但是这些人不是为了成为职业情报人员)
2) 余则成同左兰的恋爱关系, 逻辑上不可能是由于恋爱关系, 左兰个人感情影响, 或者而更容易造成余成为为共^***工作的特工, 其结果应该是, 左兰立即被调离重庆, 或者接受严格^***审查。
余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共^***的谍报人员. 余今后是否抗日不抗日或者是否参加共^***都有可能,
只是不可能成为^***的职业情报人员.
3) 余取得情报太容易了.
附铮铮提供的史料:
真实的《潜伏》:“余则成”们的历史档案
本文网址:http://www.backchina.com/news/2009/4/23/38196.html 真实的余则成们
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平津情报站,先后由陈叔亮、张友恒(化名李才)领导。
陈叔亮,北京人,1911年生。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抗战胜利后曾任军调部济南小组^***代表;北平军调部^***代表团 秘书处处长。解放战争期间曾任石家庄市^***局长,天津市^***局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第二亚洲司司长,驻柬埔寨王国大使,国际问题 研究所领导成员,驻罗马尼亚大使等职。1939年从延安秘密潜回北平,开展对日伪的情报工作。
张友恒1932年加入共青团,1936年加入共^***,曾经在前苏联莫斯科学习过无线电通信技术,1939年至1940年在延安担任中央社会部电台台长。从1941年3月至1948年8月期间,他曾三次进入北平从事情报工作。
第一次是1941年3月,张友恒化名李金生潜入北平,由陈叔亮将他安排在东直门外陈耀华家,由陈耀华出面用500元钱顶兑下西直门内大街114号元通 祥绒线铺,让张友恒以记账先生的公开身份作掩护,开辟敌占区的情报工作和组建秘密电台。1942 年5月,陈叔亮被捕后,张友恒也从北平撤退。
第二次来北平是1942年6月到7月,历时一个月,任务是检查秘密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以满城县四里营伪村长家为第一个点,以保定火车站一家客栈为第二个点,以北平东城北锣鼓巷为第三个点。
第三次是1946年9月至1948年8月,主要任务是筹建新的秘密电台,视察新的情报组织及完成中央社会部交办的任务。
“六一五^***”始末
1948年6月14日,化名李才的张友恒乘晚班火车由天津来北平,住在东直门内南小街甲1 号。次日下午两点,他到东四与刘致祥同志接头。接上头后两人并排走着,猛听背后有人喊:“站住!”只见一个壮年人疾步赶来。张友恒、刘致祥回头一看,都不 认识。心知有异,一定是特务!张友恒说:“先生,我不认识你。特务不看也不理,只是吼叫:“走,一块走,上汽车。”
这时候,张友恒才发现路东停有一辆黑色汽车,心里全明白了:人家是专门来抓他们的。怎么办,得想办法逃!就在特务伸手来拉他时,他用手里的皮包猛然向 特务头部打去,然后夺路欲逃。哪知特务早有防备,伸手抓住了张友恒的西服后领。张友恒急中生智,撒手甩掉了皮包,两臂向后一顺,顺势脱掉上衣,向南急跑。 “砰!砰!”特务连开
两枪,张友恒顿时倒在地上。一颗子弹击中了张友恒右腹部。他左手扶着墙,站起来,右手捂住流血的伤口。
特务一边骂着一边走到张友恒跟前,拉他上汽车。张友恒站着不动,说:“我受伤了,走不了。” 特务一看,张友恒的衬衫已被鲜血染红,便放开手,转身去马路对面喊汽车。张友恒等特务走出五六步远了,突然转身向南,拼命猛跑,跑到报房胡同口,急拐进 去,继续奔跑。等特务发觉追到报房胡同口时,已经不见了张友恒的踪影。张友恒就这样脱险了。
就在特务追捕张友恒时,刘致祥也乘机骑自行车脱离现场,并连夜出城上妙峰山,向领导机关报了警。
事后了解,刘致祥进城借住在一个叫谢文凯的家里,而谢文凯被捕后已被敌人控制,是谢出卖了刘致祥。特务又跟踪刘致祥,发现了前来接头的张友恒。
张友恒负伤后,请了协和医院的一个外科大夫给他治伤,又在北平城里秘密休养了一个多月,于8月下旬回到河北平山的东冶村,向中央局社会部许建国部长报到,结束了在北平近8年的秘密情报工作。
张友恒后来出任广东省安全厅厅长,现已作古。解放后拍过一部电影:《地下尖兵》,就是以他为原型创作的。
东直门外陈家
说起北平地下党的情报工作,不能不说说东直门外陈家。张友恒第一次来北平,陈耀华出面用 500元钱顶兑下西直门内大街114号元通祥绒线铺,用来掩护张友恒。第三次来北平又是陈耀华出资,在义和冰窖(东直门外北护城河的北段东岸)处开了一家 “怡和化工厂 ”。厂长陈庆霞是陈耀华的儿子,也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陈耀华是什么人呢?
陈耀华,名余荣,号耀华,1891年生于北京。在东直门外,陈耀华是位头面人物。他既是义和冰窖的经理,又是全市冰窖行业公会的会长,还是东直门地区联保公所的联保长。
陈耀华与^***情报组织发生关系,缘于与陈叔亮的相识。
1930年陈耀华与协和医院的助理医师苑默庵结婚。苑默庵的弟弟苑振鹏与陈叔亮是同学。苑振鹏在中学读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是一二·九运动的骨 干,1937年由陈叔亮介绍去了延安马列学院。苑默庵在弟弟苑振鹏的影响下,1942年也加入了党组织。陈叔亮通过苑振鹏与陈耀华相识,感到这位义和冰窖 的经理是个有着强烈爱国意识、赞成抗日的有识之士,于是成为忘年交的朋友。陈叔亮把义和冰窖作为党的平津情报站的一个据点,而陈耀华也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 地位和身份,为掩护党的地下工作做出特殊的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一如既往和共^***站在一起,倾全力支持党的地下情报工作,由他提供的秘密掩护点有七处之 多。他的家^***都在他的支持下,早早投身于^***事业,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贡献。
陈耀华于1950年病逝。天津市^***局专程送来花圈、挽联和50万元的慰问金(当时的本位币为万元);张友恒等同志从外地赶来送葬。这既体现了共^***人不忘旧情,也使得陈耀华身后备极哀荣。
编辑: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