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暖意儿(丁枫)
心有暖意儿(丁枫)
心有暖意儿
文编:丁 枫
昨日还闷热异常的天气,今早起来,女儿却说,是否要穿外衣?推开窗户看时,原来一夜风雨,天气凉爽多了。见小区里偶尔走过的几个人,有穿了外衣的,也有穿长袖的。便与女儿说,换件长袖吧。女儿去学画画后,我依旧躺回床上。这样的天气里,听着雨声,慵懒地赖在床上,就是再不能睡着,却也不愿早起。
一屋的静寂里,使劲地回想昨夜的梦。然只依稀记得。好似是依偎在爱人的怀里,感受着那份亲抚的温暖,安心地睡去。这样的时候,短暂得只一瞬间,就感觉脚被什么拉着了,于惊骇中,想要挣脱,却越是挣不脱,迷糊中,竟以为是昨晚与女儿散步回来时,在楼梯口碰到的那四散乱窜的狗,有些害怕,真怕给咬上一口,想要叫唤,却喊不出,一使劲,好在醒了过来。原来只是梦一场。瞧着黑的夜,想着梦中情境,原来自己心中还是有期盼的。想要一份踏实的依靠,想要有人陪伴,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的坚强的。本是小女子一个,又何能撑得住整个的一切?但命若如此,又有何法?还不只有接受。戚戚地,心好在还平静。
拿起电话,手指动处,给哥们发一祝福的短信。哥们这些天在医院挂水,说是前些天感觉不舒服,腰痛得难受,才决定去住院,顺便查下有别的什么毛病不。这一查不打紧,果真血脂高。想来胖的人,那身体里的油水,定是多了的,血脂那有不高的道理。现在的人吃得好,尤其是坐办公室的人,再少锻炼,身体亚健康的应是多的。哥们却问起我,为何烦恼?兴许是读了我昨日写的一时心情文字。偶尔的落莫,茫然,其实都只是那一个时段的心情映照。当那一分一秒过后,那凄楚也就成了过往。该铭记的,终记在心;该遗忘的,却无法忘,所以才总伴有苦痛。明白这就是人生。只是当哥们再问起时,心中温暖荡漾,有人挂欠着,也是幸福的。有友记在心,又何怕一个人上路?
呆在床上,思虑万千,还是起来做事的好。将几件衣洗了,再粗略地拖了下地板,就开始煮饭。时间却已是上午十点多。女儿要到中午才回来。饭熟了我可先吃,就当早餐中饭一起了。哥们在短信中说,今天挂水到中午就差不多了,叫我去取给我买的那《丽江的柔软时光》。还说起,正看的《中篇小说选刊》上一篇叫《白莲浦》的小说,说是写得好,让我上网找一下那作者陈旭红。打开白度搜索。浠水70后女作家,一部荡涤心灵的乡土情怀作品,被盛赞为“神似”沈先生的《边城》。小说在《芳草》杂志发表后,又被《小说选刊》列为头条转载,《中篇小说选刊》也转载了,后又被《新华文摘(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见该文在文学界引起如此较大反响和好评,我也想要读读。
吃完饭,竟到十一点多了。收拾好,换了衣服,匆匆下楼。出来前,看了下家中的伞都在,就知女儿早上去时,没拿伞。到楼下后,看雨细细密密地落着,不大但也不小,想起还是得去给女儿送把伞,于是再上六楼。坐公共汽车到法院那附近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女儿学画画的戴老师的家了。第一次带女儿报名来过一次,记得是法院对面的一个弄子,今日却怎么看也不知是那一条小巷了,转了几圈后,翻出电话薄给戴老师打电话,说是刚学完,才回去。唉,害我白跑一趟,还害得再要坐公共汽车返回时,正逢高中学生周六放学,每一辆车都挤满了人,连车门都无法关上。看那挤得满满的车,就在心中想,哥们能每日坚持骑摩托接送女儿,他的女儿当靠在父亲的背上时,那温暖肯定是无法说的。实在无法去挤,只好走路了。走到半路,家里的电话来了,原来女儿都到家了,我在电话里叫,还给送伞,空跑了。女儿便说,也真是的,还不会想办法的,不要老妈操这多心的。有一个同学带了伞,几人一起共打,反正也是搭车。我说,幸好是刚才的雨小了,要不然还不是会淋湿了。今日得空,想给女儿送次伞,却没送上。也真是的,还害我再上楼取伞,爬得气儿呼呼。呵呵,就算自己多操心了,但相信女儿的心中也还是有暖意的。
走到医院附近时,哥们的电话来了。问我在哪,我说刚好在楼下了。于是说,他就下来。让我在大门口等。不一会儿,哥们就神清气爽地来了。提着两个小袋子,一个红的袋子里装了给我的书。我从包里拿出送给哥们的‘四季平安’(四个红通通的苹果,那可是我放冰箱珍藏了一些日子的。)和《阳光灿烂的日子》 。接过送我的书,将那红袋子褪下,直接放入自己的包里。 然后哥们骑车回家,我去陈主席家看看。虽然打他的电话一直占线,打家中也没人接,想着既然到这方向了,就近还是去看一下。
果真铁门紧锁,没人在屋。于是,又转到侄女家,在围墙外打喊,无人应。只好回家。顺路买了些小菜。
到家时,已走得有些累了。换了睡衣,斜靠沙发上。拿出才取来的书,翻开读起那小说来。才看了两页,竟打起瞌睡来。迷糊了一下子,头脑重又清醒了。于是,继续往下看。
与女儿都不做声时,那房里的电话铃声便响得刺耳了。原来是住在她爷爷家的表姐,叫女儿过去吃晚饭。要女儿拿上数学参考书,让她表姐给辅导一下。
一个下午,我就沉浸在那小说中。感受着来自那小说里的无限温情。《白莲浦》写的是一个现代桃花源式的故事,女主人公命运多舛,一生坎坷,多次遭受生活的重大波折,却始终无怨无悔,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温暖人情。在她的温情下,似乎所有的人和事都变得温暖起来,那些曾经的背离,伤害,误会,妒忌,悔恨……都在她的温情下软化为令人动容的亲情。小说透出一种唯美的世界观,表达了“不论世事人情如何变化,我们一定要让它长久地温暖着”的大爱主题。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呀!女儿是母亲在六月的晨风里拾到的。而母亲自己的儿子却跟着他父亲住在远离白莲浦的北京城里。后来母亲再嫁的爷,又带来一个男孩儿,却也不是爷亲生的,是爷的前妻随过来的儿子。一儿一女,与家中母亲和爷,都没有血缘关系,四个人却一起过得那般恬美自然,爱意浓浓,温情融融。但读到动容处,还是令我流下泪来。
静静地,一人独守,一屋空寂。却并不感到孤单。自己的一切,其实已是很好。人最在意的,其实都是与人比出来的。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生活。正如小说作者的祖母所说,“人在不如意时要等,等前面的光亮。老天爷不会给谁长黑不明的天,千万莫怨。”当不如意时,我们“为什么,不向心里求取真情与善良,热爱自己温暖他人呢?”
只愿人世温情永在。就像小说中母亲对云儿所说的:“云儿,你是大人,妈有些话要对你说,爷死了,细骚儿走了,我们舍不得他们,伤心难过。人活在世上就是这样子,来的来去的去,你要懂得放下。活着只求个暖意儿,爷在时给了我们暖意儿,有这些在心里就要得,莫再去苦思乱想。细骚儿离开我们,可他和我们在一起时,暖意儿也多,这家里哪样没得他留下的印迹,再说他的暖意儿也都在,人活在世上有分有聚,先分才有后来聚拢时的乐,放豁达一些......”。这段话,我可是返过来读了几篇的,每读一篇,还是会流下泪来。一个历经了婚姻破裂,儿子不在身边,再嫁的男人突然死去后,这男人随来的后一起生活了几年的儿子,又要跟他亲娘回去时,母亲的内心竟是这般敞亮。从母亲的哽咽中,还是能读出母亲所隐藏的那份深重无奈。命若如此,唯有坦然接受,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