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电视台初创时期的故事(十)-2
一座电视台初创时期的故事(十)-2
庆3-10-2
一座电视台初创时期的故事
--为纪念吉林电视台建台50周年而作
作者:何仁 (十)-2
上接精干的编播队伍---(一)
二.建台后陆续调入一批编播人员,到1961年共28人, 前面节目表列出的节目就是这28人举办的。其中大部分是学员,年纪最小的还不到17岁。他们舍弃了高考在机会,自愿投身电视事业,受到老同志的热烈欢迎。
他们是:(大体以调入和投入工作先后为序)
美工 奚显亭
伴音 蒋 巨
导演助理 侯秀兰
电视播音员 秋素莉
电视播音员 程淑兰
摄影记者 余明炬
马世才
摄像 李广泰
摄像 付中兴
摄像 王连富
放映员 刘文波
放映员 许德谦
电视导演 姚秀兰
播出组长 电视部副主任
摄影记者 徐秀琴
科技节目编导 易正之
剪接 张祖兰
灯光 甘福喜
虽然张祖兰到我台不是很早,但是她是我台第一位剪接。她的到来,使电视新闻的后期制作向着正规,迈出了一步。
1960年新来的学员,很快就上岗工作了。
自拍的电视新闻,明显增加,有的送北京电视台播出。
余明炬拍的《冬季狩猎》,在北京电视台播出时,受到中央广播局局长梅益的称赞。
余明炬
这一阶段时间里,电视讲话节目<电视台的客人>,十分活跃。不断请来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世界冠军来电视台讲话。群众仰慕英模,但是,难得一见。我台满足了大家的企求。所以<电视台的客人>一时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之一。董存瑞生前战友智顺义、世界乒乓球冠军庄则栋都坐在上一个故事讲到高兰制做的那个讲桌前讲话。
智顺义(三排左四)与我台同志合影
前一排左起宋梅桓、魏淑清、刘文波、甘福喜
二排右起费长春、蒋巨、李盛春、奚显廷、任继秋、任晓声
三排左起孟宪林、王志杰、侯秀兰。智顺义、秋素莉、程淑兰、
徐秀琴、秦景兰
四排右起王增惠、何 仁、武永明、孙万山、李广泰、
许德谦
1962年10月25日播出的第二部电视剧《亲人》,新来的学员就担当大部分主创工作。《亲人》的编剧和导演,仍然是高兰和我。
《亲人》播出后广播局局长龙文宇(前右三)与演播人员合影
编剧 高兰二排右二
导演 何仁二排左一
导演助理 侯秀兰后排右三
摄像 李广泰三排左一 王连富后排右一
付中兴后排左一
放映员 刘文波后排右二
场内导演 武永明后排左二
技术 宋梅桓二排右一
姚秀兰二排右三 秋素莉后排左三 程淑兰后排左四
美工 奚显亭
伴音 汤 丽 蒋 巨
摄影 王世俊 (拍摄电视剧里穿插的电视片)等四位同志未参加拍照。
主演张功饰张振标前排左三
电视剧《亲人》是根据王愿坚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写的是一位当了将军的老红军,认一位同名牺牲战友的父亲为亲人的动人故事。
故事发生在解放初期,张振标将军,突然收到家乡一位老人的来信。老人从报纸上看到张振标将军的名字,以为是自己的儿子不但仍然活着,而且当了将军。老人喜出望外,托人写信来认儿子。
不料与这位将军一起参加红军的一共有三个同的名战士 。其中两位在长征战斗途中牺牲了。这位张振标是惟一的幸存者,他自己的父亲,在白色恐怖年代牺牲了。可这一切,这位来信的老人并不知道。
将军不忍心对这位烈士的父亲说出真相。他同妻子商量,认下了这位失去儿子的老人做自己的父亲。他给老人回信,寄去生活费,妻子为老人购置衣物,按时寄回老家。而村里知道他是将军的父亲,也都对老人倍加尊重与关照。老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精神上也得到了满足。
革命老人非常通情达理。他知道儿子军务繁忙,自己不便来北京打扰。与“儿子”保持书信往来,就十分满足了, 再也没有提出过什么过多的要求;而张振标将军也由于替一位牺牲了的战友抚养父亲,自己又有了一位亲人,而感到慰藉。 这样平静无事地过了几年。不过老人思念儿孙的心情一直也没有平静下来。再加上老人得了眼病,视力渐弱。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的儿孙。他一再来信要来北京一趟,看看北京,看看自己的后代。 将军对老人的这点起码要求,也无法推辞,只得回信答应接老人进京,只是具体来京时间,要看工作情况再定。将军几次以公务繁忙离京外出为由,多次推迟老人来北京的时间。推一次两次,三次四次,老人信以为真,耐心等待。
最后老人却等不及了,他自己决定进京日期。这下可急坏了将军。他惟恐老人到北京认出来,他不是自己的儿子,让老人伤心。年迈老人,怎么能经得起这样的打击…… 结果却出人意外,老人来京以后,看子心切,没有任何怀疑;老人想几十年没有见面的儿子,也已年老,自然不会有多少小时的模样了;再加上自己眼神儿不济,老人没有发现将军不是自己的儿子。将军所担心事情没有发生,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老人在将军家颐养天年……
我们请吉林市话剧团演播电视剧《亲人》。为此, 我同导演助理侯秀兰、两位摄像李广泰、王连富同志一同去吉林市话剧团排戏。 这是我导演的第二部电视剧,它与我导演的第一部电视剧有所不同:《三月雪》是在剧团导演排练基础上,我重新导演,进行电视艺术处理并导演播出的。而《亲人》则是我一手导演创作的。由于这次从一开始就按照电视的要求排戏,好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而不是在别人画好的画稿上涂改,所以排戏进行得非常顺利。大约一周左右的时间,我们就完成了排戏工作。
《亲人》的场景绝大部分都在演播室内搭景。只有一场,将军给老人发信,我让摄影记者,在街上拍了一段将军寄信的影片。在演播这场戏时,切出电影讯道,插播了这段影片。我们第一次在大街上拍片,为解决群众围观的问题也伤了不少脑筋。 在将军回忆两位牺牲的两位同名战友时,我选用了两段表现长征战斗场面的影片资料,叠印在将军的近景镜头上。一位是在战斗中牺牲的,另一位是在过草地时牺牲的。这些电视特有的表现手法,给电视观众一种新颖、奇特的感觉。
演播时插播这三段影片是十分紧张的,放映员必须事先选好所需要的镜头,等候导演的指令,准确无误地播放出那段影片。而导演助理则必须将电影讯道送来的画面,准时切出或叠印。
顺便送说明一下,有人说电视剧里插播的影片,是剪下故事片的镜头做成片圈播放的。这纯属误传。从影片公司租来的拷贝是不允许丝毫损坏的,何况剪下镜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演播《亲人》主要演员也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张功同志表演富于激情。在两次演播中,演到将军与老人见面,老人亲口认定自己上他的儿子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演员流泪,对拍电影和录制电视剧来说,是十分容易的,而直播电视剧却全靠演员功底和临场动情。我们要求演到这一情节时,必须做到由眼睛闪动晶莹的泪花,到一滴热泪夺眶而出。张功同志在排练和两次演播中,都圆满地实现了这一特定的要求。我们的摄像员从将军的中近景镜头,推成将军面部的特写。使很多观众,随着将军的热泪,产生共鸣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人们常说演员到时候流泪并不算成功,演员要演得使观众同演员一起流泪,那才算演到家了。电视剧《亲人》就做到了这一点。 电视剧《亲人》集革命传统教育,浓厚的生活气息,高尚的道德情操于一身,再加上演员演得认真投入,电视处理得当,自然播出效果很好,观众反映强烈。广播局王新宇副局长看后打来电话,说这部电视剧演得好,并称赞演将军的演员演得很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播局局长龙文宇也赶来,向演播人员祝贺演播成功。还有很多观众打来电话要求重播。在那个没有录像的年代,只好于同年11月24日,请吉林话剧团演员二次来长,再次演播电视剧《亲人》。
在我们播出电视剧《亲人》的同一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郭维,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可是,在即将拍摄时,却被批判为“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而惨遭扼杀。 可是,电视台两次播出电视剧《亲人》,除了听到表扬和要求重播之外,却不曾受到任何批评和指责。甚至,在“文革”我挨批斗时,也没有人拿《亲人》来批判我。虽然我也曾想过造反派会不会借这部剧,找我的麻烦。
当我们听说长影在检查《亲人》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我感到莫明其妙。我想《亲人》写的是老红军、老将军和老烈属的故事,写的是高尚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和他们所说的什么资产阶级人性论,根本粘不上边儿。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为了求解放,舍家撇业根本不可能照管亲人;革命胜利了难道关照烈士的亲人竟会成了资产阶级的人性论了?真是此理不通。
不管怎么说,电视剧《亲人》播出后平安无事。没有像电影《亲人》,那样引起轩然大波。
用现在常用的一句话来说,当时也好像出现了“双重标准”!这只是笑谈。在那个阶级斗争的年代,自然只有一个标准。只是我同高兰侥幸躲过了一次灾难罢了。
当年摄像员承担文艺编辑的工作,他们还组织各种文艺节目,联系现场直播。他们的工作卓有成效。使戏剧、音乐、舞蹈、杂技、体育节目明显增多。
我们在演播室里演播过京剧、话剧、评剧、吉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河北梆子、昆曲、赣剧等等。演播的主要剧目有:《打金枝》、《杨家将》、《穆桂英挂帅》、《雷雨》、《兵临城下》、《潘杨颂》、《桃李梅》、《空城计》、《甘露寺》、《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女驸马》、《铡美案》、《锁麟囊》、《将相和》、《借东风》、《海瑞罢官》、《挑滑车》、《苏三起解》、《玉堂春》、《桃花扇》等等。
剧场现场直播话剧《钗头凤》、舞剧《小刀会》、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王昆、温可铮等著名歌唱家的独唱音乐会、李德伦指挥的中央管弦乐团音乐会等等。
这些剧目基本都是全套剧目或整场演出。让戏迷们从电视里过足了戏瘾,也满足了话剧、音乐、舞蹈等各种不同爱好者的要求。
这一阶段播出的节目主要由我和高兰导演,姚秀兰调来我台后开始导演戏曲节目。她兴致很高,不断探索,历经坎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人合作导演电视剧《少帅传奇》获重要奖项。
电视播音员秋素莉和程淑兰,开创的《少年儿童节目》.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小朋友是这个节目最忠实的电视观众。
很多小朋友们都知道电视台有位喜爱他们的小秋阿姨。而程淑兰则一生编导少儿节目,成为著名的《少年儿童节目》编导,现已退休,还在为少儿电视演出团体—青苹果艺术团忙碌着。秋素莉却在电视播音岗位上工作一生,她很有成就,是一级播音员,晚年在大学授课。
台庆35周年我与程淑兰秋素莉合影
易正之编导科技节目很有成效。他推广节煤经验,介绍双眼回风灶,观众反映:“一看就明白,一学就省煤。”
易正之
美工奚显亭在物资匮乏,演播室狭小的条件下,完成多部电视剧制景工作。他与我一起做出种种特技,“以假乱真”。
今天有了字幕机,在画面下面加字幕,非常简便。当年是把字幕写在长长的一卷黑纸上,演播时摇动纸卷,叠印出一行行白色的字幕。奚显亭想出这个妙招,解决了戏曲节目加唱词字幕的问题,受到观众好评。他们打来电话说“在电视里看戏看唱词,一目了然,比在剧场看戏好多了。在剧场不看字幕听不懂,看了字幕,又看不到舞台表演,同时也省得头扭来扭去,把脖子都扭酸了。”
奚显廷
在没有录像的年代,无论是在演播室,还是在现场,所有的电视节目一律都是直播。
直播练就了早期电视人一种特有的技能。他们必须对所要播出的节目有充分的了解,甚至细微到演员的每一个动作,根据需要,切出不同景别的镜头,而且要做到镜头连接流畅。
这就需要摄像、导演、导演助理配合十分默契,这是集体创作的结果。特别当年电视机画面很小,必须尽可能地多用中近景、近景甚至特写镜头。而运用近景、特写镜头要求十分严格。切早了、切晚了、切长了、切短了都不行,必须恰到好处。切得不恰当,是无法挽回的。
我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终于摸索到较为实用的经验。我们在直播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和《钗头凤》等节目中,处理得比较好,领导和观众打来电话称赞。
在直播中,除摄像、导演工作十分重要外,直接操纵切换按钮的导演助理非常关键。
侯秀兰是当年最好的导演助理。她头脑清醒,记忆力好,反映灵敏。她不但熟练地按分镜头本和导演决定切换镜头,还不时地主动提醒导演准备下一面的重要镜头。在早期的直播电视播出中,她确实功不可没。
侯秀兰何仁在导演台前
(请继续看第十个故事之3)
文学风欢迎您的光临!
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