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的娃(殷美生)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云想衣裳
帖子: 5724
注册时间: 周日 10月 25, 2009 9:06 am

RE:留守的娃(殷美生)

帖子 云想衣裳 »

留守,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但只是小孩,还有老人和中青年夫、妻,因为要生活,我们有时候无能为力,唯有希望,政府多点福利来扶贫,社会多点美好和关爱,那么,留守,将不再可怕。
殷美生
帖子: 167
注册时间: 周六 1月 30, 2010 6:36 pm

留守的娃(殷美生)

帖子 殷美生 »

































留 守 的 娃






作者:殷美生/编辑:琴心






























群山环绕,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旁,10岁的玲玲倚着大树眺望远方……这是校园电视剧《留守的娃》里的镜头。去年,九江市湖口县流泗镇中心小学,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自编、自导、自演、自拍了电视短剧《留守的娃》。这是江西第一部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校园电视剧。
  日前,在江西省第四届中小学校园电视剧参赛评比中,《留守的娃》在全省100多所中小学校、80多部校园电视片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全省中小学校校园电视剧金奖,这也是全省惟一获此殊荣的农村学校。
  据了解,目前全国共批准了12所国家级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实验基地,九江市湖口县流泗镇中心小学,是目前江西省惟一被批准的实验基地。
流泗镇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
  “别人都叫我留守的娃”
  “爸爸妈妈的嘱咐,被长长的电话线隔着;爸爸妈妈的关爱,一年才能盼到一次;每次短短的通话,留给我们的是苦涩孤独的爱。远方的爸爸妈妈呀!你们总是那样匆匆地离去,留下孤独的孩子,别人都叫我留守的娃……”
  这是电视短剧《留守的娃》的主题歌,也是众多农村留守儿童真实生活的缩影。最近这段日子,留守儿童稚嫩的脸在车站、码头随处可见,每年到了暑假,他们便成群结队,像候鸟一样,欢快地飞往父母打工的城市。
  湖口县流泗镇中心小学校长熊论华告诉记者,流泗镇现有小学生2500多人,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600多人,占了将近70%,有些村小学更是高达90%的比例,“一个星期接到父母一次电话,过年的时候与父母团聚几天,这是流泗镇上大多数小学生的生活状态”。
  在很多人看来,做演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拍电视剧更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然而,在湖口县流泗镇中心小学,所有师生做了一件自己以前不敢想像的事情——自编、自导、自演、自拍电视剧。
  2007年初,湖口县教育局通知流泗镇中心小学拍摄一部电视短剧,去参加全国中小学电视短剧比赛,拍摄题材自定。学校几位领导、老师经过协商,很快确定了以留守儿童作为节目主题。“这个主题与我们孩子的生活很贴近,创作、拍摄起来也更真实,有感情,”校长熊论华说。
  师生自编自演看“首播”流泪
  确定了主题之后,流泗镇中心小学的几名老师以该校三年级一名女学生的故事为原型创作,经过多次修改、润色之后,最终写出了电视短剧《留守的娃》的剧本。
  剧本讲述了一个叫周玲的留守女孩,一直与爷爷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隔代的教育,使她的性格变得很孤僻,成绩也很不理想。后来,在班主任刘老师的开导和关心下,她又变成了活泼可爱、成绩优秀的孩子。
  2007年5月,学校开始拍摄,该剧剧组演职人员全部由该校老师、学生、家长担任。用借来的DV,紧张而生疏地拍摄了近一个月,再经过学校老师自己剪辑,最终完成了电视短片《留守的娃》。
  《留守的娃》片长40多分钟,真情演绎了留守儿童的故事。校长熊论华兴奋地说,该剧以真人真事为创作原型,反映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种种问题,第一次在学校播出时,许多老师、学生都情不自禁地流泪了。
  校园短片主角并非留守儿童
  流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周扬振,是《留守的娃》的导演。
  为了找到适合扮演剧中主人公周玲的学生,他很是费了些周折。
  起初,他试图找一个本人为留守儿童的女生来扮演周玲,便于在剧中能够真情流露。经过挑选,11个女孩子成为预选的对象,他们中有10人本身就是留守儿童,只有一个叫江曼的女孩不是。导演要他们流露思念父母的情感时,留守女童全都哭了,但江曼没有哭,江曼说,她妈妈在家,她哭不出来。
  导演并没有因为江曼当场没有哭而放弃她,“因为她是一名很有文艺天赋的女学生”。
  经过引导,三分钟后,江曼哭出来了。因为她在所有试镜的孩子中表现最自然,最后,导演选定由她来扮演周玲。
  小演员罢演风波
  在那个炎炎夏日,一所农村小学的师生,就这样开始拍摄属于他们自己的校园短剧。
  一直参与节目拍摄的小学教师周小荣说,虽然拍摄条件很简陋,但他们一点都不含糊,“一次,为了拍一个群山的镜头,我们学校几位老师,骑摩托车翻山越岭驶了二十多里路,把演员带上去拍”。
  因为剧情是发生在冬天,所以在6月初节目拍摄期间,尽管天气很热,演员们还是被要求穿上棉袄。“演员们都非常的敬业。有一个镜头我们拍了11次,他们都毫无怨言,积极配合我们把这个镜头拍好。”周老师说。
  10岁的江曼,拍摄中一直很认真,也非常入戏,剧组的老师对她的表现很满意。但是慢慢地,她体会到了艰苦。因为难以忍受,一天中午拍摄时,江曼突然向剧组提出不演了。
  当时,任凭老师们如何劝说,江曼就是不演。在校长耐心劝说下,她才重新投入了拍摄,随着剧情的发展,她渐渐进入了玲玲这个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这部片子让我认识到,做一个完美的人要有一定的付出,才有一定的收获,”江曼感慨地说。
  在拍摄过程中,所有剧组的老师与学生都没有想到,他们会有这么大的热情。由于与留守儿童有太多的情感交流,他们自己一次次被感动。
  剧组导演周扬振认为,应该用这部片子去唤醒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留守儿童性格大多孤僻自卑
  电视短片《留守的娃》共40多分钟,而现实中留守儿童的生活,远比电视短片内容复杂得多。
  根据湖口县文明办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县近5万名中小学生中,留守学生达2.9万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62%;乡镇农村学校留守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更是高达76%;湖口县现有留守儿童数量之大,比例之高,已远远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心理、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湖口县文明办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后,30%左右的家长半年回家一次,60%的家长一年回家一次,有近10%的家长两年以上没有回过家。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等问题。
  流泗镇中心小学校长熊论华说,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孤僻,他们一般不太喜欢说话,即使内心很想念父母,非常痛苦,也不愿和别人说。于是,长久下来,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便会自我封闭,在人际交往上不太愿意沟通。
  物质“关爱”易让孩子染上坏习惯
  另据湖口县文明办的调查资料显示,湖口县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90%以上,而祖辈们往往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也只求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就行了,对孩子精神上的需要、道德习惯的养成少有关注,也就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
  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经渗透到大部分农村,外出务工的父母又大都给孩子足够的零花钱,以弥补其对孩子关爱不足,这就为留守孩子自由出入网吧和各种娱乐场所提供了经济条件。由于缺乏成人的管教或管教不严,沉迷上网和游戏就成了部分留守儿童课余的主要生活方式。一些腐朽、庸俗和低级趣味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乘虚而入,给留守儿童的心灵带来伤害。
  流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周扬振说,正因为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势,让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容忽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念,所以在拍摄《留守的娃》的工作中,学校老师始终觉得有一种精神力量在激励着自己。
  《留守的娃》呼吁理解与关爱
  《留守的娃》拍摄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早在2007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正式批准,湖口县成为全国12所国家级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实验基地之一,也是江西省惟一的。
  湖口县有关部门还出台文件,呼吁全社会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目前,湖口县申报的课题《留守儿童的学校管理》已被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全县多所中小学校参与了课题研究。
  “留守孩子成长的过程,比别的孩子来得痛苦。”流泗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周扬振说,这就像一棵野草,没人浇灌也要长大,即使是在草丛、树林中也要成长,但这种远离父母、由隔代教育发展起来的成熟是被逼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更渴望被关爱。
  今年,流泗镇中心小学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计划,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对全镇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排查,全面了解掌握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学校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快乐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不久前,在江西省教育厅主办的第四届全省中小学校园电视剧参赛评比中,湖口县流泗中心小学选送的校园电视短剧《留守的娃》,经过一番激烈角逐,从全省100多所中小学校、80多部校园电视片中脱颖而出,荣获全省中小学校校园电视剧金奖。
  据了解,流泗中心小学是全省惟一获此殊荣的农村学校。
  流泗镇中心小学校长熊论华说,学校将来想设立一个留守儿童亲情家园,通过网络视频让留守儿童与亲人在网上见面,但经费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另外,《留守的娃》只是一部校园电视剧,只能在校园内部播放,学校更希望有一天,《留守的娃》能走出校园,走向全国,让全社会都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问题。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