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廖金应自办广播站(殷美生)  

版主: 清风云想衣裳宁静致远

回复
云想衣裳
帖子: 5724
注册时间: 周日 10月 25, 2009 9:06 am

RE:村民廖金应自办广播站(殷美生)  

帖子 云想衣裳 »

能者多劳啊,文章的主人公是辛苦的,是劳累的,但是因为他高兴,他做这些的时候,他是快乐的,他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真实的人!值得学习!
云想衣裳
帖子: 5724
注册时间: 周日 10月 25, 2009 9:06 am

RE:村民廖金应自办广播站(殷美生)  

帖子 云想衣裳 »

这个边框我喜欢——禁不住手痒痒——
殷美生
帖子: 167
注册时间: 周六 1月 30, 2010 6:36 pm

村民廖金应自办广播站(殷美生)  

帖子 殷美生 »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center border=0>


村民廖金应自办广播站

作者:殷美生/编辑:琴心
“农民朋友们,长垅廖村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先报告本村新闻,然后播送农业科技知识……”记者在湖口县流泗镇长垅廖自然村,听到该村村民广播员廖金应操着一口地地道道的流泗话,用最平实的语言,义务向村民传播新闻和农业科技信息。
想为村民做好事
一部收音机、一台DVD和一个长线话筒,再配上安装在南北村头的高音喇叭,就构成了湖口流泗镇长垅廖自然村村民廖金应自办的广播站。
“我是一名类风湿病患者,干不了重体力活,办广播不是图钱,是为了宣传党的政策,帮助村民了解信息,只想为村民做件实实在在的好事。”今年50岁的廖金应告诉记者。
上世纪70年代,流泗公社长垅大队各个生产小队都安装上了广播,生产队通知开会、安排生产劳动、传达上级政策等等都用广播,那时的村民感到做什么事都很方便。后来公社改为乡、大队变成村后,村头的喇叭就被撤了。
“没有广播,村里似乎一下子沉寂了下来,村民们都感到有些不习惯。”廖金应说,“那时我就想,如果能在村头安装一两个喇叭,该多好啊!可是又没有设备,想办个广播站并不容易。”
廖金应文化程度不高,从小跟人学木匠,他靠一手木工活养活了一家老小。随着儿子廖锦波和女儿廖锦霞、廖六霞的相继成人,他才感到自己的手已逐渐拿不动斧头了。特别是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一发作,他全身就疼痛不已。
廖金应人缘好,也很有威信。2002年,已不再干木工活的他被村民一致推荐当选为村落社区协会的理事长。当了理事长的廖金应,决定为村民办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在自己家办个村广播站就是其中之一。
2003年8月,廖金应买来了一台DVD,长垅廖自然村沉寂了30多年的喇叭又响了,村民们就像村里在办一件大喜事一样,来到廖金应家看着他广播。
不图报酬反赔钱 长垅廖自然村是一个有着近300户人家的大村落,自从这个广播站成立后,无论农忙农闲还是节假日,方圆3公里、10多个自然村、5000多名群众,每天都能准时听到长垅廖村的广播声。

廖金应的广播一天要响三次:早晨6时至6时30分,准时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中午12时至12时30分,准时播放村里发生的事情;下午7时至7时30分,转播《新闻联播》,在这中间,他还根据实际情况,穿插一些自编自导的节目。
“他痴迷广播,主要是为了村民,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比广播更重要的东西了。”廖金应的妻子喻小琴对记者说。廖金应每天都要给村民传播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现代高效科普技术,还有农事农情、市场消息等。廖金应当上“播音员”后,自编了《村务新闻》、《百姓呼声》、《天气预报》、《话题讲坛》、《虫情预报》等栏目。他每天用当地的方言播报报纸趣闻、农副产品市场行情、寻物启事等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信息。
去年8月,《九江日报》和《浔阳晚报》都刊登了关于“稻飞虱大爆发”的报道后,廖金应立即将报纸上介绍的用药品种、施药时间、配用药量等具体防控措施,通过自家的广播站一天复播3次,连续播放了4天。农民们根据虫情对症下药,很快控制了爆发的特大病虫害。
村民们反映,廖金应开播的节目,非常贴近农时、贴近生活、贴近农民,总是围绕党中央的政策,快速传递现代实用信息。5年来,他的广播站不仅没有收一分钱的报酬,反而“赔”进了数千元。
紧急广播作用大
关于廖金应的广播,全村每位村民都能讲出一串感人的故事。 2005年9月的一个深夜,村民廖发菊家突然失火了。刚上床准备休息的廖金应马上跑到广播室,打开广播:“村民们请注意,廖发菊家着火了。请大家赶紧起床来帮忙!”刚才还是一片漆黑的山村,听到廖金应的广播后,立即灯火通明,男男女女都拿着脸盆、水桶赶来帮忙灭火。由于扑救及时,大火很快就被扑灭,没有造成很严重的损失。后来调查失火原因,发现原来是廖发菊家的电线老化所致。随后,廖金应通过在北京某消防队工作的儿子廖锦波弄到了许多消防资料,及时地向村民播报了关于农村消防方面的知识。
2006年8月,邻村的村民廖华文家的一头耕牛走失了,一连好几天,他几乎找遍了附近的村庄,始终没找到自己的耕牛,一家人为此事感到十分焦急。突然有人提醒他,何不去找廖金应的广播站帮忙。廖华文随即赶到长垅廖村找到廖金应,廖金应马上播发了廖华文寻牛的消息。不到5分钟就有村民来报,称附近的树林里有一头耕牛的绳子被缠住了。廖华文赶去一看,发现果然是自己的耕牛。
5年来,类似的紧急广播,廖金应也记不得到底播了多少次。
五年没间断一天 为了让村民每天能准时听到广播,廖金应从不出远门。碰到要临时外出时,他就先将机器调试好,让妻子代播,还会反复叮嘱。碰到夫妻俩都要外出的时候,他就让女儿廖锦霞、廖六霞代替,有时还请邻居临时代播。就这样,长垅廖村的广播每天按时三次响起,从没停过。
长垅廖村村民廖雄文告诉记者,廖金应自从2003年义务担任起了广播员后,不要一分钱的报酬,专心为乡亲们服务。他为了广播,再忙再累也不会放弃播音,不知为此耽误了多少农活。有一次双抢,他正在田地干活,到了广播时间,他抬起沾满了泥巴的双脚就往家里跑,从没误过一次播音。

长垅村党支部书记廖爱龙告诉记者,廖金应的广播站除了转播中央、省市广播电台的时政新闻外,还积极配合村里宣传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宣传婚育新风。通过广播宣传,长垅村群众的观念转变了。该村二女户廖初洋,从广播中听到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宣传后,主动到计生服务站进行了绝育手术。
廖爱龙还告诉记者,廖金应的广播站成立后,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技知识、表扬村中好人好事、传达省市县乡文件精神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成为村民的好向导、好帮手。5年来,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align=center border=0>














朋友文学风欢迎你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