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溆浦龙舟文化(向天问)
RE:屈原与溆浦龙舟文化(向天问)
认认真真、详详细细拜读向天问小弟的《屈原与溆浦龙舟文化》一文,大姐心底里不断冒出种种情愫:一、小弟对龙舟文化的来源,发展进行条分缕析,阐述得清清楚楚,堪称一篇内容丰富的屈原龙舟文化的权威学术论文;二、清风作为溆浦人,字字读来都是情,句句品来无比亲切,我的眼睛湿润了,思乡情愫愈加浓烈;三、多次接触,深深感觉小弟身上的文化气息浓郁、文化底蕴浓厚,无愧于思蒙文化、屈原文化、龙舟文化的传人!
RE:屈原与溆浦龙舟文化(向天问)
看了溆浦的端午节,有许多和我家乡相似的地方,当然十里不同俗,也有少许地方有些微的差别,但是因为这样一个共同的节日,我们划龙舟吃粽子,插菖蒲熏艾叶,过得有声有色,风起水生,所以我感动,满心欢喜——
RE:屈原与溆浦龙舟文化(向天问)
可惜,我却没看过龙舟竞渡,那种壮观气势,好在向天问的文字里还可寻得,得了遗憾,深表感谢!
RE:屈原与溆浦龙舟文化(向天问)
虽然小时住在资江边上,也经常看龙船,却从未没有看到这么震憾的场面。扒龙船活动,除了纪念屈原外,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继承延续。也许现在的中国需要要更多一点南蛮的剽悍和大无畏精神。无论怎样,这一延续了2000多年的集体活动,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谢谢向天问老师的大作。
屈原与溆浦龙舟文化(向天问)
屈原与溆浦龙舟文化
作者:向天问 编辑:清风
溆浦人在端午节扒龙船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屈原十天前投汨罗江以身殉国的不幸消息传到了溆浦。溆浦人们十分悲痛,纷纷奔走相告,让家人包起以备充饥的粽子,划着木船,从当时的黔中郡治出发,向上到水东、溪口等地,向下到仲夏、思蒙、小江、江口等地,以最快的速度把屈原投江的消息传遍溆浦的山山水水、每一个角落。在江口集结的木船越来越多,人们要划船到汨罗江去,怎奈大雨滂沱,江河泛滥,路途遥远。人们只有焦急而悲痛地划着木船在江面上游荡,追寻着屈原的灵魂。人们纷纷把带来的粽子含泪抛向河中,寄托对屈原的哀思。 从此以后,溆浦人每年从农历五月五日起,就开展各种纪念屈原的活动,一直到五月十五结束。并把五月五日定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这十天里,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向河里抛粽子。溆浦人包的粽子,大个的里面有肉的叫“肉糍粑”,小而尖的叫“尖尖糍粑”。靠近溆水和沅水的地方,都要划船纪念屈原,溆浦人不叫划龙舟,叫“扒龙船”。这些活动全国各地都有,唯有溆浦最盛。溆浦人为了纪念屈原,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并且自发地坚持了两千多年。足可见溆浦人民与屈原的感情之深厚。
溆浦人扒龙船只是纪念屈原
据《中国名人百传》载: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名平,字灵均,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40年。由于他博闻强记,长于辞令,熟知治乱兴衰之术,深受楚怀王信宠,位为左徒。他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楚怀王轻信靳尚、子兰等人谗言,屈原遭怀王疏远。楚怀王15年,张仪见楚国内部不和,受秦王差遣,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为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次向秦发兵,均遭惨败。于是怀王又一次重用屈原,派屈原出使齐国,修齐楚旧好。同时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楚立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到秦的怀抱。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第一次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期间,秦要求楚国割让黔中郡,怀王不允,遂被囚于秦。怀王三十年,楚怀王被囚死于秦国,至死也没有答应割让黔中郡。当时楚国上下群情激动,抗秦热情十分高涨。屈原也被召回郢都,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力图挽救危亡之中的楚国。由于楚襄王继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加上奸臣进谗。屈原第二次被放逐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为什么秦国那么希望得到黔中郡呢?而楚怀王虽死也不愿割让黔中郡呢?张昌竹在《溆浦成就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一文中讲得比较清楚。当时两国人都清楚,黔中郡为荆楚咽喉,具有极高的战略军事地位,得黔中郡则可虎视天下。黔中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洞庭熟,天下足”之说。这里民风淳朴,民性剽悍,南蛮民族具有的独特的性格与忠君、爱国的正统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十分奇特的民族现象。秦国认为:灭楚必先得黔中郡。楚国也认为:黔中郡存,则楚国存。从后来秦楚为了争夺黔中郡的战争来看,都证实了以上观点。四年的时间里,秦楚两国对黔中郡进行了五次拉锯式的争夺战。 黔中郡人们这种不屈不挠的抗秦精神,在当时楚国被广为传颂。这种精神、这种现象,正好与屈原刚正坚毅的品格、忠君爱民的思想、抗秦报国的抱负奇迹般地重合了。当屈原第二次被放逐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黔中郡,去溆浦。到那里去宣传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号召国人起来捍卫家国、齐心抗秦。只有这样,挽救垂亡之中的楚国兴许还有一丝希望。 湖南省屈原研究学会禹经安先生在其《评屈原流放地溆浦“非人之境”说》中认为,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他过长江、经洞庭、溯沅水、宿辰阳、入溆浦,他的目的地就是溆浦,这是他早已定好的。而不是随便走走,走到哪里是哪里。如果他是随便走走,当船到沅水入溆时,就不会发出“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的感叹。正因为屈原了解溆浦,才决定到溆浦去的。当他船到大江口,见溆水宽不过二十丈时,才心生疑迷,不知所如。如果他是随便走走,走到这里,就可以不再向溆浦方向去,继续溯沅水直上呀。毕竟屈原是个认真的人,他虽然迷惑,却难改初衷,再难也要前行。他不怕“山峻高以蔽日,下幽晦而多雨”,不在乎“深林杳以冥冥,乃猿狖之所居”。当他的小船来到思蒙,豁然开朗,心情也许为之透亮。再上溆浦,但见一马平川,金橘飘香,村庄田舍,鸡犬相闻。屈原一定会想,真是一方宝地。 屈原是在公元前291年初冬来到溆浦的,并且在这里住了很长一个时期。他走遍了溆浦的山山水水,他向溆浦人们宣传他的忠君爱国思想。他的思想很快与溆浦南蛮民风融合到一起,溆浦人们很快了解了他,认同了他。他的为人和品格被溆浦人们所拥戴。在宣传忠君、爱国、抗秦思想的同时,他还收集了大量的楚地丰富的民间文化素材,进一步了解了民心和民生。他远离国都、远离故乡,他的浪漫主义思想被黔中郡的一切所激发,他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从而奠定了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在溆浦,如今还留下了很多与屈原有关的地名,如离骚湾、三闾滩、鹿鸣山、明月洞、原钓岩等。 总之,屈原在溆浦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是政治思想方面的宣传工作,一方面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工作。他为溆浦人们所熟悉,所爱戴,他与溆浦人们结下了深情厚谊。以至到后来,溆浦人们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时,纷纷奔走相告,包粽子,扒龙船,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溆浦人做龙船
溆水和沅水两岸的溆浦人,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得知屈原投江殉国的消息后,就开始了划船纪念屈原的这项活动,溆浦人不叫划龙舟,叫扒龙船。原始的龙船就是平时装货物的划子船,在溆水两岸,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这种划子船。只是后来增加了舞头的、打锣鼓的和吹唢呐的。只有靠近沅水的溆浦大江口人,后来发展到制作专用的龙船。还建有专门放置龙船的“龙船亭”,成立了专门组织扒龙船活动的“龙船会” 。每年的龙船维修、新制龙船、人员安排、经费摊派等工作,都由龙船会负责。龙船会的头人大多由本宗族有威望的人担任。龙船会具有与“清明会”、“龙灯会”相当的权威和地位。 要扒龙船,就要先做龙船,一条龙船一般设计24间舱,划24对桨。一般船宽2米,长约30米,需要木材10立方米,铁钉150公斤,葛麻棉10公斤,石灰50公斤,桐油50公斤,船木匠30个工日,小工40个左右。做龙船的木料要求树大而直,越长越好。最好是椿木或梓木,素有“椿木王,梓木将”之说。做龙船的木料大部分靠偷,据说偷的木料做成的龙船跑得快。大江口是沅水河上一个比较大的码头,洪江、贵州等地的大量木材都从水路运到洞庭湖和江浙一带,往往都在大江口码头过夜。偷龙船料的人,有的就到贵州、洪江佬的排上去,偷偷地解下来几根完成任务。大部分木材都要到山上去偷。到山上去偷木料也有讲究,先几天就到山上去物色好做龙船料的树以及搬运的路线。偷料的时间一般定在天亮之前,带上一挂鞭炮,摸黑找到前几天选好的树下,休息一会,然后就要一口气把树砍倒。树倒下的方向要求树尖朝向山的上方,这样吉利。树一旦被砍倒,就把鞭炮点燃,迅速去枝、团尖,几个人抬起就跑,跑着跑着,天就亮了。山主听到自己山上鞭炮响,知道是有人偷龙船料,明知追不上,还是要去追,一边追赶一边吆喝。山主的树虽然被偷了,但心里高兴,当地的风俗认为:谁家的树被偷去做龙船料,预示着该户的后人要跳龙门,必出贵人。 各种材料备齐后,就择定龙船“发墨”的日子,请来船木匠打龙船。到发墨的日子,先把船底中间的那块木料抬上木马,由掌墨师傅弹一条墨线,然后船木匠们就一齐做起来,这就叫“发墨”,因为墨线弹到木料上有一道黑印,有人也叫这个仪式为“发迹”,是个很吉利的意象。六七个船木匠做到第三天左右,就要上最后一对“告子枋”的时候,顿时就热闹起来,人们把预先准备好的锣鼓、唢呐、铁炮、鞭炮一齐响起来,这样要一直热闹到龙船下水那一天。把龙船的样子做出来了,还不能下水,那样会漏水的,还须用一种像糯米糍粑的东西与葛麻棉一起塞满龙船料之间的缝隙。这道工序叫“捻船”,那种像糯米糍粑的东西叫“油石灰”,是桐油拌石灰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用石碓舂成糍粑的。龙船的缝隙塞满之后,还要用桐油把整个船身里里外外刷几遍,再过三两天,龙船就可以下水了。龙船做成功之后,要举行一个比较重要的“关头”仪式,由船木匠的掌墨师傅主持。备齐猪的头尾四爪、香纸蜡烛、香米礼金、茶叶米谷,香茶美酒、雄鸡水果、五彩布条等,掌墨师傅先点燃香火蜡烛,用斧头在地上画一道符,口中念念有词。然后高举雄鸡,将鸡胸部一拍,那鸡就哇哇直叫。掌墨师傅一边在鸡脖子上一撮一撮拔毛,把拔下的鸡毛往不同的方向扔出去,一边大声喊:此鸡不是非凡鸡,头高尾又低,早在昆仑山上叫,夜在王母娘娘身边睡。别人拿起无用处,张良鲁班弟子拿起是个“厌煞鸡”,一厌东方甲乙木,二厌南方丙丁火,三厌西方庚申金,四厌北方壬癸水,五厌中间戊己土。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阴阳无忌,张良鲁班到此,百无禁忌,弟子献上红花一点,大大发迹,大大发迹。喊完之后就杀鸡,把鸡血淋到纸钱上,五彩布条上,船头上。就开始烧纸放鞭炮,顿时锣鼓唢呐铁炮齐鸣,香火纸烛烟雾弥漫,一派庄严、神秘气象。
溆浦人扒龙船
龙船做好了,就要择个好日子下水,下水时先由头人请神,一般请龙王神、土地神、水神、还有被神化的屈原。把斜靠的龙船放平,头人就说一句:龙船翻个身,千年发达万年兴。其余的人就齐声说:好的。头人又说:龙船抬个头,文到尚书武到侯。大家又说:好的。之后大家就一声吆喝,把龙船推到水里。同时鞭炮、铁炮、锣鼓唢呐齐鸣。所有下水的的龙船,无论远近,都要扒到溆水与沅水交汇的犁头嘴边,祭祀屈原,传说那个位置过去有一座屈原庙。如今那庙不存在了,但是依然向那个地方作揖。自从龙船下水后,全院子的男性人丁,年龄从18--45岁的,每天都要轮流去训练,主要训练配合,并挑选“坐风头”的人。一条船上一般安排坐风头的3人,划桨片的48人,掌艄的2人,舞头旗和腰旗的2人,锣鼓、唢呐、铁炮共4人,专门舀水的1人,共计60人。 自五月五日小端午龙船下水后,本地的几条龙船就开始操练,主要是赛速度,训练配合,并选出每条船的坐风头的人。要求坐风头的人高大、力大、桩子稳。一旦碰到与对手船并排时,坐风头的就要用力把对方的船梆抓住,不让前行超过自己,对方也一样。于是经常在两条或三条船并排时,大家扭成一片,坐风头的就开始比武了,你要拉他的船,他们就打你的手或是抓你的身体,伤人是经常的事,还有拉下水的。一旦坐风头的人被对方拉下水,就表示这条船输了。所以,坐风头的人就是整条龙船的核心人物、代表人物和象征人物。因此大家都很注重选好每条龙船的坐风头的人。 到了五月十日以后,沿沅水河两岸的溆浦大江口地段,一派热闹景象。茶湾向姓六条船;白沙石姓为主四条船;田坪舒姓和潘姓为主四条船;岩坪郑姓四条船;大江坪张姓肖姓三条船;洑水湾肖姓五条船;清江溪熊姓两条船,莲花胡姓和田姓六条船;枫香郭姓三条船,还有下游的新民和合龙、溆水下游的大湖坪和金明。据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最多时有60多条船在犁头嘴上下2000米的河段里“会龙”。可以想象,水上的龙船有60多条,就有3000多人,加上60多套锣鼓、唢呐、铁炮和人的吆喝声。还有在两岸打招呼的人,看龙船的人,各级组织和监管的人。那场面之大可想而知,真是人山人海。船多了,就难免无意的碰撞和有意的挑衅,沉船、落水、打架的情况经常出现,严重的还淹死过人。但是每年龙船依旧扒,看龙船的依然聚满沅水河两岸。得胜归来的船队,就有一年的豪言壮语,大话连天,有时故意在扒输的船队人面前耍威风,亮骚。扒输了的船队,只顾彼此埋怨,并忍受着来自内外的压力,憋着一股窝囊气,期盼明年打个翻身仗。在溆浦大江口,有一句话叫“扒完龙船再认亲”,就是说,尽管平时我们要好,彼此往来,对亲结义,至少无怨无仇。但是,在扒龙船时,我们是对手,我们是敌人,毫不含糊,我们都各自代表各自的集体利益,视集体利益为最高利益、最高荣誉。一切的一切,一句话“扒完龙船再认亲”。一旦扒完龙船,在扒龙船活动中的一切矛盾统统抛在脑后,依旧走亲戚,依旧做朋友,受伤的各自疗伤,死了的各自埋葬。
溆浦人看龙船
由于山区文化活动的缺乏,每年正月的“看龙灯”和五月的“看龙船”,就成为山区人的两个重大节日,毕竟舞龙灯没有扒龙船那么热闹,龙灯在晚上,又是正月,天气比较冷,龙灯可以到处舞,没有地域条件的局限。而扒龙船要有河才行,又是在五月万事蓬勃的季节,而且在沅水大江口那么宽大的河面上。因此,每年的农历五月,远近几十里都能听到龙船鼓响,一旦龙船鼓响起来,凡是听到的人都无心做事,就是秧扯到田坎上,也要去看一盘龙船,回来做事才安心。因此各家各户都要放假,大人带着孩子们去看龙船,从十乡八里赶到大江口,大多是辰溪和溆浦的人,也有从新化和贵州赶过来的。就是旧社会,地主也要把长工放两天看龙船的假。在溆浦当地的山歌中就有记载,如《长工歌》里,就是这样唱的“五月里来五月中,五月是个捞(看)船工。老板打起黄油伞,抬轿送茶老长工。”溆浦一带,更有甚的,把五月看龙船比媳妇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还重要,当地有首叫《苦中娘》的叙事长歌,一年十二月月月忙,五月忙的唱词是这样的:“五月好唱苦中娘,可怜媳妇进婆房,阿婆问我做什么,哥哥接我去看娘。五月是个看船忙,哪有闲工去看娘,快弄茶饭给哥尝,快叫哥哥回家乡。送哥送到大门前,手攀大门哭涟涟,哥叫妹妹你莫哭,六月头上又来接。”
溆浦扒龙船缘何如此火爆
溆浦大江口一带扒龙船活动如此火爆、惊险,一方面扩大了江口的影响,加快了江口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该地区的社会治安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慢慢演变为宗族矛盾。2002年以前,每逢扒龙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如临大敌,全力监控,发现问题,火速处理。尽管这样,打架、斗殴现象无法杜绝,淹死人的事故时有发生。2003 年5月14日,洑水村与莲花村扒龙船时因一点小事,发生矛盾,竟然发展到莲花村人开动机船冲撞对方龙船,导致洑水村死六人的惨剧发生。2004年,政府通过大量的工作,停止一切扒龙船活动,销毁了全部龙船。据悉,这样的事,在1968年也销毁过一次龙船,那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龙船属于2000多年历史遗留的旧文化,当在破除之列。 溆浦大江口一带扒龙船为什么如此惊险、火爆?窃以为,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沅水大江口段,水面宽而平,有浪但不高,是个天然的理想的扒龙船的地方。第二,与屈原有关,当年屈原就是从这里进入溆浦的,黔中郡郡治所在地溆浦人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就扒着船,向外传播消息,大约就在溆水与沅水汇合处商量怎么办,就应该在这一带。可以说,大江口一带是溆浦人们纪念屈原传统龙船的发源地,这里的扒龙船活动单单为纪念屈原。不像沅陵龙舟那样,虽然古老,它先是纪念盘瓠,后又纪念屈原的。第三,与溆浦大江口民风有关,这里属于古南蛮,民风淳朴,民性剽悍,不屈不挠,不肯认输。加上屈原的忠君爱国、团结抗外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第四,与人们居住的地域也有一定的关系,这里的人们以姓氏宗族为单元居住,在沅水两岸溆浦段,大约有七八块地方,每块地方都居住有二三千人,按自然村设定行政村。每一块地方,生活生产都相对独立,传统的宗族势力占据比较高的地位,宗族思想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扒龙船这样的大型的、古老的、地方特色极强、竞争性极强的活动中去。
溆浦龙船何时再现
古老的溆浦扒龙船活动难道就这样走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吗?古老的溆浦龙船就这样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了吗?看看别的地方,汨罗龙舟节,岳阳龙舟赛,沅陵龙舟赛,层出不穷,既活跃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又发展了当地的经济,还提升了地方知名度和文化品位。一箭双雕或三雕。我们要把这么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好、开发好,不能让几千年的传统活动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淹没在现代文明的尘埃中。随着大洑潭电站的建成发电,溆浦大江口举行大型龙船赛的条件更加优越。溆浦决策层要想打好屈原旅游这张牌,就必须重新考虑、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新开发溆浦龙船文化。运用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促进溆浦龙船文化活动迈上健康、理性、有序的轨道。
文
学
风
网
站
欢
迎
您
作者:向天问 编辑:清风
溆浦人在端午节扒龙船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屈原十天前投汨罗江以身殉国的不幸消息传到了溆浦。溆浦人们十分悲痛,纷纷奔走相告,让家人包起以备充饥的粽子,划着木船,从当时的黔中郡治出发,向上到水东、溪口等地,向下到仲夏、思蒙、小江、江口等地,以最快的速度把屈原投江的消息传遍溆浦的山山水水、每一个角落。在江口集结的木船越来越多,人们要划船到汨罗江去,怎奈大雨滂沱,江河泛滥,路途遥远。人们只有焦急而悲痛地划着木船在江面上游荡,追寻着屈原的灵魂。人们纷纷把带来的粽子含泪抛向河中,寄托对屈原的哀思。 从此以后,溆浦人每年从农历五月五日起,就开展各种纪念屈原的活动,一直到五月十五结束。并把五月五日定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这十天里,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向河里抛粽子。溆浦人包的粽子,大个的里面有肉的叫“肉糍粑”,小而尖的叫“尖尖糍粑”。靠近溆水和沅水的地方,都要划船纪念屈原,溆浦人不叫划龙舟,叫“扒龙船”。这些活动全国各地都有,唯有溆浦最盛。溆浦人为了纪念屈原,每年都要举行这样的活动,并且自发地坚持了两千多年。足可见溆浦人民与屈原的感情之深厚。
溆浦人扒龙船只是纪念屈原
据《中国名人百传》载: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名平,字灵均,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40年。由于他博闻强记,长于辞令,熟知治乱兴衰之术,深受楚怀王信宠,位为左徒。他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民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楚怀王轻信靳尚、子兰等人谗言,屈原遭怀王疏远。楚怀王15年,张仪见楚国内部不和,受秦王差遣,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为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次向秦发兵,均遭惨败。于是怀王又一次重用屈原,派屈原出使齐国,修齐楚旧好。同时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楚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秦楚立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到秦的怀抱。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第一次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期间,秦要求楚国割让黔中郡,怀王不允,遂被囚于秦。怀王三十年,楚怀王被囚死于秦国,至死也没有答应割让黔中郡。当时楚国上下群情激动,抗秦热情十分高涨。屈原也被召回郢都,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力图挽救危亡之中的楚国。由于楚襄王继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加上奸臣进谗。屈原第二次被放逐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为什么秦国那么希望得到黔中郡呢?而楚怀王虽死也不愿割让黔中郡呢?张昌竹在《溆浦成就了世界文化名人——屈原》一文中讲得比较清楚。当时两国人都清楚,黔中郡为荆楚咽喉,具有极高的战略军事地位,得黔中郡则可虎视天下。黔中郡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洞庭熟,天下足”之说。这里民风淳朴,民性剽悍,南蛮民族具有的独特的性格与忠君、爱国的正统思想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十分奇特的民族现象。秦国认为:灭楚必先得黔中郡。楚国也认为:黔中郡存,则楚国存。从后来秦楚为了争夺黔中郡的战争来看,都证实了以上观点。四年的时间里,秦楚两国对黔中郡进行了五次拉锯式的争夺战。 黔中郡人们这种不屈不挠的抗秦精神,在当时楚国被广为传颂。这种精神、这种现象,正好与屈原刚正坚毅的品格、忠君爱民的思想、抗秦报国的抱负奇迹般地重合了。当屈原第二次被放逐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黔中郡,去溆浦。到那里去宣传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号召国人起来捍卫家国、齐心抗秦。只有这样,挽救垂亡之中的楚国兴许还有一丝希望。 湖南省屈原研究学会禹经安先生在其《评屈原流放地溆浦“非人之境”说》中认为,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他过长江、经洞庭、溯沅水、宿辰阳、入溆浦,他的目的地就是溆浦,这是他早已定好的。而不是随便走走,走到哪里是哪里。如果他是随便走走,当船到沅水入溆时,就不会发出“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的感叹。正因为屈原了解溆浦,才决定到溆浦去的。当他船到大江口,见溆水宽不过二十丈时,才心生疑迷,不知所如。如果他是随便走走,走到这里,就可以不再向溆浦方向去,继续溯沅水直上呀。毕竟屈原是个认真的人,他虽然迷惑,却难改初衷,再难也要前行。他不怕“山峻高以蔽日,下幽晦而多雨”,不在乎“深林杳以冥冥,乃猿狖之所居”。当他的小船来到思蒙,豁然开朗,心情也许为之透亮。再上溆浦,但见一马平川,金橘飘香,村庄田舍,鸡犬相闻。屈原一定会想,真是一方宝地。 屈原是在公元前291年初冬来到溆浦的,并且在这里住了很长一个时期。他走遍了溆浦的山山水水,他向溆浦人们宣传他的忠君爱国思想。他的思想很快与溆浦南蛮民风融合到一起,溆浦人们很快了解了他,认同了他。他的为人和品格被溆浦人们所拥戴。在宣传忠君、爱国、抗秦思想的同时,他还收集了大量的楚地丰富的民间文化素材,进一步了解了民心和民生。他远离国都、远离故乡,他的浪漫主义思想被黔中郡的一切所激发,他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从而奠定了他世界文化名人的地位。在溆浦,如今还留下了很多与屈原有关的地名,如离骚湾、三闾滩、鹿鸣山、明月洞、原钓岩等。 总之,屈原在溆浦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是政治思想方面的宣传工作,一方面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工作。他为溆浦人们所熟悉,所爱戴,他与溆浦人们结下了深情厚谊。以至到后来,溆浦人们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时,纷纷奔走相告,包粽子,扒龙船,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溆浦人做龙船
溆水和沅水两岸的溆浦人,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得知屈原投江殉国的消息后,就开始了划船纪念屈原的这项活动,溆浦人不叫划龙舟,叫扒龙船。原始的龙船就是平时装货物的划子船,在溆水两岸,两千多年来,一直沿用这种划子船。只是后来增加了舞头的、打锣鼓的和吹唢呐的。只有靠近沅水的溆浦大江口人,后来发展到制作专用的龙船。还建有专门放置龙船的“龙船亭”,成立了专门组织扒龙船活动的“龙船会” 。每年的龙船维修、新制龙船、人员安排、经费摊派等工作,都由龙船会负责。龙船会的头人大多由本宗族有威望的人担任。龙船会具有与“清明会”、“龙灯会”相当的权威和地位。 要扒龙船,就要先做龙船,一条龙船一般设计24间舱,划24对桨。一般船宽2米,长约30米,需要木材10立方米,铁钉150公斤,葛麻棉10公斤,石灰50公斤,桐油50公斤,船木匠30个工日,小工40个左右。做龙船的木料要求树大而直,越长越好。最好是椿木或梓木,素有“椿木王,梓木将”之说。做龙船的木料大部分靠偷,据说偷的木料做成的龙船跑得快。大江口是沅水河上一个比较大的码头,洪江、贵州等地的大量木材都从水路运到洞庭湖和江浙一带,往往都在大江口码头过夜。偷龙船料的人,有的就到贵州、洪江佬的排上去,偷偷地解下来几根完成任务。大部分木材都要到山上去偷。到山上去偷木料也有讲究,先几天就到山上去物色好做龙船料的树以及搬运的路线。偷料的时间一般定在天亮之前,带上一挂鞭炮,摸黑找到前几天选好的树下,休息一会,然后就要一口气把树砍倒。树倒下的方向要求树尖朝向山的上方,这样吉利。树一旦被砍倒,就把鞭炮点燃,迅速去枝、团尖,几个人抬起就跑,跑着跑着,天就亮了。山主听到自己山上鞭炮响,知道是有人偷龙船料,明知追不上,还是要去追,一边追赶一边吆喝。山主的树虽然被偷了,但心里高兴,当地的风俗认为:谁家的树被偷去做龙船料,预示着该户的后人要跳龙门,必出贵人。 各种材料备齐后,就择定龙船“发墨”的日子,请来船木匠打龙船。到发墨的日子,先把船底中间的那块木料抬上木马,由掌墨师傅弹一条墨线,然后船木匠们就一齐做起来,这就叫“发墨”,因为墨线弹到木料上有一道黑印,有人也叫这个仪式为“发迹”,是个很吉利的意象。六七个船木匠做到第三天左右,就要上最后一对“告子枋”的时候,顿时就热闹起来,人们把预先准备好的锣鼓、唢呐、铁炮、鞭炮一齐响起来,这样要一直热闹到龙船下水那一天。把龙船的样子做出来了,还不能下水,那样会漏水的,还须用一种像糯米糍粑的东西与葛麻棉一起塞满龙船料之间的缝隙。这道工序叫“捻船”,那种像糯米糍粑的东西叫“油石灰”,是桐油拌石灰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用石碓舂成糍粑的。龙船的缝隙塞满之后,还要用桐油把整个船身里里外外刷几遍,再过三两天,龙船就可以下水了。龙船做成功之后,要举行一个比较重要的“关头”仪式,由船木匠的掌墨师傅主持。备齐猪的头尾四爪、香纸蜡烛、香米礼金、茶叶米谷,香茶美酒、雄鸡水果、五彩布条等,掌墨师傅先点燃香火蜡烛,用斧头在地上画一道符,口中念念有词。然后高举雄鸡,将鸡胸部一拍,那鸡就哇哇直叫。掌墨师傅一边在鸡脖子上一撮一撮拔毛,把拔下的鸡毛往不同的方向扔出去,一边大声喊:此鸡不是非凡鸡,头高尾又低,早在昆仑山上叫,夜在王母娘娘身边睡。别人拿起无用处,张良鲁班弟子拿起是个“厌煞鸡”,一厌东方甲乙木,二厌南方丙丁火,三厌西方庚申金,四厌北方壬癸水,五厌中间戊己土。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阴阳无忌,张良鲁班到此,百无禁忌,弟子献上红花一点,大大发迹,大大发迹。喊完之后就杀鸡,把鸡血淋到纸钱上,五彩布条上,船头上。就开始烧纸放鞭炮,顿时锣鼓唢呐铁炮齐鸣,香火纸烛烟雾弥漫,一派庄严、神秘气象。
溆浦人扒龙船
龙船做好了,就要择个好日子下水,下水时先由头人请神,一般请龙王神、土地神、水神、还有被神化的屈原。把斜靠的龙船放平,头人就说一句:龙船翻个身,千年发达万年兴。其余的人就齐声说:好的。头人又说:龙船抬个头,文到尚书武到侯。大家又说:好的。之后大家就一声吆喝,把龙船推到水里。同时鞭炮、铁炮、锣鼓唢呐齐鸣。所有下水的的龙船,无论远近,都要扒到溆水与沅水交汇的犁头嘴边,祭祀屈原,传说那个位置过去有一座屈原庙。如今那庙不存在了,但是依然向那个地方作揖。自从龙船下水后,全院子的男性人丁,年龄从18--45岁的,每天都要轮流去训练,主要训练配合,并挑选“坐风头”的人。一条船上一般安排坐风头的3人,划桨片的48人,掌艄的2人,舞头旗和腰旗的2人,锣鼓、唢呐、铁炮共4人,专门舀水的1人,共计60人。 自五月五日小端午龙船下水后,本地的几条龙船就开始操练,主要是赛速度,训练配合,并选出每条船的坐风头的人。要求坐风头的人高大、力大、桩子稳。一旦碰到与对手船并排时,坐风头的就要用力把对方的船梆抓住,不让前行超过自己,对方也一样。于是经常在两条或三条船并排时,大家扭成一片,坐风头的就开始比武了,你要拉他的船,他们就打你的手或是抓你的身体,伤人是经常的事,还有拉下水的。一旦坐风头的人被对方拉下水,就表示这条船输了。所以,坐风头的人就是整条龙船的核心人物、代表人物和象征人物。因此大家都很注重选好每条龙船的坐风头的人。 到了五月十日以后,沿沅水河两岸的溆浦大江口地段,一派热闹景象。茶湾向姓六条船;白沙石姓为主四条船;田坪舒姓和潘姓为主四条船;岩坪郑姓四条船;大江坪张姓肖姓三条船;洑水湾肖姓五条船;清江溪熊姓两条船,莲花胡姓和田姓六条船;枫香郭姓三条船,还有下游的新民和合龙、溆水下游的大湖坪和金明。据调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最多时有60多条船在犁头嘴上下2000米的河段里“会龙”。可以想象,水上的龙船有60多条,就有3000多人,加上60多套锣鼓、唢呐、铁炮和人的吆喝声。还有在两岸打招呼的人,看龙船的人,各级组织和监管的人。那场面之大可想而知,真是人山人海。船多了,就难免无意的碰撞和有意的挑衅,沉船、落水、打架的情况经常出现,严重的还淹死过人。但是每年龙船依旧扒,看龙船的依然聚满沅水河两岸。得胜归来的船队,就有一年的豪言壮语,大话连天,有时故意在扒输的船队人面前耍威风,亮骚。扒输了的船队,只顾彼此埋怨,并忍受着来自内外的压力,憋着一股窝囊气,期盼明年打个翻身仗。在溆浦大江口,有一句话叫“扒完龙船再认亲”,就是说,尽管平时我们要好,彼此往来,对亲结义,至少无怨无仇。但是,在扒龙船时,我们是对手,我们是敌人,毫不含糊,我们都各自代表各自的集体利益,视集体利益为最高利益、最高荣誉。一切的一切,一句话“扒完龙船再认亲”。一旦扒完龙船,在扒龙船活动中的一切矛盾统统抛在脑后,依旧走亲戚,依旧做朋友,受伤的各自疗伤,死了的各自埋葬。
溆浦人看龙船
由于山区文化活动的缺乏,每年正月的“看龙灯”和五月的“看龙船”,就成为山区人的两个重大节日,毕竟舞龙灯没有扒龙船那么热闹,龙灯在晚上,又是正月,天气比较冷,龙灯可以到处舞,没有地域条件的局限。而扒龙船要有河才行,又是在五月万事蓬勃的季节,而且在沅水大江口那么宽大的河面上。因此,每年的农历五月,远近几十里都能听到龙船鼓响,一旦龙船鼓响起来,凡是听到的人都无心做事,就是秧扯到田坎上,也要去看一盘龙船,回来做事才安心。因此各家各户都要放假,大人带着孩子们去看龙船,从十乡八里赶到大江口,大多是辰溪和溆浦的人,也有从新化和贵州赶过来的。就是旧社会,地主也要把长工放两天看龙船的假。在溆浦当地的山歌中就有记载,如《长工歌》里,就是这样唱的“五月里来五月中,五月是个捞(看)船工。老板打起黄油伞,抬轿送茶老长工。”溆浦一带,更有甚的,把五月看龙船比媳妇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还重要,当地有首叫《苦中娘》的叙事长歌,一年十二月月月忙,五月忙的唱词是这样的:“五月好唱苦中娘,可怜媳妇进婆房,阿婆问我做什么,哥哥接我去看娘。五月是个看船忙,哪有闲工去看娘,快弄茶饭给哥尝,快叫哥哥回家乡。送哥送到大门前,手攀大门哭涟涟,哥叫妹妹你莫哭,六月头上又来接。”
溆浦扒龙船缘何如此火爆
溆浦大江口一带扒龙船活动如此火爆、惊险,一方面扩大了江口的影响,加快了江口地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该地区的社会治安带来许多不稳定因素,慢慢演变为宗族矛盾。2002年以前,每逢扒龙船,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如临大敌,全力监控,发现问题,火速处理。尽管这样,打架、斗殴现象无法杜绝,淹死人的事故时有发生。2003 年5月14日,洑水村与莲花村扒龙船时因一点小事,发生矛盾,竟然发展到莲花村人开动机船冲撞对方龙船,导致洑水村死六人的惨剧发生。2004年,政府通过大量的工作,停止一切扒龙船活动,销毁了全部龙船。据悉,这样的事,在1968年也销毁过一次龙船,那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龙船属于2000多年历史遗留的旧文化,当在破除之列。 溆浦大江口一带扒龙船为什么如此惊险、火爆?窃以为,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沅水大江口段,水面宽而平,有浪但不高,是个天然的理想的扒龙船的地方。第二,与屈原有关,当年屈原就是从这里进入溆浦的,黔中郡郡治所在地溆浦人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就扒着船,向外传播消息,大约就在溆水与沅水汇合处商量怎么办,就应该在这一带。可以说,大江口一带是溆浦人们纪念屈原传统龙船的发源地,这里的扒龙船活动单单为纪念屈原。不像沅陵龙舟那样,虽然古老,它先是纪念盘瓠,后又纪念屈原的。第三,与溆浦大江口民风有关,这里属于古南蛮,民风淳朴,民性剽悍,不屈不挠,不肯认输。加上屈原的忠君爱国、团结抗外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第四,与人们居住的地域也有一定的关系,这里的人们以姓氏宗族为单元居住,在沅水两岸溆浦段,大约有七八块地方,每块地方都居住有二三千人,按自然村设定行政村。每一块地方,生活生产都相对独立,传统的宗族势力占据比较高的地位,宗族思想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扒龙船这样的大型的、古老的、地方特色极强、竞争性极强的活动中去。
溆浦龙船何时再现
古老的溆浦扒龙船活动难道就这样走进历史的博物馆了吗?古老的溆浦龙船就这样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了吗?看看别的地方,汨罗龙舟节,岳阳龙舟赛,沅陵龙舟赛,层出不穷,既活跃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又发展了当地的经济,还提升了地方知名度和文化品位。一箭双雕或三雕。我们要把这么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好、开发好,不能让几千年的传统活动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淹没在现代文明的尘埃中。随着大洑潭电站的建成发电,溆浦大江口举行大型龙船赛的条件更加优越。溆浦决策层要想打好屈原旅游这张牌,就必须重新考虑、重新认识、重新定位、重新开发溆浦龙船文化。运用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多种手段,促进溆浦龙船文化活动迈上健康、理性、有序的轨道。
文
学
风
网
站
欢
迎
您